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令杀人动机使人震惊,这是我一直在研究的课题,我曾经分析过某些日系推理的奇葩动机,如果你能够理解为了杀人造个馆,你当然也能够理解杀人是为了新本格这样至高至纯的信仰。但是这些离我心里的神动机还很遥远。让我们先排除纸面上的心因性干扰,看看现实中的两个案例:巴西犯罪电视节目主持人为收视率 策划9宗命案印度女子跳海自杀未遂 被冲上岸遭渔民强奸你能从中看出什么?巴西和印度的这两则新闻分别给出了明确的动机和形成动机的事实,后者可以在小说里改写成“女子自杀获救后杀死救人者”的谜团。很多的社会以及法律新闻都是所谓神动机绝佳的素材库,事实上我确实想过女孩跳楼获救杀死了救她的人,但是很久都没有想好合适的动机,被一时的狂气俘获,写文却又陷入中庸的圈套。假如你进过销售行业,也许你会抱怨自己不是个名人,巴西的案子提供的就是此类邪恶的欲望,杀人不仅需要贪念,还得要那么一丝丝邪恶。我曾经设计过这样一个动机:一位少年很穷,他又非常喜欢读书,书店老板常常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他书,但少年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还是残忍的杀害了书店老板,这样书店就会关门倒闭,里面的书也会论斤贱卖。这个动机和巴西的案子异曲同工,甚至和前段时间看过的《水族馆杀人事件》里的神动机撞了车,所采取的就是迂回的策略。凶手未必是受益最大的人,只要他认为值得冒险,这就是一个不错的理由。何况小说里高木彬光提出的犯罪经济学和杀人的结果本身实在是背道而驰的,索性暂时不理性的掉头,终究会转向想要的目标。杀人往往是犯罪的主要产物,那么,杀人变成附加产物呢?请看我下面模拟的情境:一个商人参加赌博输的倾家荡产,不过他的老婆买了巨额保险,受益人是其父母,同时地下高利贷逼急了,他便制造了抢劫杀人的假象。设想里商人杀妻是为了骗保,抢劫是为了掩护杀人,一旦骗保不成立,杀人动机便烟消云散。此路不通,转换思路,骗保是为了掩护杀人,杀人是为了掩护抢劫,而抢劫是为了让追债者相信自己实在没钱了。一,明面上家庭财产被劫匪夺走,人财两失;二,暗面上商人抢劫自己,变相证明人去钱空。这个动机属于黑吃黑的,比起我就是想看看用笔记杀死多少人才被人发现的月,L才不会接受它呢。我也通过这个情境证明了杀人行为也能产生《解体诸因》般的效果。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四重密室的推理短篇,其中就有一重写到等待死亡的两人中一人杀死另外一人将杀人作为死亡遗言的桥段。有一个动机我和友邻分享过,但是没看到别人写出来,至少没人告知我:书法收藏家收集了在世的书法大家的书法作品,唯独有一个书法家多年前就搁笔,收藏家多次拜访求墨宝而不得,于是他杀死书法家并在现场留下了纸笔。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棒的动机,但是我没有信心写出来。动机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为了杀人的后续影响而实施杀人,生命的终结从来就不是死亡,而是事件从人们心头淡去;第二种就是杀人行为本身带有某种目的,推理小说有一个难题,凶手既然能够想出诡计为何就想不出杀人以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里我要反问,凶手怎么样都要杀人的情况不如去考虑通过杀人确保进一步的利益;第三种就是杀人伴随的一些行为。杀人五要素,凶器,凶手,受害者,心理以及物证,举个例子,凶手可能需要凶手的身份,假设五要素都具备,凶手不行凶,其他人会成为凶手,而这是凶手不希望看到的——天主教徒家庭女儿举枪自杀,父亲开枪射击成功阻止其自杀。再举个例子,凶手可能需要新的受害者来达成谎言,亦或者凶手利用受害者说出真相——母亲杀死儿子,避免儿子是连环杀手的事实曝光。就我来看,动机和人与人之间认知的偏差有关,无关心理,而是逻辑回路的流动程度,所以我提出把心因放到一边,否则难以写出幽暗晦涩的人心。他是感性动物,那便尽是些小孩路边撒尿,大人庇护与保洁争斗,保洁拿出刀捅死小孩的情节了。离婚要在出轨前,杀人要在发怒前,就是这么个理儿。一句话,神动机神就神在超出常人理解范围之外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