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网友交流 > 会客大厅   【版主】:低丿调,张晨萧 字体大小:
1页/共1页(总计2个回复)
主 题: “被归类”与“被理解”(人气:281)
 沙迦转轮圣王打开沙迦的博客
1 楼: “被归类”与“被理解” 06年05月15日17点56分


“被归类”与“被理解”

每个人都有比较系统、完整的关于自己以及对所接触的人的行为、品行的看法,不论你是否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潜在的“人格理论”,这种理论帮助你随时随地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并控制自己的行为。《普通心理学》孟绍兰主编,474页

如果一个心理学家只是在学术圈里混,他自然没必要关心社会上五花八门的“人格理论”。但要把心理学知识推销到社会上去,这是不能不过的一关。同样一个问题,心理学的见解比常识高明,可以升华人们的认识?还是和常识没什么区别,只是用“专业术语”复述一遍常识?或者,心理学在这方面连生活常识都不如,心理学家还不及居委会大妈看人看得准?这个问题无法回避。

前面介绍了,心理学在人格问题上,有“内容——结构”和“特质——类型”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生活中人们又更注重哪个呢?想一想日常所见吧,到处可以见到世俗的“特质——类型”理论。别的不说,古今中外所有算命术,本质上都是“特质——类型”理论:把千变万化的个人归结为几个,十几个,最多几十个类型。一一对号入座。只不过,星相学强调的“特质”是星座、手相学里的“特质”是掌纹。其它还有血型说,生辰八字,五行八卦等无数的算命方法。所有这些算命方法的出发点,就是根本不考虑一个人真正的内心世界,他事实上在想什么,做什么,只要把他想办法归到一些套子里就行了。A型血的人什么性格,白羊座的人怎么样,“九斗一萁”的人怎么样,如此这般,不一而足。

也正是因为如此,来自学院派的心理测验才被书商们看中,以它为旗号推出大大小小的相关杂志,并且和星相、命理之类并列宣传。他们不懂心理学,但却能看出心理测验和传统算命术之间根本就是同多异少。

算命方法经久不衰,演化无穷,仅仅用“伪科学”来概括并批判是不够的。它说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本来就习惯于把遇到的人划分成不同类型。大部分人满足于此,认为把一个人扔进某个类型的框架里,就算是对他的了解。

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在生活中,除了与你朝夕相处的至亲外,绝大部分人你只是在某个集体场合下见到他们,自然地会根据那种集体场合的特点,抽取一个或几个特质对众人分类。比如,在课堂上,我们会不自觉地把学生分为“听讲——不听讲”;或者“考分高——考分低”的类型。在工作单位,我们会自发地把同事划分为“守纪律——不守纪律”、“听领导的话——不听领导的话”、“努力工作——不努力工作”等类型。一部电视剧上演,电视台会统计收视率,事实上就是把所有人都划分为“看这部电视剧——不看这部电视剧”两类。一个政治家会把人们分为“支持者——中立者——反对者”三类,一个宗教徒会把人们分为“信仰者——异教徒”……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在这些场合里,课堂讲授、作业、工作、规章制度、领导命令、电视剧、政治纲领、宗教教义和学院派心理学的量表、墨迹图、主题测验图片一样,都是统一的刺激。而注意力、应试能力、工作能力、收视兴趣、政治态度、宗教信仰则是人们被检验的“特质”。通过施以这些刺激,可以将少则几个,多则千万的人划分出“类型”。

可以说,即使没有“特质——类型”倾向的学院派人格心理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在不停地把别人划分来、划分去。你划分别人,别人划分你。只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心理学里专门有心理学史这么一门学科,这方面的专家可以从传统文献中找到不少古人留下的人格划分方法。

同时,类型划分又具有非常功利的色彩: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他们。老师要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领导要分别安置不同类型的员工,政治家要对待不同态度的公民。相对于这些,尽量完整地了解另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又有多大意义呢?老师理解一个学生有什么用处?领导理解一个员工有什么用处。甚至,有多少人有动力去完整地理解自己的爱人和孩子?

似乎还没有人从功利的角度谈人格特质论。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重视什么,忽略什么,可以清楚地体现出在两者间的取舍。人们对他人的了解,总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只突出他人身上的工具性。并不是社会在异化人,制度在异化人,人与人之间彼此就在异化着。彼此将对方当工具,而不是完整的人。

反过来,我们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有着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非常感慨,很难让另外一个人走进这个内心世界。可以说,得到一个诉说自己心声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一种优待。反过来,当我们发现自己已经被别人“归类”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被贬低,被支离,被机械化,我们会感觉到压抑甚至愤怒。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被归类”远远多于我们“被理解”。

究其原因,正在于人们平时就不重视他人的心理内容,只重视其外在表现,重视“特质”和“类型”。但是,如果你已经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内心苦闷无处倾诉,自己的想法无人理解,周围没有人在认真倾听自己的声音,那么,你要反省一下自己,你是否曾经给过别人这种优待?

深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完整地理解一个人,即使接下来什么都不作,都是一种超越功利的关注和爱。这就是“内容——结构”派人格理论在做的工作。具体得出什么结论还在其次,只要有这个出发点,它就远远高于常识,高于社会习惯,也高于“特质——类型”派人格理论。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警惕自己
http://blog.sina.com.cn/saintking

着于实相,顺天道,灭人欲,守拙抱朴,随缘。
觉悟自己,探索一切。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有限责任政府横扫一大片
2 楼: Re:“被归类”与“被理解” 06年05月15日22点10分


楼主好有见地,不过,你的贴子可能越是自以为成功的人,越是看不明白,他们觉得自己是精英,结成所谓的精英联盟,动不动就指责别人做不好事情,而一个社会,一个群体,它退步的标志就是这些自以为是的精英人物联盟对以下阶层的人的指责。对这样的联盟,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样的人,看你的帖子,可能要白费楼主的良苦用心了。



不服,你们看看,回帖的人,是什么人?








就你牛!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第六感解离性同一性障碍打开第六感的博客
3 楼: Re:Re:“被归类”与“被理解” 06年05月17日23点10分


不错,不错,欢迎学术性的帖子






   直觉是我最后的武器!!!

     人生五十年,与天地长久相较,如梦又似幻;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乎?……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页/共1页(总计2个回复)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