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掌管钥匙的人--陈查理
 作者:ellry打开ellry的博客  人气: 3382  发表于: 01年07月16日15点56分
    将此文分享到: 更多

掌管钥匙的人--陈查理
1928年,诺克斯神父在他的“摩西十诫”(即推理小说十条法则,Monsignor Ronald A. Knox,英国文艺评论家,“摩西十诫”出自他编的《1928-29最佳侦探小说选》)中指出:故事中不得有中国人。我并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也许此前的陈查理探案让侦探小说家领略到了“中国人是通灵的民族”吧。本文就将介绍一下这位陈查理(Charlie Chan)--掌管神秘殿堂钥匙的中国人。
先谈谈陈查理的创造者--厄尔·德尔·比格斯(Earl Derr Biggers)。厄尔·德尔·比格斯,1884年出生于俄亥俄州。他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一个专栏作家、剧作家、戏剧评论家和小说家。1933年,因心脏病比格斯在加利福尼亚去逝。他的第一部小说是《秃头旅馆的七把钥匙》(1912)。他最出名的小说就是陈查理探案系列。说来也巧,1919年,比格斯在檀香山度假时看到了报纸上报道一位中国侦探--阿帕纳·陈的事迹。东方的神秘激起了他的兴趣,于是1925年他出版了《没有钥匙的房间》。这本书中,陈查理作为檀香山警察局的侦探第一次出现了。当然,比格斯还创作了不少其他的小说:如《广告栏》(1916,这本书的创意很有趣,我指的不仅是侦探故事本身)、《五十支蜡烛》(1926)等等,大部分都是侦探故事。
陈查理原在檀香山的乔丹夫人家当仆人,后来经过努力当上了侦探,直到警官,最后还升任了檀香山警察局的巡视员。与他的原型不同,陈查理是一个矮胖的中国人,这大概来源于比格斯的“满清官员越胖越有威望”的认识。更有甚者书中作者为陈查理安排了十一个小孩,也算是侦探之最了吧。陈查理是一个美国人创造的中国侦探形象,比格斯并不同于高佩罗。高佩罗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是一个知名的汉学家,比格斯则不是。不过,陈查理并非一个单纯的中国人,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美国,与其所他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还不如说他具有浓烈的东方神秘色彩吧!比格斯给中国人定义就是:“中国人是很敏感的。”即便如此,陈查理还是具有不少中国传统特色:诚实、守信、谦卑、谨慎、细心等等。他的最大特点是总会说上两句至理名言--也许与办案有关也许无关--聊举几例:“过桥时最好和天性谨慎的人结伴同行”;“急活需要慢功夫,在心急的时候,只有傻瓜才用叉子喝茶”;“只要打鱼,就要晒网”;等等。他就像一个哲人,把中国式的智慧和美国式的幽默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一点,西方的侦探中大约只有布朗神父可以与之媲美。
陈查理探案手法和波洛有类似之处,尽管这两位侦探差不多是同一时期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成名作《罗杰·艾克罗依德谋杀案》是在1926年出版的)。波洛以研究人的心理为主。陈查理则说:“我总要研究人……我在调查谋杀案时总要想到人类的情感。”因此,感觉两人有不少相像的地方。曾看过服部平次的一篇文章,将陈查理和波洛相提并论,并指出陈查理与波洛不同之处在于陈查理从说的话中破案。大体上也同意这种说法。陈查理就说过,抓住了罪犯是因为“一个不被注意的小词”。《陈查理探案》几乎就是靠罪犯的一句话。但并非指陈查理仅仅依靠一句话就可断案,陈查理也注重证据,他也注重任何细小的线索,只不过证人的话中可以透露出人类的情感或是让人疏忽的线索,更有助于他破案,在《掌管钥匙的人》中就体现了这一点。另外,陈查理探案似乎更注重破案的过程。套用福尔摩斯的一句话:“可以给警察写部教科书的了。”如《掌管钥匙的人》完全可以在第五章让陈查理慷慨陈辞,道出真凶,可作者偏偏敷衍了二十章之多。由于陈查理是中国人的原因,书中的案件不可避免的有些神秘性:如《黑骆驼》讲女演员的离奇死亡,《中国鹦鹉》里鹦鹉竟大喊杀人救命,《在幕布后面》中的神秘拖鞋等等。几乎每件案子都带有东方神秘色彩,但结局总有点虎头蛇尾,不是令人非常满意。由于比格斯早早去逝,只留下六部陈查理探案集:《没有钥匙的房间》(1925,The House Without a Key)、《中国鹦鹉》(1926 ,The Chinese Parrot)、《在幕布后面》(1928,Behind That Curtain)、《黑骆驼》(1929,The Black Camel)、《陈查理探案》(1930,Charlie Chan Carries On)、《掌管钥匙的人》(1932,Keeper of the Keys)。其中,《中国鹦鹉》被认为是最好的一部。这六部作品都有中译本。
陈查理探案小说的受欢迎程度一般,而由其改编而成的电影却异常受欢迎。1926年,《没有钥匙的房间》被Pathe公司拍成电影。1927年,《中国鹦鹉》被环球公司拍成电影。1929年,《在幕布后面》被福克斯公司拍成电影。《黑骆驼》和《陈查理探案》也由福克斯公司将其搬上了荧幕,由Warner Oland主演。尤其是这两部,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由于Oland出色的演技,恰到好处的中国式表演,使得他成为了标准的陈查理形象。因为比格斯的陈查理系列作品数量太少(《掌管钥匙的人》被认为不适合搬上荧幕,所以仅被改编成一部百老汇话剧),福克斯公司还另外创作了许多陈查理探案,其中有14部由Oland主演。这些电影场景大都富有异国情调,陈查理靠着中国人特有的耐性将其一一解决。沿袭以前的思路,陈查理仍然画龙点睛式的说上几句中国格言--如“下草率的结论就像给洞灌水一样容易”--给影片增添了不少情趣。其中最好的两部是《陈查理在埃及》(1935)和《陈查理的秘密》(1936)。1935年的《陈查理在巴黎》中出现了陈查理的儿子,这位比他父亲更美国化的人物使得影片更加有趣。可以说19世纪三四十年代,陈查理在荧幕上大放光芒。
陈查理系列在美国非常出名,有点像是后来伊恩·弗莱明的007系列。埃勒里·奎因在他的《中国橘子之谜》(1934)中就提过这位中国侦探。历史侦探小说家马克斯·艾伦·科林斯在《伊甸园的诅咒》中甚至让陈查理的原型--阿帕纳·陈出场破案。
  • 上一篇文章:日本的“平民侦探”小说

  • 下一篇文章:S.S.范·达因和怀勒·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