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i1236(吞食天地)
|
|
1 楼:
泰诺速效胶囊中注入了氰化钾(转)
|
03年07月06日14点53分 |
本帖是精华帖,目前处于免费状态,点此开始收费
1982年,不知名的凶徒出于不可知的目的,将剧毒物质氰化钾注入数瓶美国人最常服用的镇痛药物———泰诺速效胶囊,在短短两天内造成七人死亡。无名的恐慌席卷全美,后来有人将此次事件称为美国遭受到的首次生化恐怖袭击。
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泰诺”投毒案连杀七命,轰动一时,被称为美国遭受的最早的生化恐怖袭击。20年过去,泰诺案仍然没有告破,恐怖袭击却成为家常便饭。如今人们已不再关心泰诺案真凶是谁,他们关心的是在这个混乱的世界,如何照亮那些黑暗的心。
惊心惨案 小小胶囊连夺七命
惨剧始于1982年9月29日凌晨,伊利诺斯州鹿林镇。那天天还没有亮,12岁的玛丽·克莱曼就醒了,她跑到父母的房间,告诉妈妈自己有些不舒服,嗓子眼痛,鼻子也有点塞。睡意未消的妈妈给她吃了一粒泰诺速效胶囊,叮嘱她回房好好休息。然而早上七点,玛丽的父母却发现孩子倒在卫生间的地板上,10分钟内,她就被送到了医院,但一切都迟了,玛丽已经停止呼吸。医生对悲伤的父母说,玛丽可能是倒下时头部受到撞击,导致猝死。
就在同一天,附近阿林顿镇27岁的邮递员亚当·詹诺斯也向急救中心打来了求助电话,说自己感觉有些不对头,十分痛苦。急救人员赶到时,发现他倒在地板上,呼吸困难,血压低得吓人,瞳孔已经开始张大。医护人员迅速将他送到最近的医院,希望能挽回他的生命,但一切都是徒劳,抢救的医生宣布,亚当死了,罪魁是心脏病。
当天晚上,亚当悲痛的家人聚在一起,商量如何为他办理后事。亚当25岁的大哥斯坦利和19岁的新婚妻子特丽莎因为难过,加上忙了一天,感到有些头痛,斯坦利在亚当的橱柜上看见一瓶速效泰诺胶囊,就拿出一粒自己吃了,又给妻子吃了一粒。
没过几分钟,斯坦利和妻子都面色发青,倒在了地上。家人吓坏了,立即叫了救护车。几分钟后,急救人员再次冲进亚当家里,竭尽全力想救活这对年轻的夫妇,但悲剧再次重演,斯坦利当天即告不治,而他的妻子两天后也随他而去。
亚当家三个人神秘的猝死令当地医院的托马斯·吉姆起了疑心,他认为可能是什么有毒气体惹的祸;但毒物中心检验员约翰·苏利万却认为元凶是某种氰化物。于是他们抽取了死者的血液样本,送去检查。
两个小镇一天死了四个人,这种骇人听闻的事情一下子成了当地的社区新闻,人们议论纷纷,各自揣测事情的真相。消防员菲利普和朋友理查德·肯沃斯闲谈时,偶然提到小玛丽死前吃过速效泰诺胶囊,于是理查德开玩笑地说:“也许她是吃泰诺吃死的吧?”
一言提醒梦中人,菲利普认为不是没有这个可能,他立即打电话给仍在亚当家忙活的急救人员,询问亚当死前有没有吃过泰诺。结果当然令他大吃一惊:四名死者死前全都吃过这种当时颇为普遍的镇痛药。
菲利普报了警,警方则马上赶到亚当家,取走了那个可疑的药瓶。
第二天,菲利普和理查德的预感被证实了:毒物专家迈克尔·夏弗尔检查了瓶中的胶囊,发现内含大约65毫克的氰化物,足以致1万个成人于死地,而受害者血样检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消息。
泰诺的制造商、强生子公司迈克耐尔消费品生产公司很快知道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并马上作出反应,自1982年10月起大规模回收这种泰诺胶囊。但是这些努力没有来得及挽回另外三个受害者的生命:27岁的玛丽·瑞娜刚刚生完小孩,在家休产假,结果服了有毒胶囊,旋即丧生;美国航空公司空中小姐、35岁的波拉·普林斯当日死在芝加哥郊区的家中,身边是泰诺的药瓶;惨遭厄运的还有与她同龄的玛丽·迈克菲兰。
短短两天,这小小的胶囊就杀死了七条人命。
揭开黑幕 元凶是氰化钾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泰诺有毒,连杀七人”的消息不胫而走,恐怖笼罩着全美,特别是芝加哥及其附近地区。警车呼啸着穿过大街小巷,扩音器一遍遍播着“泰诺速效胶囊可能含有剧毒,请勿服用”的通告,人人都忙着翻检家中的药厢,看里面有没有这种致命的胶囊。
根据当时《时代》杂志的报道,那段时间,芝加哥地区所有医院和警局的电话都响个不停,人人都想知道有毒泰诺是怎么回事,并怀疑自己可能中招。穷于应付的医生和警察只好拜托位于西雅图的美国毒药控制中心发布公告,告诉市民:如果真的误服了有毒胶囊会很快死掉,基本上不会有时间打电话给医院或者警察,所以不要杞人忧天。
但这种说法更增加了人们的恐慌,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医院,坚称自己头痛恶心,绝对是吃药中毒;而且,尽管医院、警局和毒物中心竭力声明被污染的只是泰诺速效胶囊这一种产品,人们却对所有“泰诺”的药物敬而远之。屈于民意,一些州的卫生部门不得不发布禁令,禁止出售所有泰诺产品;没有发布禁令的那些州的零售商和医药部门也主动把“泰诺”产品撤下货架,一时间,“泰诺”名声扫地,濒于崩溃。
生产泰诺速效胶囊的迈克耐尔公司和其母公司强生公司深知,如何处理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密切关系到公司以后的生存。于是,除了全部召回价值1.25亿美元的3500万瓶泰诺速效胶囊,他们还公告市民,表示将尽全力调查此次事件,并开设数条危机热线,方便市民随时查询事件进展情况。
经过仔细的调查,强生公司最后确认这些胶囊不是在生产过程中被投毒的,这样只有一种可能性:有人在产品运输及销售过程中拿走了部分“泰诺”,将氰化物注入瓶中,然后再将之放回原处销售。但由于“泰诺”销售网络极其广泛,一时之间,调查部门无处下手。10月2日,检验局从一批撤下来的泰诺速效胶囊中又发现了一瓶“毒药”,胆战心惊的强生公司当即悬赏1000美元,寻找破案线索。
调查发现,含毒泰诺主要出现在芝加哥地区六个商店,除了奥斯科药店发现两瓶含毒泰诺,其余5家商店各有一瓶“毒药”,瓶中约有3到10粒被污染的胶囊。
警方认为投毒者有可能与这几个商店有矛盾,所以故意选择在这几个地方放置毒药;但考虑到事情造成的后果,他们最后认定更有可能是与泰诺制造商有仇,他可能就住在附近,所以随意选择了几个商店。而且,尽管在历史上多是女人用毒药杀人,但不知为什么,警方还是认为凶手应该是个男性。
进一步的化验证实了有毒泰诺里面含有的成分是氰化钾,但这对破案帮助不大,因为许多行业都可以接触到这种剧毒物质,比如金银开采加工业、化肥厂、电镀厂、底片处理和化学制造业等。
一个月之后,警方锁定了第一个疑犯。
这人是个48岁的码头工人,化学爱好者。他所工作的仓库常为售出有毒泰诺的一家商店供货。警方在调查中发现他曾经参加过“如何使用氰化物”之类的培训,搜查中则发现他家里有各式各样的武器,还有一本可疑的书籍:如何往胶囊里注毒杀人。
尽管警方没有确切证据可以控告这位码头工是泰诺投毒案元凶,他们还是以非法拥有违禁武器等罪名将其逮捕,并将他投进了监狱。但之后的调查却一直没有进展,警方找不到有力证据可以将此人与泰诺案联系在一起,最后他以6000美元的代价获得保释。核心提示
由于泰诺销售网络过于广泛,美国警方一直没有抓到真正的凶手。但泰诺案并未就此完结,围绕着它,一场场人生悲喜剧不断上演:趁机勒索,借祸发财,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一幕幕向“泰诺杀人案”学习的投毒模仿秀。
混水摸鱼 詹姆斯.勒维斯夫妇
差不多同一时候,调查人员又锁定了第二名疑凶。
这个人可以说是自投罗网。“泰诺毒人案”发生后不久,强生公司就收到一封手写的勒索信,要求强生公司付给他100万美元,作为终止投毒行为的代价。勒索者还要求强生公司在《芝加哥论坛报》上发表声明,回应他的要求,但公司不加思索地将信交给了警方,很快警方就根据笔迹查明了写信人———一个名叫詹姆斯·勒维斯的税务会计师。
警方立即在全国通缉詹姆斯·勒维斯和他的妻子丽安·勒维斯,美国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挂着这对男女的照片。1982年10月份最后一周,一个名叫罗伯特·理查森的人给《芝加哥论坛报》寄了一封信,申辩说自己和妻子并未制造泰诺投毒事件,警方调查后惊讶地发现,这是詹姆斯·勒维斯的化名之一,信件寄自纽约。
一个月后,纽约公立图书馆一名管理员打来电话,称一个很像勒维斯的人最近总到纽约公立图书馆去看书。1982年12月13日,警方根据这条线索在图书馆的阅览室抓到了勒维斯。第二周,他的妻子也到芝加哥警局自首了。
但是在讯问中,勒维斯夫妇矢口否认他们与泰诺投毒案有任何关系,詹姆斯·勒维斯甚至不承认他向强生公司写过勒索信。不过,事实证明,信中的笔迹和指纹都是詹姆斯的。而且在被通缉期间,这位天真的逃犯还写过一封信勒索白宫,威胁说如果里根总统不改变美国税务政策,他就炸掉白宫并制造更多的泰诺投毒案。
不过,除了这两封无聊的勒索信,勒维斯夫妇似乎真的没干什么。有证据表明,投毒案发生期间,勒维斯夫妇住在纽约,警方找不到任何交通纪录可以表明,勒维斯夫妇那段时间到过芝加哥。显然,这对夫妇只是浑水摸鱼,想趁机发一笔大财,并非真正的凶手。
尽管无法以泰诺投毒案直接指控勒维斯夫妇,但他们仍犯有勒索罪和其他六项造假账、伪造信用卡等罪名,最后勒维斯被判20年监禁。不过他只服了13年刑,于1995年被释放出狱。
火中取栗 《通向黑暗之路》
勒维斯之后,警方再也没有发现新的嫌疑人。随着时间流逝,找到真凶的机会越来越渺茫。在一番大海捞针、毫无头绪的调查后,警方也有些厌倦了,他们减少了调查力量。
1982年11月11日,强生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他们将重新向市场投放泰诺速效胶囊,但将换用新的、更安全的包装,内设三层密封装置。强生花了很大力气宣传新药,顾客买任何一种泰诺产品,都可得到2.5美元的优惠。这种策略很成功,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泰诺便重新建立了自己的信誉,收回了98%的市场份额,大家似乎都开始淡忘这件惊心动魄的投毒杀人案。
但精明的商人不愿就此罢休,就在公众的热情逐渐冷却时,约翰·杜格拉斯和马克·奥尔沙克及时推出了“揭开泰诺投毒狂徒真面目”的新书《通向黑暗之路》,再次激发了人们的兴趣。书中其实没有什么“真相”,只是根据警察掌握的线索和社会报道,再加上一点心理分析,描绘了想像中的泰诺投毒者的形象。
书中说,这名“恐怖杀手”性格孤僻,一人独居,对社会怀有强烈的不满。他很可能过去有精神病史,患过忧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接受过治疗。他应该常向别人抱怨社会的黑暗和他本人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他或者还向某些名人或者权力机构写过信,要求他们帮助解决自己的问题。而那些人和机构肯定忽视了他的声音,置之不理,这才激怒了他,导致惨案发生。
当然凶犯多半住在芝加哥,对芝加哥周围的地区和商店非常熟悉;他应该有一部自己的汽车或者卡车,以方便把注射了毒品的泰诺放到相距甚远的几个商店里去。他在比较容易拿到氰化物的场合工作,书里还肯定地说,这人的工资和地位都不会高。
警方认为,这些老套的分析显然受了犯罪电影的影响,没有什么新意,对破案也没有什么帮助;但书商的看法要乐观得多,因为书卖得相当火,他们赚了个盆满钵满。
有样学样 丝蒂拉杀夫骗保
但泰诺投毒案的“贡献”不止于此。自泰诺案之后,类似的投毒案从星星之火演变成燎原之势,再也难也扑灭。
单是在泰诺案发生的1982年,美国药品及食物管理局就发现了270起类似的食品、药品污染案,其中有36宗被确认为故意投毒。时不时有人喝到有毒的巧克力或含有杀虫剂的桔子汁。1986年2月,23岁的戴安娜·艾尔斯卓在去纽约看望男朋友时,吃了两粒新包装的速效泰诺胶囊。几分钟后,她就死掉了,结果证实是氰化物中毒,调查人员在药瓶里还发现了另三粒含有氰化物的泰诺。泰诺被迫再次召回自己的产品,昔日的恐慌卷土重来。一切都和4年前一样,数个州禁止出售泰诺产品,强生公司只好重启危机公关策略,以期渡过难关。
然而这次最倒霉的,除了强生公司,还有同行施贵宝公司。1986年6月11日早上6点,40岁的华盛顿州立银行经理苏伊·斯诺起床后,感到有些头痛,于是到厨房拿了两粒施贵宝生产的埃克塞德林速效镇痛胶囊吃下,便戴上发夹,冲凉去了。
40分钟后,她的女儿哈丽发现妈妈毫无知觉地倒在地板上。她立即拨打了911急救电话,虽然医生想尽各种办法抢救,几个小时后,苏伊还是死了。
在验尸时,法医助理简娜闻到尸体有微微的苦杏仁味,怀疑是氰化物中毒,事实证明她是对的。这次含毒的是那瓶埃克塞德林速效胶囊。施贵宝立即像强生一样,在全国发布通告,召回产品。
6月17日,苏伊死后第六天,警方收到一个寡妇打来的电话,她怀疑丈夫也是被埃克塞德林胶囊毒死的。这位名叫丝蒂拉·尼克耐尔的女人说,丈夫布鲁斯·尼克耐尔6月6日突然死亡,死前曾服了4粒埃克塞德林速效胶囊,医生当时诊断说他死于肺气肿并发症。但是经过血样检查,警方证实布鲁斯的确死于氰化物中毒。紧接着他们又在尼克耐尔家发现了另两瓶有毒的胶囊。
一直在泰诺案上毫无突破的警方决心大力追查这件新案,以挽回面子。联邦调查局也加入其中。经过研究,他们认定这些胶囊是从商店买回家,被注射了氰化物后,又放回商店的。
后来又有两瓶含毒埃克塞德林胶囊被发现,全部五瓶“毒药”都被送到联邦调查局犯罪实验室,由专家罗杰·马兹提取指纹,结果他发现了不同寻常的东西:每个被污染的胶囊上都沾有一种小小的、晶亮的绿色成分。经证实,这是一种除海藻的药,一般用于水族箱或者鱼池。经过仔细的提取和对比,他还确认了这是阿尔加牌除藻药。可以推断,疑凶可能是用装过除藻药的瓶子装氰化物,然后将之注射到胶囊内。
接下来的调查就顺利多了。调查得知丝蒂拉·尼克耐尔不仅拥有一个鱼池,还在案发前去宠物店买过阿尔加牌除藻药。而且,尽管债务如山,在丈夫死去的前一年,丝蒂拉还是一气为丈夫买了三份巨额人身保险,总值7.1万美元。更重要的是,如果她能证实丈夫死于意外,还可获得10万美元的附加险。开具布鲁斯死亡证明的医生证实,丝蒂拉曾多次找到他,辩称丈夫并非病死,肯定有其他原因。于是,所有的疑点都指向了丝蒂拉。
1986年11月18日,警方要求丝蒂拉进行测谎实验,她没能通过。调查人员越来越相信,凶手就是她。她应该是将氰化物注射进胶囊,然后将其中的三瓶放归超市,两瓶留在家里,给丈夫服用。她想借助泰诺事件之便,让警方以为这只是那位逍遥法外的凶手的系列作品之一。
但警方最缺乏的是证据。不过,一个多月后,证据主动找上门来了,丝蒂拉与前夫所生的27岁的女儿辛迪·汉密尔顿跑来警局,提供了关键线索:丝蒂拉常常说要杀了布鲁斯,她甚至曾想用毛地黄毒死布鲁斯,但失败了。而在布鲁斯死前的几个月,丝蒂拉曾整日埋头于图书馆,研究氰化物的用法。
1987年初,联邦调查局在丝蒂拉借阅的几本书上收集到了她的指纹,证实投毒案的确是她所为。1987年12月9日,丝蒂拉被捕。1988年5月9日,丝蒂拉被判90年徒刑。
没有结尾的结尾
丝蒂拉是自泰诺案发生以来,第一个因污染消费品入罪的人,但她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没过多久,31岁的约瑟夫·梅尔令被控在解充血药中投毒杀妻,骗取70万美元的保费。1991年2月,他被判终生监禁。案中另两个无辜的人成为梅尔令投毒的牺牲品,因为他不仅在解充血药中放了氰化物,还污染了其他药物,以便看起来像是泰诺杀手所为。
泰诺投毒案之后,食品和药物污染成了最常见也最令美国人头疼的犯罪行为之一。早在198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泰诺”法案,规定恶意污染公共消费品被视为危害国家安全;美国食物及药品管理局也加大了对此类行为的处罚力度,但一切似乎都阻挡不住罪恶的脚步。时至今日,泰诺案仍未告破,强生公司的1000美元奖金仍悬在那里。但人们已不再关心它的结局,更值得关心的,是在恐怖袭击成为家常便饭的今天,如何照亮那一颗颗黑暗的人心。
|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
|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