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肉质鲜美,但是含有剧毒,因而有不少人为了吃它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说就连食用河豚经验比较丰富的日本人,每年中毒死亡者也有几百人之多。 河豚古名:鯸鲐(hóu tái),也称鲀鱼、气泡鱼、辣头鱼,在江浙一带称小玉斑、大玉斑、乌狼等,在广东一带称乘鱼、鸡泡、龟鱼,在广东的潮汕地区称乖鱼,而在河北附近则称腊头。 河豚分很多种类,像什么虫纹东方鲀、横纹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暗纹东方鲀之类的,几乎所有种类的河豚都含有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分子式为C11H17N3O8,分子量为319,无色棱柱状晶体。难溶于水,可溶于弱酸的水溶液。毒性6级,0.5-3㎎即可致死,毒性是氰化钠的1000 倍。河豚毒素怕碱,在碱性水溶液中,其结构迅速受到破坏,毒性很快就会消失。将河豚毒素加热到200℃,它就会变黑,但不分解,超过220℃炭化,其毒性也很快就会消失。 河豚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通过麻痹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抵制血液中胆碱酯酶,使神经肌肉系统严重麻痹,阻止神经肌肉传导,使中枢神经失调。发病时间短,短至10-30分钟,长至3-6小时。中毒较轻者先是舌尖及嘴唇发麻,进一步经上肢到足尖以致全身麻痹,并感到身体疲倦,眼睑睁不开,视觉模糊,听力减退,陷入昏迷状态,重者恶心呕吐,腹痛,头痛,面色苍白,瞳孔对光线失去作用,周身麻木,四肢冰冷,语言不清,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呼吸由困难到逐渐停止最后死亡通常在发病后4-5小时,最迟不过8小时内死亡。治疗时应催吐,洗胃,导泻,排除毒物;应用吸附剂减少毒物的吸收,输液、利尿促进毒素的排泄;拮抗毒素作用;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提高组织对毒素的耐受性;并对症支援治疗。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不少解毒方法,如食用生茄子,内服乌贼墨;羊蹄叶捣汁喝;爬山虎煎服;马兰草(全株)煎服等等。 此外,河豚毒素也有药用价值 ,可用作镇痛剂,麻醉剂等。 河豚毒素不溶于水,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可以用纯水洗去其中的杂质。但是,若从河豚内脏中提取河豚毒素,则又必须通过水来浸泡。只要浸泡一个小时,河豚毒素就能从内脏中流到水里。 河豚体内的毒素会随季节的变化而有不同,春季是河豚产卵的时期,而这个时期河豚的毒性最强。河豚毒素在河豚各个器官的毒性也不同,各器官毒性比较如下:卵巢>脾脏>肝脏>筋>眼睛>鳃耙>皮>精巢>肌肉。养殖河豚(2龄以上)其器官毒性比较与野生河豚一致,但含毒素量较低。 中国《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河豚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捕获的有毒鱼类,如河豚鱼应拣出装箱,专门固定存放”。所以,河豚在市场上是买不到的。个人觉得不是很好弄到吧……除非去水边钓……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附 毒性等级划分
根据致死量的不同,毒物的毒性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
6级 剧毒 少于5mg/kg
5级 极毒 5-50mg/kg
4级 很毒 50-500mg/kg
3级 有毒 0.5-5g/kg
2级 轻毒 5-15g/kg
1级 微毒 15g/kg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