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头(See)
|
|
1 楼:
氰化物的特性,判断与急救知识(转)
|
02年12月30日20点18分 |
在推理之门看到的下毒案中, 氰化物似乎是最受作者青睐的毒品, 我们是否也应该了解一下有关的判断与急救知识, 如果有凶手拟书杀人, 按推理作品里的出现频率, 氰化物已经有取代安眠药成为首选的趋势。 氰化鉀是氰化物的典型代表, 不能碰, 甚至眼睛靠近也有生命危险, 呵呵, 大家看了以下资料, 应该就会了解处理真正的剧毒时要注意什么了。 这篇转载资料的来源:台湾技佳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彙整,2001.10.30。 -----------------------------------------------
列管編號:046-02 中文名稱:氰化鉀 英文名稱:Potassium Cyanide CAS NO.:151-50-8 一、物品與廠商資料 物品名稱:氰化鉀
二、成分辨識資料 純物質: 中英文名稱:氰化鉀(Potassium Cyanide) 同義名稱: Cyanide of Potassium、Hydrocyanic Acid 化學文摘社登記號碼(CAS No.): 151-50-8 危害物質成分(成分百分比): 100
三、危害辨識資料 最重要危害效應
健康危害效應: 急性:
吸入: 1.粉塵或霧滴會強烈刺激鼻及喉嚨,KCN會與濕氣反應產生劇毒之氰化氫(HCN)。 2.吸入20-40ppm HCN會有輕微中毒現象,吸入更高濃度會在幾分鐘或1小時內死亡。 3.早期症狀包括虛弱,頭痛,眼花,頭昏,精神混亂,焦慮不安,噁心及嘔吐,嚴重情 況下呼吸會急促,然後變得奄奄一息。 4.患者可能覺得心跳不規則及胸口鬱悶,呼吸不順暢,皮膚出現明顯的淡紅色。 5.依暴露程度之不同。可能造成失去意識,痙攣或死亡。
眼睛: 1.粉塵、溶液及霧滴都具有強刺激性。 2.氰化物會經由眼睛吸收,而產生與吸入相同之症狀。 3.雖沒有足夠之證據,但高濃度下會危害視網膜及神經。
皮膚: 1.粉塵可能具刺激性,濃溶液會腐蝕皮膚造成潰瘍。 2.粉塵及液體會迅速由皮膚吸收造成與吸入相同之症狀。 3.濃HCN蒸氣亦會經由皮膚吸收。
食入: 1.會迅速被吸收症狀與吸入同,且口腔、喉嚨及胃會有刺激感及灼熱感。 2.口腔亦有苦、辛辣及燃燒的感覺。
慢性: 1.症狀包括:持續性流鼻水,虛弱,暈眩,眼花,頭痛,噁心,嘔吐,腹痛,喉嚨刺激感,味覺及嗅覺改變,肌肉抽筋,體重減輕,臉部發紅及甲狀腺腫大,但因為這些不是暴露於氰化物特有的症狀,因此很難由此判斷是否氰化物中毒。 2.長期性低濃度暴露會危害視神經,亦會造成皮膚炎及皮膚過敏。
主要症狀:虛弱、頭痛、頭昏眼花、精神混亂、焦慮不安、噁心、嘔吐、呼吸急促、心跳不規則、胸口鬱悶、皮膚潰瘍、灼熱感。 物品危害分類:第六類
四、急救措施 不同暴露途徑之急救方法: 吸入: 1.救援前先注意自身的安全,應穿戴防護衣具,待雙人小組救援。 2.立即將患者移至新鮮空氣處。 3.患者若呼吸困難,或意識不清,服用亞硝酸戊酯,將一粒亞硝酸戊酯在布上壓碎,拿 至患者鼻前,每分鐘15-30秒,每5分鐘換一粒新的亞硝酸戊酯(0.3mg大小,如每粒為0. 18mg,每3分鐘換一次)。在此期間須注意患者血壓,低於80/60mmHg時,停止使用亞硝酸 戊酯,並即刻就醫。 4.若呼吸停止,由受過訓人員施予人工呼吸。 5.若心跳停止,立即施予心肺復甦術(CPR),避免口與口接觸。 6.若呼吸困難,給予氧氣。
皮膚接觸: 1.避免直接接觸此物質,必要時戴防滲手套。 2.立即用大量水沖洗20分鐘以上,並在沖洗中脫掉污染之衣服。 3.即刻就醫。
眼睛接觸: 1.立即撐開眼睛用緩流之溫水沖洗20分鐘以上。 2.小心沖水,勿污染至另一未受污染的眼睛。 3.即刻就醫。
食入: 1.若患者即將或已失去意識或痙攣,勿餵食任何東西。 2.用水清洗患者口腔,勿催吐。 3.給喝240-300ml的水。 4.若患者自發嘔吐,用水清洗口腔後再給水。 5.立即就醫。
五、滅火措施 適用滅火劑: 1.針對週遭的火災,選擇合適且不會與氰化物反應之滅火劑來滅火。 2.勿使用二氧化碳或酸性化學乾粉滅火劑來滅火,因為會放出劇毒之氰化氫(HCN)氣體。
特殊滅火程序: 1.可用水霧來撲滅KCN儲存區之火災。 2.若無危險,將儲有KCN之容器移離火場。
六、洩漏處理方法 個人應注意事項: 1.在污染區尚未完全清理乾淨前,限制人員接近該區。 2.確定清潔工作是由受過訓練的人員負責。 3.穿戴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
環境注意事項: 1.對該區域進行通風換氣。 2.報告政府安全衛生與環保相關單位。
清理方法: 1.不要碰觸外洩物。 2.避免外洩物進入下水道、水溝或密閉的空間內。 3.如可在安全情況下阻漏或減漏,設法阻止或減少溢漏,氰化物外洩應立即清理。 4.用砂、泥土或其他不與洩漏物質反應之吸收物質來圍賭洩漏物,避免將氰化物粉塵散 播到空氣中。 5.少量溶液洩漏:用不會和外洩物反應之吸收物質吸收。以污染的吸收物質和外洩物具 有同樣的危害性,須置於加蓋並摽示的適當容器裡,用水含鹼(如碳酸鈉)的沖洗溢漏 區域。 6.小量固體外洩:鏟入乾淨、乾燥的容器中,加蓋並標示。剩餘的固體殘渣用含鹼的水 沖洗,或用加了鹼水的清潔劑清除。 7.沖洗外洩殘渣時應加以圍堵,以利日後廢棄處理,若空間密閉,勿讓水進入裝廢棄物 的容器中或外洩物。 8.大量洩漏:連絡消防,緊急處理單位及供應商以尋求協助。
七、安全處置與儲存方法 儲存: 1.勿單獨在作業區使用HCN,最好有伙伴同在,而此人須密切注意作業區,並有逃生及救 援準備。 2.採用防塵密閉的容器,須加蓋,不用時保持緊密。 3.在特定的通風區採最少用量,避免將蒸氣、霧滴或粉塵釋放到作業場所的空氣中。 4.備有立即可用的緊急處理裝備。 5.空容器可能尚餘殘渣,亦具危險。 6.貯於陰涼、乾燥、通風良好的場所,避免陽光直射,遠離不相容物。 7.儲區採用抗蝕的建材及照明與通風系統,避免累積粉塵。 8.限量儲存並限制人員進出。 9.儲區張貼警告標誌,與一般作業區分隔。 10.定期檢查缺失,例如容器是否破損或溢漏。
八、暴露預防措施 工程控制: 控制參數: ˙八小時日時量平均容許濃度/短時間時量平均容許濃度/最高容許濃度: 5 mg/m3(皮)/10mg/m3(皮)/- ˙生物指標: LD50(測試動物、吸收途徑):5 mg/kg(大鼠,吞食) LC50(測試動物、吸收途徑):-
個人防護設備: 眼部:全面罩、化學安全護目鏡。 呼吸:25mg/m3以下:供氣式呼吸防護具;或全面型空氣呼吸器(自攜式呼吸防護具)。 手套:防滲手套,材質以聚氯乙烯為佳。 其它:連身工作服、工作靴。
衛生措施: 1.工作後儘速脫掉污染之衣物,洗淨後才可穿戴或丟棄,且須告知洗衣人員汙染物之危害性。 2.工作場所嚴禁抽煙或飲食。 3.處理此物後,須徹底洗手。 4.維持作業場所清潔。
九、物理及化學性質 物質狀態: 固體 顏色:白色粉末或塊狀,易潮解 氣味:乾燥時無味,潮濕時有苦杏仁味 pH值: 11.0(0.1N) 沸點/沸點範圍: 密度: 1.55 溶解度: 71.6 % @25 ℃
十、安定性及反應性 安定性: 安定 應避免之狀況:空氣或水氣 應避免之物質: 1. 酸或其鹽類:會放出有毒之易燃性氰化氫氣體。 2. 強氧化劑(如硝酸鹽,亞硝酸鹽、過氧化物及氯酸鹽):接觸會起激烈或爆炸性反應。 3. 二氧化碳:反應產生氰化氫。 4. 水:緩慢反應產生氰化氫。 5. 溶液會腐蝕金屬或合金如鋁,鋅,鋼,鉛,銀及銅合金。 危害分解物:氫化氰、氨、氫氧化鉀
參考文獻 1.行政院衛生署,〝中美合作計畫「中文毒理清冊」〞,中華民國86年3月 2.行政院環保署,中文毒理資理庫 3.行政院環保署,毒性化學物質災害防救手冊,89年11月 4.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安全衛生技術發展中心,物質安全資料表光碟資料 5.Handbook of Toxic and Hazardous Chemicals and Carcinogens 6.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HSDB)資料庫,ChemKnowledge光碟,Volume 50,
-----------------------------------------------
|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

|
It is better to risk saving a guilty man than to condemn an innocent one.
--与其将一个无辜的人判罪,不如错救一个有罪的人---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