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埃勒里的灾难,在这里解剖——小卢评《十日惊奇》
 作者:q619663903  人气: 4106  发表于: 15年03月08日17点23分
    将此文分享到: 更多

埃勒里的灾难,在这里解剖——小卢评《十日惊奇》

作者:小卢

   

    我从国名系列悲剧系列开始了第一次接触埃勒里·奎因的旅程。当我走遍了第一站时,已被他极为强大的逻辑推理及犯罪构思所折服。这第一趟的观光自然促使我迫不及待地去了解这位(实则是两位)大师的生涯以及他后面的所有作品。

    我相信很多人都一样,是从第一时期的作品开始接触这位大师,然后再按照他的创作顺序慢慢地去了解他。要是谈起埃勒里·奎因,大家都会不可避免地想起他第一时期的作品。毕竟,毫不夸张地说,它们皆是推理小说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里程碑式作品,更是我一生推崇并力求超越的目标。

    话虽然可以这么说,但要是问我当提起埃勒里·奎因这个名字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哪个系列的哪部作品,那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既不是`国名系列',也不是`悲剧系列'

    这是否会令你感到一丝好奇呢?

    并不是这两个系列无法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是因为有着另外的作品更能让我将它与埃勒里·奎因这个名字(或者也可以说是称号)画上等号。

    而在我心中,这个能够与奎因画上等号的名誉,应归属于奎因在1942年开始创作的莱特镇系列

    “我相信,当奎因的读者在阅读完`莱特镇系列'后,必定会在心中认定它才是奎因当之无愧的代表作。更有甚者,也许会从此沉浸于这个灾难之城中无法自拔。”——小卢我曾经如此评价这个系列。

    而我也许是其中一位,爱着这个灾难之城——莱特镇。这种深沉的爱令我在想起奎因时便情不自禁地陷入这座小镇的氛围中。

    逻辑推理一向是我追求的第一目标同时也是终极目标。然而,奎因第一时期的强大推理带给我一时的强烈刺激却始终无法敌过莱特镇在我心灵上造成的永远无法抹去的影响。

    我渴望将我对莱特镇的痴迷诉诸于文字,分享给大家,让各位在想起埃勒里·奎因时不只是寥寥的国名系列悲剧系列,更有一个映射着社会、寄托着人生的莱特小镇。

    因此,当我想为奎因写书评时,首先选择的必是发生在莱特镇的那些小故事。而在这几个故事中,最具代表性且最有特点的,毫无疑问就是莱特镇系列的第三部——《十日惊奇》。

    《十日惊奇》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霍华德的年轻男子因患了失忆症而去找埃勒里寻求帮助。当埃勒里答应帮助这一位好友时,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会再一次踏进莱特镇……之后,在那里他遇到了霍华德的继母萨莉,还有霍华德的亲生父亲迪德里希以及其弟弟。在调查霍华德失忆症的同时,他发现了萨莉与霍华德之间的不论恋情,同时,一位得知二人偷情秘密的勒索者看中了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埃勒里纠结之后选择帮助萨莉与霍华德,对迪德里希隐瞒真相并尽力找出那名勒索者。而故事当然并非只有那么简单了,在那惊奇的十天里,埃勒里最终还是无法阻止事情走向……谋杀。

    一本三百页的书直到剧情发展到两百页也还未出现死者,据我了解这种情况在奎因的作品里只存在于《十日惊奇》之中。就像当年的《中国橘子之谜》那样,这也可谓是那位一向擅长谋杀的奎因的一次全新的尝试。

    当这本书在前三分之二部分也未出现谋杀时,是否会让某些嗜血的读者略感失望呢?若是这样,这些读者就太令小卢我失望了……暂且不论谋杀在一本推理小说里的重要性,光是阅读到《十日惊奇》里那埃勒里帮助并隐瞒二人不道德的偷情,另一方面作为侦探找出勒索者的主要剧情,便足以紧紧揪住读者的好奇心,令读者置身于剧情的发展当中,与案中三人共享紧张感与压迫感。而这一优势,也是奎因在之前的创作中无法给予读者的。

    也许人类在天性里便存在着一种作恶且不想被发现的本质,只是由于道德与法律限制了我们这一种本质。偏偏在《十日惊奇》里,这一种天性得到了释放。埃勒里作为一名正义的执法者,却在背地里帮助一对不道德的情侣,自己也身陷于败坏道德的罪名当中,一方面既要防止秘密被迪德里希发现,另一方面又要以正义之名找出勒索者。作为读者的我,相比于欲知勒索者身份,更好奇埃勒里三人在迪德里希面前能将偷情的秘密隐瞒到什么时候。这种好奇远远超过我对谋杀何时到来的期待,而它也是促使我一口气读完本书的一大原因。

    在尚没有谋杀、尚缺乏推理、尚看不见诡计的情况下,我会对此书如此感兴趣,一方面出于我刚才提到的人类天性,还有一方面便是奎因的写作功力。只有会讲故事的人,才能把这一个看似平淡无奇而其背后实则波涛起伏的故事讲得如此动人心弦,让人忘掉了自我,跟随埃勒里的脚步想方设法救赎这一段不论恋情。但矛盾的是,同时我也很希望能看到秘密被揭穿、埃勒里失败的那一时刻,我想我会很享受那一种可怕的快感。

    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所面对着的波澜起伏原来不过只是假象罢了。只有读到最后一页,你才能领悟到整片海洋的真相……直到你读完全书,你才会体会到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不同于第一、第二时期的作品,《十日惊奇》是奎因在其创作生涯中的一个大转变。正如大家仅从表面上便能了解到的那样,从《灾难之城》开始的第三时期作品明显弥补了过往两个时期在文学风格上的缺点。过往的人物符号化、语言生硬、冷硬文风皆在第三时期里有着非常大的改善。人物心理的刻画更为细腻,小说的布局架构、情节的衔接更加成熟,语言行为也因此变得生动。其中的比较最明显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应当是作者使小说里的埃勒里也以主动或被动的形式投入到案件本身当中去,成为与案件密切相关的一员,而不再是那个只站在案件之外、仅靠理论便侦破一切的、客观的代名词。

    尚未领略过莱特镇系列的读者也许无法想象,当埃勒里变得不再客观,甚至成了一位堕入情网之中混乱了逻辑的凡人时,所造成的影响是多么的大。这一种转变不仅对奎因而言是必然的,还有对后世推理小说的创作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引发了一场名曰后期奎因问题的讨论。当然,在此就不多谈这方面。

    在《十日惊奇》里的埃勒里早已不是那个爱掉书袋的、傲慢的、理智的大学生。他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大男人。对于读者来说,这是可幸的,因为他总算不那么令人讨厌,或给人的感觉也不再如此陌生了。但相反的,这种成熟同时也会导向一个不可逆的可悲:情绪化、逻辑主观化。更重要的是,他不再是一个置身事外的执法者,而成为了一名直接或间接影响案件发生的当事人!

    这样的角色转换预示着悲剧。它是一条无形的线,牵引着整个故事。不夸张地说,莱特镇的每一件案子的发生或其发展方向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埃勒里的影响,而这种不自觉的影响所造成的后果也成为了莱特镇系列的一大看点,以及情节的重心。

    当然,《十日惊奇》也绝不例外。从一开始,埃勒里就无法置身事外。甚至,他逐渐成为了整件事情的主宰者,以自己作为侦探、作为小上帝的身份控制住偷情的二位的一举一动。若说事情的发展全由埃勒里来决定也不为过。当然,我相信读者读到最后,一定对这一点有更深刻的理解。

    若大学生时代的埃勒里形象深入人心,那成熟了的埃勒里必定值得期待。

    他值得我们期待着他犯错的那一瞬间;他值得我们期待着他陷入主观臆断的那一刹那;他值得我们期待着他困惑于情感的那些片段……

    而在我看来,埃勒里的逻辑错误应是最值得期待的。这种期待似乎和我看推理小说的初衷相反。实则不然!事实上,只有当埃勒里成熟之后,他的故事才算真正合乎常理。

    过去作为客观代名词的他,给读者的感觉虽算不上符号化,但也不属于普通人之类的,原因在于他过于明晓事理,而不沉浸于人类感情当中,似乎不过是一台逻辑机器罢了。这台机器的大脑总能看透客观事物,给出最正确的答案。但人类世界岂是只用简简单单的一句客观便能解释通透的呢?

    明白了人性之复杂、社会之复杂的奎因开始让文中的埃勒里走下神坛,脱掉客观的代名词——因为这本身便太不客观了。埃勒里的探寻除了案件本身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哲学,以及社会、人性、心理的种种规律。

    于是,便有了莱特镇系列,便有了《十日惊奇》。

    有时候我觉得,对逻辑的追求的最终目标绝不是要找出它的正确答案,反而应该是找出它们的矛盾存在之处。错误的逻辑或许能够让我们看清更多的事理。所以,当埃勒里在《十日惊奇》中犯下了种种错误,我都认为是一种正确。

    被逻辑玩尽——这是小说中埃勒里的情况;玩尽了逻辑——这是创作者奎因的高超。

    看看他的现在,对比他的过往,我们也许反而会憎恨现在的他。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会更愿意了解现在的他。我们渴望从作为普通人的埃勒里身上找到我们的影子,或从他的行为中领悟到一些处世道理。读者从埃勒里身上窥探社会,看透虚伪后的本性,这远比挑战读者”“寻找凶手要更有意义。

    当作者奎因毫不留情地揭开埃勒里冰冷的面具后,展现出来的只不过是一张被世俗所污染的面孔,还有一个已经习惯躲在面具背后的、依赖面具活着并以此自命不凡的平凡人罢了。

    可见,我从一开始就没有赞美埃勒里的意思,但讽刺的是,他流露出的那点本性却深深地吸引住我。

    “莱特镇系列中出场的人物不算多,因此《十日惊奇》里有关谋杀的真凶并不难猜到,但即便如此,本书的推理与诡计也绝不会令人失望。

    一向以来,奎因在线索设置上总有着几个特点,其中包括字谜与死亡留言,而这两个皆有美国本地的风格,对外国读者来说稍显不公平。到了第三时期,奎因开始将宗教元素融入到小说当中,在《十日惊奇》里也不例外,甚至有关宗教的线索还成了最核心的部分。虽然这样的做法对中国读者来说十分不公平,但阅读奎因第三时期的作品又何必拘泥于它的推理与诡计呢?

    更何况,本书中的线索设置也是十分新奇的,对中国读者来说新鲜度十足。我们在之前虽然不明白这一方面但在埃勒里讲解之后也并不难理解。逻辑推理一如既往地精彩、严密,奎因风味从来没有改变过,只是不及过去那般宏大而已。

    我认为,要论诡计的话,《十日惊奇》是奎因在第三时期的一个最大、最冒险、最华丽的尝试。一层背后的又一层真相会让你叹服。贯穿全文的正确的、错误的心理分析在最终章紧紧联系在一起,令人不禁拍手叫好。

    至于说到意外性,由于推理小说本身厚度的问题与资深读者长期阅读的经验,也许会让某些人感到并不意外,但这绝不影响本书的精彩,因为我很确信再资深的读者也会被结局所震撼。这种震撼不是因为推理、诡计、动机或逆转,而是因为……人性。

    本书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如此深刻印象的原因当然并不只是因为埃勒里的转型了。实际上,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其鲜明的特点,而这也是奎因笔下的人物再不符号化的证明。在本作中,每个人物的特点绝不是被一口气地赤裸裸摊在你的面前。相反,人物的表面与其内心的性格常常有所不同,甚至完全属于两个极端。这种不同有些并不实际存在于对象内心,因为它们是埃勒里在主观上犯下的错误而造成的。这次,埃勒里的双眼再也不如此客观了,他在事件的发展当中常常会摸不清对方的真实性格,可埃勒里自身却并未察觉到这一缺点。他依然自大地认为自己的眼光绝不会出错。而他的自大最终导致了不止埃勒里一人的灾难……

    语言、文字艺术上的讽刺手法是作者奎因一向的擅长之处。在《十日惊奇》里,就有这么一段描写一个从事殡仪馆工作的人:从他和验尸官、检察官,以及和警长讨论问题的样子来判断,埃勒里觉得他一定是在停尸板上受孕、在棺材里爬着长大、在停尸间里的香味断奶的。他第一次发情的对象,可能是某个周末到他父亲店里去的顾客。

    《十日惊奇》——如果它是一本推理小说的话,那里面的谜团绝对还没有解决。它需要靠推理来解决的并不只是表面上的谜团。实际上,案件的作用不过只是抛砖引玉而已,在其背后还存在着关于人性、道德、法律、哲学等的问题,而这些只能靠我们读者自己来解决。

    谁该接受惩罚呢?谁才是最大的灾难呢?我但愿每一位读者在阅读完《十日惊奇》之后并不只是在一时被其中的逻辑推理、诡计手法所震撼,还能有更深远的思考,然后领悟。

 

(以下为泄底内容!)

 

死人的故事,到这里结束;活人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在前文我也谈到过,《十日惊奇》里的线索设置对于东方读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有些自觉十分严格的读者会诟病这一点。但在小卢我个人看来,针对《十日惊奇》线索不公平这一点是完全没有必要也毫无意义的。

    作为线索的圣经十诫贯穿于全文,在每一章都有所暗示。实质上,它是一种犯罪模式,一直潜行于地底下而不被发现。而直到埃勒里揭开真相时,它早已通向了终点,亦即是:谋杀。

    以圣经十诫为犯罪模式并以此为破案线索的想法确实是新奇。当埃勒里解开霍华德在十诫上的具体表现时,我回想起前面的章节,才涌出一种紧张感,但实际上这种在一开始便逐渐迫近的紧张感早已爆发,而我却如文中的埃勒里一般未能及时意识到它的存在。

    作者奎因的创作到了第三时期,在线索、诡计设置上还能有如此充满新鲜感、饱满、完整的想法确实不错。但另一方面,打破传统框架的新奇想法或许会导致欠缺公平性或客观性,这是难以避免的,而在《十日惊奇》中,公平性便无法得到保证。

    但我认为,阅读奎因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都应有不同的着眼点。在阅读《十日惊奇》时,若只是一昧地以一种挑战奎因逻辑的想法去阅读,那注定无法领悟这部作品。作者奎因在本书中显然也完全没有挑战读者的意思,他们只是在努力地想象出一种能够推陈出新的想法罢了。作为读者的我们,与其针对公平性,不如称赞奎因竟然能够再一次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全新享受呗。

    当然了,圣经十诫不过只是表面上的谜底罢了。这部作品真正令人叹服的,应是十诫背后的上帝”——迪德里希。

    我为什么称迪德里希为上帝呢?好明显,在这部作品中,埃勒里与迪德里希的角色是完全调换了。在前文谈到,到了第三时期的埃勒里已不再如过去那般客观,常常被主观臆断冲昏了头脑。可悲的是,他却仍然认为自己的主观分析是绝对客观的。于是,过去的小上帝就此陨落。而迪德里希呢?他作为最大的BOSS,对他的儿子、妻子甚至埃勒里都有着绝对正确的心理分析,他看透了他们的内心,并以此在暗中操纵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可见,这种能力足以让他拥有上帝一称。

    《十日惊奇》让我叹服的其中一点,是迪德里希的大诡计以及埃勒里最后的心理分析,绝对宛如一部实实在在的犯罪心理教科书!

    迪德里希的计划达成所要求的条件十分严格,因此其可行性也存在质疑。而一向以逻辑严谨著名的作者奎因在心证当面显然也没有让其成为被后世读者挑剔的一个漏洞。本作在不同章节的很多方面都暗示着迪德里希对埃勒里心理的研究程度是十分深十分清晰的。其中最明显的暗示应是在埃勒里进入迪德里希的书房时,后者告诉他自己研究过《灾难之城》与《凶手是狐》,并且相信埃勒里对那两个真相都有所隐瞒。能够怀疑埃勒里逻辑的人,迪德里希显然是第一个,而他对埃勒里的了解程度也超出了埃勒里的想象。这些不被读者重视、看似不经意提及的片段到最终竟成为支撑整个诡计实行得以成功的证明,充分体现出作者奎因在推理小说创作方面的严格与高超。

    当真相揭晓时,回过头去回顾第一章,我不禁感慨:原来从一开始就已经被算计了!

    其中被算计得最悲惨的应该就是埃勒里本人吧。

    ……他也是活该吧!

    埃勒里过去那般辉煌而造成了如今的自大,他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自大,更没有意识到自己早就不是那个绝对客观、绝对正确的神探了。因此,他引发了谋杀,他引发了灾难!

    第九日的最后,作者奎因毫不留力地叙述了媒体、公众是如何地把埃勒里捧上天去。奎因在此并没有直接描写埃勒里破案后的心理。但这一切不过都是为了给一年后的第十日做铺垫罢了。

    第十日的灾难,不仅仅属于萨莉、霍华德,还有迪德里希、埃勒里……

    “你已经毁了我,你明白吗?你毁了我!

    “你毁了我对自己的信心。我以后还能再继续扮演假冒的小上帝吗?我不能了。我不敢了。范霍恩先生,我不是那种以别人的生命为赌注的人。在我所选择的这个职业里,往往会以人的生命做赌注,或者即便不是生命,也是一个人的声望、事业或快乐。你让我无法再继续做下去,我完了,我再也无法接别的案子了。

    埃勒里这般发自肺腑的感慨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赤裸裸地将他对过去辉煌的骄傲自满揭发出来。

    到了此时,埃勒里才意识到自己根本不是神,但太晚了……而在领悟之后,他竟然选择了堕落。为了维护那点微不足道的、充满罪恶的声望,他教唆杀人。

    我原以为到最后,看清真相、看清自我、心中充满愧疚的埃勒里应当会将真相告诸天下,承认自己的失败与无能。但未曾料到,剧情在那寥寥的几页居然来了一个大意外,让整本书有了一个成就经典的结局。

    教唆杀人——谁能想象这是一个小上帝埃勒里会做的事呢?

    伪造真相——谁能想象这是一个破案无数的埃勒里会做的事呢?

    然而,他还是做了,而且是那般的无情!理由是什么?不过只是为了维护他那点虚荣心罢了!

    为了这一点恶心的、自私的念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唆杀人,选择了将真相埋于地底之下,选择了诬陷霍华德与萨莉的名誉!

    然后,他毫不留恋地开车离去了……

    只有上帝和埃勒里·奎因才知道真相——呵呵,这真是印证这句话了。

    正如前文所说的,我们都很憎恨这样的埃勒里,但矛盾的是,我们都很乐意见到这样的埃勒里。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我们同作为人类,对这一种名曰人性的弱点都有着很敏感的共鸣吧!而在《十日惊奇》里反映出的埃勒里本性一点也并不夸张,充分体现一个生活于现实世界的平凡人的黑暗面。这种刺激远比理性的逻辑要来得强烈,让我们思索与谙知世事之道。还是那句话:最难理清、最不敢面对的终究是人性……

    想必作者奎因对《十日惊奇》也是情有独钟的,以至于埃勒里直到《九尾怪猫》中也未能痊愈,到结局他才受到教授的开解。

    是的——只有神才不会犯错,而我们是人,人总会犯错的。

    但埃勒里在《十日惊奇》中的错误,又该受到怎样的看待呢?大概每个人都会有着不同的感受吧!

    世事无常——每个人对埃勒里最后的做法的理解有所不同,这难道不是很好吗?

    包括大BOSS迪德里希,他失去了妻儿后的一年,也苍老了不少。谁能说他没有人性呢?谁能说他不是爱着家人的呢?

    孰是孰非、谁对谁错,这一切岂是只有一个答案?埃勒里的失败证明了一切,也表达了莱特镇系列的最高意境。

    埃勒里注定是无法拯救这一座灾难之城了。相反,他在与灾难之城的斗争中,他彻底地输了。最终,他也只能沦落为灾难之城里的受害者一员罢了……

而这,正符合了世事逻辑。可是,发生在莱特小镇里的灾难尚未结束,它还需要作为读者的我们去面对、讨论并解决。

 

本文作者:小卢



另附:

    我的朋友乐子(@推理研究小店MysteryRshop)在微信开了一个集评论、吐槽、原创于一身的公众号。包含金牌推影厅、佳作推荐室、推理乱侃堂、吐槽小黑屋。更多精彩内容,推理谜们不要错过……微信号:Mysteryshop!

    小卢倾情推荐~~~

二维码如下~

6f35c5aftw1eocsvudv2xj20by0byq3m.jpg

  • 上一篇文章:说一说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人性记录》——纯粹的诡计作品

  • 下一篇文章:品尝从前的滋味 ——小卢评《从前有个老女人》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 姚小猫』于2015-6-11 17:52:00发表评论:
  • 【东风无影在大作中谈到:】楼主很用心啊。奎因诸多小说当中,十日惊奇算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这是奎因第三时期的巅峰之作啊。你和楼主应该可以面基。
  • 东风无影』于2015-6-11 17:09:00发表评论:
  • 楼主很用心啊。奎因诸多小说当中,十日惊奇算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这是奎因第三时期的巅峰之作啊。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完整版本
  • 【水镜书评】之保罗·霍尔特新人…[4015]

  • 【菠萝书评】《风之影》:书中的…[3559]

  • 评范达因三作[3417]

  • 福尔摩斯小说注解本[10504]

  • 推理小说技巧散论12[2964]

  • (原创,无剧透)再读《中国桔子…[3463]

  • 【菠萝书评】《豺狼的日子》:与…[3279]

  • S.S.范·达因和怀勒·范斯[3187]

  • 驳范达因侦探小说二十守则(因情…[4021]

  • 埃勒里·奎因的魅力(转载)[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