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题创作的影子投射理论 今天谈谈迷题创作的借鉴(模仿)问题。记得有一位网友曾经问我:我在创作迷题时用得是我的构思,但在发表后大家却说我在模仿别人,这该怎么办?的确这个问题困扰着不少想写迷题的朋友。 在创作迷题可否借鉴名家(别人)的作品?狂生的经验之谈是可以!只要你的借鉴是一种改造后的借鉴。这种借鉴不能用在机关、密室、技巧类型的迷题创作中,而只能用在情节或心理诡计类型的创作中。众所周知,古典派,本格派专门制造各种各样的诡计、技巧来创作密室推理,不可能犯罪等情节的原创小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作家们绞尽脑计把诡计都用尽了,轮到我们再用,不可避免会与别人相重复。不要紧,我们在创作时只是在汲取名家的精华,我们对故事外在的东西作极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会混淆大家的记忆,会使那些看过原作的读者也分辩不出来,只会以为这是你的原创。而这的确是你的原创!! 打个比方,把原作比作一个人,而我们的模仿的作品是原作投射在地上的影子,而影子黑呼呼的,根本无法反映原作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理论基础。 举个例子,狂生的每周迷题第18期作品《置于死地而后生》,曾经得到网友的好评;我是天魔兄也曾经把此篇迷题评为佳作,“18.总第⒅期谜题:置于死地而后生(楚州狂生、深海之吻原创)本案在整体布局上可以说是中国版本的<庄园奇案>,而在细节设计上又类似<阳光下的罪恶>,非常巧妙的利用了思维盲点, 不愧是狂生的作品…...”其实此篇迷题,我投影了松本清张的短篇小说《奇特的背告》,但是我的《置于死地而后生》却与松本清张的《奇特的背告》有极大的不同,背景,人物,地点,时间,案件类型,动机,作案手法都没有一点相同的地方。看到此处,你们肯定会觉得奇怪,你倒底投影(模仿)了什么??我模仿的——可能是松本清张的写作前的主旨即一个人先留下一些对自已的不利的证据,用老实交待案件让警方忽视具体细节的调查,再用一个致命的证据错误,从而在法庭上全面翻供,从而获得无罪的结果。狂生在《置于死地而后生》就是利用了这点,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没有一个朋友知道我是在模仿,如果您会说,我没看过《奇特的背告》,如果我看过,我一定会指出来!我看的那本书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推理篇那本书,发行量很大,推门不少网友看过的,所以,如果我不公布这个真相,到永远也没有人知道这个真相。况且推门不少写每周迷题的高手,比如FAN,五迷都曾有名家的影子。 其实你们也可以,当你们试图创作一个迷题时,一时才思枯竭,脑海中总会冒出一个个精彩的名家推理小说。这时你们可以这样想,这篇小说的关键是什么?我如何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描述。比如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我们可以描述成“多个人因为共同的预谋,互相为对方作证,来掩盖真相”,那么我们可以根据此点展开,可以设计成“多个人因为不同的原因撒谎,来掩盖真相”或者“多个人因为不同的动机,都在进行杀人的计划,在调查时都在为自已开脱,却掩盖了真相。”诸如此类,等等,可以尽情发挥。 以上,只是探讨了迷题创作的模仿方面的知识,你们可以在创作迷题时大胆、尽情来投射名家的作品,你们的目标是把原作改得面目全非,混淆、挑战读者的记忆。当然这只是迷题创作一个手法,不能滥用这个原刚,我们还是鼓励全新的情节,全新的诡计。 最后,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在最新一期每周迷题《人人保持缄默》,我也投射了名家的作品,等公布答案时,我再告诉真相。谢谢,希望拙文能为你们的创作有点帮助。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相关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