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小卢原创:《小卢全面探讨(上):奎因“国名系列”》(请勿转载,谢谢!)
 作者:q619663903  人气: 3362  发表于: 14年02月15日23点40分
    将此文分享到: 更多
《小卢全面探讨(上):奎因“国名系列”》

本文作者:小卢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531461012
QQ2563998259或619663903
微信号:I-AM-LCR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喜欢哪位推理作家?”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埃勒里•奎因”。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信任哪位作家的作品?”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埃勒里•奎因”。
如果有人问我:“哪位作家对你的推理创作影响最大?”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埃勒里•奎因”。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认真读过的书是哪一位作家写的?”我同样会回答那个答案,而根本连想都不用想。

两年前(也就是小卢我15岁时),我有幸阅读到奎因的《希腊棺材之谜》……这本书对当时仍肤浅的我的个人的思想与发展方向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应说是所有推理小说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其给我的启发并不是在此一言两语能说得清——如果有哪位朋友肯了解一下小卢正在走的道路,也许就能明白。
在这两年来的空闲时间里,奎因的40多部长篇小说(包括推理剧本《幸存者游戏》)中我已阅读过了其中的31部,其余的仍在探索之中(有数部还未在国内出版)。在我阅读过的31部奎因小说里,给我最深刻印象与启发的一定属于“国名系列”、“悲剧系列”与“莱特镇系列”。
小卢总时不时地便在新浪微博对奎因的某部小说作出长篇评论。而这次,我希望能在此首先将9部“国名系列”的作品各作出不一样的、深刻的、有启发意义的评论。

为了照顾到不同情况的读者,小卢我打算将评论划分为三个部分:不泄底的评论、涉及谜底的评论、本书给我的启发。
首先,我会对9部作品各自作出完全不涉及谜底却又能展现其作品特质的评论;之后,我会对各作品中的逻辑推理水平、前提(线索)设置、诡计设置、嫌疑人设置……等等作出我个人的分析;最后,小卢会说一下这些作品给我在不同方面的启发。

因为文章过长,所以小卢我决定本文为“小卢全面探讨:奎因‘国名系列’”的上半部分。本文主要是对9部作品发表小卢自己的评论(不泄底),而“对逻辑推理、真相、诡计设置的评论”则安排在下篇文章中。

虽然(上)(下)两篇文章很长,但仍然希望各位读者耐下心来阅读一番。对此,小卢我将不胜感激。

以下一切评论皆为小卢个人的观点,若有任何意见请各位提出,谢谢!

(另: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不泄底的评论}


一:《罗马帽子之谜》

其简介就不必在此多说了。
首先要说的是,如果各位有打算了解埃勒里这一家人的详细状况与其家庭描写,那么这本书便是不可错过的,因为它是奎因的处女作,其中不乏对奎因一家、德朱纳背景的叙述。
整本书不长,但也不短。从处女作开始,奎因就已经将整本书的重心偏向对案件的调查,开门见山式地进入主题。尸体,就在短短数页便出现;而在尸体出现之前,没有任何人物登场,没有对话,仅是交代出案发背景以及补充一些小说需要的基本情景描写(我相信,如果忽略了开头的环境描写也能不影响作品质量的话,奎因绝对会直接将尸体摆在刚翻开书的你的双眼前)。
这种从一开头便直接进入主题的写法,对“逻辑至上”的本格推理爱好者来说毫无疑问是省了不少时间去阅读一些无谓的篇章。从此也能看得出来,奎因当时根本并不打算在案件之外的情节中加重笔墨,一心只有主题——也就是案件、逻辑推理。奎因的改变是在第二时期与第三时期,当然在此不讨论这方面。
冷硬的文风、不断的审问、隐藏的线索,再加上案件外并没过多情节可研究,整本书对刚接触奎因的读者来说可谓是噩梦,是安眠药——“国名系列”作品几乎都如此,除了《西班牙披肩之谜》有其独特的吸引力之外(但是,如果你认真去研究奎因的作品,你一定会乐在理查德的调查之中)。

这部作品恐怕无法令某些读者满意。《罗马帽子之谜》中的人物并不少,但在推理范围内涉及的人物却屈指可数。有些读者在阅读后大呼“被坑”,只因本书叙述的事情太过冗长与无谓。
对此,小卢我想说的是:奎因的作品是极接近于现实的作品。它抛弃了无谓的描写,一心专注于案件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暂且不论其他推理小说的逻辑性、严谨性究竟有多低。我们只需稍稍分析一下奎因的作品,便能得知其一切的描写都是有必要的!
奎因有一点是其特色之一:每个人物几乎都有其隐情。
一件案子会牵涉到许多人,而在这些人中,有的与案子有直接关系,有的只是无辜被案件拖进来——这极符合现实。我们能在奎因许多作品中看到其中的人物大多在第一次作出证词时都有所隐瞒或撒谎——这也是符合现实中人的心理。被拖进案子的人那么多,其背后的隐情若不通过调查并无法得知其与案件是否有联系。
因此,奎因便用了不少笔墨去描写警方探案的过程,调查各嫌疑人背后的隐情,了解一切事实。
穷举推理、演绎推理都必须要以事实为基础。逻辑推理是严肃的,其结果是绝对的。也正因奎因通过调查各嫌疑人背后的隐情才能作出正确的推理,并以此为傲。
另一方面,小说中无论对警方步骤的叙述、对嫌疑人背后隐情的设计、对人物的心理分析,都是非常符合现实的。相反,有许多推理小说为吸引读者而忽略了现实、心理的因素,将探案过于理想化。这样的做法在文学世界来说完全没有错误,但小卢我只是想说:奎因小说中的一切描写都是有意义的,都是严谨的——这一点是其他推理作家难以(甚至无法)做到的。我想,各位若不喜欢其中的情节,大概是因为警方的探案过程过于现实,缺乏了文学中的艺术加工,缺乏吸引力吧?但钟爱逻辑推理的小卢根本就是乐在其中!反而,我却比较反感在推理小说中存在过多不必要的只为营造气氛、增强吸引力的描写……

《罗马帽子之谜》可以说是9部“国名系列”作品中最紧扣书名中的物品的小说。
帽子,在本书中不是推理的一部分,而是推理的全部!如果不太习惯阅读逻辑推理过于复杂的小说的读者,那么可以选择阅读这本书。《罗马帽子之谜》中的推理相对于其他“国名系列”作品,毫无复杂性可言,但却是十分精彩,而且埃勒里在本书中所作的演绎推理是十分牢靠的,其线索的设置也是绝对公平与客观的……
在“不泄底的评论”中就不详谈有关本书的推理了,留在下一模块小卢再深入探讨吧!


二:《法国粉末之谜》
如果大家有在其他作品中看过有尸体出现在商店的橱窗里,那么那部作品一定是效仿《法国粉末之谜》。
我很讶异:当时仍未算作大作家的奎因竟然能在第二部作品中便想出一个具有明显特点的凶案现场。
在商店的橱窗里隐藏尸体,这确实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想法。一般人即使想要创作一部凶案现场具有特色的作品,恐怕也难以想到商店里的橱窗。
暴风雪山庄、乡间别墅、火山……这些百看不厌的凶案现场是任何一位想要设置特别的凶案现场的创作者首先能想到的。但橱窗这个想法却具有另一番特色。商店里的橱窗是一件在现实中再平凡不过的事物,但它本身却具备某种“条件”。这种“条件”让奎因不单单想到了在橱窗中隐藏尸体,更是对凶手在橱窗隐藏尸体的意义作出一番令人拍手叫绝的推理。
另一方面,橱窗与谋杀在普通人眼中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件事物。如果在某一时候,这两件事物“结合”在了一起,那么它们给人的冲击将是十分大的。我们习惯了过于特殊的案发场景,一旦遇到这种“突如其来”的打破你正常思维的事情,我们自然会更加印象深刻。
更何况,连案发场景也被埃勒里算进了逻辑推理之中,单凭对于橱窗的推理,奎因便可击败绝大多数的推理作家。至于为何我会这么说,在下一章“涉及谜底的评论”中会谈到。
根据以上有关案发场景的两点来看,我们足以佩服奎因的智慧。

从情节的结构来看,《法国粉末之谜》与《罗马帽子之谜》几乎相似,因此从故事的设计方面没有什么再能深入探讨。

不过,《法国粉末之谜》除了其案发场景独特之外,我还认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线索的设置与分布。
在我印象中,《法国粉末之谜》是在“国名系列”作品中线索最为明显但却又十分隐秘的一部。
这部作品非常有趣,奎因在对人物进行白描手法的同时,却刻意让凶手出现的次数较多,对凶手的描写也较为详细。虽说如此,但其他不相关的嫌疑人背后隐藏的事实却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探索直觉上的凶手转移到跟随着埃勒里挖掘众多谜团的脚步中。
奎因除了让凶手的戏份增加之外,更让线索十分明显地摆在读者的面前。
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线索的分布相当清晰。它不像其他小说那样,在一章节中抛给你一大堆的线索,刻意让你晕头转向。相反,我们甚至在合上书后仍能记住哪一条线索出现在什么地方。
《法国粉末之谜》中的线索尤其多。本书的线索分布也较其他小说有所不同。可以这么说:几乎在每一章节都存在一条线索,而奎因根本没有隐藏线索的念头。相反,只要认真阅读、有打算挑战奎因的读者基本上都能很顺利地正确寻找到每一条线索。因为,奎因在本书中对于线索的描写过于详细,详细到让读者一眼便能看穿是刻意着重描写的。这也体现出奎因自信的一面,与对“读者至上”的坚持。
线索的隐秘之处,在于每一条线索都是相当细微的,并不是一些显而易见的痕迹,但正因这些小细节,埃勒里才有如此精彩的逻辑推理。
如果奎因并没有刻意将线索设置得如此明显,恐怕各位读者也难以发现。即使你是书中的埃勒里,若没有锐利的眼睛,也是无法在现场发现到这些线索的。
本书的线索设置过于明显,且线索的分布也十分清晰,正因如此,多数读者们便能通过推理得出凶手。
被读者们推理出凶手不一定就说明本书的推理不精彩。恰恰相反,本书的推理十分精彩,精彩到让我不得不赞叹奎因的实力。可惜的是,本书中有几点推理是我无法完全认可的(有关这点,将会在下一模块中谈到)。
另外,本书是绝对的“将悬念设置到底”的推理小说。在9部“国名系列”当中(甚至在世界的绝大多数推理小说当中),本书是唯一一部将凶手的名字一直隐藏到整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才透露。
在前面作出一大段精彩的归纳推理(本书的推理在小卢我看来属于归纳推理,原因在下一模块谈到),却在整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才揭示凶手的身份。这不得不成为奎因作品的一大亮点!
因此,请那些没有读过本书,却又正打算阅读的读者们注意了!在阅读《法国粉末之谜》中,请勿翻开最后一页,除非你想提前知道凶手的身份。

2:“粉末”。
在此就不透露文中的“粉末”实质是什么,但我相信它会让读者们大开眼界。在小卢阅读过的所有推理小说当中,凶手使用“粉末”、将“粉末”作为线索的做法确确实实是我第一次领略到的。
我不得不再次佩服奎因居然能想到“粉末”。这确确实实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十分新奇。“粉末”在文中的重要性相对于帽子在《罗马帽子之谜》中的重要性来说,是较为薄弱的。本书奎因虽然将“粉末”进行了一番推理,但在我看来是不严谨的,而且对“粉末”的推理并不是整本书推理核心的重点,而《罗马帽子之谜》中帽子的消失是重中之重。
虽然如此,但“粉末”的设置确实让人赞叹,瑕不掩瑜。

有关《法国粉末之谜》,小卢我确实颇有感受。其余的我将会在后文的“涉及谜底的评论”中谈到。至此为止,我无法向尚未阅读过的读者们透露更多的消息。
关于本书,我想跟大家说最后一句:《法国粉末之谜》是《希腊棺材之谜》问世前的第一神作!


三:《荷兰鞋之谜》
如果有人问我:“哪本‘国名系列’对你来说印象最浅”?我想我会回答:“《荷兰鞋之谜》”。
我这么说,不代表它这本书水平不足(实际上,“国名系列”的每一部都是难以逾越的推理佳作),而是因为这本书在情节方面、故事架构、线索设置与最后的逻辑推理无法让我震撼。
故事发生在荷兰纪念医院。嫌疑人数量有限,凶手的行动不言自明,不需要通过逻辑论证便能知道凶手的大概行动。整个故事呈单线发展,线索的设置相对于《法国粉末之谜》来说比较隐秘。线索的设置虽然十分有特色,也利用了人在习惯中的盲点,但正因这些以心理为基础的线索,推导出来的结论只能说明凶手是一名“正常人”,其一切行为皆是大多人共同的行为。简单来说,如果要挑剔本书精彩的逻辑推理也是可以的,只因穷举法在本书中未能做到十全十美。
虽然严格来说,本书的推理存在可挑剔的地方,但其稍不严谨的推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十分精彩的,且结局的意外性绝对出乎大家的意料。
《荷兰鞋之谜》在某些方面上,可以说是《法国粉末之谜》创作的另一个极端。虽然这本书没有明显的亮点,但仍不失为佳作!


四:《希腊棺材之谜》
请各位原谅小卢。对于《希腊棺材之谜》,我希望能在空闲时间中再次认真地阅读一遍,然后再立刻对此写一篇评论。而目前,距离阅读本书已隔了两年,虽然大部分内容仍在我印象中历历在目,但我希望自己能找个机会再次深深钻研这本书。而现在在此,我不想作出过于深入的评论,因为我觉得,只有阅读后第一时间创作的评论才真正配得起这本第一神作。否则,便也会存在因书评“毁”了这本神作的可能性。
在此对于这本书,我只想说一句:“完美无瑕的推理神作!在我心里,它与《X的悲剧》仍然是当今无人能超越的作品!”


五:《埃及十字架之谜》
如果要说“国名系列”中创作风格最具特色的作品,那必定是《埃及十字架之谜》与《暹罗连体人之谜》无疑。
首先说说本书最明显的两大缺点吧!
当你在阅读故事之前,首先看到的那个人物表,如果无法让你震惊,那恐怕你就是做学校教师的料。
开个玩笑~
但不得不说,当我在人物表中看到那四十多个尤其复杂的名字时,我就已经崩溃了一半……
在此穿插一个话题。
小卢在阅读推理小说的时候,如果存在人物表,我是绝对不会在阅读内容前去看的。因为大多数人都难以在阅读前便将整张人物表背下来(也没人愿意这样做)。
我会忽略人物表,直接阅读故事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配合着故事的发展与人物的描写,自然而然便会将那人的名字记得清楚。在阅读前记住人物的关系在小卢看来是不明智的。况且,奎因也说过:人物表只是让读者们在阅读过程时能更好理清人物的关系而已,只是充作一个辅助工具。

《埃及十字架之谜》的人物表实在是让读者在阅读前就感受到了震撼……但我想提醒各位正打算阅读本书的读者们,《埃及十字架之谜》实际上真正与案件有关的人就那么几个而已。所以,各位读者们请别因人物表的复杂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致。

第二个缺点便是本书的前半部分的描写十分枯燥,不必要的细节描写过多。虽然这些文字能让读者更快融入到这部作品的哥特式氛围当中,但冗长的描写确实会让读者留下不太好的第一印象(也许是翻译问题)。
虽然前半部分让人犯困,但一旦融合到小说的情景,继续阅读下去,你会发现这是一部相当有趣、新奇的推理小说。


《埃及十字架之谜》是奎因最具特色的作品。
它没有固定的调查现场。这次埃勒里的调查跨越了好几处地方。整部作品以诡计为主,诡计支撑其逻辑。奎因在这次创作中一反常态,在气氛营造方面加重笔墨,让整部小说充满哥特式的恐怖氛围,为无头尸诡计、埃及十字架的背景与宗教的故事作震慑人心的作用。
《埃及十字架之谜》是奎因气氛描写最出色的一部,其对宗教的研究、凶案的恐怖、埃及十字架的背后的叙述都毫不逊于卡尔。
虽然,这本书几乎不同于奎因其他作品的创作风格,但有一些地方仍能体现出奎因一向创作的特色:每个人背后都有隐情、不断地审问……
《埃及十字架之谜》中的无头尸诡计也是后人难以逾越的杰作,无可挑剔(在后文中将详谈)。推理仍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而整个故事的逻辑性可谓是达到了最高峰,并不逊于《希腊棺材之谜》!
可惜的是,最后捕抓凶手的过程确实又过于冗长……虽然,奎因为了剧情的完整,才加入数页的追捕凶手的过程(在我看来,这完全可以忽略),但读者并不需要这一段……从中可以看出,奎因虽然想完全转变创作风格,向一波三折的、有好莱坞感觉的剧情靠近,但在《埃及十字架之谜》的某部分剧情设置仍是失败的……奎因完全改正了写作缺点的,是从《半途之屋》开始。从《埃及十字架之谜》、《西班牙披肩之谜》、《半途之屋》和其第二时期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奎因是如何纠正自己的写作缺点,改变风格向好莱坞式剧情靠近的。
摒弃开头与结尾冗长的描写,整部小说毫无疑问是极度吸引人且让人大开眼界的。
如果有读者想看看奎因其他风格的作品,那么这部《埃及十字架之谜》一定是你不可错过的杰作!
后文小卢将详细分析本书的诡计与推理。


六:《美国枪之谜》
在“国名系列”中,《罗马帽子之谜》是不可能消失,而《美国枪之谜》则同样是不可能消失,而这个消失的凶器却又与案件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说这部作品是不可能犯罪更加准确。
奎因的作品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那就是:许多凶案都发生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嫌疑人有无数位。这一特点在处女作《罗马帽子之谜》中就已经体现,而在《美国枪之谜》中,奎因将属于自己的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嫌疑人有两万人!
本书的案发背景是在美国西部,对于当地的描写,奎因自然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人物性格鲜明,对话充满西部特色,奎因对人性的讽刺在这部作品中不少出现。
这部作品在写作中有一点是小卢我要学习的。奎因用了不少笔墨描写案发场景,大段文字非但没有给读者无聊的、别扭的感觉,而且还将在场的观众描写得十分生动,似乎我的面前就是那个大竞技场,十分饱满。
理查德对竞技场上所有人进行调查的那一段也是相当生动,让人为理查德着急。光从情节与人物行为的描写上来说,《美国枪之谜》是奎因在创作中的一个提升。

诡计方面,枪的不可能消失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但结局的解答却不尽人意,但在我看来,这不是因为奎因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许多精彩的不可能消失都是难以单纯用逻辑推理得出来的。密室、不可能犯罪在当今作品中大多都是以想象得出结论,缺乏逻辑的联系;或者就是先通过简单的逻辑得出凶手然后再代入角色,解答其诡计。
从诡计方面来看,奎因的诡计确实不如其他作家的精彩。但请各位注意,能将不可能犯罪、密室等诡计与逻辑推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太多人,而奎因则做到了这一点。《中国橘子之谜》则是当中的杰作,稍后小卢我将会详细解释。
请不要介意奎因的不可能犯罪设计,也不要怀疑奎因设计密室的实力,无论是在《生死之门》、《美国枪之谜》还是在《王者已逝》中,奎因都是通过绝对严谨且公平的演绎推理得出的。我相信奎因有能力创作大密室,只是他们因“逻辑至上”的原则而限制了这一想法。

推理方面,《美国枪之谜》也是相当出色的。
多条线索共同支撑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结论;从物理学、弹道学方面推理排除嫌疑人……总体来说,推理仍是奎因一向的风格,只是这次的线索设置过于平淡。作为一名仍未出道的推理小说创作者的小卢我设身处地思考,认为这次的线索设置是毫无难度的,逻辑合理却平淡、无新意。即使推理与真相再怎么震撼人,推理设置方面还是没有亮点的。

另外,了不起的迪朱纳在这部作品中戏份很多,奎因丰满了这一个有趣的人物形象。迪朱纳这个人物虽不是主角,但奎因却相当出色地塑造了这么一个让人喜爱的人物!我蛮喜欢迪朱纳的,你们呢?


七:《暹罗连体人之谜》
除了《埃及十字架之谜》,这本没有“挑战读者”环节的《暹罗连体人之谜》是“国名系列”中最具特色的一本。
奎因首次挑战暴风雪山庄模式!
我们总能在许多作品中见到过“暴风雪山庄”,它们大多将背景设置在无人问津的别墅、孤岛……等地方,切断与外界联系的大多是人为造成的。但《暹罗连体人之谜》却将形成“暴风雪山庄”的原因设定为林火!
火,这是多么新奇的想法!
我们看过无数的暴风雪山庄模式的日本作品,此类写法确实是令读者百看不厌,但我们又看过多少以自然灾害——“林火”——造成的“暴风雪山庄”呢?
请大家注意,《无人生还》出版于1939年;《暹罗连体人之谜》出版于1933年。因此,如果我的想法没错,《暹罗连体人之谜》应该就是“暴风雪山庄”模式的开山之作!!!
这样一部创作于80年前的作品,即使放到现代来看,也是相当有吸引力的。更何况,现代的推理作品有无数以暴风雪山庄为题材。在这样一个“暴风雪山庄”模式泛滥的时代,《暹罗连体人之谜》仍能散发出其独特的光芒。
时间是公平的,她的女儿也许不是真相(此处借用了铁伊作品《时间的女儿》中的句子),但一经流逝,绝对能证明一部作品是否永垂不朽的经典。而《暹罗连体人之谜》正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了经典。
可惜的是,世人大多只知道《无人生还》,却未曾了解过《暹罗连体人之谜》这部创意十足的杰作……

《暹罗连体人之谜》出场的人物是“国名系列”中最少的。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刚读完《埃及十字架之谜》。所以,这本书首先从人物表上便给了我一种很舒适的感觉……

整本书充满一种压迫感,压迫感的来源是林火。奎因也毫不吝啬对众人由于林火而表现出的种种行为的描写。尤其是最后一章,众人躲在地下室的情景似乎也能让读者切身感受到林火的威胁。
附带提一下,有着“日本的埃勒里•奎因”之称的有栖川有栖的处女作《月光游戏》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暹罗连体人之谜》。当然,那部作品神秘气氛十足,最后一章的写法完全是在模仿《暹罗连体人之谜》最后一章的写法。

回归正题。《暹罗连体人之谜》中的诡计实在不算巧妙,而且如果严格来说,甚至有些不合理。凶手的做法超出了正常的心理,让人感觉奎因是为了让文中的埃勒里有着出色的推理才让凶手拥有过人的智慧。这种做法让读者感觉凶手是在配合埃勒里似的。本书中凶手的设置确实是一个小缺陷。
本书的推理是以正常人的习惯为主要线索(这种以常人的习惯与心理为大前提的推理,在《Z的悲剧》中也出现过)。对于这种非物质的线索,有些读者也许无法满意。但本文中有关卡牌的分析既精又简(后文详细分析)。
这本书在推理方面最大的亮点毫无疑问便是其多次的逻辑逆转。紧凑的逆转一环扣一环,同时也扣住读者的心灵,让读者沉浸在逆转的惊喜与意外当中,给人的感觉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八:《中国橘子之谜》
这是一部颇受世人争议的作品。
《中国橘子之谜》的文学性较弱,情节设置枯燥,过程平淡。看得出来,奎因在这部作品中将一切的精力都摆在了诡计的设置方面。
因这本书诡计十分特殊,小卢我打算将对其逻辑与诡计的分析摆在这里,即使未曾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也无须担心会从我的分析中看到谜底。
我相信,各位未读此书的朋友在阅读后绝对不会责备小卢在他们阅读前首先将诡计分析透彻。

大多读过本书的读者们,对这部作品都没有好感,几乎都认为它是“国名系列”中最糟糕的一部,甚至怀疑其在“世界十大密室”中的地位。
虽然小卢我也同样完全没有看懂书中的机械性密室设置,对此我也完全没有感觉。但是,我认为这本书虽然对于读者们来说不是一本适合用以消遣的书籍,但《中国橘子之谜》毫无疑问在我心里是占据了非常大的位置,只因为其诡计的设置让我的大脑产生了不少的启发。小卢我甚至认为它是一部让推理文学提高了一个层次的作品。至于我为何这么说,请看下文!

既然“国名系列”轮到了中国,小卢对于奎因在书中如何描写中国当然有很大的好奇心了。在书中,奎因多次提到中国的文化。但书中关于中国的描写让中国人觉得十分可笑。但这并不能责怪奎因,毕竟当时各国文化间的交流还不频繁,其实奎因在写这部小说时已经很尽力去搜集关于中国的资料了。但当时东方对于西方来说还算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吧……
就连范达因也在自己的二十戒中这样说道:“作品中不许存在中国人……”这也在另一方面证明了当时美国人是十分不了解中国的。
说完“中国”就轮到“橘子”了……说实话,我自己在看完这部小说的时候感觉奎因是不是为了配合“国名系列”名字的统一而随便找了“橘子”来顶替……因为橘子在这部小说里的可谓是毫无作用,是一个类似不存在般的存在。
橘子在案子里的作用的设计是这部小说失败的一个小小地方,因为其他“国名系列”的国名物品对于案子的真相都起着间接甚至直接的决定作用,但本作中的橘子却只是一个路人甲,一闪而过……

密室的设计是本书唯一也是最大的亮点。其重要性在小卢看来应当是非常影响推理小说的发展。
不知大家是不是都理解了本书在开头所说的“逆向犯罪”。可能有些人认为它指的就是把物品都倒转过来就叫“逆向犯罪”,那这样子就真的没有理解透彻这个词了。
“逆向犯罪”贯穿了整个案件的核心,它不仅仅是物品倒转(或者说物品的倒转不是作者创作的重点),更是动机与诡计的倒转!
在一般的密室犯罪中,凶手极力想制造一个密室为了不让自己的罪行被发现。然后在这些小说的结尾都是密室被解决了。在这些小说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密室都是在一开头呈现在众人眼前,也就是说密室是用来迷惑敌人的手段。
但是在《中国橘子之谜》中的诡计与传统密室诡计却完全相反!
凶手极力制造出一个看起来像是普通入室犯罪的环境,只是为了掩饰密室的存在!而凶手这样做也有非常合理的动机。当密室被发现时(其实密室不被解决,只要被发现也能推理得出唯一凶手,发现密室是本案重点)凶手也就被发现了。
一般密室都是首先被呈现在大家眼前。或者凶手要制造普通入室犯罪假象的案件都不存在密室。埃勒里•奎因打破了这个常规,他倒转了密室与普通入室犯罪假象的意义,成功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一致性发现并破解了密室。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推理小说的各种风格并没有被写尽。实际上也不可能尽,只是我们的大脑用尽罢了。
在我们的脑海里,“密室”的存在意义一直都是万变不离其宗,而奎因在《中国橘子之谜》中却大大跳出了思维定势,告诉我们密室还可以倒转来设置!
思维定势,是所有作为推理创作者的一个难以摆脱的烦恼。推理创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人们跳出思维定势,锻炼发散思维。
“逆向犯罪”,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在我的眼里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我真诚地希望各位读者在吐槽《中国橘子之谜》复杂的密室之前,认真思考一下“逆向犯罪”这个词,切身感受下奎因是如何将“逆向”这一词演绎到极致!!!
《中国橘子之谜》,是一部举世无双的杰作,不是由于其诡计的复杂性,二是因为其诡计对后世的意义。而且,小卢我也从来不认为这部作品中的“一切倒转”能被后世轻易超越。
我甚至有一点怀疑:现代社会是否真的还能创作出这样一部将一切倒转的密室佳作呢?
我想我可以的!


九:《西班牙披肩之谜》
本书是“国名系列”的最后一部(不将《半途之屋》算作“国名系列”),在剧情设计上趋向于好莱坞式剧情,情节从头开始便将读者紧紧吸引住一直都最后。奎因在这部作品中将重心放在了与案件不太相关的支线方面,儿女私情的戏份不少,案发场景也充满了一种神秘感。总体来说,这部作品富含明显的向第二时期过渡的痕迹,从单纯的情节方面来说,《西班牙披肩之谜》相比之前的作品更加吸引读者。
此时,奎因在写作方面已完全改变了在《埃及十字架之谜》中出现的缺点,且文笔有明显的提高。毫无疑问,奎因的过渡是非常成功的。在创作方面,奎因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从整体来说,《西班牙披肩之谜》是能够迎合不少读者口味的推理小说。
若如果严格地从诡计与逻辑推理方面来评析这部作品的话,恐怕会令这部剧情饱满的作品稍显逊色。
诡计方面,奎因这次的设置确实有点愚蠢。如果读者会边阅读边思考,恐怕在阅读到前半部分时就能够将怀疑的重点转到凶手处。虽然,这个诡计配合真相一起能令某些读者在阅读后感到相当的意外,但恐怕大多读者都会很轻易便揭穿这个诡计吧。
在“不泄底的评论”这一模块中聊其诡计,看起来实在非常朦胧。若说得过于深入,则会在此泄底;若说得过于简单,又会令各位看起来缺乏内涵……
因此,我还是将有关案件核心的具体评论留到下一模块“涉及谜底的评论”中去吧。

《西班牙披肩之谜》的逻辑结构几乎完美,推理过程清晰明朗,精彩且易懂,让每位读者沉浸在埃勒里的分析当中,如享受于天堂之中,不可自拔。
以上那段话并不夸张。相对于“国名系列”其他多数作品来说,《西班牙披肩之谜》的推理确实能让人感觉更加舒服,而不会感到晕头转向或枯燥或复杂。我想,即使是非推理迷也应该会不自觉地被埃勒里的推理吸引住而阅读到最后。

《西班牙披肩之谜》因其风格的转变,红鲱鱼的数量相对于其他8部作品来说更多了。但可幸的是,遵守公平至上的奎因在“挑战读者”环节前便已经逐一干掉这些红鲱鱼。
披肩的存在令这一原本简单的案子复杂化。虽然创作者奎因将有关于披肩的真相拖延得太久才公布,对于与披肩有关的当事人来说稍存在一些心理上的不合理,但“一具全裸的男尸披着一件披肩”这个一直持续到“挑战读者”环节的悬念确实设置得十分好,相当诱人,将我的所有注意力与最大的疑惑都转移到披肩这一件在尸体身上格格不入的事物身上,令人恨不得马上知道其真相。
总体来说,虽然诡计的设置稍显薄弱且导致意外性不足,但本书的逻辑推理是绝对值得一看的。希望《西班牙披肩之谜》在大家的脑海里留下的更多是优点。


纵观奎因的作品,我们能够发现其中的对话与情节的发展都存在几个明显的共同特点。
1:对话富含冷硬文风,犀利且毒辣。
2:男性大多冷酷,冲动兼暴躁。
3:剧情几乎都是围绕着案件展开,以理查德或埃勒里的探案过程为主线。
4:作品中通过不断地调查每个人背后的隐情,毫不掩饰地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些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小人。(所以,请那些认为奎因小说中出现太多不必要人物的读者们,认真思考一下奎因为何要设置这样的调查。如果我们深入探讨这一点,非但发现其为了严密的逻辑而存在的必要性,还能感受到奎因作品中颇具讽刺性的内涵!!!)
等等等等……


大多刚开始接触奎因作品的读者,可能会感觉奎因的作品缺乏吸引力,无新意。
对于上述这一点,小卢我只想说:“如果你心中有着一股逻辑推理的梦想,有着对奎因作品的绝对信任,有着对警方调查过程的好奇,有着挖掘线索的冲动,有着接受奎因挑战的勇气,有着因发现线索而感到欣喜的热情,有着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有着对奎因父子、威利大块头和迪朱纳的热爱……你绝对会一字不漏地沉浸于奎因的世界当中!”


以上便是小卢我对奎因“国名系列”的不泄底评论的全部。
拙劣文笔,请各位多多见谅。
希望大家能从这篇文章中有所收获。
再次感谢各位的认真阅读。
对奎因“国名系列”逻辑推理部分、诡计设置的细致评论将发表在下一篇文章当中,请各位期待!
同时,也希望各位多多支持小卢原创的推理题、推理小说与评论文。
不断成长中……

若要转载本文,请各位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本文作者:小卢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531461012
QQ2563998259或619663903
微信号:I-AM-LCR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这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看不起任何人,更没有理由自卑与嫉妒,也没有必要与别人做比较,因为这种做法是完全荒谬的,是绝对不合理的。
  • 上一篇文章:【菠萝书评】《法外行走》:拍不成电影的电影人故事

  • 下一篇文章:小卢原创:《小卢全面探讨(中):奎因“国名系列”》(请勿转载,谢谢!)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 癫癫』于2014-2-23 20:00:00发表评论:
  • 可以去网上购买,好像是内蒙古出版社的,跟推理杂志出的那几本。埃及十字架之谜等。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完整版本
  • 埃勒里•奎因:作家与侦探[3802]

  • 十部侦探小说推荐列表[17993]

  • popodian书评17之《底牌》(作者…[3410]

  • 铁伊作品序[2748]

  • 欧美侦探推理大事记之二(1887-1…[3557]

  • popodian书评24之《悬崖山庄奇案…[2737]

  • 阿加莎•克里斯蒂录音带40年…[2679]

  • 【泄底慎入】两版影视化的《尼罗…[3507]

  • 恶之源(一)[3479]

  • 法律与淑女(威尔基·柯林斯)连…[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