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底作品:每周谜题308期、318期、321期、341期 浅谈隐藏线索的方法文/ 谷雨 谜题相当于一篇浓缩的推理小说,失去了文学性描述和与案情不相关的情节之后,剩下的必需线索就很容易被解谜者发现了。如果线索交代得太突兀,势必会引起解谜者的注意,从而使之悟到出题者的心思,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所以,为防止自己的谜题被人一眼看穿,如何巧妙地隐藏线索,就成为出题者们应十分注意的问题。 下面是我总结的几种隐藏线索的方法,望于君有益。 (1) 结合谜题环境或气氛,将线索自然蕴含其中,以制造解谜者的盲点。不知谁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隐藏一片树叶的最佳地点是树林。”所以,隐藏线索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解谜者在题目营造的环境或气氛中产生盲点,把线索作为环境或气氛的附属品,从而忽略过去。 例如:每周谜题308期《绝对密室》(作者大袖遮天)中的一处线索隐藏。故事发生在夏天一栋公寓大楼里,女死者在形成密室的自家中胸口中一刀致死,死时还打扮整齐化了妆,疑似自杀。死者的丈夫说他在死者起床前就离开了,和另一名证人一起去上班,后接到死者从家打来的电话说要自杀,两个人一起赶回死者家。于是死者的丈夫有不在场证明。 警方在勘察现场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述: “看起来女主人十分勤快,房间十分整洁,连卧室也一丝不乱,棉布睡衣叠得整整齐齐,床上一丝褶子也没有。甚至卫生间也收拾得井井有条,散发出一股清香味,两条潮湿的毛巾挂在一起,粗大的蓝色毛巾略微覆盖着小巧的白色毛巾,看起来十分温馨。” 看似不经意的一段描述,其实已经为后面的逻辑推理埋下了一条线索。 女死者死前打扮化妆,必然会洗漱并用到毛巾,所以毛巾才会是潮湿的。按常理推测,较粗大的毛巾应为男士使用,较小巧的毛巾应为女士使用。如果真如死者丈夫所说,他走时死者还没有起床,那么死者一定是在她丈夫之后洗漱,也就是说,死者的毛巾应当是覆盖在她丈夫的毛巾之上。而现场却不是这样,说明死者丈夫说了谎,即他走的时候死者就应该已经起床了。 这寥寥数笔便写出了拆穿嫌疑人谎言的线索,将毛巾的状态、大小、位置交代得一清二楚,却又不会引起解谜者太多的注意,主要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女主人十分勤快,房间十分整洁。在这样的环境中,解谜者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关于毛巾的描写不过是为了突出这个环境的特点,从而将它的“线索性质”忽略掉了。 这里就说到了线索的选择。如果作者没有选择描写毛巾来揭穿嫌疑人的谎言,比如选择“女死者在丈夫之前收回了门外报箱里的新报纸”这样的线索,进而去描写报箱的话,就很容易让人看出意图,因为报箱和整篇谜题设计的环境是无关的。作者之所以交代这种“明明不必要交代”的线索,肯定是因为这就是解谜中的必需线索。 至于线索交代与气氛营造的契合方法,比如拙作每周谜题321期《青龙馆通灵杀人事件》中,利用关键线索“木质楼梯发出的吱嘎声”来证明凶手就在其中,由“曾经发生过自焚案的走廊”引出脚底有黑色灰烬的证据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就不一一详述了。 (2) 穿插其他线索(比如无用线索、误导线索等),以转移解谜者的视线。如果说上一种方法是“将一片树叶隐藏在树林中”,那么这一种方法就是“将一片树叶隐藏在一堆树叶中”了。无用线索、误导线索可以大大转移解谜者的注意力,所以这样的线索越多,解谜者就越不容易抓住关键线索,从而错过真相,甚至搞错真相。 比如:每周谜题341期《迷惑》(作者云豹)中,谜面设置了很多噱头,如塔罗牌算命,女主人公的Dejavu现象,忽然疯掉的同学等等,都增添了不少玄之又玄的因素。但是答案中大部分并没有涉及,其实是烟幕弹、假线索。而真正关键的线索,被作者拆成几部分隐藏起来——通过现在的时间和对过去案情的叙述推算出当时的时间,再由这个特殊的日子引出了案发过程的不合理因素,从而看破真相。线索隐藏得很深,也很巧,极容易被人忽视。 又如:每周谜题318期《屎太浓瞬间消失之谜》(作者腐烂的奇异果、米田共和国国王)中,史太农在一条死巷中瞬间消失,作者在描述死巷时写道: “两边是高大的居民楼隔离外墙,大概有三四层楼高,是由混凝土浇铸而成的。……没有任何攀爬过的痕迹;路面又窄又长……但一眼看过去,地上只有几根躺着的竹竿、两三个破烂得不成样子的竹篓、一些残砖破瓦和几小袋散发出阵阵恶臭的垃圾,根本没有可以藏人的地方。” 被高墙围住的死巷,没有攀爬痕迹,巷中也无处藏身,嫌疑犯是怎么瞬间消失的呢?在谜面即将结束时,警方发现附近井口边的一根拐杖,拐杖的主人是蔡老太。于是,解谜者的视线就会定格在最后提到的这根拐杖上,开始考虑用拐杖撬开井盖逃跑云云,因而推测嫌疑犯是蔡老太。可其实最后作案手法却落回了这条巷子里,藏在不起眼的线索中——即“几根躺着的竹竿”。如果没有其他这些线索的干扰,恐怕解谜者们就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死巷的描述上了。 (3) 修饰线索,使之诡异化、离奇化,以搅乱解谜者的思路。沿用前两种方法的比喻,这一种方法就应该是“把树叶叠成纸鹤,让你看不出它是树叶”。如果一条关键线索实在太显眼,太不容易让人忽略,倒不如让它更加明目张胆,以致让人不知道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索,该怎样去利用。 这里暂时还没有此类谜题的例子,就拿奎因的《中国橘子之谜》来说吧,死者所在的房间,所有东西都倒置了,让人匪夷所思。这显然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但是凶手为何要将所有东西都倒置过来呢?读者便开始了自己千奇百怪的设想,至于最后能不能猜到,那就要看运气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绫辻行人的《迷宫馆的诱惑》中,三番五次提到的“砍头的逻辑”,明明是比拟小说杀人,凶手为何要将死者的头颅砍下,造成小说中没有提及的死亡状态?也是同样的道理。 利用这种隐藏线索的方法时,应确保线索的华丽外表能遮盖住其本质内涵。如果隐藏得不够深、不够巧,反而会暴露得更快,还不如利用其它方法。当然,如果成功隐藏了关键线索,就会成为增强“意外性”的一大亮点,从而使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叙述性诡计,以欺骗解谜者的眼睛叙述性诡计也是隐藏线索的极好手段,不过解谜者的接受程度因人而异。有人会为叙述性诡计喝彩,也有人会大喊骗人。 我见到的每周谜题里利用到叙述性诡计的谜题并不多,有255期《天极岛谋杀档案》(作者轩弦)、260期《李氏山庄谋杀档案》(作者轩弦)、280期《极限推理》(作者幻画)、330期《谁谋杀了白雪公主》(作者kenshin)、346 期《玄武馆杀人诡计》(作者谷雨),其中几篇已写成小说。谜题大全中吉如令曾经著有《杀人十个馆》,个别涉及到叙述性诡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搜看。 创作叙述性诡计的态度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千方百计地欺骗,以致反复利用一些个别现象来达到迷惑的目的,比如重名、同性恋、黄昏恋等等,为避免泄底,就不细说了。另一种是在欺骗的同时,还会提供一些看穿叙述性诡计的线索,考验读者的观察力,比如馆系列中的一些作品。 后者的叙述性诡计更能服人,当然,创作难度也更大,这要看作者是不是有自信能亮出“命门”却依然不怕被拆穿了。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隐藏线索的几种方法,由于是临时赶稿,所以并没有周密思考,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简单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如有不周之处还请批驳和完善。 谢谢大家! [此贴被谷雨于2009-8-9 9:49:34修改过] [此贴被艾米于2009-8-9 12:48:46修改过]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相关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