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花儿()
|
|
2 楼:
Re:Google发动云计划进攻
|
08年04月23日22点35分 |
Google发动“云计划”进攻
Google发动云计划进攻
“云计算”时代将取代PC时代的趋势已然明朗。在激烈的角逐中,Google暂时领跑,而其他巨头正迎头赶上 《财经网》专稿 记者 何华峰
黄君贤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四年级的学生。去年8月,他和同学做了一个有趣的小课题,内容是模拟气体的运动轨迹。最后,他们把气体的运动轨迹做成了视频。
课题虽小,却也涉及复杂的计算。清华大学当然也有高性能的计算机,但像黄君贤这样的普通本科生,本来就少有机会接触,更谈不上用来做这类小课题了。
但是,Google为清华大学提供的20台普通计算机,却帮助黄君贤完成了心愿。这20台计算机虽然普通,但用Google提供的程序把它们连起来,却能产生强大的计算能力,足以与高性能计算机媲美。
让黄君贤受益的,正是Google向全球高校推出的“云计算”计划。清华大学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与Google合作的高校。“云”指的是电脑的集群。
这个表面不起眼的计划,实际却关乎整个互联网和Google的未来。其关键点在于,这些普通电脑连在一起,可以产生强大而持久的计算力。电脑已经从IBM的大型机、PC(个人电脑)、走到了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云计算”时代。这是一个互联网前置、PC退后的过程。
3月17日,Google全球CEO埃里克。施密特在北京访问期间,郑重宣布在中国大陆推出“云计算”计划。
“云计算”时代
目前,PC依然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核心工具——我们用PC处理文档、存储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或U盘与他人分享信息。如果PC硬盘坏了,我们会因为资料丢失而束手无策。
而在“云计算”时代,“云”会替我们做存储和计算的工作。“云”就是计算机群,每一群包括了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云”的好处还在于,其中的计算机可以随时更新,保证“云”长生不老。Google就有好几个这样的“云”,其他IT巨头,如微软、雅虎、亚马逊(Amazon)也有或正在建设这样的“云”。
届时,我们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不需关心存储或计算发生在哪朵“云”上,但一旦有需要,我们可以在任何地点用任何设备,如电脑、手机等,快速地计算和找到这些资料。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资料丢失。
在3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施密特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云计算”就仿佛银行的自动取款机(A。TM),我们出门再也不用随身携带大量现钞,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取用。
Google的工程师谷雪梅则认为,PC时代好比每个人要用电,都得自己购买发电机;而“云计算”时代,每个人不必拥有发电机,直接从大型发电厂买电就好。
“云计算”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据谷雪梅介绍,“云计算”之前,还有“晶格计算”(Grid Computing)等等,理念都是关于计算机如何协同发挥作用。十多年前,她还在读研究生时,就知道这些概念,但问题是,这些概念从来没有很好地得到实现。
在谷雪梅加入Google以后,她发现这一类概念已经得到了实践。Google的技术,可以让几十万台计算机一起发挥作用,组成强大的数据中心。Google中国CEO李开复此前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说,Google真正的竞争力就在于有这些“云”,他们让Google有了无与伦比的存储和计算全球数据的能力。
Google在创立之初,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云计算”和“晶格计算”等概念。但作为一家搜索引擎,Google在客观上需要拥有这些“云”。实际上,雅虎的搜索同样用到了“云计算”。
谷雪梅说,Google的搜索引擎就是“云计算”最早的应用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Google是幸运的,一开始就坐在了“云”端。
“云”的进攻
在微软一统天下的PC时代,“云计算”的力量一开始显得并不那么强大。
据谷雪梅介绍,过去,计算机硬件,特别是处理器芯片(CPU)很贵,Google自己的计算能力也很有限。但是,随着硬件成本越来越低,Google的存储和计算能力也越来越强大。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内容和用户需求迅猛发展,令“云计算”的需求越来越大。
3月17日,施密特说,Google的Applications(包括Gmail、Google文档、Google对话、Google日历)、FaceBook等都是“云计算”的具体应用。
去年8月28日,Google推出企业版套装服务“Google apps for your domain”标准版,接近于微软的网络版Office套装(办公室文字处理),其中包括了个人电子邮件(Gmail)、即时通讯(Gtalk)、日历。这一工具最迷人的地方,是一切由Google免费提供,无需用户维护和安装。
去年10月11日,Google正式推出在线文字处理服务Google Docs 。“这不就是网上的Word和Excel吗?”类似的惊呼和评论迅速扩散。当时,人们评论的更多着眼点,是新兴的Google挑战巨人微软。但如今,如果从“云计算”的角度审视,这不仅是两家公司之战,更是一个新的“云计算”时代对PC时代的挑战。目前,“云计算”已有足够的力度撼动传统PC。
3月17日,施密特在北京表示,未来“云计算”将取代传统以PC为中心的计算模式。
在这一背景下,2007年,Google推出“云计算”战略,可谓顺应时势。
2006年,Google一位27岁的工程师克里斯托夫。比希利亚回到母校华盛顿大学。他发现,大学里的计算机课程依然基于PC时代,与业界最新的趋势已经脱节。为了回馈母校,让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与业界的最新趋势接轨,比希利亚向Google申请,与华盛顿大学合作开设“云计算”课程。开始时,Google向华盛顿大学提供40台PC机,组成一个小型的“云”,用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已的想法。
这一计划得到Google高层的高度重视,迅速升格为公司一项重要战略。2007年,这一计划被命名为Google101计划,在全球的大学推广。2007年夏天,Google开始与清华大学合作,推广这一计划,黄君贤就是其中一个受益者。比希利亚也来到北京,参与了这一合作项目。
谷雪梅还介绍了一名国外本科二年级女生的故事:这位女生把全世界很多网站上的新闻搜集起来,按地点把这些新闻分类,然后加到Google地图上。这样,在Google地图上,点到某座城市,与这座城市相关的新闻就会显示出来。这虽然是一个小项目,想法很简单,但因为新闻来自整个互联网,涉及的数据计算量很大。
谷雪梅说,大学生有很多好的想法,但无法实现,Google希望和大学合作,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并帮助学生建立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会利用庞大的互联网数据。
一位接近Google的人士分析,Google推出这一计划,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一是可以为Google培养未来的员工;二是从学校开始,逐渐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意识到PC时代行将过去;三是扩大Google在“云计算”领域的影响力。
她说,在很多企业眼中,Google只是针对个人用户的互联网公司。企业把数据库交给你,会不放心。Google推广“云计算”,可以让企业意识到Google是这方面的领跑者。此外,对于个人用户,Google想推的服务不仅仅是搜索,未来重点要推Google的Applications。让个人用户了解“云计算”,也有助于这些产品的推广。
争夺制高点
由于先天的优势,Google现在是“云计算”的领跑者。但同时,其他巨头也已意识到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且都在积极采取措施。
3月17日,施密特在北京透露,Google只是“云计算”的参与者之一。
2007年,亚马逊推出了名为“弹性计算机云”的收费服务,供中小软件企业按照需求购买亚马逊数据中心的计算能力。
谷雪梅颇为欣赏亚马逊的做法,因为其在商业模式上开拓了一条新路径。
2007年,太阳微公司推出“黑盒子计划”,同样基于“云计算”原理,为政府、企业和大学的数据中心随时提供额外的计算能力。
2007年11月,IBM也宣布了“蓝云”计划,并安排200名工程师参与这一计划。IBM还宣布将在中国无锡建立第一个“云计算”中心,该中心将为新兴软件公司提供计算能力。
2007年11月,雅虎也将一个4000台计算机的“云”,开放给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
同月,微软宣布,将投资5亿美元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建设其第一个欧洲数据中心,用来支持如MSN门户和Windows Live以及Hotmail、照片共享、博客和在线存储等一系列在线服务。微软还将在伊利诺伊州建设一个大型数据中心,面积有八个足球场那么大。
事实上,微软与Google已经在建数据中心方面较上了劲,双方都是每几个月都会花五六亿美元在建设数据中心上。今年3月,更有传言称,微软将新建24座数据中心。
不过,微软最大的障碍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仍基于PC软件,如Windows等。
显然,谁会是“云计算”时代的霸主还是未知数。
|
|
|
吉林社长老大出的三国传
《三国演义》自明清以降便流行天下至今不衰,且将会一代代流传下去。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坐古生根的东西,你就是挖地三尺也挖不净,罄南山之竹也批不倒;那些头重脚轻的东西,就像水中的浮萍,你想留也留不住。人心向背与大众需求是决定一切的,想改变这一点,不要说几个象牙塔里的小文人大文人的口诛笔伐,就是政权的力量也办不到。有人说深刻者才有力量,但越是“肤浅”的东西才得以流行。无理的“肤浅”靠时尚的力量得以流行一时,但流行不了一世;“肤浅”得有理则可以流行百代,这种跨越时空的流行就是一种历史的力量。什么是“深刻”?能够力透纸背、深入人心的东西才称得上深刻,只在一个小圈子内被认为深刻的东西、对于大众而言则是比真正的肤浅更无用的东西。而越是深刻的东西、深刻的人往往都遭际到“悬瓜弃井”的命运,多缘于这些东西、这些人本来就没什么用。当然,这样说决不是倡导肤浅,反对深刻,无非是更强调要注重社会效果,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本身就不是为了展览、陈列、收藏、拍卖而生产的,而是为了让人们阅读才创作的,因而必须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与心理。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存在物都有存在的理由,所有发生的现象都有它发生的根源。万物都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匠人不做废物,造物就更不会浪费天物。狗屎可以肥田,猪头可以上供,只要不放错了地方,什么都有用。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