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的并不一定是事实,但事实却经常会被我们看见。”——摘自《弓区之谜》 您在阅读《弓区之谜》之前,请确认您是否已经阅读过埃德加·爱伦·坡《莫格街凶杀案》?否则请首先花上十分钟!——老蔡语 之所以要向冉威尔致敬,并非因为《弓区之谜》写得如何之精彩。相反的,用现在的标准来看,创作于1891年的《弓区之谜》只能算是一部极其普通的作品而已。但是,我们是否可以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它嘛?显然不能!所以,我要在此首先向冉威尔致敬,为再版超过三百次的“不可能犯罪”的开山之作表示致敬。 阅读《弓区之谜》八万字的篇幅,花去了我整整一个星期。其间自然是因为发生了很多不相干的事情,以至于浪费了我很多看书的时间。实际上真正用来阅读《弓区之谜》的时间并不太多。 故事发生在伦敦弓区格罗弗街十一号,达普顿太太睡过了头,她急切地想要叫醒住在二楼的房客康斯坦特先生,却发现怎么也叫不醒他,于是她只能求助于住在对面的侦探格罗德曼先生,格罗德曼是苏格兰场的退休警官,在弓区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著名侦探,他随着达普顿太太来到二楼,发现房门是反锁的,而且还从里面上了门闩。格罗德曼用力撞开了房门…… 康斯坦特就这样死了,死在一个从里面上锁的房间里,死在了密室中。他是怎么死的?是自杀还是他杀?苏格兰场展开了调查。 关于《弓区之谜》的故事梗概其实还可以写很长,不过,我还是想留下更多的篇幅来讲解本书的三大看点: 第一看点:法庭辩论和工人运动 《弓区之谜》中有较多篇幅的法庭质询和辩论。一是对案件证人的质询,以确定康斯坦特是否死于自杀;二是对嫌疑人——与死者合租房屋的莫特莱克是否有罪的法庭审理。伊斯瑞尔·冉威尔那种带有庭审实录风格的写作手法,非常合乎我的胃口,所以我认为该书法庭审理的部分还是非常好看的。另外,嫌疑人莫特莱克是一位著名的工人领袖,而死者康斯坦特则是一位投身于民权运动的中产阶级理想主义者,两个人的身份都很特殊且敏感。《弓区之谜》中使用了较多的篇幅影射当时英国工人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并结合案情的发展穿插介绍了不少工人运动的背景和具体的活动情况,特别是当苏格兰场警官温普在集会现场抓捕莫特莱克那一出戏,描写实在是生动精彩得很。 第二看点:密室讲义和泄底 说到密室讲义,我想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约翰·狄克森·卡尔在《三口棺材》中的那篇著名的密室讲义。在《弓区之谜》中其实并没有正式的密室讲义,所谓的密室讲义是通过记者的想法、报刊的评论、八卦杂志的猜测来构成的,讲述了若干种构成密室的方法,并辨析了针对本案中的密室是否可以使用这些方法的可能性。毕竟这是产生于百多年前的作品,密室的种类虽然不够丰富,但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在密室讲义中,《莫格街凶杀案》被作者完全泄底,也许是出于情节的需要,也许是故意为之,不得而知。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写出来提醒各位读者。也许看《弓区之谜》的读者都看过《莫格街凶杀案》,但是怎么说呢,但凡现在懂点推理的,都反对没有提前告知的泄底,未读过原著的读者怕是会很不爽的吧,何况编辑同志在书页下面的注中又认真地泄了一次。 第三看点:不可能犯罪和密室诡计 这个密室的构造以及不可能犯罪的手法相当普通,当然只是放在现在才会觉得普通,因为这样的诡计已不知道被多少作品或影视剧借鉴过。以至于很多朋友在评价《弓区之谜》时将之归入了入门级作品。其实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想,我们为何不能这样评价:噢……原来这个手法就是《弓区之谜》首先采用的啊?怪不得它在密室作品中可以排进十大呢……废话少说,自己去看吧。 除去三大看点,在网上还曾经有一段日子出现过对新星在翻译、校对上错误频出的批评,从整体上看,新星版的翻译(我没有看过吉林版《弓区大谜案》)应该还算是中规中矩的,我毕竟没有去对照原文,所以也不可能知道哪里翻译有问题,但错别字的确是有,只是不会严重影响我们阅读罢了。 欧美作品看起来是最让人头疼的,因为我总记不住那些拗口的人名,记不住人名就记不住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如果能在书前配上人物表和关系图,将对帮助读者阅读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在一百年前打五星绝对没有问题,放在现在来看,撇开它本身的历史地位,三星足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相关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