您当前的位置: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1】【欧美】【墓地的沉默】【推理联合评测组】
 作者:文泽尔打开文泽尔的博客  人气: 2236  发表于: 08年11月24日07点30分
    将此文分享到: 更多

这是推理联合评测组制作的第一份联合评测。本人暂时担当推门发布员,将评测发到这里,希望能够对喜欢欧美作品的朋友了解新的推理动向有所帮助。
本文欢迎转载,留下评测组链接即可。
也欢迎各位加入推理联合评测组.^^
====================================================================


【推理联合评测组:http://www.douban.com/group/141256/】
【联合评测计划编号:0001】
====================================================
【书名:墓地的沉默】
【豆瓣链接:http://www.douban.com/subject/3210692】
【作者:(冰岛)阿诺德·英德里达松】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
《墓地的沉默》评测组成员名单(按报名先后排序):

紫木听雨 http://www.douban.com/people/zimutingyu/
欧阳杼 http://www.douban.com/people/ouyangzhu/
文泽尔 http://www.douban.com/people/wenzel/
微不足道 http://www.douban.com/people/originhuman/
kenshin http://www.douban.com/people/kenshin/
bruceyew http://www.douban.com/people/bruceyew/
junepig http://www.douban.com/people/1484972/

====================================================
已交评测汇总(按评测完成时间先后排序):

文泽尔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413990/
bruceyew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432645/
微不足道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449556/
紫木听雨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528780/
junepig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555340/
欧阳杼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616246/
kenshin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659062/

====================================================
【本书联合评测最终得分】
说明:去掉每一项目中7个分数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其余5个分数取平均数即为本项得分,四项分数相加为该书联合评测最终得分。
【出版社工作】+【文字内容】+【诡计布局】+【评测员感想】=【最终得分】

低+低+22+低=72分
13+23+22+15=73分
高+25+24+17=82分
15+高+23+高=82分
14+23+23+15=75分
14+25+低+16=76分
14+24+高+18=80分
----------------------------------------------------
|14.0|+|24.0|+|22.8|+|16.2|=|77|分
====================================================
【联合评测整合地址】
http://www.douban.com/note/21737768/
====================================================
【评测员评测】(按评测完成时间先后排序)
----------------------------------------------------

【联合评测】《墓地的沉默》——文泽尔 评

  《墓地的沉默》人文社2008版评测
  
  评测员:文泽尔
  
  【出版社工作】13|20
  装帧(4|6):由于本人不在国内,拿不到样书,只能就目前手头有的德文版封面、通过网络找到的英文版及原版封面,以及人文社的封面设计做一次粗略的横向比较。
  首先要说的自然是原版封面(http://www.forlagid.is/files/images/2473.jpg),封面突出了小说中的各项元素(泥地、尸骨、绳索),并且在显眼的位置强调了“最佳北欧犯罪小说”以促销售。
  英文版(http://farm1.static.flickr.com/154/388387827_26f9c675ac.jpg?v=1171316010)和德文版(http://lh6.ggpht.com/_RLJMJLum0bo/R9vg6zbnq4I/AAAAAAAAEvY/tXT2rwztDy8/03140050.JPG)不约而同地用了农庄屋,并用草地来放置标题和作者名,暗喻泥土之中藏有秘密,这是欧美封面设计常用的是手法:两种封面十分相似,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无甚惊喜。
  人文版的封面设计(http://otho.douban.com/lpic/s3253022.jpg),比较倾向于扣题,直接使用墓地和显眼的十字架墓碑作为背景,左下角的白花有祭奠之意,也和原文的脉络契合。相比英文版和原版,字体设计有些过于简陋,没有体现出较强的层次感。
  封面配色较统一,基本对应文类,小说原名和作者外文名字也标记在封面上,是近年来译文小说比较流行的做法。
  另外询问过拿到样书的朋友,他认为书的排版等细节都还不错,保持人文社的水准。根据对人文网格译本一贯的良好印象,这部分虽然没有亲见,应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
  宣传(4|6):截至评论发布时间为止,豆瓣的购买栏中还没有出现卓越和当当,各大网站的读书频道上也没有过多的宣传。在百度新闻中搜索关键词,没有返回任何结果。作者的另一部作品《污血之玷》,宣传上也不见有过多发力。据出版方介绍,对英德里达松作品的宣传实际还未正式铺开,本书在实体书店中也并未上架,只在99网上书城见有销售。但出版方承诺,到时除了媒体宣传之外,也将邀请作者本人来到中国,和冰岛大使馆联合安排图书宣传活动:这对本书的销售,以及提高国内对北欧犯罪小说的接受度,都应该会有很大的助益。此可见出版方在宣传上的诚意。
  至于之后实体书店的上架销售方面,按人文社在发行销售上积累多年的丰富经验和市场人脉,也不会做得不好。
  翻译(6|8):本书由复旦大学翻译系的三位大四女生由英文版翻译而来,最后经由一人统改,确定前后文风的统一。之前听谢顿(http://www.douban.com/people/Sheldon/)介绍,说是由这三位女生的同学宋嘉喆一人翻的《污血之玷(http://www.douban.com/subject/3122324/)》译文相当不错。同级同校的学生,又是经由同一出版社方的同一人来挑选,有理由相信《墓地的沉默》也能达到较高的翻译水准。
  至于二翻的问题,经由我读德文版(此版本是由极富经验的翻译家Coletta Bürling做的一翻)的感受,英德里达松的文字本身是十分生活化的,他的小说主要强调的是情节流动,因此二翻的影响不大。
  
  【文字内容】24|30
  《墓地的沉默》由一个典型冰岛家庭的日常生活场景入戏,急着赶去参加生日聚会的孩子托蒂找到的骨头,被一位医科生认定是一块人骨,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英德里达松的文字不急不缓、娓娓道来,逐渐扯出一连串震撼人心的真相来。全文语言平实流畅,第三人称旁白颇多,或许可以说是“过于冷静”。在部分细节上,作者反复进行动作和旁白速写,甚至到了稍嫌啰嗦的程度——少许对流畅度的牺牲成全了对人物的塑造,无论是艾伦、本杰明这些戏份重的人物,还是那些串场者(比如找寻佩拉的、心情颓然的母亲,以及当时为了失踪的埃娃林特而表现冷酷的艾伦),每个都是个性鲜明。在大量的旁白叙述之中,作者力图表现出极强的画面感,他所做的两件事:无论是对白的生动,还是描写的灵动,都表现得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演,切换自然,不露痕迹。一个大致的印象是,英德里达松先是将场景描绘一番,将舞台搭建起来,然后再安插生动的角色:这是在小说写作中很常见的手法,但他完成得很好,就像是电影镜头在表现一种将要撕裂开来的矛盾,每一个运镜都显得棱角分明,甚至沉重无比。而且,场景变换紧凑有力,除了有些过分在意细节之外,毫不拖泥带水——这些场景就如同在常见的悬疑作品中表现的那样,是由每一步新获得的线索或者证言串联起来的。除了表现出一个案件或者事件,也顺带牵引出了冰岛人民的众生相。
  艾伦是个强硬的角色,这样的性格并非是凭空而来,而是由他自身所处的环境而来:他的焦急反映在日常生活之上,给出了理所当然的反应——这其中所有人的故事,并不是截取片段,而是各相关联,由一个案件紧紧地捆绑在一处,这其中的任一个部分都是不可分割的。
  
  【诡计布局】 24|30
  如果单将案件抽离出来,《墓地的沉默》实属无聊至极。这本就不是一本强调解谜的小说,没有哪一处案情是需要读者去费神思考的。但这并不代表读者的思考可以松懈,恰恰相反,这样的小说,或许比解谜要费更多的脑细胞:英德里达松强调的是生活的逻辑,这往往比案件的逻辑更复杂。全文是一个悲剧,将案件抽去仍是一个悲剧,但案件却让悲剧更完满。
  《墓地的沉默》之布局,从大处讲,没什么新鲜之处,甚至还颇为老套,就像是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再到下一个房间,一幕一幕地展开,用回忆作为调剂。其中的妙处在细处和反思上,探查真相中所带出的矛盾,恰恰是每个现代城市人经常会面对的问题。亲人、爱人、路途中遇到的每一位痛苦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的苦恼,这些灰暗的现在和过去笼罩了全文,就像一块人骨给故事开头的祥和气氛罩上了阴影一样——人骨的象征意义,案件的象征意义,甚至多过了它们本身在文字中所表现出的。
  当然,作者不能免俗,最后仍给出了生活的希望——那个人,照样是我们对生活中不能放弃的美好展望的投影。
  
  【评测员感想】18|20
  《墓地的沉默》是一部非常典型、也是非常优秀的现代犯罪小说。它以一个迷雾重重的案子为引子,道出了现代城市人的焦虑、家庭矛盾和迷失感——并且强调,此种悲剧色彩的情绪并非是只存在当下,而是像那块人骨一般,由来已久。
  此书在krimi-couch获得编辑推荐及读者评价双90高分,本人在此也借此比例,作为此项目的评分。
  
  【总分】14+24+24+18 = 80分

---------------------------------------------------

【联合评测】《墓地的沉默》——bruceyew评

  《墓地的沉默》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出版社工作】(14/20)
  装帧(4/6),算是中规中矩,水准之内。封面配色、字体让人看得挺舒服;但是图案用得有些简陋,不是很用心的设计。不过,覆膜的封面我实在不是很喜欢,个人而言,比较喜欢不反光的封面用纸。内页的字体稍嫌偏小,家父也喜欢读侦探小说,他老人家最郁闷的就是最近几年出的书的字体都偏小,让年纪大些、眼睛不太好的人很费劲。
  
  宣传(5/6),如果cello大人说的方案都能兑现,那此书的宣传算是国内近年来对通俗阅读小说的宣传中比较花力气的了。我一直有个看法:类型小说的宣传,特别在国内,针对的目标应该是类型读者之外的人群——尤其是购买力旺盛,又喜欢拿读书来装门面的大城市办公室工作人群。原因很简单,对于类型读者来说,知道了有这样好书的存在,自然会去买,甚至没有宣传也会去买;但对于非类型读者来说,他们注重的是更多的是书的拥有价值。这点上,新星侦探小说的宣传策略很对路。
  
  翻译(5/8),翻译水平不错,准确性上没有特别大的问题,不过有些地方还稍显稚嫩,例如用词有时候不够贴切,举个例子:“埃伦泽不了解艾娃到底在吸毒,还是在酗酒,或者是双管齐下。”(P.149)这段话我的理解是在对当时的状态做猜测性描述,所以“酗酒”就不是很正确了,因为这是一个持续性的动作,而“双管齐下”实在不是特别好的一个用词,因为这一般是用来讲述方法、方式的词语。如果改成(不顾原文的话)“埃伦泽不了解艾娃到底在怎么糟蹋自己,吸毒,还是酗酒,或者双管齐下。”倒是尚可接受。特别要说的是:对话翻译水平需要提高,译者应该经常念一念对话,想一想其中的用词是否在平常生活中听到过。自己或者平常人不会用的词,也请不要让书中的角色使用。比如“你的良心啃咬着你,你希望获得我对你处境的同情。”(P.149),我觉得这个就太舞台化了,平常人会说(特别是当时的那个情绪下),“觉得良心过不去,上我这儿找同情来了?”(仅供参考)。
  
  【文字内容】(25/30)
  我很喜欢作者的文风,和想象中不一样,这位冰岛作家写的小说一点儿也不闷,而是很有一种冷冽的清爽感,写作手段近乎白描,没有太多瑰丽的形容词堆砌,也没有动不动就寓情于景,应该说属于知道自己能写什么因而把自己的长处发挥了出来的作家写的成熟商业作品。
  
  说到侦探小说(以及其他的类型文学),根本上而言还是文学,如果没有讲一个足够好的故事的话,诡计设计得再巧妙、旁征博引的内容再多,也只是给死物做点缀而已。这本书的故事颇有深度,基本上是一本社会小说,或者说是世情小说,与其说它反映了家庭暴力反映了警察腐败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的冰冷,不如说它想说这整个社会都有病了,都不正常了。从这点上说,作者让作品的主题超出了类型小说的范围,有了些许严肃的味道。
  
  【诡计布局】(21/30)
  这不能说是一本有多少诡计的书,归类的话恐怕归为警察程序小说更适合,作者的全书布局很商业化很成熟,而且没有什么纰漏可言。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这样的书,因为我实在不喜欢围绕诡计写的、单纯为了承托诡计而存在的皮毛型故事。
  
  【评测员感想】(16/20)
  个人感觉,这书挺美国的,当然不是讲述的环境,而是整个小说,有猎奇有都市疏离感有“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式的结局;也难怪哈兰科本为之鼓吹。上海是一个颇有这种冷漠和疏离感的地方,所以我读起来颇为有所感。故而给个80分吧。
  
  【总分】14+25+21+16=76分

-----------------------------------------------

【联合评测】《墓地的沉默》——微不足道 评

  微不足道:聯合測評:《墓地的沉默》
      
      
  【出版社工作】(14/20)
  装帧(4/6),整体上算是中上。覆膜的质感与色泽的调配交相辉映.冷色调的设计,比较与作品的风格比较协调.由于两部英德里达松的作品同时阅读,就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比较,在这里以和《污血之玷》进行对比的方式来说明,在封面的设计上,《污血之玷》的昏黄比《墓地的沉默》的粉白更能吸引我。墓碑与白色玫瑰的图案虽然包含了作品的主题,但是似乎有些单调,过于常见,反而不如《污血之玷》显得雅致。字体上与排版上,两部作品也有细微区别,似乎也是《污血之玷》更舒服一点,《墓地的沉默》明显偏小了一号《污血之玷》。《污血之玷》第一页有
      
  宣传(4/6),豆瓣上cello的宣传起到了不错的反响。但是直到评测小组成立将此书作为评测对象时在当当、卓越亚马逊以及上海地区各大实体书店都没有上架(跑过的有书城、福州路的季风、大众书局等),陕西路地铁下的季风是否有,不记得了,《污血之玷》倒是有看到。也许是那时候还没有看到豆瓣的文宣,《污血之玷》的封面比较养眼,所以记忆比较深刻。《污血之玷》第一页有整整一页的哈兰.科本、约翰.康奈利以及欧美各大报纸的推荐语,《墓地的沉默》中则未见其踪,是否《污血之玷》是出版社比较花力气推荐的一部,而《墓地的沉默》则显得轻量级了一些?
      
  翻译(6/8),虽然是转译的作品,但看不出明显生硬的语式,今后这样合译的方式倒是值得推广。不过有一个地方较明显的令我费解,不知道原文为何。从该书第十二页开始,希古泽.奧利的名字多次以西于聚尔.奥利的方式出现。是原文如此,还是翻译与编辑的错失,请核查。该处若确是出版社差错而非原文如此,则此一问题多次在一页中出现,比如一页中即出现希古泽.奧利的提法,又出现西于聚尔.奥利的提法,在《污血之玷》中,似乎西于聚尔.奥利的提法从未出现过。作品的翻译整体上很流畅,遣词造句也把握住了作者行文中透露出的情绪,同时并未打破环环相扣的紧张气氛。除了上面提到的一处困惑,并没有更多可挑刺的地方。
      
  【文字内容】(23/30)
  故事从小男孩捡到一根多年前的人骨拉开了序幕,开始的设置十分震撼。本作延续了《污血之玷》中紧凑的叙事风格,阅读上口感极佳,一气呵成,毫不拖沓。同时“过去”与“现在”齐头并进的描写方式,“现在”部分侧重在埃伦泽警探三人组的侦讯,同时继续埃伦泽与奥利麻烦一堆的个人生活,两名警探的形象印象愈加深刻,“过去”部分的描述放在那个笼罩于家庭暴力阴影下的扭曲家庭中的一幕幕惨剧,常常令人有难以喘息的压迫感,更穿插了战时英美军队在冰岛驻扎时当地人的感受,可说是具备了一丝独特的历史乡愁气息。
  但作为悬疑小说而言,情节的设置虽清爽但也稍显单薄。同时,无论是《污血之玷》还是《墓地的沉默》都侧重于多年前的事件,不禁令人对这样的追查是否影响到警察部门的破案效率,是否真的会有警探花大力气在了解一个真相上,如果这个系列都是查找历史上的悬案,倒不如由侦探来完成比较恰当。公务机关付出的成本太高了。
  文字上虽冷峻却不含蓄,该情感宣泄处就奔泻而出,感染力较强。
        
  【诡计布局】(23/30)
  用诡计布局来命名,觉得值得商榷。这样的作品,有没有诡计根本无足轻重。
  就悬疑感来说,并不是很强。但是定义为惊悚型就比较恰当。“现在”“过去”交替描述的方式虽不新颖,但是在故事的推进上却显得张弛有度,在极度紧张恐怖的过去的描述到达极致时突然切换回到现在的办案现场,同时通过埃伦泽对于昏迷的女儿的表述心声了解到埃伦泽的童年,一种另类的蒙太奇切换,显现作者写作中构架上的日趋成熟。
  虽然气氛上的阴冷,但不能否定这根本上是一本娱乐味的小说。能够一气呵成读到底,能够感到点什么,但也不会太多。
      
  【评测员感想】(15/20)
  作品的主题——家庭暴力、童年创伤对成年后心理的扭曲,前者通过近距离的工笔详尽刻画,扣人心弦又触目惊心,后者采用了恶人格里莫与警察埃伦泽二者成年后的心态扭曲均是童年遭遇所导致的速描。可以说在描写黑暗系的社会问题上,作者颇具功底。早期记者生涯也给作品披上了一层报告文学的味道。
  不足之处是,家庭暴力、童年创伤这样的题材,即使在2003年的时代背景下也不是新鲜的主题了。当然,作者笔下的犯罪都要回溯四五十年。
  虽然气氛上显得阴冷,主题上显得严肃,色调上显得灰暗,但不能否定这在根本上是一本娱乐味的小说,比较适合好莱坞。节奏感十足,场面上的描写张力十足,能捉住一两点来反映些社会问题,但无法深入,思想性上阙如。能够一气呵成读到底,能够感到点什么,但也不会太多。
  个人感受75分比较中肯。
      
  【总分】14+23+23+15=75分

  • 上一篇文章:罗纳德·A·诺克斯《闸边足迹》读后

  • 下一篇文章:【泄底慎入】两版影视化的《尼罗河上的惨案》的比较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 星罗祈愿』于2008-11-24 17:17:00发表评论:

  • 支持评测组

    辛苦了

    很仔细的阅读 尤其是欧阳兄 连标点都注意到了

    呃 …… 我这种不喜欢用标点的人 。。看来不适合写东西了哈哈
  • pupu99』于2008-11-24 16:22:00发表评论:

  • 支持
    希望能早点开通本土长篇评测活动
  • 谷雨』于2008-11-24 13:35:00发表评论:

  • 支持评测组!

    不过内容里的链接能加上代码就更好了,更方便一些
  • 文泽尔』于2008-11-24 7:37:00发表评论:

  • -----------------------------------------------------

    【联合评测】《墓地的沉默》—紫木听雨

      
      其中封面,版式,装订……方面(20分里占6个分值,我给4.5分)
      
       个人感觉是中规中矩,无忧无喜的工作态度,属于正常发挥吧。既然是带些许惊悸元素的世情小说,采用冷色调的封面也是应有之义。十字架,墓碑,玫瑰等该有的都有了,不会有人会误会为其他类型的书(这样的话会不会减少了受众?)。只是感觉过于清冷了些,是不是显得太没创意了?长得就跟脑门上贴着“我就是出来吓人的”一样。不过书外边覆盖上一层膜倒是深得我心,对我这种酷爱马桶文学又喜欢随时随地抓紧5分钟看书的人,这样的措施可以保障书不宜弄脏弄破。(人民新出那本《搏命一击》只能留在书房里还没来得及看就是因为没有镀膜)。而且我最深恶痛绝的“译介书上没有标明作家作品原名”的恶俗在这本上没有发生,便于读者查找相关信息的手法还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其实我这种口味低俗的人看书只重内容,对外观实在没什么强烈要求,只要不弄个暖色的封面女郎让我在公共场合拿不出手就行(这是针对译林引进的那堆通俗畅销书的意见,我这种人无视惯了其实经常在等车的时候看“黄色小说”)。还要补充的一点就是,可能是从成本考虑(现在10万字左右的书还能20一本的毕竟不多了),字体偏小了,我是从睁眼的时候习惯性的被子里只伸出一个手拿书看的时候居然一时看不清要拿眼镜判断出来的。
      
      
      出版社宣传销售方面(20分里占6个分值,我给4分)
      
       对此我从来没有关注过,基本无从谈起。不过从出版社能拿出几本书来让陌生人评头论足看,说明出版发行方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新星架子老大,出本新书了豆瓣上连封面加作家作品介绍都是我添的,还淘宝店面里找不到要我旺旺里问,从这些小细节上无形中就可以看出减少了多少潜在的购买者)。但我从侧面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本书在江浙一带现在很多书店都还没上架(我就好奇于是,by等人哪看到的),而另一本《污血之玷》都快烂大街了就显得有点反常了。
       这里我不得不提,编辑发现在他(她)暴露出种种不利因素(转译,三人合译)有人表示疑虑后还画蛇添足的告诉大家3个译者是一个宿舍的,从而又暴出一个不利的条件“哦,大学生廉价劳动力啊”。对此我只能说特异之所以反常是因为有常规常态的存在。我相信任何一个在书店看到薄薄一本10万字左右的书居然是3个或3个以上人合译的时候都会心里打腾。就好比一个南方人在人前流露出很重的乡下口音以后,你就不能指望那些有地域优越感的人能以平常心对你。做人实诚是优点,但不能指望人人都有足够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听到类似“这人不错,就是……”的言语以后还有充分耐心去发掘那人的优点以改观第一印象。特别是最后还流露出书爱买不买,懒得跟你们这些白话人废话的态度就有点过了。要是被你的同龄人以过来人的态度拍着你肩膀说“年轻人吧?”,那会很让人郁闷的不是?
       而且我书店淘书一般习惯看口碑,这书封底上的推荐语只有独一无二的哈兰科本一人就显得有些单调了。此外“美国著名推理作家”那么多废话你都写了,你完全可以标上该推荐人都有什么知名作品嘛(我就不知道除了看书狂多的b y,无机,看不懂 人等外有几个能脱口说出老兰头是谁,国内都有出过什么书的)。这一点该学学科幻世界,管它有名没名的,都印上去占吆喝,还深怕你不知道推荐者牛的标上该人什么身份,国内译介过他的什么书。这样至少增加读者以此类推的购买欲望嘛。毕竟国内读者再了解情况的也知道番人要脸,托书不至于那么烂。
      
      
      
      我最看重的翻译方面(20分里占8个分值,我给6.5分)
      
       虽然容易给人不良印象的不利因素它都占了,编辑也早早就公布出来给大家知道。但我还是要说从个人的观感来看品质还是有保障的,译文都平稳地保持在水准之上。看来无论是在什么方式方法下,关键还是要看做事的人。一个人人力有穷时,但责任心是最主要的。通篇译笔流畅,没发现什么碍眼的大毛病。由于我不懂冰岛语(我都不知道该国官方语言是什么,那些一点经济常识都没有的叫嚣冰岛买国的谁来给我扫盲?),又弄不到英文版(让我花百来块在蓝泉那个烂网上买我还是舍不得的),从有限的几页试阅上看,没发现什么大毛病(那种译介书里前5000字都能找到误解误译还振振有词说什么“有得看就不错了,有本事你……”的人等实在很倒人胃口)。除个别词句由于译风问题我有点不习惯外,整篇译文都清清爽爽,我看着不碍眼也不影响阅读,更不会误读。但还是举几个我个人不是很满意的例子——比如,我总以为小东西,可以全放进口里的才用“嚼”,而且一个在地上爬的小屁妞估计牙都没几颗,哪来的大牙“嚼”啊?再如,我以为应该“先是仰面躺倒,接着扭动身子坐起来在地板上大张着嘴”,这样才会口水滴在胸口上;又如“头放在枕头上”怎么看怎么别扭,自主的动作用“搁”比较好,被动的才是被“放”,或者延伸点的就用“埋”,毕竟两人刚运动完比较累嘛——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了。从我了解的资讯看,作家一开始就瞄准英语市场的,所以虽然是转译,也比较符合我预想中的作者文风。但可能因为是女生翻译,所以个别对话显得过文,感觉无论在哪国语里都拿腔拿调的不象日常对话,比如“要忍受这种男人的毒打,会让人觉得无比羞愧……”;“后来,你就禁不住想,怎么才可以彻底完结……”。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小瑕不掩大瑜,小说我看得流畅无比,这是近年里少有的。虽然最近很忙,但29日傍晚拿到书以后我还是争分夺秒地3天就看完了。作者故事挠人是一方面,这次三个译者的合作实在是非常出色,不象有些文本让人能看出明显的分水岭……。但有个名字我发现前后不一,估计是那个统一汇总的姑娘用文档替换的时候没弄干净。其实这种合作状况一般都是大家先统一建个人名表的,这点该向那些有爱的义务劳动的美剧网络字幕组学习。整篇小说看完,觉得作家的笔力近似于塞林格,语言平实有力胜在情景动人。由于是以故事本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家,所以无论从何种文本译介我认为问题不大。就算是杜鲁门 卡波特 这类讲究“炼字”的作家,只要译者用心,也会成就好译本。有兴趣的可以比照杜的《蒂凡尼早餐》一文的两个译本——近期又出董乐山的译版,又或比对那个寒心冷肺的——《冷血》——美近代文学高峰的前后两种译笔,就可以知道翻译唯“用心”二字。最后补充一下,由于小说里大量的人物、场景、镜头、视角切换;对我这种能把好好的一首“父对女”的抒情歌听成“男怨女”的粗口歌的人来说,是很难驾驭的,所以我对该书无论哪个文本的译者,都心存敬意。
      
      
      
      故事情节内容方面(满分30,本人给25分)
      
      小国作家写的现代世情作品,又有编辑背景,市场定位既然是商业小说,不是走犯罪惊险路线就是以渲染惊悸氛围出彩。这本书白描写实有之,警察程序有之,冷硬有之,惊悸恐怖(不是常规理解的恶心吓人)有之,可以说是多种元素的有机结合起来的优秀作品。唯一遗憾是该作家不是我喜欢的诙谐幽默玩世不恭的文风。虽然是男作家,但文笔细腻无比(或者说译笔?),无论是场景设置还是氛围烘托再到精巧对话都很有镜头感。开篇第一句小女生嘴里叼着的人骨就特别抓人眼球,然后又旁逸斜出说母亲的欢欣又疲于奔命(这样过渡到她儿子的发现就显得比照明晰),小女生自得其乐的憨态可掬(引申到拿走她嘴里的人骨时的嚎啕大哭又形成一个强烈对比),让众人从懵懂无知切入到突兀恐怖的结果时视点切换营造出的悬疑效果好得不得了,体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给我的感觉就象在看典型的美国惊悸剧情片。估计这都得益于作家早年专攻影视剧写作的初衷。唯一导致我不给更高分数的因素是因为它的家庭暴力题材。对于我们这辈大多非独生子女的人来说,从小接受的都是挫折教育,心智早被磨练得浑厚无比。好多在番人看来大逆不道的事情在我们这是耳熟能详,也见多了老一辈凑合着过的情景,所以多多少少让我少了些共鸣。现在的城市大龄男女在抱怨生活压力大的同时,何尝不是因为见多了失望而对婚姻感情生活带有畏惧心理呢?好比书中人物,无论是事件的发端者,还是其中的参与者,再或那些结束一个个场景的各色人物,何尝不是各有各的问题毛病困扰?由于我还打算写篇比较自由散漫的感言,为避免雷同,这里就故事本身产生的臆想我就不展开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休闲时慢慢品读的好书,也是我近几年发现的少有的一流开篇又没有烂尾的水准之作。特别是我这种不可知论者对推动故事发展的父亲角色由于对女儿际遇的不好预感而孜孜以求的情景就深有感触,对此的可信度我不想再与谁争论什么,反正我对那种坐立不安的心情一直心有戚戚焉。
      
      
      
      下面是我最讨厌讲究的悬念布局方面(满分30分,本人给24分)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讲究这种番人玩剩渣的诡计解密元素,我实在不敢苟同。倭人捡人家吐掉的口香糖嚼得津津有味,居然也有被柯南养出来的没眼力界的人言必称“本格”。害我前年还要“摆渡”一下《特伦最后一案》为什么叫“本格开山作”。明明“密室解密不可能犯罪”这种老实孩子,非要换个新名字就美国葡萄不是葡萄叫提子就特牛叉了?这类故事看一两个还热闹,看多这种烂大街的无非就分三种:
      1、蛮用心——真可怜,写什么不好?那么想不开。
      2、蛮好——没让我“脱帽”几次,但我们就别再玩这种“猜猜我是谁”的游戏了好吗?
      3、你就抄吧,吹呀,继续忽悠——看哪个脑残的跟你玩,我找别的小盆友去。
      
      我这样说不是挖苦谁也不是自以为清高,在我这种小时候最大愿望就是快快长大好开个租书店的人看来,一本书好不好看,能不能吸引我,就看它是否满足几个条件:
      1、开头前100字是否就能勾起我的好奇心。比如10岁那年的“傲慢与偏见”;15岁那年的“全神贯注”;20岁那年的“八百万种死法”;25岁那年的“絮絮之夜”,30那年的……。
      2、是否任翻一页都可以让我开开心心的看下去而不用频频去回顾前面都发生了什么必不可少的情节。
      3、故事是否简洁明了得让我能两三句话概括又不是倪匡那种短改长的废话。
      4、好奇宝宝翻最后10页告诉你结局了你也能心安理得的看下去不受一点影响还不破坏阅感。
      5、喜欢旁逸斜出的说些有的没的废话还一不小心说到你心坎里去了,让你觉得该作家特有人生经历对生活特有感触担惊受怕的到处瞎打听深怕他没写几本书就挂了害你没得念想。
      6、悬疑嘛,总要有吧,我也有好奇心的不是?情节嘛,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只要你好好说胡话,别尽往高层次带人的说些没营养的废话。艳情伦理惊悸幻,什么作料随便你加,只要不让我倒胃还尽知道你下一页想说什么就成。
      
      而《墓地沉默》这本书基本能满足我的这些阅读需求,所以我就说它是好看的书,有空值得再拿出来翻翻。同理还没开读的《污血之玷》也该列入我的推广收藏之列了。
      
      
      
      最后是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满分是20分,我打17分)
      
      原先在书店看见过该作者的《污血之玷》,由于时间不充裕没细看又是冰岛的没听说过,就没敢买,毕竟我从来都不信那些宣传吆喝的。回来看看网上口碑尚可,但最近一直在奔波,心绪不宁也就没心情看这种沉重话题的书。今日恰逢其会的得阅《墓地沉默》,甚好甚好。作者讲故事的水平一流,没犯什么道貌岸然教诲世人的忌讳,也没絮絮叨叨地小家子气地在小格局里边倒腾高楼大厦,一贯的意之所指即笔端所及。一改我对小国寡民的偏见。现在这种老老实实安守本分的说书人越来越少了,值得我们珍惜回味重视。题材严肃笔调灰暗故事沉重,但至少于篇末留了个光明的尾巴。加护病房里的情景,让我想起了“卡波特”那有名的滚滚麦浪——生活是残酷的,但我们还是该好好的过。套一句劳伦斯布洛克 的话就是“天气转冷,注意防寒保暖。”
      
      
      
      
      【总分】15+25+24+17=82分
      
      
      
      此文写于昨日豆瓣崩溃时,未得比照前人经验写就。尚幸所需提及的细节答复都还记得,没缺胳膊少腿也没出什么大纰漏。今日豆瓣恢复,但U盘忘带没得修改。劳心劳力回到蜗居实在提不起劲头。第一次按八股规范写文,不合意处彼此包涵了……

    ------------------------------------------------
  • 文泽尔』于2008-11-24 7:34:00发表评论:



  • 【联合评测】墓地的沉默 ——junepig评

      【出版社工作】15|20
       封面设计与排版:本书的封面设计可谓中规中矩,颜色和图案的光影过渡都符合犯罪小说的风格,用了墓地的具象也无可厚非。不过我比较不喜欢白玫瑰的设计,有画蛇添足之感,尤其由于风格的不统一而显得格外突兀,有点落入了某些译林作品的窠臼。封底的介绍也似乎有点仓促勉强,字体太小,罗列也不多,作为一部并不为国内读者熟识的作品,这样似乎不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甚至可能有反作用。排版上相对而言并不精致,包括分章节时并不将新一章的首页统一置于右侧页面等,但也许是出于经济的考虑。最后罗嗦一下字号的问题,始终觉得最近很多推理小说(包括新星的午夜文库)字体都偏小,对推理迷的眼睛颇多摧残。此外,发现了一处校对的错误。
       宣传:由于我读推理小说多为借阅,所以没有特别关注书店方面的上架情况和出版社的相关宣传工作,但直观上本书的出版宣传力度不大,反响也并不很大。
       翻译:翻译上基本做到了文字流畅。听说是几位大四女生的译笔,做到这样的水准已属不错,虽说有几句话我还是要上下文反复揣摩了几遍,但至少没有让人费解的词句出现。当然其中也有一些细节问题,比方说由英文翻译过来,姐姐还是妹妹的问题就出现了偏差。还有个别地方人物的语言翻译得很不口语化等等。虽无伤大雅,不算硬伤,但毕竟还是有待提高。鉴于测评要求不做逐一深究,也就不赘述了。
      
      【文字内容】26|30
       全书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方面以警方的侦查为线索,由当下向案发方向逆时推进,而另一条则以涉案人的生活为线索,由当年的生活向案情水落石出的方向顺时推进,两者不断地呼应和交缠,最后渐渐地朝着揭示真相的方向融汇,这种结构在过去读过的推理小说中见到得不多,还是满引人入胜的。英德里达松的文笔很好,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无疑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尤其擅长心理描写,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握得很准。全书的调子灰暗,却也夹杂了一些幽默的片段,阅读中不时还能遇到几个金句,正是作者文字功力的展示。不过有些部分煽情太过,有时让人觉得作者似乎在犹豫是不是要把全书写成侦探小说,叙事风格上有点杂糅。
      
      【诡计布局】23|30
       本书这种现代犯罪小说,和很多强调诡计设置的推理不同,自然会也会有对犯罪手法、动机的诸多推测和法医学的相关阐述,但毕竟并非“不可能犯罪”,从全书而言更多的像是警察的工作日志,讲求抽丝剥茧而非灵光一现。而本书更是并非着墨于悬念的设置和推理的逻辑严密及异想天开,转而花大力气营造气氛、渲染情感,连几处伏笔也基本不是为了解释罪案真相而设置的、而是为了更多地制造悲情气氛。当然,作为侦探小说必不可少的节目,作者还是和读者进行了一番斗智,不断地设置节外生枝的情节来使读者的注意力偏离真相,最后几章跌宕起伏,用案中案几度左右读者的推断,节奏陡然加快,让原本比较沉稳的行文风格增添了一些刺激感。
      
      【评测员感想】18|20
       初读之下觉得选材和迈克尔•康奈利的白骨之城十分相似,无论是开篇的设计还是罪案所包含的价值评判的内核,可谓并无甚新意。而从行文风格和人物设置上都非常像作者的两位北欧邻居舍瓦尔和瓦勒,难道是相似的社会环境和共同的文学传统造就的?不过那对夫妇开始写侦探小说的时候,英德里达松出生才没几年呢。读这本书,既没有拍案叫绝的冲动,也没有被暴力血腥情节让人毛骨悚然,没有聪明绝顶个性变态的顶尖杀手,也没有冷硬帅哥侦探,但仍能吸引人不断地读下去,这大概也是机关算尽之后的一种新的取向,是犯罪小说形式下的一种文学野心的表达。不过比较雷的是最后那个被用滥了的都市言情电视剧才会用的场景,我只好说服自己,这并非什么最后的一抹亮色,纯粹是一种开放式解局,后来得以继续的,也许是生命和爱,也许是仇恨。。。
      
       综上,15+26+23+18=82

    --------------------------------------------------

    【联合评测】《墓地的沉默》——欧阳杼 评

      【出版社工作】13/20
      封面设计与排版(4/6):个人觉得封面设计只能算中等,上半部分为墓地,进行了冷色调和模糊处理,下半部分“墓地的沉默”几个字非常醒目,不过中间的那朵玫瑰花(?)没有像墓地一样进行模糊处理,凸现在那儿,显得有些喧宾夺主。背面的宣传语很少,而且字体太小了。其实宣传语的字体还可以再大一些,这样也避免了背景的空荡感。正文字体偏小,纸张是双面粗糙的,比较保护视力。
      
      宣传(4/6):豆瓣上的宣传还不错,我拿到样书的时候,当当、卓越都已经上架了。不过个人感觉这本书似乎没有多少人关注,或许是因为小说本身的原因而不是宣传的原因?
      
      翻译(5/8):其实我一直都很奇怪,这本书并不长,为何一定要三人合译?据说本书是从英文转译过来,这点我很理解。总的来说,译文很流畅,不过在阅读的时候发现了一些比较细微的地方,这里一并提出来:
      
      正文第2页13行:“他暗地里诅咒他的弟弟。待在生人的家里让他觉得很不舒服。他不知道是否该主动提出帮点忙。”
      三句话全用句号,是不是不太好?
      
      正文第9页8行:“他怎么能那么对她呢。不可能的。绝不可能。”
      和上面一样,也是这个问题。
      
      正文61页13行:“你是想胡言论语,然后把老人整死?”
      “论语”应该是“乱语”吧?
      
      正文第78页最后一行:“这样失踪案,很少被当成刑事或者犯罪案件。”
      “这样失踪案”中间是不是少了一个“的”字?
      
      正文第220页倒数第7行:“戴维·韦尔奇再没有联系到过?”
      此处不应该是戴维,而是戴夫。
      
      
      文字内容【23/30】
      小说胜在对家庭暴力的描写足够深刻,最后的结局也颇有余音,作者想表达的明显不仅仅是这起案子中的家庭暴力,也有警察家庭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读完后颇有感触,但也没有到达震撼人心的地步。
      
      诡计布局【22/30】
      故事大致是用2.5线交叉叙述着,作者明显是想通过这样的错位推进,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从plot上来说,这本小说并没有创新之处,相似的plot之前也见过。所以在这点上,我无法给高分。其实我个人都很怀疑这本书能不能算推理小说,因为小说基本上连悬疑成分都没有。
      
      测评员感想【15/20】
      plot并不新鲜,而家庭暴力的描写也没有达到极致,如果是想寻求创意的读者,这本小说不推荐;如果是想看诡计的读者,这本小说同样不推荐;如果是想寻求人性描写,探求人物内心,那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总分:13+23+22+15=73分。

    -----------------------------------------------------

    【联合评测】《墓地的沉默》——kenshin评

      封面设计与排版(5/6):是我比较喜欢的设计类型,在充斥着诡异与不安气氛的同时颜色与墓地元素赋予了整体美感,整个封面延续系列风格,自成一格,是很值得称道的。
        
      宣传(3/6):似乎并没看到什么特别多的宣传方式,只是在豆瓣上能看到一些反应,其他地方的上架速度一般,并且没有找到有更详细的介绍或者是专题推荐。
        
      翻译(5/8):在翻译上,本书是三人一起翻译的,我曾经试图想要区别在翻译后文字叙述的不同风格,但是并没有发现有太大的对比痕迹。从通顺和流畅感上来说,还是不错的。至于是由英语转译的,我倒是觉得问题不大,英语的第一次翻译问题应该是值得信任的。至于其他的问题,我并没有注意到。
        
      文字内容【22/30】
      典型的欧美小说叙事风格,以场景凸显背景;以人际关系凸现情节的复杂与逻辑。小说中或多或少的在文字上有着像视觉化转变的趋势,希望以读者第一时间的感触构筑的映象来说明情节具有重塑性的特质。这是欧美语系在文学创作中越来越多的受到电影干涉的关系。另外,小说文本中反映出的家庭生活具有相当的说明性,是这部小说中唯一不错的亮点。
        
      诡计布局【22/30】
      不知道该如何给分,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家收到史蒂芬的影响,希望仅仅依靠快节奏的情节和高可塑性的断续画面构成来打动生活在快节奏时代的人们。他们依靠绝大多数是情节中弯曲复杂的线条和开头设置给读者的悬念布局,而对于诡计这个东西,似乎并没有想要强调他有多少作用的意思。
      
      
      测评员感想【15/20】
      对于家庭生活的代表性和生动性描写上是值得读者观看的,小说始终不会离开生活,一旦离开了生活,小说也就完全没有了另外值得期待的地方。这部小说中,能够让我感受到原来不曾经历过的生活阅读感受。
        
      总分:13+22+22+15=72分。

    -------------------------------------------
    【推理联合评测组:http://www.douban.com/group/141256/】
    【该评测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请保留评测原始出处,谢谢!】
    【欢迎关注本id,推理联合评测组的全部新书评测均将使用此id发布】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完整版本
  • 春日鼠书评——《画中疑云》:不…[2875]

  • 埃勒里·奎因的第一案--希腊棺材…[3265]

  • 推理学习笔记之霍克的“登龙木”…[3828]

  • 关于福尔摩斯的一点研究(转载)…[3805]

  • 《杀人不难》——难的的是谁杀的…[3394]

  • AC·我为什么迷恋《褐衣男子》?…[2616]

  • “忧郁的诗人——埃德加.爱伦.坡…[2967]

  • 小卢小评《十日惊奇》[3522]

  • 欧美短篇名篇欣赏之二——山羊的…[4164]

  • popodian书评21之《破镜谋杀案》…[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