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法律案例   【版主】:水晶鱼儿 字体大小:
1页/共1页(总计5个回复)
主 题: 经济情报愈战愈烈 经济间谍进入互联时代(人气:1073)
 wwsskk沉重的翅膀
1 楼: 经济情报愈战愈烈 经济间谍进入互联时... 05年08月25日21点21分


1848年,受东印度公司派遣,英国人福钧抵达上海。他弄了一套中国人穿的衣服,按照中国人的样子理了发,再加上一条长辫子,打扮得让乡下人认不出他是欧洲人。然后,他在两名中国向导的陪同下,朝以盛产绿茶著名的黄山进发。在那里,他跋涉于茶区,走访茶农,采集茶种和茶树苗。第二年,他又来到武夷山,了解使绿茶变成红茶的工序。最后,他从中国招聘了8名种茶和制茶工人,并把他们带到了印度。

  福钧用3年时间掌握了种茶、制茶的知识和技术。自此,英国人在印度境内的喜马拉雅山南坡上,开始大面积种植茶叶,不到50年的时间里,印度在英国的茶叶进口额中,从占4%增加到占60%,而中国茶叶所占比重迅速降到不足一成。

  经济情报愈战愈烈

  近几十年,企业间的情报战无孔不入,愈演愈烈。仅最近两年,产生轰动效应的案子,就有大众对通用、宝洁对联合利华、甲骨文对微软等多起。

  去年5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名前主管被起诉,原因是他在1996年偷窃了通用的重要文件。他把这些重要文件带到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同年6月,美国甲骨文软件公司负责人拉里·埃里森承认,他们公司一直雇用私人侦探,调查竞争对手微软公司的销售行为。为了找到微软违法的证据,他甚至派私人侦探翻美国竞争技术协会的垃圾桶。宝洁公司去年也承认,他们曾经雇用一名商业情报机构人员,化装成投资分析师,混入联合利华公司在芝加哥的办公地,从文件垃圾里窃取了有关该公司洗发产品发展战略的资料。

  正确的情报可以使企业避免犯下代价昂贵的错误。目前,全球知名大公司都设有竞争情报部,这类部门的目标,是收集并储存有关市场和竞争者的一切消息,并将获得的情报直接用于公司的发展策略上。

  间谍们的真实面目是什么呢?大多数公司愿意选择善于快速收集和分析大量信息的人来搞情报,如会计师、市场专家和有MBA学位的人。此外,私人侦探公司、信息服务公司和电脑黑客也出没于情报场。而被竞争对手收买的“内奸”,大多是对公司失望或不满,又有条件获得重要信息的职员。

  间谍手法五花八门

  在美国,许多大企业都要雇用专业的保安公司。这些保安公司的基本任务,是间谍与反间谍。他们的职责无所不包,从黑客行为到贿赂,从收买对方高层人士到散布流言飞语,从监听私人电话到借助数据收集软件,在互联网上高速搜寻别人的只言片语。

  各种贸易展览会里,常常有商业间谍在徘徊,倾听企业代表与客人的谈话。机场和航班上,间谍们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追踪着公务人员。在IT产业重地硅谷,盗窃创新成果屡见不鲜,偷窃手段花样翻新,有的小偷在写字楼转来转去,趁人不备顺手牵羊。有的公司为刺探对手的秘密,向清洁女工购买垃圾,试图从中找出蛛丝马迹。在饭店里,经济间谍眨眼之间就能偷走放在接待台上的手提电脑,或进入科研人员刚刚离开的房间,拿走留在桌上的演算纸。

  有报道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档案里记载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间谍手法,比如,韩国人看似不小心地,让领带沾上美国实验室的液体;日本人在参观车间和实验室时故意让手帕掉到地上,以获取灰尘的样品;法国间谍扮成空姐,把窃听器安装在飞机的头等舱内;俄国代表团在鞋底贴上胶条,带走美国飞机制造厂里生产战斗机的合金微粒……

  当然,在从事间谍活动的同时,企业的反间谍工作也丝毫不敢懈怠。譬如,为了使工业间谍无机可乘,企业会利用媒体或互联网上的BBS,制造大量无用的垃圾信息,以迷惑竞争对手。一些保安公司也会向大型企业提出建议,如慎重挑选合作者,深入调查秘书、司机和保安人员的背景,甚至调查为高层管理人员的夫人们提供服务的人。还有一些美国公司更为警惕,他们要求高级管理人员留意收音机、手表和计算器等电子礼物可能带来的危险,还建议大家注意掉在桌上或附近的墙皮,并永远别让电话、电力公司修理工逗留的时间过长。

  互联网络价值非凡

  前年,微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无比的软件巨人,其源代码遭到了网上黑客的窃取。这次事故,被认为是“行业间谍的可耻行径”。

  微软的例子也许比较极端,但互联网对企业的情报收集价值非凡,却是人们的共识。美国竞争情报协会会长帕特·布莱恩特说:“任何从事竞争情报工作的人,都应对互联网搜寻了如指掌。这是必修课”。

  1998年8月建立的美国“企业警犬”公司,专门以收集互联网上的商业信息为目的。这家公司对其他公司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数字轨迹进行跟踪,通过这些“脚印”,他们可以把关于该公司的零碎信息,拼成一个不断完善的整体,其中包括它的专利与客户的链接、法律诉讼、知识产权以及公司代表的讲话等。

  求职网站不但提供招聘公司的重要信息,如它们需要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项目,而且还提供了应聘者的信息。通过个人简历,通常能了解应聘者以前的雇主曾经做过哪些项目,甚至能找到以前公司的客户名单。应聘者为了自夸,有时还会把公司项目的预算数字写在简历上。(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在黑屋里找一只黑猫.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uhuhug大侦探西门打开uhuhug的博客
2 楼: Re:经济情报愈战愈烈 经济间谍进入... 05年08月25日21点42分


偶看侦探改行当间谍是算了:g:g:g:g:g:g:g:g






—————————————————————
 ╱◥██◣   群号 13848863 
︱田︱田田|               
╬╬╬╬╬╬╬╬╬╬╬╬╬╬╬╬╬╬ 
×  ※ ☆ ☆ 欢迎您的加入)
  
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分析、归纳和判断,以此侦破来形形色色的案件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60984444三昧真火
3 楼: Re:Re:经济情报愈战愈烈 经济间... 05年08月25日22点00分


古来有之的这些活动经翅膀兄说出,是有一定的内涵的。







止戈

两只鸽子从你名字中间
飞上了蓝天
那些惊慌失措的面孔
在法律空白处与你相见恨晚
请原谅我们学习,成长的过错
请勾兑的针牵动关系的线
在光头和长发间无孔不入
你仍是站在法官和罪犯之间的中间人
风水的手天意的手
折开证据随意组合的手
移动条款的嘴淡化关键词的嘴
带着绳索,尺度,账号
把那些冤魂从鬼门关拉回来
鱼儿在法律的网眼中
自由地进进出出
想起您他们会心一笑
风和浪不过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余下来最好是停止干戈
因为即使是鱼死了
但网
没必要非破不可。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wwsskk沉重的翅膀
4 楼: Re:Re:Re:经济情报愈战愈烈 ... 05年08月25日22点27分


根据调查,全世界民间情报工作做的最好的是日本
举个小例子:在上海虹桥的日本籍太太的生活圈中,流传着一本自印的手册:从上海的公路图,市区繁华地段的路线图,以及公共交通、地铁线路沿线标志等全部用日语翻译,在图上有详细的各路口间门牌号,固定电话的局号范围,有各大公司的办公地点,电话,总经理名字,地图上还有各著名餐馆的地址电话和推荐菜肴,各医院的地址联系方法,著名医生的名字等等,基本包含了一个日本人在上海生活工作的大多的应知应会的东西。最可怕的就是这本手册是每三个月重新补充新的内容后再加印,回收旧的手册再免费换领新的手册。手册的工本费是由日本驻沪的大公司支付。
手册上的内容都是日本籍的太太们在闲暇时,按照各自分工采编而成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在黑屋里找一只黑猫.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xiaoxin小新
5 楼: Re:Re:Re:Re:经济情报愈战... 05年08月26日22点47分


也转一篇

20世纪后半期的日本情报部门



为了「国家安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任何国家、政权莫不遵从「情治机构的建立与强化是必要的」这个信条。老布什在当美国总统之前曾是CIA局长,现在的俄国总统普京亦是KGB出身。蒋经国能够威权统治台湾,也是先从对情治机构的掌控开始的。
  日本文明开化的先行者福泽谕吉在其自传中,有一段有趣的叙述,当其以幕府使节周游欧美各国期间,在俄国曾有接待官员多次诱以金钱,劝福泽留在俄国,均遭福泽拒绝,福泽认为「此必有政治上的特别意味」,这是一百四十多年前的事,也是日俄战争爆发前约三十年,这所谓「政治特别意味」,其实就是谍报谋略作为──吸收敌之官员为我用。
  日本也是个很注重谍报的民族,豊臣秀吉、德川家康为争取统一日本,彼此极力用间,而所谓「忍者」就是谍报部队。明治政府在日俄战争期间,在俄国进行敌后搅乱、搜集情报工作有卓越的绩效,奠下胜利基础;而「大东亚战争」日本惨败,理由固然很多,但情报作战力量不足,无法制敌机先,又被渗透破密,是其中颇关键的一项,如此焉有不败之理。
  一般论及日本情报机构,多以「公安调查厅」为日本的FBI,而「内阁情报调查室」,则以日本的CIA来比喻这迷样的单位,诚值得吾人探究。

‧历史沿革
  战后初期日本国内混乱,而国际政治形成冷战结构,由盟军总司令部(GHQ)策划地方自治警察外,并创设「警察预备队」。由于远东共党势力急遽高涨,美军亟需中俄情报,于是在1947年3月策动扶持战前旧将领河边虎四郎(原陆军中将、情报参谋次长、驻德武官)、有末精三(原陆军中将、参谋本部情报部长)等筹组「历史课」,赋予特权,并由美军发饷,这个「历史课」乃成为日本与盟军G2(情报部门)的对口单位,亦正是内阁调查室的前身。历史课当时主要是对自俄国、中国遣返的日本战俘做审问、归询,以获取共党地区的兵要、军事设施情报。
  1951年9月盟军对日和约签订后,除美国在后面推动外,内阁首相吉田茂系外交官出身,特别注重情报,而当时的副总理绪方竹虎兼任官房长官,他战前曾任情报局总裁,鉴于日本并无统筹性的国家情报机构,1952年4月乃建言:「在内阁设立专属情报机构,使情报运作一元化。」正式催生「内阁调查室」(取代外务省的情报局),而于8月30日正式创设,第一任室长由警察厅警备部副部长村井顺担任,以后便形成惯例,内阁调查室首长均由警察厅人员担任。成立时仅七位人员,预算七○○万日圆,规模极小,据说美国曾提供M资金(美国占领日本期间,在日不法积蓄的秘密资金)二亿日圆支持,使内阁调查室渐上轨道,直至1986年7月,中曾根内阁为因应国际化的进展以及社会的高度复杂化,将它调整机能改编为「内阁情报调查室」(以下简称「内调」)。

‧催生者与创立者
  一个单位的性质、传统,由其创始者的经历作风,多少可窥出端倪,这就是所谓人物志情报。兹就内调的催生者绪方竹虎及创立者村井顺介绍如后:
  绪方竹虎(1888~1956年):
  生于东京,在山形县长大,早稻田大学政经科毕业。曾担任朝日新闻社政治部长、主笔、副社长,二次大战末期的1944年转入政界担任国务相兼情报局总裁,掌管箝制战时的言论。日本战败后任东久迩内阁的国务相,但随即以战犯嫌疑被短暂逐出公职,1952年恢复任职于第4次吉田内阁的副总理兼任官房长官,强烈主张日本要筹建专门的情报机构以恢复日本的情报能力。其实,绪方还有一段「秘密工作」的经历,战时他曾在上海、满州从事特务工作。
  村井顺(1909~1988年):
  生于东京,东京帝大法学部毕业,1935年进入内务省,战时曾在上海担任外事警察,实际上是在上海的「兴亚院」从事特务工作,所谓「兴亚院」就是战前日本为统治中国而设的官方特别机构,亦即藉特务机关从事贩毒,以所得的秘密资金从事各种特务活动。战后曾任青森县警察本部部长、吉田内阁总理大臣秘书、警察厅警备部副部长,1952年8月被提拔任命内调首位室长。村井是作风大胆、冲劲勇猛的人物,虽然创立了内调,但得罪了外务省,在欧美出差时被打小报告,仅任职四个月。

‧组织与预算
  1954年9月美国国务院曾正式以备忘录建议日本,「在当前的世界情势下,为了确立一国的外交方针、设立防卫计划,以及树立国家的治安对策,作为一个主要要素,就是在政府的管理下,要有一个全国性规模的情报组织,日本政府的确需要将现存的情报组织予以强化、补充机能」、「而这个组织要独立于政治支配(即不受政党、国会监督),其领导人应相当于部长级」。
  日本内调则于1955年6月在一份「与CIA机构的比较研究」文件中声称:「日本与美国的国情、规模、组织等不同,然战后两国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连系极为密切,毫无疑问的,参考美国的组织机构,比参考其它国家更有意义」。
  内调原则上是以美国的CIA为模板,其组织型态也多抄自美国。组织是因任务、业务职掌而来的,内调的任务、业务职掌如下:
任务:
(一)搜集、分析及调查有关内阁的重要政策情报。
(二)联络、调整各行政机构进行搜集、分析及调查与内阁重要政策有关的情报
   事务。
业务概要:
(一)内阁情报调查室除自行搜集、分析、调查有关内阁重要政策的情报外,并
   实施对外部团体的委托业务。
(二)连络与调整相关部会。
组织:
  内调的委托团体及其外围组织不计算在内,至1999年内调的编制人员仅84人,其中内阁调查官15名,事务官69名(由中央各部会调来,其中以警察出身者较多,约占三成);另外由各部会派遣来内调兼任者34名及临时聘顾人员8名。其中所谓兼任者判断系为便利与各部会的情报连络,各部会派员到内调实习业务,一般两年后又会回到原单位,这也是很独特的。
  内调设室长、次长各一人,下设七个部──总务部、国内一部、国内二部、国际一部、国际二部、经济部、数据部,各部之下并依其任务需要,掌管对外的相关委托业务。
  另外于1996年4月设置「内阁情报汇集中心」,乃是为因应紧急状况,由各部会呈报来的情报直接汇集到这里,具有「战情中心」的意味,除内调职员5人外,另从警察、防卫、消防、公调、海上保安等5个单位各派4名,合计25名分5班24小时轮值。
  还有为因应电子科技的发展,新设「情报搜集卫星导入室」,分在东京、茨城、北海道设有卫星接收设施,此业务据研判系与防卫厅合作,就如防卫厅的「陆幕二部别室」专责搜集分析国外电信资料,亦由内调督导指挥,该二部别室人员有一千五百人,预算10亿日圆(计在防卫厅的预算内)。

预算(以1995年为例):
  1995年内调的预算计18亿8850万日圆(约折合台币5亿3000万,目前约为20亿日圆),本预算即使不包括卫星情报搜集及隐藏在防卫厅的电信侦收费用,与一般国家的情报机关相比,亦可谓小儿科,更不要跟美国比了。
其中「情报调查委托费」为12亿4500百万日圆,占总预算的66%(内调的委托费用一向都占预算的六成以上),而「内调独自搜集情报(非委托调查)则为6亿3400万日圆,约只占全部预算的3.4%,又「报酬费」(对情报提供者或谍员的酬金)为2亿3000万日圆,仅占全部预算的1.2%,足见委托调查在内调所占的重要性。有关预算详参考如以下的附表。

工作活动内容
文书情报整理
  在情报爆炸的时代中,世界各国由公开文书数据(各种媒体、报纸、杂志、书刊等)中汲取的情报数据占全部的九成以上,所以文书情报是一种基础工作,配合谍员情报才能构成一完整的情报判断,提供上级参考下决策。一般来说,内调本身最主要的日常工作就是一早(早上五点)即看报纸(含社论),然后摘要整理,在十点前送交首相官邸及各阁僚参考。文书情报的研究整理需要有耐性、专业性,方能连贯并去芜存真,理出头绪。日本在这方面确实扎实,尤其在对中国的分析,颇有成果。
委托调查
  内调由于经费预算有限,本身人手不足,为求效率,发挥日本「官民一体」的精神,采取了很具日本特色的企业式经营,如:下游承包商的「委托调查」方式,很少国家的情报工作采用像日本这种委托方式,而受委托的团体、单位,其负责人及核心几乎都是情治退休人员,既可发挥彼等的专才经验,又可互相照顾,确为一大特色。
  委托调查的团体以「世界政经调查会」所得的委托费用三亿二千万日圆最多,约占全部委托费用的25%,这个团体的源流就是前述战后美军为搜集中、俄情报所扶持由旧日本将领所成立的「历史课」,其后衍生为「亚洲动态研究所」、「海外事务调查所」、「内外事务调查所」,而于1961年7月整合设立为「世界政经调查会」,其宗旨:「提升日本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的综合调查研究及相关知织」,任务为:「(一)搜集、调查相关资料;(二)承接委托调查;(三)举办研讨会、研究会;(四)出版调查研究成果;(五)其它为达成符合宗旨的事业」。
  其它超过一亿日圆以上的委托团体有「国际情势研究会」、「东南亚调查会」、「国民出版协会」、「民主主义研究会」等。
访问归询
  所谓「访问」系对从目标国家(主要指中国、北韩、前苏联等国家)出来的人士为情报来源而进行纯访谈;「归询」则是对赋有任务的人,自目标国家出来后的成果验收。前述战后成立的「历史课」,其主要任务即是对遣返日本的战俘,针对中国、俄国的观察、体验等进行归询。
  1953年内调的一份机密文件即称:「有关调查中共的事情极为要紧,对归国日本人汇集彼等见闻体验,乃是一绝好的调查机会,恳请列为工作重点」,又称:「本调查并非思想调查,应以民间团体名目为之,以防日共等团体妨害」,可为批注。
  内调系以美国的CIA为范本,所以其工作方式亦多沿用美国的工作手册,访问归询的要诀为「内心要细腻周到,外表要诚恳亲切」、「内心时时抱持批判、怀疑的态度,外表则要有体贴、谅解、关心的态度」、「进行以在餐桌上对面而坐,一面吃饭一面轻松对谈为佳」,针对对象的状况事先充份准备发问的方针。如对「日本物理学者访中团」成员进行访问,重点会集中在中国的「原子能力」,美国CIA的手册就会列出应如何发问,内调官员或委托团体的访问人员就依样画葫芦。
  日本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喜欢接收知识,因此这方面的绩效应有一定的水准。据说以往对中国大陆石油资源、钢铁工业的访问调查情报,CIA给予很高的评价。
人员派遣
  文书情报有其重要性,但若无谍员情报来相左证对照,则必有其局限,内调必然也要有谍员进行情报搜集等工作。但以内调的人力编制及预算,要大量从事谍员派遣必然力有未逮,更遑论长期的布建、派遣。由以下「内河事件」的典型派遣案,可窥出内调的派遣大概。
  内河昌富1951年在天理大学外语学院的俄语系毕业后,即由学校转介到「东亚经济研究所」从事俄国新闻、杂志等的翻译研究工作,该所后来合并到「世界政经调查会」(也就是战后「历史课」的源流,并且是内调最大的委托调查团体)。1966年10月19日内河挂名在他表哥的贸易公司,赴俄旅游,10月28日即在伯力遭俄国警察以进入禁区从事情报搜集的间谍嫌疑被逮捕,俄国宣称内河的情报工作报酬五百万日圆,应是夸大之辞(一般多在50万日圆左右),最后被判刑8年。
  因此我们可以推想内调的派遣案也大多委托外部团体进行,这在世界大概也是日本独有的。
内调最常用的,除以旅游方式派遣外,其它如以商社驻外人员、记者特派员、混在访问团成员内或以留学生等身份从事情搜工作,其中比较高级的派遣应属吸收残留孤儿(战前遗留在中国大陆的日本孤儿),因彼等从小生长在大陆,对大陆有深入的了解,人脉亦丰,其情搜质量自然高。
周恩来曾在1968年3月警告日本,「中国无法容忍日本经常通过友好商社、新闻记者的管道在中国进行谍报活动」,这可做为日本派遣内调的批注。
  早期内调在CIA的协助下,藉伪装渔船、偷渡船从事谍报活动,也是假借「船务公司」进行的,主要任务为对共党统治区内进行情报搜集及对区内反共组织的支持。据研判「白团」(日本旧将领、军官组成“义勇军”,帮助蒋介石进行保卫政权、反攻大陆)多少与内调也有些关联。
电讯情报
  藉由电子通信(含卫星)侦收分析情报。随着时代的进步,愈显得这方面的重要性。日本当不例外,以日本通信科技的进步,应有其一定水准,战后的「历史课」亦在CIA资助下设有电讯接收系统,内调成立后隐藏在保安队(自卫队前身)里面,设有「大井通信所」(或称「特殊国策通信社」),专责接收解读中、俄的电讯。后来扩大组织,在防卫厅陆上幕僚监督部设「第二部别室」,室长必为警察出身的内阁调查官,亦即内调具有人事权及指挥权,因而人们称之为内调的「别动队」,分布于全日本九个通信所,职掌侦收外国(主要为中、俄、北韩等国家)的电讯广播,再加以解读分析,像大韩客机在俄国领空被击落,以及林彪外逃事件等均有极佳表现。此外内调新近成立了「情报搜集卫星导入室」,专责卫星的保管维护与运用,新设单位编制48人,并由中央各部会派员来兼任者150人,规模不小,如虎添翼,不容轻忽。
统筹协调
  内调除搜集任务外,并就情报事宜统筹联络、协调各部门。以往由内调室长召集各部会局长以上参加,以利与各单位调整、亲睦的「情报连络会议」,每隔周的星期三召开,又称「水曜会」,有时会请学者专家做专题演讲。
  中曾根内阁时提高层次,成立「合同情报会议」,由副官房长官主持召开,参加者有内调室长、内阁安全保障室室长、警察厅警备局长、防卫厅防卫局长、公安调查厅次长、外务省国际情报局局长,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到1998年10月,为更进一步强化情报机能,再予升格为「内阁情报会议」,由官房长官亲自主持,出席者为内调室长、外务省事务次官、防卫厅事务次官、警察厅长官、公调长官。
  内调除了对中央部会的情报联络、调整外,亦特别注重舆情反应,也会与媒体人士进行「言论人恳谈会」,以期掌握引导舆论走向;有时也会进行谋略作为,在某杂志上发表对「政敌」不利的资料。

‧评价与展望
  美国「时代」杂志曾对世界各国情报机构进行评价(分四个等级,即以一颗星到四颗星评价),其中列为最好的四颗星的分别为CIA、KGB以及以色列、英国情报机构,西德、法国、日本、中国、波兰为三颗星,韩国则只被列为一颗星。
  日本被评为三颗星,乃指内调而言,尤以其对经济方面的调查、电信接收、分析的能力出色。内调在1977年其本身的一份刊物创刊号「明日的课题」称:「内调职员才一百来人,扣除人事费预算仅十四亿日圆不到,美国CIA的职员则达到一万五千名,7亿美元的预算,日本与美国的比例为1:150」。以经费预算及人员编制,加上日本宪法放弃战争,不承认交战权等的制约,内调有如此成绩,确属难得,其评价如下:
委托调查,优劣互见
  在人手不足,财力惟艰的情形下,又无本身培养训练机构,委托民间调查,这种日式经营方式,确实不失为弥补之道,委托团体的干部多是情治退休人员,职业经验丰富,而若出差错,则可将责任推给民间。然相反地,委托团体权限不足,触角受限,难以发挥工作。再者,情报工作重视纪律与保密,委托团体除非很「爱国忠诚」,否则很容易泄密,由此亦可推断,根本无法进行高级布建。
强化机能,扩大组织
  由于「公安调查厅」式微、萎缩,而内调随着时代演变,其机能有被强化的趋势。内调在招募人员,还公然以公文径致公安调查厅人员,摆明公安调查厅难免被整顿、裁员的命运,欢迎转来投靠内调。内调除了在自卫队掌控「别二室」电讯侦收的别动队外,又新增设「情报收集卫星导入室」。强化机能、扩大组织可谓内调今后的发展趋势。
无培训班底
  情报工作干部的养成、训练,关系着工作的好坏。内调有从中央各部会遴选人员至内调兼任,两年后归建,有利业务的协调,但一个情报机构没有本身的班底,很难形成强而有向心力的团体,内调易陷于无培训班底的弱点,仅靠委托调查,实难冀求布健高级情报。

‧结 语
  以美国CIA为模子的日本内调,有人揶揄为“the plastic model of CIA”,其预算为公安调查厅的九分之一,美国的一五○分之一,在不具备逮捕、强制搜查的能力,以及日本战后社会的大环境改变,先天已有不足,但若以预算与工作成果来衡量,应是难能可贵,难怪随着时代的演变与需求,内调机能越来越强化,组织也愈来愈扩张,确立为日本国家的统筹情报机构的地位,已是其必然的趋势,当然在人力、财力限囿下,内调还是会发挥其具有日本特色的承包制──「委托调查」,而美国的影响力也会继续强化下去,所以从另一角度来说,日本内调犹如美国CIA下的委托调查团体。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xiaoxin小新
6 楼: Re:Re:Re:Re:Re:经济情... 05年08月26日23点09分


自由间谍,谁出钱给谁情报(附图片1张)(独家报道)

本报特约记者 润田

  谈到间谍,人们总是联想到美国中央情报局、原苏联的克格勃、以色列的
摩萨德以及英国的军情六处等谍报机关。由于这些机构都是国家机器不可或缺
的部分,也就让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凡是间谍,都是隶属于一定的国家
或者政治集团。可是,随着各类间谍事件的不断曝光,尤其是最近以来,美国、
欧洲和日本的工业间谍案以及国际情报贩子对台湾军事基地进行刺探等事件的
发生,使另一种日益活跃的间谍身影出现在人们视线之中,他们便是所谓的“
自由间谍”。
  其实,“自由间谍”也并非如人们想像的那样无拘无束,可以单枪匹马,
凭一己之力深入龙潭虎穴。作为间谍的一种,他们大多数也从属或依靠于一定
的民间组织或集团(网络间谍例外),只不过他们工作的动机多数为经济目的,
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些间谍或组织不再有泾渭分明的政治界限和理念差
别,为了经济利益他们可以自由地为不同的雇主提供情报服务,因此被人们称
为“自由间谍”。
  精明强干的自由间谍公司
  “自由间谍”往往从属于一定的民间组织或集团,专业自由间谍公司便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组织,那里集中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自由间谍”。目前全
球最大的专业自由间谍公司便是鼎鼎大名的简氏情报集团。该集团成立于1988
年,现为加拿大伍德布里奇控股公司所有,由原简氏出版公司、防务市场服务
公司和国际航空有限公司三个情报公司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防务、宇航
和运输方面的情报机构和出版商。其总部设在英国伦敦郊区,仅1998年的出版
物就达105种,在美国、瑞士等地都设有情报中心。它旗下的《简氏防务周刊》
更是赫赫有名,每周报道世界各国的最新军事装备新闻;而每年出版的《简氏
舰船年鉴》、《简氏飞机年鉴》也是专业人士必看的最权威的参考资料。该集
团派驻世界各地的百余名记者(其中《简氏防务周刊》便拥有70多名记者)可
以说是称职的“自由间谍”,他们每天都源源不断地向集团提供各种公开和内
部的军事、科技信息以及市场研究、预测等资料。就连最近被台湾反谍机构抓
获的英籍情报贩子也一度被怀疑是简氏的军事记者。
  另外,如美国的经济学家情报集团和竞争情报职业者协会以及英国的情报
文摘,也都是世界闻名的专业商业“自由间谍”和情报公司。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冷战结束,昔日两大敌对阵营的大批谍报人员也解甲归田,为了谋求生计,
他们只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纷纷组织起各种小型私人间谍或情报公司。他
们中有曾担任过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局长的威廉姆斯•韦伯斯特,也
有曾负责著名的“沃克间谍案”策反和联系工作的原苏联驻美国大使馆克格勃
站高级谍报官员奥列格•卡卢金。更有意思的是,卡卢金竟然和美国联邦调查
局(FBI)的前谍报专家戴维•梅杰合作开办了一家间谍和反间谍公司。正是这
些优秀职业谍报人员的加入,使专业“自由间谍”公司的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
不逊于各国的庞大谍报机构。
  “自由间谍”的类别可谓是多种多样,包括工商业间谍、军事间谍以及网
络间谍等等。他们的存在,为本已光怪陆离的间谍世界又增添了一道奇特的风
景。
  无孔不入的工商业“自由间谍”
  人类工业的进步和商业的繁荣,使工商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各大
公司、财团都十分重视对竞争者情况的掌握,一些欧美和日本的跨国公司,都
在内部成立了各自的情报部门,高薪聘请在情报搜集方面有所专长的“自由间
谍”,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情报保障。仅以日本为例,其九大综
合商社———三菱、三井、住友、丸红、伊藤忠、日商岩井、东棉、日棉以及
兼松实业,都在国内外设立了各种名目的办事机构,它们有的以工商业情报搜
集活动为主,有的虽然主要负责经销,但也都负有情报搜集任务。据统计,这
样的机构共有690个,遍及世界129个大城市。它们使用各种先进的通讯设备与
总部保持紧密联系,仅三井物产公司的“三井全球通讯网”的专线就长达40万
公里,而且该公司还使用人造卫星把驻87个国家和地区的185个分支机构结合起
来,让这些机构每天能源源不断地送回3万多条工商业情报信息。而在向来重视
情报搜集工作的法国企业中,大型石油集团艾尔夫公司便拥有全法国最完备的
情报网络。该企业数年前便聘请一些国家退休的情报和反间谍人员,充当该公
司的“自由间谍”,以驻外代表、推销商甚至游客的身份监视在非洲的英、美
竞争对手。
  军事“自由间谍”不同于一般的军事间谍,他们的工作不是为了帮助利益
集团在军事斗争中取得胜利,而是直接以自己所搜集的情报换取价值不菲的经
济报酬。但他们的工作往往危险性更大,稍不留神,便可能身陷囹圄,甚至会
丢掉性命。
  2002年8月,在国际情报机构的协助下,意大利警方成功逮捕了桑吉瓦•鲁
普拉赫,此君是全球最大跨国军火走私集团头目—————“孤狼”维克多•
布特的高级助手。他不仅疯狂从事军火、钻石走私,而且还长期协助“基地”
组织和阿布沙耶夫组织等进行军事情报搜集活动,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自由
间谍”。
  独来独往的网络“自由间谍”
  在“自由间谍”世界中,网络“自由间谍”是一群与众不同的人物。他们
往往没有特定民间组织或集团的背景,而是凭借个人或少数搭档超群的电脑才
能,任意纵横于网络世界之间。其中多数人采取破解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方法,
窃取大公司、大企业甚至国家的高度机密,然后待价而沽,与任何需要这些情
报的组织或个人进行交易。早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1987年,西德电脑奇才潘科
就曾疯狂窃取了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的VAS系列大型电脑的数据保密程序、用于发
展微集成电路的软件包以及上千个电脑加密源程序等资料,然后到处寻找买家,
最后将这些价值不菲的情报统统卖给了出价最高的原苏联克格勃。2001年美国
国家侦察办公室情报分析员布赖恩也利用自己娴熟的电脑才能,窃取了包括美
国可探测空投和信号位置的全球定位仪情报、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绝密报告以及
美国如何跟踪外国间谍等资料在内的大量情报,就在其找好买家准备出国交易
时,他被FBI特工在华盛顿郊外的杜勒斯国际机场逮捕。
  “自由间谍”行动自由
  虽然“自由间谍”的种类多种多样,而且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可以自由地
选择交易或者服务对象,但由于各国官方谍报机构的无孔不入,使他们与这些
官方组织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官方谍报机构内阁调查室、通产省情报
所、警察厅警备局甚至自卫队的防卫厅防卫局都与日本各大公司的驻外机构签
有长期合作协议。由于日本国情的特殊,造成其官方谍报机构经费不足、人手
短缺,获得情报的渠道有限。而官方机构通过所谓“委托调查”的方式,充分
利用半官方和民间情报机构,尤其是上文所述九大综合商社情报机构的作用,
发挥其“自由间谍”身份模糊而不敏感的特点,获取了大量对国家安全具有重
大意义的情报。此外,一些活跃于国际情报界的单个“自由间谍”,人们俗称
为情报贩子,也与各国的谍报机关联系密切。“自由间谍”与一般官方间谍相
比,具有其自身独有的优势,他们不仅拥有较大的行动自由,而且不像其他官方间谍始终是对手注意和监
视的重点,其灵活多变的身份使其能够在谍海任意遨游。而进入新世纪以来,
由于各种政治、军事以及经济势力分化整合的程度进一步加大,“自由间谍”
工作的空间也将进一步拓宽。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页/共1页(总计5个回复)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