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法律案例   【版主】:水晶鱼儿 字体大小:
1页/共1页(总计5个回复)
主 题: 转转转——[推断经典]F.P爆炸案(人气:493)
 漂飘的族漂飘的族
1 楼: 转转转——[推断经典]F.P爆炸案 07年08月09日23点45分


转载自 张成敏 《案史:西方经典与逻辑》一书

[推断经典]
乔治·梅特斯基案(F.P爆炸案)
——詹姆斯·布鲁塞尔博上塑造的
(1940一1957年)




一、提示:怀疑科学的意义

F·P爆炸案(乔治·梅特斯基案),在弗农·J·格伯思的《凶杀案侦查指南》中被认为是心理分析应用于刑事侦查的较早案例之一。美国联邦调查局心理分析大师约翰·道格拉斯认为,此案件是犯罪调查中称为“行为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分水岭,詹姆斯·布鲁塞尔博士是心理分析的真正创始人。布瑞恩·英尼斯的《身体证据》认为,F·P案是“心理肖像学”的第一次重大成功。科林·伊万斯的《科学探案》评价说:“布鲁塞尔的心理痕迹构建,精确到让人不可思议,大大地提高了心理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提高了破案率。”

我们有充分理由把心理分析排除在证据之外,但读了以下案例,我们应当知道不能把心理分析排除在侦查的方法论之外。根据假说演绎法,案件探索包括案情发现和案情论证两个阶段,证据学对它们不能采取一律的规则。案情发现仅要求较为宽容的合情性,推断的要求不是一律的严格;案情论证则要求演绎性或者高合情性(或高概率)的推理,任何严格的尺度都有立足的道理。从方法论上看,有一些发现的方法不具有论证性,推断生存的经验和学科土壤是非常不一样的,例如心理分析(参见约翰·道格拉斯的一系列著作)、测流术、警察日常推理(参见英国警的《犯罪征候》)等,我们可以称其为怀疑的经验或科学,与严格的物证科学比较,它们是难以以提供证据为己任的,但是它们提供有价值的怀疑。由于在科学方法论上的迷误,警力一概以证据学的要求来看待推断知识,片面重视论证性的科学。警察教育便出现了怀疑知识不足的现象,例如没有人来教授观察术或者心理分析一类课程,而一些仅仅具有合情性的怀疑方法也硬被“‘提拔”为论证方法(例如测谎术、部分文检方法),这是限制警察思维并造成学科区别意识混乱的原因。

F·P案的推断不具有严格的论证性,但是却极大地排除了论证的困难。怀疑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二、1940年11月16日的序幕

这天,在纽约电力供应公可的联合爱迪生大厦的窗台上出现了一只可疑的工具箱,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根黄铜管,管里塞满了炸药;管子外裹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有一行字体清秀的小字:

联爱公司的骗子们,这是送给你们的礼物
F·P

罪犯没有留下指纹,炸弹也没有爆炸。
]941年9月一个因时钟的导火线机械结构没有被拉开而未能爆炸的炸弹在第十九大街被发现。
三个月后(日本偷袭了珍珠港),警方又收到一封奇怪的信件:

我不再为这个持久的战斗准备更多的炸弹——我的爱国感情已经让我出这个决定——以后我会把联爱送交法院审判——他们将为他们的懦夫行为付出代价。
F·P
这封信是从韦斯切斯特县寄出的。
爱迪生联合公司负责为整个纽约城提供电力,雇有几千职工,为几千万用户服务。向公司表示不满、为这样那样的纠葛抱怨的不乏其人。倘若到档案堆里一页一页地去查找谁有可能放炸弹,这工作之浩繁确乎令人生畏。爱迪生公司的保卫部门想知道究竟是谁与公司过不去,他们还是查阅了所有的“共安卡”,发现对公司发出过怨言的人有好几千。这能查到什么呢?他们同时认为,这也许只是想吓唬一下爱迪生公司,所以,调查也未进行到底,对外也没有声张。
在以后的五年里,联爱、报社、旅店和百货商店也收到类似的纸条,也就是说,在1941年和1946年期间,F·P发出了16封内容相同的信。
然后 F·P信件的事件绝迹了。警方推测也许他放弃了攻击联爱的愿望,也许他已经死亡。
到此为止,这个案件成了一个无头案。



三、恐怖的50年代

实际上恐怖还没有真正开始。
1950年3月25日,第三颗炸弹出现在大中心车站的地下室。没有爆炸,但恐怖又开始了。1950年4月24日纽约大众图书馆附近的电话亭被炸毁了。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不过,不是炸弹没有炸,就是爆炸力很小。
1950年圣诞节的前几天,《纽约先驱论坛报》收到了一封发自韦斯特切斯特县的读者来信。信上写到:

我是一个病人,而且正在为这个病而怨恨爱迪生公司,该公司会后悔他们的卑劣罪行的。不久我还要把炸弹放在剧院的座位上。
谨此通告。
F·P

此后数年,F·P不断用这种方式投寄信件和放置炸弹。而且,他的炸弹也越造越熟练,头8颗只爆炸了两颗,1951年至1952年之间却有4颗以上爆炸,1953年又爆炸了4颗,1954年炸伤4人—2人生命垂危。

到1955年,F·P加快速度,其行为发展到猖狂程度,先后放置了52颗炸弹,并炸响了30颗。报纸广泛报道他的“成就”,公众恐慌不安,称F·P为“炸弹狂”式的恐怖分子。而他还担心别人不领会他的意图,投寄给报社的匿名信,措辞日益强烈。不幸的是,有一人在他的土炸弹下丧生。F·P的恐吓信日益刻薄,信写得更长了。

l 956年12月2日一枚威力巨大的炸弹在布鲁克林区的派拉蒙剧院爆炸,造成6人受伤,其中3人重伤。
案件一直没有破获。如果不是某个警察官员做了一件反常的事情,也许这类事情还会一直延续下去。



四、霍华德·芬内的请教和布鲁塞尔博士的16个推断


F·P案件已经不是秘密了,它成了公开的新闻。“炸弹疯子”威胁着公共安全,人们不可能只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F·P是一个恐怖的幽灵,游荡在纽约城的上空。公众强烈要求警方制止罪犯的危险活动——既然他存在于世,就应该暴露他的面目。纽约警察局为了挖出F·P,展开了大规模的行动。但是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收获。在这种情况下,纽约警察局的霍华德·芬内警官其实意识到了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芬内是纽约警察局的侦探长,兼纽约刑事实验室主任,他有精神病法医学学士头衔,由于他自己的出身,他想到了心理学家詹姆斯·布鲁塞尔博士。但是要一个警察去求教一个外人,并且就芬内来说,意味着要破除他的精神病学的藩篱,去认可布鲁塞尔代表的精神分析学,这是反常的,当然也是难能可贵的。

芬内决定去请教研究刑事犯罪心理的分析家布鲁塞尔博士。他带了两名警探,带去了F·P案的全部卷宗:一些炸弹爆炸后留下的残片,F·P的几封信,几张F·P炸弹的照片——这些就是他们认为对布鲁塞尔有用的东西。那时,一般警探们和大众一样不知道“心理分析”究为何物。

在布鲁塞尔家里,布鲁塞尔博士为芬内提供了一份极为详尽的评估。这花去了他4个小时。布鲁塞尔对“心理分析”这门新兴的剖解方法十分关注,他虽然自视很高,但也十分清楚这次分析活动的意义,做不好会影响他自己的声誉。他依靠对心理分析理论和技术的精深理解,充分运用经验,尽量做到详尽具体——结果是做成了犯罪行为分析史上的划时代的事情。


当芬内的助手们处于半信半疑的时候。他们哪里知道,历史将证明他开创了“心理分析”的新局面,同时也树立了侦查推断的典范。



布鲁塞尔博士的16个推断

1、性别的推断
布鲁塞尔注视着那几颗没有爆炸的炸弹照片,平静地作了第一个推断:“可以肯定F”F·P是个男人而不是女人,因为,以前制造并放置炸弹的都是男人。无一例外。”
2、年龄的推断
“毫无疑问,”博士接着说道,“这个人之所以对爱迪生公司抱有偏见,是他认为是爱迪生公司害得他生了病。渐渐地他认为整个世界都和他过不去,这是他行为失常的来由。一个人一旦被这种思想所纠缠,就变成了‘偏执狂’。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偏执狂有潜伏期,在这一期间,病势发展缓慢,不易察觉,但一过35岁之后,便发展得不可收拾了。F·P放置炸弹已有16年的历史了,因此他的年龄应该在50岁以上。”这种人往往自命不凡却怀才不遇,总觉得比别人强。

3、事由的推断
对错误的刻薄是偏执狂的正常表现,布鲁塞尔说:“偏执狂都非常爱护自己。当有所行动时,总认为是在自卫,而把遇到的麻烦都归罪于别人——在这个案件中就是爱迪生公司。由此得出爱迪生公司对那个F·P也许有过不适当的处置,以致遭到他的报复,所以,他的出发点也许无可非议。”

4、教养的推断
“从他清秀的字迹来看,他受过良好的中等教育。”博士继续说道。

5、体态的推断
三个警探听得津津有味。
“那么,怎样发现他呢?”一个警探急切地问。
“这就是困难的所在。”博士分析说,“这种人很要面子,他平时行为检点不做任何他认为有失体面的事。因此,很少可能会在‘公安卡’上留下记载,更不大会到精神病院或收容所,因为他根本不认为自己有病。所以,人们是难以在这些档案中分析他的。”看着听者大失所望的神色,博士充满信心地对他们说:“心理学可以帮你们的忙。据德国一位精神病医生统计,‘偏执狂’患者有85%属于运动员体形。诸位先生,我据此得出:F·P不胖不瘦,中等身材。体格匀称。”确实,德国的精神病医师埃斯特·克雷斯契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体格、个性和任何精神疾病的发展都有关系。

6、工作作风的推断
布鲁塞尔拿起那几封信,继续说道:“从这清秀的笔迹、干净的信纸上我得出,此人工作质量一定不错,由此推论他是个遵守时间、兢兢业业的模范职员。直到他遭到所谓的‘卑劣罪行’处置前,他一直是这样工作的。”

7、血统的推断
“说道‘卑劣罪行’,这种措辞很不够美国味,倒有点儿想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和英国夸张小说里的语言。F·P把‘爱迪生公司’写‘Society of Ediscfn’,而美国人则把‘爱迪生公司’写成‘Consolidated Edison’的缩语‘Cons · Ed ’。所以,他不是纯粹的美国血统,也许就住在外国人社区里。”

一个警探不满地说:“您说他是个外表平常,举止端庄的中年人,这些可不是引人注目的特征啊。”
布鲁塞尔点点头:“下面的分析才是我的拿手之处。”


8、民族的推断
“我不是说过他不是纯粹的美国血统吗?”博士继而说:“我现在进一步提出:他是斯拉夫裔。”他的理由如次,“对仇敌采取威胁、暗杀等手段各国都有,但地中海沿岸国家惯用绳勒,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大多数用匕首,而斯拉夫国家中,恐怖分子向来爱用炸弹。因此一个恐怖分子若到处使用炸弹的话,这就暗示他极可能是斯拉夫人。”

9、宗教的推断
“而且,如果他是斯拉夫人,根据斯拉夫族多信天主教的情况,就有理由设想他是个天主教徒,而且,此人必然定时上一个天主教堂去,因为有规律是他的习惯之一。”

10、居住地的推断
“他的匿名恐吓信不是在纽约就是在韦斯特切斯特投寄的——罪犯的信封上分别盖的是纽约和韦斯特切斯特的邮戳。因此,他的家很可能就在这两地之间。而本地区的几个最集中的斯拉夫人居住区,就是康涅狄克州的布里奇来持。他住在这一地区。”

11、生活史的推断
“他一定受过某种心理上的创伤,例如,他的母亲早已去世,而这一悲剧又是他父亲的过错。你们知道,男孩子在幼年时期会由于恋母情结而憎恨父亲。这种情况在这个‘偏执狂’身上一定发生过。他经常反抗父亲,并在这种状态下生活过来。但他自己并未意识到,长期反抗父亲使他滋生起一种反抗权威的情绪,这种情绪过早地潜人他的意识深处,成了‘潜意识’。而这种像定时炸弹似的潜意识,一旦遇上了爱迪生公司对他的不公正处置,使他心头的创伤又复发了。于是,他就从反抗父亲的权威发展到反抗社会的权威,这就是他到处乱放炸弹的原因,但他自己并不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切的。”

12、社会关系的推断
“那—他为什么要经常不断的放置炸弹呢?”一个警探表示不是完全理解博士的分析。
布鲁塞尔从容不迫的说:“失去了母爱,使他感到痛苦,而他以后的生活中,也没有人给他爱情和友谊,他的心理创伤始终没有愈合。因此,我敢断言他是一个独身者,即没有女朋友,我甚至敢说他没有吻过任何一个姑娘,甚至也没有男朋友。但是,他可能跟一个年龄比他大的女亲属在一起生活。这个女亲属使他常常想起自己的母亲,从而触动了他对父亲的怨恨,这种感情又激发了他对权威的反抗。这就是他经常不断放置炸弹的原因。”

布鲁塞尔说:“罪犯的信中使用的是大写字母,字体严谨整齐,只有‘W’字形状有些怪异。上下的笔画略呈圆形,稍加想象,有些像女人的两乳和男人的翠丸。性的因素在罪犯身上极其强烈,以至罪犯在写‘W’字时,把他平日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也忘在了脑后。再请看这几张剧院座位的照片,罪犯狂暴地用匕首戳破座面放置炸弹,可他原本是个行为谨慎、精于计划的人,这一切,连同字母‘W’,都揭示出罪犯性格中的裂痕,这裂痕在罪犯感情冲动的时候,便会不由自主地暴露出来。如果他的问题在性方面,他的性冲动既然还未冷却。听以他不超过60岁(补正推断2)。


13、风度的推断

“他没有友谊和爱情,但他多的是礼貌。他对谁都和蔼可亲,因为他要保持白己的君子风度。我现在还要说得更远,他八九不离十是个衣着整齐,风度翩翩的人。”
“您凭什么说他爱打扮?”芬内的助手不明白。
“不凭什么。我只是试图想象出罪犯的人物形象。我在推理。一个偏执狂病人,不管是在穿戴上,还是在行为上,都不愿意把自己放在典范的标准之下。”

14、住所的推断
这时,一直没有作声的芬内开口了:“F·P很可能住在一所独院住宅里。因为制造炸弹必须要有一个既不妨碍邻居又不会被人发觉的隐蔽场所:”博士对此表示完全同意。

15、病症的推断
布鲁塞尔博士认为:F·P在持续多年的威胁性字条中一再声称自己是一个病人。因此,他所患的疾病很可能是癌症、心血管疾病或肺结核中的一种。如果是癌症的话,F·P可能已经死了,因为癌症患者能活十几年以上的几率很小。如果是肺结核,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他可能早已痊愈,因此不可能一直是病人。于是,我据此推论他应患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16、神来之笔——附加的:衣着的推断

博士作了15个推断后,芬内问道:“那么,您认为下一步该怎么做呢?”
博士断言:“把这些推断公诸于众,我相信那个人是可以挖出来的。因为,假如我的推测是正确的,那么,他的邻居就会把他识别出来。反之,如果我错,他就会找上门来,因为我们在报卜公布他的特征,无疑是将他的军,这对于一个不愿承认自己有缺点的人来说,是一种忍受不了的刺激。他会认为我们在嘲弄他,一定会做出反应来,而且很可能找上门来。这样,我们就能得到更进一步的线索。”


“一百万分之一的希望。”一个警探咕噜道。而芬内却惑到不妨试一试,于是起身告别。

“侦探长!”博士突然叫住他,“再补充一点。我看这个人的衣服穿的笔挺。但对于新的式样他是犹豫的。我大胆推测,你们抓住他的时候,他穿的应是一件双排纽扣的上装(当时一种普通式样的上装),纽扣扣得整整齐齐。”






五、案件调查的进展和结局

1956年圣诞节前夕,《纽约时报》刊登了布鲁塞尔博士的15个推断(不包含“双排扣西装”的推断),继而美国各大报纸也都刊登了推断内容。警察局的电话总机由此而忙得不亦乐乎。

一天深夜,凌晨一点钟,博士家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是布鲁塞尔博士家吗?”
“是的,您哪位?”
“我是F·P,你仍然摸在门外,后悔了吧!”随后电话断了。

博士因为F·P找上门来大为兴奋。4天以后,F·P又在一家图书馆和一家电影院里放置了炸弹。12月26日,美国各大报纸都刊登启事要求F·P上警察局自首去,并请公开答复对他的15个推断是否正确。报界答应为他开一个讨论会。第二天,答复信是12月27日下午1时30分从韦斯特切斯特寄出的,信曰:

12月26日的报纸拜读了。不过要我去自首,我还没那么傻。请别再侮辱我的智慧了,还是奉劝你们把爱迪生公司叫到法庭上去为好。



1957年1月10日,美国报纸要求F·P对自己的不满进一步作出解释。两天以后。对方有了答复:

我一辈子生活在贫困与清苦之中,到头来一无所获。我得到的只是辱骂。我的遭际很好地说明了你们所谓”美国社会制度之正义“是什么东西——我要让公众明白它犯下了卑鄙的罪行。你们要我投降,莫非要我再一次付出牺牲么?谁是罪人,是我,还是你们?
F·P


《美利坚日报》还收到一封关键的信,上面提到了1931年9月5日—这是令F·P愤怒的日子。

爱迪生公司动员了很多人,把人事档案和“公安卡”都翻了一遍。在查阅20至30年代的档案时,办公室助理爱丽斯发现了一份1937年就封口的档案,翻到了一份名为乔治·梅特斯基的人事档案及这位职员和公司的一场纠纷的记录。虽然其内容和其他人的大同小异,不过,档案中夹着的梅特斯基本人的申诉信,语气激愤,并有“卑劣罪行”这样的话。这引起女职员的注意,于是申诉信被拣出来进行仔细研究。

原来,1929至1931年间,乔治·梅特斯基在一家工厂当发电机修理工,该工厂后来被爱迪生公司兼并。1931年9月5日,锅炉的膛火喷出来,将梅特斯基掀翻在地,他受伤了。他得到了公司付给的工伤补贴(12个月的医疗费和保险救济金),经过医治后,似乎没有留下任何残疾。几个月后,公司裁减人员时将梅特斯基除名了。1934年1月4日,梅特斯基申请终身残废津贴,未能如愿,以后,他宣称自己患了肺结核。他试图起诉公司,但是起诉期已经过了(所有的赔偿要求应该在被伤害起两年内提出申请)。



爱迪生公司的报告认为:梅特斯基工作出色,一丝不苟,手脚麻利,遵守记律,与人和善,品行优良。属于模范职员。

档案里提到的重要情况还有:梅特斯基出生于1904年,在锅炉出事的那一年,他的年龄为27岁。照此推算,1940年他是36岁,1957年他是53岁。梅特斯基是波兰裔,罗马天主教徒。家住在康涅狄克州。

根据这些线索再进一步进行保密调查,材料表明梅特斯基未婚,他和他的两个姐姐住在一栋独院住宅里。父母双亡,他因慢性病而没有工作,由他的两个姐姐供养。两个姐姐一个叫安娜,一个叫玛伊,都是独身,她们供给弟弟生活费用,还送给他一辆小汽车。梅特斯基身高1.7米,体重74公斤。他没有犯罪记录。他的邻居们评价说:他的家是个和睦之家,他对人总是彬彬有礼,但很少与人来往。


“这和布鲁塞尔博士的描述简直吻合到了滑稽的地步——那么,先到他家去瞧一瞧吧。”警探们的惊异可想而知。


1957年1月22日,纽约警察局的4名警探来到了梅特斯基的家门口—一座阴沉、灰暗的四层楼别墅,游廊镶有木柱但多有残破,楼前是一个荒凉却还干净的花园。侦探叩响了大门。按过门玲后,一盏灯亮了,出现在门口的是一个身材匀称的男人,穿一身褪色的睡衣,金丝边眼镜后面,一对碧眼平静地望着四个警探。

“晚上好,有何贵干?”他彬彬有礼地间到。
“您是乔治·梅特斯基先生吗?”
“是的。”
“能不能请您给我们一张有您字迹的纸条?”
“噢,我知道你们的来意了,莫非诸位以为我就是那个‘炸弹狂’?”梅特斯基微微一笑,并招呼警探们进门。


落座后,他东拉西扯谈了一个小时,最后被警探们问得无言对答了,才把他们领进一间设在屋后的汽车库里的工作间。这里东西虽然摆得井井有条,警探们一眼就看出是制造炸弹的地方。

“那么,这事儿是你干的喽?”
“是的。”
“F·P是什么意思呢?”

“Fair play(费厄泼赖:公平玩法)的缩写。”

他的两个姐姐在一旁急得直打转,她们哭着解释道:“他是没有本事去害人的啊!”

警探们要梅特斯基跟他们去警察局,当他进屋换完衣服再度出现时,只见他头发梳得光光的,脚上的皮鞋擦得雪亮。身上果然穿着一套有双排纽扣的蓝色细条纹西服,上装的三颗纽扣也扣得整整齐齐的。


布鲁塞尔博士的方法胜利了。但他一也有失误,博士的第15个推断说F· P患心血管方面的疾病,面事实上梅特斯基恰恰患的是肺结核病,他一直没有去就医。博士忽视了偏执狂不会去看医生的情况,即使去就诊,也不会尊重医生的意见。

1957年4月18日,犯罪嫌疑人梅特斯基被认定为精神病送入了马特旺医院进行治疗,而不适合被审判。1973年,他病愈并被释放。当时的舆论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人们反对联爱对他的解雇。


转载自 张成敏 《案史:西方经典与逻辑》一书 如侵犯您的版权,立即删除。



[此贴被漂飘的族于2007-11-6 22:52:57修改过]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如果你得知一个月后经销商那里会有一批新的柯维特跑车到货,你可以立即付给他1万元,给你自己预订一辆,并约定到货后以固定价格购买——比如说40万元。这样当车运到后你就有了一个买入期权。你有权利——而不是义务——以40万购入一辆车。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买入期权,你自然希望新到跑车的价格上升:如果车价上涨到45万元,以40万元买车的权利就值差不多5万元。而且,有了这样的期权,你的损失也是有限度的。如果车价只有35万元,你可以不要那1万元(专业上称为期权费),直接花35万元买车。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shbt8274玉藻打开shbt8274的博客
2 楼: Re:转转转——[推断经典]F.P爆... 07年08月10日22点16分


这篇资料第一次读到,貌似还是在八几年的科学画报上吧。当时崇拜地五体投地,可以说是我对推理感兴趣的启蒙读物呢。很高兴再一次看到它,我第一篇推理小说就是改变于这个故事的。






如果不能打开黑箱的话,真相未必只有一个
当推理不再有效的时候,科学将替代神探的位置
QQ:272599813


妖狐玉藻,技术型推理迷,喜欢植物,欢迎骚扰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紅鲱魚绝不灌水
3 楼: Re:Re:转转转——[推断经典]F... 07年08月10日22点58分


【shbt8274在大作中谈到:】

>这篇资料第一次读到,貌似还是在八几年的科学画报上吧。当时崇拜地五体投地,可以说是我对推理感兴趣的启蒙读物呢。很高兴再一次看到它,我第一篇推理小说就是改变于这个故事的。


谢谢咯,呵呵,收成:)






人类精神的逆反形式——大智若愚、大善若恶、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严肃若轻浮。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漂飘的族漂飘的族
4 楼: Re:Re:转转转——[推断经典]F... 07年08月11日20点42分


【shbt8274在大作中谈到:】

>这篇资料第一次读到,貌似还是在八几年的科学画报上吧。当时崇拜地五体投地,可以说是我对推理感兴趣的启蒙读物呢。很高兴再一次看到它,我第一篇推理小说就是改变于这个故事的。


好。
弱弱的问一下,你的第一篇小说是什么?拜读






  如果你得知一个月后经销商那里会有一批新的柯维特跑车到货,你可以立即付给他1万元,给你自己预订一辆,并约定到货后以固定价格购买——比如说40万元。这样当车运到后你就有了一个买入期权。你有权利——而不是义务——以40万购入一辆车。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买入期权,你自然希望新到跑车的价格上升:如果车价上涨到45万元,以40万元买车的权利就值差不多5万元。而且,有了这样的期权,你的损失也是有限度的。如果车价只有35万元,你可以不要那1万元(专业上称为期权费),直接花35万元买车。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漂飘的族漂飘的族
5 楼: Re:Re:Re:转转转——[推断经... 07年08月11日20点43分


【紅鲱魚在大作中谈到:】

>【shbt8274在大作中谈到:】
>>
>>这篇资料第一次读到,貌似还是在八几年的科学画报上吧。当时崇拜地五体投地,可以说是我对推理感兴趣的启蒙读物呢。很高兴再一次看到它,我第一篇推理小说就是改变于这个故事的。


>谢谢咯,呵呵,收成:)


好东西大家分享吗:)






  如果你得知一个月后经销商那里会有一批新的柯维特跑车到货,你可以立即付给他1万元,给你自己预订一辆,并约定到货后以固定价格购买——比如说40万元。这样当车运到后你就有了一个买入期权。你有权利——而不是义务——以40万购入一辆车。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买入期权,你自然希望新到跑车的价格上升:如果车价上涨到45万元,以40万元买车的权利就值差不多5万元。而且,有了这样的期权,你的损失也是有限度的。如果车价只有35万元,你可以不要那1万元(专业上称为期权费),直接花35万元买车。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求赎的不懂UK
6 楼: Re:Re:转转转——[推断经典]F... 07年08月12日12点28分


【shbt8274在大作中谈到:】

>这篇资料第一次读到,貌似还是在八几年的科学画报上吧。当时崇拜地五体投地,可以说是我对推理感兴趣的启蒙读物呢。很高兴再一次看到它,我第一篇推理小说就是改变于这个故事的。






善或者恶  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最终的天平就在你的心中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页/共1页(总计5个回复)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