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rum(潘多拉A梦)
|
|
1 楼:
关于智商
|
02年10月02日02点49分 |
智 商 测 量 方 法 标 准 智商就是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简称)。通俗地可以理解为智力,是指数字、空间、逻辑、词汇、创造、记忆等能力。
要测量智力,最简单的方法,当然就是给予一个测验,测验里的问题很明显地要体现到以上能力的运用。
智商的高低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设计世界上第一智力测验。这些测验,每个都共30题,由浅入深,测试人的判断理解及逻辑等能力。这套测验,给当时的法国政府采用,用来测试学童的智力,以找出那些智力较低者,为其提供特殊教育服务。 其后不断修正先前设计的测验,得出一个"智力年龄"的概念。
智力年龄(Mental Age)是指某个年龄组别的孩子,平均而言,所能达到的智力水平。比如,一个岁的小孩子,他在智力测验的表现,跟普通10岁的孩子一样好,我们就说,这个孩子智力年龄是10岁,虽然他的实际年龄只有8岁。
1916年,心理学家Stern提出一个“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的概念:如果一个小孩子的智力年龄与他的生理年龄一样,那么他的智力就是一般;但如他的智力年龄高于或低于他的生理年龄,则他的智力便是高于或低于一般水平。
智商(I.Q.)=(智力年龄/生理年龄)×100%
比如上例中,小孩的智力年龄是10,生理年龄8,故智商=(10÷8)×100=125。
智商(I.Q.) 智力等级
140以上 天才或近于天才 120-140 智力优异 110-120 智力较高 90-110 普通智力 80-90 迟钝偶为低能 70-80 介乎迟钝与低能之间(每可归入低能) 70以下 确定为低能
根据统计,约50%的人口,智商介于90与会110之间即“普通智力”约25%的人口,智商小于90,(根据定义,智商100当然就是人口的平均智力水平)。智商介于是110与120者,约占人口14.5%;介于是120与会130者约占7%介于是130与会140者,约3%智商超过140者,仅占人口的0.5% 。
在低智力的一边,亦有类似的分布情况。例如智商,在介于70与80者,有7%等等。
可见,“天才”与“迟钝”的人都很少;绝大部分的人,都是一般智力。
智 商 测 量 方 法 标 准 对智力测量的方法很多,通常有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个案调查法、作品分析法、智力测验法等。
现代心理学最早使用智力测验的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奈。1904年法以国教育部长邀请科学家与教育家组成了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学校判断低能儿童的方法问题。比奈就是该委员会的成员。他与西蒙合作,于1905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量智力的具有成效的量表,叫做可量的智力表。
1908年,比奈与西蒙对这个智力量表做过一次订正与补充,1919年双做了第二次订正。这个量表儿作比奈-西蒙智力测量量表。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量量表很快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在中国,20年代初期有陆志韦订正的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谬世承、陈鹤琴合作的《智力测验法》。30年代有陆志韦、吴天敏再次订画龙点睛的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
智商是一种表示人的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它是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在1912年提出的。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智商用英文IQ表示。 智商是智力年龄被生理年龄被生理年龄相除而得出的商数。智商的计算公式如下:IQ=MA÷C.A×100,智商表示人的聪明程度.智商越高,表示越聪明. 生理年龄指的是儿童出生后的实际年龄、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量测出的年龄。
智力年龄只能表示智力的绝对高低,不能表示不同生理年龄不同儿童的智力高低。例如:甲儿童生理年龄5岁,智力年龄6岁,而乙儿童年龄10岁,其智力年龄11岁,两个儿童的智力年龄都比自己的生理年龄大了1岁,这就很难比较他们两个人的智力的高低。采用智商就能相对比较出他们智力水平的高低。甲儿童的智商力5/6×100=120,乙儿童的智商等于11/10×100=110。从甲乙儿童的智商我们可以认为,甲儿童智力水乙儿童的智力水平高。
通常人们对智力水平高低进行下列分类:智商140以上者称为天才,智商120-140为最优秀,100、110、120为优秀,90-100为常才,80-90为次正常,70-80为临界正常,60-70为轻度智力落后,50-60为愚鲁,20-25为痴鲁,25以下为白痴。
智 商 决 定 论
近百年来智商决定论在社会上很有市场。一些人认为智商高低决定人的成就大小,决定人的社会地位高低,决定人的财富多少,智商决定着人的命运。把这个理论说得透彻一点,就是说聪明决定一切,谁的。谁聪明社会地位就高;谁聪明,谁的命运就好。带有学术的色彩,使人不敢轻易怀疑或否定。但是,把这种理论用大白话来讲,人们就要对它产生怀疑,对它进行质疑了。实际生活当中,聪明的人就一定成就大,社会地位高,拥有命运好吗?不风得。
21世纪的人才离不开智力。但是,不能把21世纪人才的命运仅由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21世纪的人的社会地位高低,成就的大小,财富的多少,命运的好坏,也不是完全由高低,成就的大小,财富的多少,命运的好坏,也不是完全由智力因素决定的,也不完全由智力水平决定。当然,离开高智力水平,要成为高心理素质的人才,也是不可想象的。没有高智力水平,在21世纪就能有很大的成就,很高的社会地位,拥有很多的财富,那是几乎不可能的。那时的社会对智力的评价,对人才的评价,将会越来越接近实际,越来越客观。那时的社会,不学无术、专搞关系、投机取巧,想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拥有大量的财富,恐怕也几科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社会地位的高低,拥有财富的多少命运的好坏,是由多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综合决定的,是由内畴外因综合作用决定的。就其内来讲,心理素质是内因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智力又是人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侧面,因此可以说,智力水平高低,拥有财富多少,命运好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决不是唯一的作用。
智商:未来社会的"国界"
技术同步突飞猛进的新技术如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影响,画一张只考虑信息时代的特点的世界地图,这张图是甚麽样子呢?它的“国界"划在甚麽地方呢?
笔者认为,它的“国界"很可能划在不同智商的人群之间。让我们从一些现象谈起。
美国大夫与印度秘书
1996年美国之音中文节目中一个有关信息时代的小故事很有意思。故事中说,美国大夫有一个习惯,就是看完病之後自己不写病历,而是口述病历,由专门负责誊写病历的秘书记录并打印出来。
在信息时代之前,高度工业化的美国已经采用了阿尔文.托夫勒所说的"第三次浪潮"的办法来更有效率地处理这件事:出现了一家专门负责此事的公司,美国任何地方的医生看完病之後,只要对著特别设置的麦克风口述病历,公司里的高度专业化的记录员就会记录下病历并打印出来,几分钟之後便通过传真返回医生手中。
但随著信息时代的来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但意义深远的变化:这家公司把记录业务搬到了印度,现在,美国大夫仍在麦克风前口述病历,但他的信息不是留在美国境内而是通过远距离通讯网传到了印度,由印度秘书记录并打印,然後还是在几分钟之内又传回美国大夫手中。这样的操作在信息时代之前如果说不是不可能也是没有效率的,因而是不可思议的,但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了,而且更有效率、更经济。
这件事是意味深长的。过去,你可以仅仅因为你是美国人就得到这份记录病历的工作,现在不行了,你必须与远在几万公里之外的印度人竞争这份工作,在能力上要竞争,在工资上也要竞争。如果你说你因为生在发达国家就要多挣钱,雇主不给你就找政治保护,那麽好,雇主就把买卖搬到别的国家去,至少是那些主要与信息有关的买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搬走。这当然意味著传统的断层线──国界──的模糊化,但另一方面,它可能使一个地理社区内的精英与其他一般民众之间的断层线凸现或宽阔起来。
"贫穷人海之中的一个个高科技群岛"
甚夫.纳达是印度HCL公司的总裁。他的公司从1976年的一个制造可编程计算器的小厂,发展到了今天这个拥有55亿美元资产的大软件公司。纳达希望到本世纪末,他的公司的年收入可以达到30亿美元。
记者采访他时注意到一个细节,他那间大办公室的十几扇窗子都用百叶窗关了起来。记者写道:"对於51岁的纳达来说,就在HCL外面的那个世界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政府的那些粗暴的规章制度,那些靠及时的政治`献金'来夺取合同的竞争者,以及永远处於紧急状态的印度经济,纳达只能用百叶窗把这些关在公司之外,让大伙不去分心。所以,HCL一直是雇员们的一个知识`净地',一个他们可以舒适地想象那些无限的可能性而不必去受窗外那不协调的现实───贫困、宗派之争、模拟化思维───的侵扰。"
欧洲共同体负责科学技术预测的主任里卡多.佩特拉认为:"到下个世纪中叶,像德国、意大利、美国或日本这类民族国家,将不再是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实体和最主要的政治结构。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些诸如美国加州的奥林奇县、日本的大阪、法国的里昂、德国的鲁尔本等地区,它们将取得社会经济的统治地位……
未来真正的决策力量……将是和城邦地区政府结盟的那些跨国公司。"佩特拉认为这些单位将会形成“在贫穷人海之中的……一个个高科技群岛"。
如果我们排除起作用的其他因素,只考虑信息技术社会所带来的影响,21世纪的世界地图很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在全世界浩瀚的贫穷人海之中,散布著一个一个的高科技群岛,在这些群岛里面,一片安宁、舒适、雅致,科技精英们居住在里面,思考著“无限的可能性",而在群岛之外,则是肮脏、贫穷、罪恶、流血争斗、疾病、污染……其中最小的那些岛很可能真是用玻璃罩起来的,岛与岛之间则用高速通讯线路相联,通过这些线路,岛民们也许相隔万里,却亲密无 间,而近在咫尺的岛外却与他们没有甚麽关系。这里有伦理问题吗?也许有,但到时定会找到合适的说法予以解决。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幅国界线比其他任何断层线都要凸显的世界地图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原本就不是这个样子。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中,一个国家内的精英集团与近在咫尺的贫穷大众之间的隔阂远比他们与另一个国家的精英集团之间的距离要大。在农业社会中,重要的断层线是在富人与穷人之间,作为实例,我们只要想一想离现在这个时代还不太远的欧洲各国贵族之间的频繁交往、通婚就会明白了。
工业革命打碎了这种“贫穷人海之中的一个个群岛"的模式。工业社会强调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生产要求社会组织也规模化,要求把更多的人整合到一起,要求整齐、均质、一致行动,而当时的信息传播能力可以把比农业社会大得多的范围内的人们整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却还不能完全克服距离的障碍。正是这种技术条件形成了我们看到的一个个相对隔绝、内部相对均质化、在地理上基本联成一片、规模适当的社团,我们称之为民族国家。
信息技术革命则在两方面改变了工业社会模式:一是“分量化生产",降低了规模化生产的比重;二是其传播信息的能力完全消除了距离的障碍。这就使得,第一,可以形成与周围“贫穷人海"隔离的小岛;第二,并不特别迫切需要把这些小岛在地理上搬在一起,完全可以通过高速通讯手段把他们联结到一起,使你感觉不到其间的地理距离。
智力决定阶级地位在发达国家基本上已成为现实
1994年美国出版了一本极具争议的书《钟形曲线:美国生活中的智力和阶级结构》。这本书以详尽的资料分析了美国生活中的智能和阶级结构,作者提出了一个“认知精英"(cognitiveelite)的概念。为甚麽要用"认知"(cognitive)而不用"智能"(intelelligence)这个词呢?作者说是为了避免有些人抬扛:如果你用"智能"这个词,那音乐才能算不算智能呢?体育才能算不算智能呢?人际关系能力算不算智能呢?自我调节情绪能力算不算智能呢?作者认为这些都不能和智商搅在一起,真正的智商测验的只是语文、数学和空间感知三项能力。为了避免在用词上纠缠不清,作者创造了"认知精英"这个概念。所谓"认知精英"就是指上述三项能力特别强、我们平常称之为"智商高"的人。
作者认为,20世纪初以来的世界基本上是按金钱、权力和地位划分阶级的;古代的世袭门第越来越不重要,而财富、文凭和才智则越来越重要;而21世纪将开始一个以认知能力为决定性力量划分阶级的世界;现代技术社会对认知精英的需要越来越大;金钱和权力将越来越多地转移到认知精英身上;技术的进步使得现代社会从各个角落中筛选和抽取认知精英的能力越来越强;聪明人本来就与社会其他部份高度隔绝,而以後只能是更加隔绝而不可能逆转,政府对此将回天乏术。
智商将成为凌驾於其他人类美德之上的突出优点
人类最引以自豪的,恐怕也是惟一优於其他动物的长处,就是人类的智能。但迄今为止,人类借以在社会上取得成功,获取财富、吸引性伴侣的优点还不仅仅限於智力一个方面。然而,信息技术很可能使得智力占据成功要素的极大百分比。在信息时代,人们之间的距离将变得很近,无论在地理上相隔多远,都能随时交往,但正因为如此,人们将越来越多地和地理上相隔很远的人交往、合作,这也就意味著越来越少地和自己周围的人直接面对面地交往、合作,因而人与人 之间的交往将隔著一层"窗纱"。隔著这层“窗纱",你个人是否有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你的智能。你的相貌在此完全不起作用,你完全可以制造"虚拟容貌"去吸引人;你的气质、脾气、幽默感也完全可以虚拟:你在平时的直接交往中也许不善言词,很乏味或脾气很坏,但“虚拟交往"与直接交往不同,在这里,智能往往能掩饰你的其他许多不足,使你在“信息空间"中风趣幽默、风度翩翩,整个制造出一个"虚拟人格"来。你没有领导、组织才能吗?也不要紧, 信息社会───互联网络是其最好的代表───本来就不需要组织和领导,每个人只要遵守那几个基本的"通讯协议",就可以把自己的东西搞上去,大家就这样"无组织、无纪律、无领导"地把东西凑到一块,就能出产品、出效益、出事业,因为信息空间有“自组织"能力。
另一方面,很多现在报酬还十分丰厚,却不是依靠智能而是依靠其他长处的职业,将会被信息技术取代,就像在过去几百年中,很多依靠体力的工作被机器取代一样。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在不远的将来,随著软、硬件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现在已经在影视制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电脑动画制作技术将完全取代演员。到了那时,演员可以做到的,电脑都能做到,演员做不到的,电脑也能做到,还要演员做甚麽?
总而言之,在信息时代,不仅力量将主要归属於智能(这一点我们已很容易看到,如制作软件、加密解密、进行其他各种高科技开发等获取权力和财富的能力主要取决於智力,信息时代的大规模犯罪也几乎完全依赖於智力),就连愉悦别人的能力也将主要取决於智能。这就是"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老话。在信息时代,这句话比其他任何时代都更加正确,更加绝对。
伦理学问题
按智力划分阶级公平不公平?很多人还是会认为不公平的。特别是听到智力就是智商,即认知能力时,就会感到不公平,进而对此表示怀疑,并找出对於智力这一人类最根本美德的其他解释。"情商"(EQ)的说法最近风靡一时,有关“情商"的书在许多国家都十分畅销。"情商"的真正含义究竟是甚麽,它与智商是甚麽关系,还有待於进一步研究。但人们对於它如此关注恰恰反映出人们对於智商的关注:人们想看看智商之外究竟还有没有甚麽别的决定人一生命运的东西。
就中国人而言,我们今日常常听到的抱怨是财富和权力不按智商分配,因而不公正,如"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等。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的原因是中国的经济、社会在近十几年中处於转型期,有一定程度的混乱,因而人们看到了许多至少在表面上智商不高的“粗人"(但也许他们之中有一些人智商不低呢!)发了财,更多的愤怒则集中於那些靠门第暴富的人的身上。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目前处於比美国落後得多的发展阶段,尚且缺乏按智商排列人的等级的完备的技术手段,这个需要也没有这麽迫切。实际上,中国也在相当程度上至少是按受教育程度分配财富和权力的。任何人都知道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和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之间在收入、待遇、社会地位方面的那道巨大的鸿沟。否则,就无法解释即使在一片"读书无用"的抱怨声中,那麽多的家长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把孩子抬过大学的那道门槛这种现象。
如果社会中的人必须划分成三六九等,则按智商划分应该是最合理的。真正的伦理学问题是,该不该把人划分开?少数人掌握著与他们的人数不成比例的巨大权力,掌握著他们根本不交往,也不关心的其他许多人的命运这样一种前景,则更是令人担忧的。问题是信息技术革命很可能恰恰是强迫人们进行这种划分的一种技术革命。我们惟一能够自慰的是: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都有阶级的划分,这一次的划分标准我们觉得至少比过去更公平一些。
不 可 盲 目 迷 信 智 商
北京有一所大医院,它的一个诊疗室是经过国家评定可以测查智商的机构。在诊室外的长凳上,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排队测智商,其中有不少家长是从外地千里迢迢赶来的。而测查的结果,绝大多数结论是“智商正常”。
为什么近些年人们这样热衷于智商测查呢?我认为跟人们的认识误区有关:高智商就是聪明,聪明就会学习好,学习好就能上重点学校考上大学,将来就是人才。毋庸讳言,人的智力水平,与成才有一定关系,智力是成才的基本条件之一。然而为什么许多小时候高智商的儿童长大以后平平庸庸呢?
中国古代有一个《伤仲永》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仲永的小孩,聪明过人,记忆力好,而且能当场做诗做文。他的父亲带着他到处表演,挣了不少钱。然而过了若干年后,这个孩子已“泯然众人”,成了一个平平常常的人。
孩子的智商怎么不起作用了﹖
现在有些家长的想法是:先给孩子查智商,如果智商较高,就下大力气培养他上大学;如果智商一般或较低,就顺其自然,不费大力气。这是一种危险的、有害的想法,也不符合客观规律。
在80年代以前,智力成才的观点曾经有一定的影响力,人们把智商看得过重。
80年代以后,大量的研究证明,智力仅仅是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全部,关键因素在于非智力因素。
90年代又有一个新的观念,就是认为情商(EQ)是人成才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其实,情商与非智力因素是一致的。
现在,有两种关于人的成功的说法,一个是:一个人的成功,20%靠智商,20%靠机遇,60%靠后天的努力;另一个是:20%靠智商,80%靠后天的努力。不管哪种说法,智商都不是决定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开发才是成才的基本规律。我相信来自民间的一首谚语所说的: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教育得法,皆能成才。凡是智商在正常值内的孩子,只要科学施教,都能成为人才。
目前,在中国使用的智力测量表是从西方引进的,它们的科学性还在不断完善之中。而且,进行测查的人是否“持证上岗”,测查的结果是否可靠都值得注意。偌大的北京,仅有少数专家有测查智商的正式资格,而且结果仅供参考。专家研究告诉我们,在人群中,高智商者不过5%。低智商者不过3%,大部分人是智商正常。有一位教授的观点是符合实际的,他认为:“智力正常,个性成才。”这里的个性是指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是非智力因素。
由此,我们想到家长对孩子说而又不应该说的一句话:“你脑子笨。”类似的话还有:“你是榆木脑袋”,“你是猪脑子”,“你简直是傻子,谁都比你聪明”等等。某些家长往往是由于孩子不努力学习,心里生气说出来的,但也有些家长,确实认为孩子的脑子不灵。我想规劝家长,一般孩子上了小学,经过努力能跟上班的,都是智力正常,不存在笨的问题。如果总说孩子笨,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定势:“我笨。”结果影响孩子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反而限制了智力的发展,学习也上不去。聪明的家长不该这么做,应该对孩子多说鼓励性的话,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你干得不错”,“虽然成绩不理想,你尽力了”,“你能做得更好”,“爸爸妈妈为你的进步骄傲”……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孩子有自信比什么都重要。而孩子的自信,特别需要家长悉心呵护,认真培养。
遗 传 与 智 商
早在1906年就有研究人员认为智力在80-90%的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甚至哈佛大学的R.J.享斯顿(R.J.Herrnstein)教授考察了智力测验的历史资料以后,于1971年还得出了相仿的结论。但普林斯顿大学的利昂.J.凯铭(LeonJ.Kamin)教授却持有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智商仅仅是遗传的论点证据不足,而与环境等因素有关。
在苏格兰、法国、荷兰及美国等地对6-19岁的孩子所做的调查一致表明:①家庭人口越多,子女的智力通常越差;②智商高低与出生次序有关,大的孩子比小的孩子智商高些,这种智商随出生次序降低的现象尤其表现在子女间隔年限特别短的家庭中;③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智力发育有不良影响,孩子智力水平较低,调查还发现,这种儿童智力缺损现象既便在父亲暂时不在而没有任何重压的家庭环境下也会发生,并且,在家庭重建后则有利于子女智力的发育;④双胎或多胎儿童的智商测验分数及其它智能测试分数也总是大大低于一般儿童;⑤年龄较大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比年龄较轻的妇女所生的儿童的智商要高;⑥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与智商的关系是成正比的。
尽管如此,智商具有遗传性则是肯定的,专家们长期跟踪调查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200多年前,美国一位博学多才的神学家嘉纳塞·爱德华的八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60多位医生,20多名议员,120人大学毕业,14人创建了高等学校,还有人当上了副总统和大使。而与他同时的一位纽约酒鬼、赌徒马克斯·朱克,也有八代子孙,则出了300多个乞丐,7人被判死刑,63人因偷盗被监禁,喝酒死亡或残废者达400人。
虽然智商是由遗传支持的,但智商更可后天培养。君不见一个世代为农民的家庭里一举出了四、五个大学生,而这些都与他们贫穷的家境和严厉的家教有关。也有的双亲均是高知,但后代却资质平平。因此,一个人“很聪明”或有高智商,则是遗传天资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贫困是成材的动力,严教是出人才的源泉,爱因斯坦说过:天才=1%的聪明+99%的勤奋。
研究发现人类智商在快速上升
统计数字显示,20世纪各国民众的智商都有较大程度的上升。其中,英国人自1942年以来智商值增加了27点,美国人自1918年以来上升了24点,阿根廷人自1964年以来就上升了22点,此外,加拿大、日本、中国、以色列、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国民众的智商也均有所提高。这意味着,今天的普通儿童如果生活在几十年前将都是智商出众的“神童”。
对于这一现象,研究人员给予了较多关注。美国康纳尔大学的心理学家乌里奇-纳塞尔表示,上述数据改变了人们对于智商值一般不会发生较大变化的这一认识,他说:“这些数据强有力地说明,人类的智商的确是可以变化的。”
研究人员表示,还没有人能够确切地解释智商值显著增加的原因,无论是从遗传学还是从环境变化这一角度均没有明确的解释。此前有研究显示,决定不同人们之间智商差别的因素75%来自遗传基因,这意味着后天因素的影响非常小。但是,人类智商值的增加并不能归因于人类的基因“越来越聪明”,因为基因通常情况下发生变化的比例极小。
在这种情况下,后天因素似乎成了解释人类智商上升的唯一原因。为了证实后天因素对人类智商的影响,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的威廉姆-迪肯斯与另一位同事进行了相关研究。两位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说,基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对于智商同样重要,但如果一个人的遗传基因自身非常优秀,那么这种基因就可以影响到他的思维及学习情况,从而间接改变他的外部生存环境。
迪肯斯说,良好的遗传基因是促进外部环境向好的方面发生改变并导致智商值上升的主要原因。正是在遗传基因的推动下,人才会不断地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智商。迪肯斯还表示,幼年是提高智商的最佳阶段,因为从儿时起基因就开始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一个智商一般的儿童通过不断地向家长提问就可以变得更加聪明。另一方面,如果某个儿童一出生智商就较为低下,那么这种基因就会对他的外部成长环境产生进一步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他的智商不仅无法提高反而有减退趋势。
研究人员指出,中等智商程度以上的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积累来提高自己的智商。对于家长而言,如果能够从小就致力于培养孩子爱学习的性格,那么这将令他们终生受益,因为通过不断的学习,他们就会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外部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智商。
智商的高低与寿命有相关性
英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思维敏捷就意味着长寿。研究人员是通过对在2200余名受试者的调查得出上述结论的。在1932年,当受试者只有11岁时,曾经接受过智商测试,现在对这些人的寿命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证实,在儿童时期智商高,思维敏捷的人容易长寿。
研究人员对Aberdeen地区曾经接受过IQ测试的受试者进行了追踪研究。他们发现受试者在其学生时期智商越高,他们在76岁之前死亡的机率越小。比如说,一名IQ值为115的妇女与一名IQ值为85的妇女相比,前者在调查时仍然在世的概率是后者的两倍。男性在相同情况下高智商者在调查进行时仍然在世的可能性要比低智商者高出32%。
来自Edinburgh大学的Ian J. Deary及其同事Lawrence J. Whalley在今年四月份的《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其研究报告。
众所周知,低收入者将会面临健康状况不佳,寿命短等问题。Deary和Whalley在报告中提醒说,收入和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和智力都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究竟智商与寿命有无关系还很少有人研究。
在这一研究中,智商与寿命的这种关系也是在充分考虑了诸多社会因素之后,受试者儿童时期的IQ值和寿命之间才会有相关性,这些社会因素包括受试者父亲的职业,儿童时期家庭的居住条件是否拥挤(这是受试者家庭社会状况的一个反应)。
他们对IQ的研究是为了将所了解到的儿童时期的因素与受试者以后的健康状况联系起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成年后的健康状况受到其儿童期生活状况的影响。比如说,许多研究证实,低出生体重与成年后高血压、肾病和心脏病的发病危险上升有关。许多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方面的因素都能够解释儿童期IQ值与寿命的这种相关性。受试者在其11岁时的智商反应了他的胚胎发育状况、儿童期的营养状况及其他一些生命早期因素。高智商的儿童更有可能具有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远离吸烟、酗酒及其它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
|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
|
http://redrum.cnnb.net ---逃杀世界
QQ:20421950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