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难觅
——读文泽尔《荒野猎人》
不记得当初买这本书的动机了,或许是因为作者是本土作家,加之之前出版的《千岁兰》、《冷钢》等就已经错过没有购买,心里想着应该买一本来支持一下,又或许是看到豆瓣评分过于强大,想着评价这样的高的书怎么也应该买一本来收藏。经过几天的阅读,自然感想也较多,试分述如下。 首先,这本书是采用书摘、日记的完全“第一人称叙述”的形式来展开情节,对于喜欢推理小说中经典桥段——不可能犯罪,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重点。在第二部分的日记中,记述了四段发生在林中小屋中的不可能犯罪。而在第三部分另一个人的日记中,分别将这四段不可能犯罪一一解密。 在看到书前插入的数份彩图时,可以想见其密室的手法便是机械式手法了。对于机械式手法,对于只看了几幅插图和文中的叙述,我想很少会有读者认真思考犯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大致看了插图之后心中会有某个方向的思路而已,这种思路可能是某种“灵光一闪”(这往往是在大脑中搜索曾经之前读过哪部书里有过类似的诡计,即:从过去的经验中寻找答案,而并非抛开以往的经验单纯去推理)之后心里便存着“反正是使用了某种方法办到了”这样的想法被作者牵着走就OK了。读完之后,并没有产生“真相竟然是这样子啊”的感想,而是“哦,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儿了”。 其实,这本书中的不可能犯罪,我们大可以不用思考犯人究竟是谁,思考的应该是如何使用已知条件“想”出一种可以实现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不是魔法世界)可以达成的方法即可。 事实上,在读完第三部分的解答之后,其手法复杂程度即使参照了几份插图和文字讲解是远远无法厘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需要反复阅读文字讲解并在头脑中展开正确的想象才行。我倒认为,像这样复杂的机械式手法,用影像的方法一一呈现比文字叙述要更好。 其次,全文的行文有一种意识流、抽象、虚无的感觉,而且对于谜题部分呈现出来的“超级别的”不可能犯罪,让人产生一种“神鬼才能办到”的想法,于是便顺其自然地引出一系列的魔法、诅咒、巫术等等知识方面的讲解。对于喜欢这方面的读者来说,作者那近乎病态般认真的考据,实在是让人感动,并可以为得到这类知识而兴奋。可对于不喜欢这方面的读者来说,冗长的讲解,会让人失去部分耐性而放弃阅读。 再次,作者用如诗意般的文字构建了一个真实与虚拟的世界。全文都由摘抄、日记组成,对于这类“手记”式叙述方式,往往真与假就藏于其间,于是隐藏在其间的矛盾、真假便是解开终极谜团的钥匙。在阅读时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伪装成真实的虚拟世界,也可看成是另一番解谜的乐趣。 对于作者设置的未在书中给出答案的谜题,则需要潜下心来,搜集各种资料方能解决。记得在豆瓣的谜诡小组(好像是)有位网友专门发了一个贴子,以翔实的资料及强大的逻辑推理找出了林中小屋的位置。(希望发这个贴子的网友不是作者的马甲)如果我是作者,在设置了这样的谜题,在有人可以如此推理出来之后,那我应该是何种的感动?可能是一种找到“知音”的感动吧。 除了作者设置的谜题以及数个不可能犯罪,另外还有隐藏于文字深层的东西。这也需要“慧眼”+“聪明的头脑”方能体会作者这样写作的妙处。可这些并非每个人都可以挖掘出来,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人注意到这些。(比如说作者曾在读书笔记中提到的“精确对称解构”,有几位可以在作者点出之前发现的?)在这方面,作者并未找到“知音”。 这本书作为一本推理小说,背景及人物都设定为外国,再加上现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下,恐怕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专心的研究这部小说。作者加诸于小说中很多宝贵的东西仍然像宝藏一样藏在了地面之下,还不见天日,作者在等待着“知音”来挖掘。 不过,我也是匆匆过客中的一员,读完感想完拉倒,毕竟还有那么多的书在等着我去读,不会在某部小说上多作研究。所以说,我也并非作者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