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花儿()
|
|
1 楼:
FBI询问术————文献小组第一次文...
|
08年05月28日19点11分 |
本帖是精华帖,目前处于免费状态,点此开始收费
FBI询问术
为了成功地做好询问工作,你必须对被询问者施加大量的身体上或精神上的压力,使他供出对自己不利的情况。换句话说,询问者必须逐一击破对方的各道防线。
一些国家仍然使用向证人或嫌疑犯施加身体上和(或)精神上压力的方法从他们那里问取情况。一般认为,某人在承受了足够的压力时,就会把任何情况都招供出来。但这“供词”是否真实?在足够的压力下,某人会按审讯者的意图讲出任何话来。
在调查的过程中,询问人员会进行多次询问。询问和审讯的区别常被弄得模糊不清。在此,我们用这些活动的目的来表示这两个概念。询问是为了获取情况,它是一种相对正式的谈话。在询问过程中要做记录,还要对重点情况进行复核。询问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如证人、知情人员、持合作态度的公民和嫌疑犯等等。审汛是对某人进行的系统的发问,它的目的在于确定某人或他人在犯罪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法律上对这两项活动的规定是不同的。前面讲过,询问者必须逐一击破对方的各道防线。大量的教科书都把询问看做是一种柔和的艺术,这就是说,经验丰富的询问者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获取并保持对方的信任与合作,而不用去威胁他们交待问题。
询问公民与证人
询问人员经常询问持合作态度的公民与证人。一般来讲,在公民的心理上感觉舒适的地方,如在他家里或办公地点进行询问,询问人员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调查员应该做好询问的准备工作。有时,做这种准备的时间很短,可能就是对案件的细节作一个回忆。在所有的情况下,调查员都要在接触被询问者之前做好各种准备。只要有可能,询问人员都应该熟悉一下被询问者的情况。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询问人员在询问开始时就应该首先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这些情况会有助于调查员找到突破口。
大部分公民和证人都认为询问是一件令人紧张的事情,他们不知道调查员要问一些什么问题。同时,对某件事情的新奇感也容易使人感到忧虑和怀有戒备。此外,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使人产生恐惧感,这将会使他们保留一些情况。在询问的初期阶段,询问人员的才智和性格要受到严峻的考验。如果发现了被询问者在某些方面持勉强的合作态度,此时,询问人员必须使之感到心情舒畅,并要试图与之建立友好的关系。询问人员还必须尽快使对方相信他的证词是绝对必要的。
开始接触
询问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询问人员和被询问者开始接触时的态度。开始接触时,紧张和尴尬的局面会使信任遭到破坏,尤其是当询问人员语言刻薄或行为粗鲁的时候,被询问者会觉得询问人员在某些方面讨厌他,这样一来就无法合作了。如果被询问者觉得询问人员对他采取了敌对的态度,他就会作出防卫的反应。为了顺利地得到情况,询问人员对被询问者应该尽力做到和蔼可亲。
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向被询问者问好。谈话一开始,询问人员应该说明自己的身份。询问人员可以开始谈论一些与询问的内容无关的话题,这些很随便的开场白会使被询问者有时间在询问人员面前放松自己。
静听
一旦询问员使被询问者进入了谈话的心境,他应该首先把注意力放到他所需要的内容方面来,不要使会谈走题。他应该允许被询问者完整地讲述所涉及的问题,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打断他的谈话。同时,询问员在谈话中还应该注意发现不一致和疏忽了的问题,可以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使被询问者不要脱离话题。
在被询问者无所顾忌地讲述他所了解的情况的同时,询问员应该对这个人及其谈话的内容进行分析。询问者在很多场合下都能发现,某人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谈话时的态度,或者是他没有讲出来的东西。询问人员必须了解并领会有关问题的一些敏感现象。
沉默
被询问者突然沉默表明他在慎重考虑是否将某一情况告诉询问员。不肯定或突然语无伦次表明他谈到了一个敏感的问题,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询问员最好检查一下在此之前的问话顺序。突然暴怒可以说明被询问者由于有罪而试图保留情况。证人突然会从一个话题转向另一个完全无关的话题,这一般说明他想保留情况。用策略的、理解的和诚挚的态度去查究这个问题,一般都能发现证人想逃避某一话题的原因。
如果没有经验的询问人员态度急躁,他强迫嫌疑犯说话,此时,由于谈话无法继续进行而导致的沉默将会使他对整个局势失去控制。询问人员不耐烦时会发怒或自己没完没了的谈话。长时间的沉默甚至会使询问人员感到尴尬,因为他觉得主持谈话是他的责任,谈话必须谈出一些东西来。这样一来,当谈话中止时,询问人员就会立即试图去接续话题,一些被询问者马上就会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仍然沉默不语,而询问员就越谈越多。这种长时间的沉默对被询问者来讲也是尴尬的。如果询问人员有耐心,被询问者就会谈下去,还会自动提供另一些情况来打破沉默的局面。
发问
问题提得不恰当会打断谈话,还会限制询问的范围,询问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在询问开始时,询问人员可以提一系列直接的问题。要使证人明白,如果询问人员需要某个情况,他就提问,反之,他就不提问。提出的问题相对少一些会使被询问者认为他所谈到的情况都是重要的。这样一来,他就会痛痛快快地把一切都讲出来。
不能用简单的对或不对来回答大部分问题。询问员要了解的是所有的事实,因而要求对方作一些解释是必要的。对或不对之类的问题对态度勉强的证人有益,因为这些问题可以使他决定是否对真正的问题作出回答。同时,这些问题也会把他限制在对或不对之中。有些人因为要迎合询问员,因为没有听懂问题或不敢不同意而倾向于询问人员的观点,此时的同意并不意味着被询问者在讲实话。
诱导性提问或者说提示性提问与错误的提问有着同样的效果,因为它会使被询问者讲出那些并不是他要说的东西。例如“然后他又干了什么?把东西放进口袋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就会使被询问者作出肯定的回答,因为他不想装作忘记了或没有看见。询问人员应该让被询问者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随意的回答。例如“他把东西怎么处理了?”,被询问者就可能说他没有看见,这样就能避免给询问员一个虚假的回答。其他这样的例子还有“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告诉我他干了一些什么事情?”
应该避免使用快速发问方法来询问对方。一些询问人员认为这种技术能奏效,其实,它只能使被询问者感到迷惑并引起情绪上的紧张。在一个问题未回答之前又提另一个问题会使态度勉强的人保留情况,因为没有让他把话讲完。
间接询问方法是很多承担询问任务的询问员使用的一种有效的技术。运用这种方法时,可将被询问者的供述转换成问题,只要简单地重复一下对方最后的一句话便可以获取更多的情况。例如,被询问者说“我们接着就离开了那幢公寓”,询问员便重复说“你们离开了那幢公寓?”在运用这种技术时,询问员不必做出惊讶的表情,只要重复这一句话就能达到不用指引话题而进一步得到调查内容的效果。
当然,直接询问方法在询问中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理想的做法是等被询问者把话讲完以后再发问,询问人员便可利用一些直接的问题来澄清或核实以前的一些说法。
找到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如何等问题的答案是询问基本要求。
询问人员进行询问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询问员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是系统发问中的一部分,这样才能达到特定的目的。询问的理想顺序是从一般到具体,所以,你应该按照这个原则来组织所有的问题。下面就是在询问时从一般到具体的一个例子:到目前为止,询问表明证人卡特最近曾经协助转移了一批文物,现在要追究的问题是,①还有谁涉及此事;②一共有多少文物;③谁是盗窃集团的头目;④文物来自何处;⑤此事发生的时间;⑥此事发生的地点。
问:你在什么地方拿到那些文物的? 答:在约翰的家里。 问:哪一个约翰? 答:约翰·韦斯特。 问:约翰·韦斯特住在什么地方? 答:住在第5大街拐弯处的一幢房子里,墙上装了蓝色贴面。 问:当时还有什么人和你在一起? 答:还有科比·詹金斯和威廉·奥古汀斯。 问:科比和威廉参与运送文物了吗? 答:参与了。我们都去送了。 问:你们把东西送到哪儿去了? 答:送到布雷·弗雷德利家去了。 问:你们带了多少文物去他家? 答:我带4个口袋。 问:一袋装多少? 答:大约7、8件。 问:你们每人都带了4袋去他家? 答:对,但科比只带了3袋去。 问:约翰·韦斯特也参与送文物了吗? 答:没有。他只是把文物交给我们,叫我们替他去送。 等等。
询问可以依照这个顺序继续往下进行,直至询问人员满意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时为止。为了按照符合逻辑的顺序去了解那些尚未掌握的事实,你必须把有关的问题连接起来,首先在脑子里把已经掌握的情况回忆一下,然后再提出一个与前面的事实有着逻辑上联系的问题。
当你第一次问到某个物品的数量时,也许你很难得到精确的答案,但你可以参考这个数字来确定更加具体的数量。如果被询问者说他送去了两袋文物,这并不一定能讲清楚这些文物的数量,而通过参考这个数字可以匡算这两袋文物实际数量或重量的近似值,你对究竟有多少东西就比较清楚了。在被询问者的描述和所说的数量含糊不清或不确定的时候,你可以参考一个标准,把问题和已知的物品进行比较。比如,被询问者说“约翰身材高大”,如果你对“高大”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你就可以问他“约翰比你高吗”或“约翰的体重比你重吗”等问题,这样一来,被询问者的陈述就比较具体了。
控制回答技术
这种技术可用来鼓励被询问者说出询问人员想要获取的情况。例如,为了鼓励被询问者承认他了解的某个事实,询问员说:“我知道送文物时你在场,你能否详细地谈谈当时的情况呢?”这比起“送文物时你在场吗”这种问题来,会为被询问者承认这一事实提供更大的鼓励因素。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和此事无关,我肯定你会愿意和我谈谈这个问题,对吗?”这种提法和“把你知道的情况告诉我,好吗”这个问题相比,前者的效果要好得多。
记录
当被询问者开始无拘无束地谈话时,询问人员不应该插话。当某人正在叙述事情的经过时,询问人员要想做完整的记录肯定要打断谈话,证人就会因此分散注意力,忘掉重点;再说,有些人对询问人员当面记录谈话内容的做法感到不自在。一般来讲,审讯官员必须作一些记录,但在谈话刚开始时,做记录必须做到既不显眼而又有选择。他可以记下姓名、住址及反映整个会谈内容的短语,以便核实。然而,最重要的是询问人员必须仔细听。被询问者结束谈话时,询问人员必须核实对方的谈话内容,此时,他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提出一些直接的问题,作详细的记录。
理想的询问首先要求询问人员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询问者尽可能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使他畅所欲言。询问人员可以谨慎地提一些间接性的问题,然后再仔细地核实对方的陈述,同时还可以再提一些具体的问题,作详细的记录。
询问人员不应该草率地结束询问,如用“好了,你可以走了”这种话结束询问便是不可取的。整个谈话应该在礼貌和友好的气氛中结束。询问人员可以把谈话的内容作一总结,应该明确表示对方的谈话很受欣赏,要感谢对方所花费的时间及其合作。在谈话时和谈话结束以后使用这些礼貌的言辞会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并能促进双方的进一步合作。
文献小组
[此贴被没花儿于2008-5-28 19:12:28修改过]
|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
|
吉林社长老大出的三国传
《三国演义》自明清以降便流行天下至今不衰,且将会一代代流传下去。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坐古生根的东西,你就是挖地三尺也挖不净,罄南山之竹也批不倒;那些头重脚轻的东西,就像水中的浮萍,你想留也留不住。人心向背与大众需求是决定一切的,想改变这一点,不要说几个象牙塔里的小文人大文人的口诛笔伐,就是政权的力量也办不到。有人说深刻者才有力量,但越是“肤浅”的东西才得以流行。无理的“肤浅”靠时尚的力量得以流行一时,但流行不了一世;“肤浅”得有理则可以流行百代,这种跨越时空的流行就是一种历史的力量。什么是“深刻”?能够力透纸背、深入人心的东西才称得上深刻,只在一个小圈子内被认为深刻的东西、对于大众而言则是比真正的肤浅更无用的东西。而越是深刻的东西、深刻的人往往都遭际到“悬瓜弃井”的命运,多缘于这些东西、这些人本来就没什么用。当然,这样说决不是倡导肤浅,反对深刻,无非是更强调要注重社会效果,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本身就不是为了展览、陈列、收藏、拍卖而生产的,而是为了让人们阅读才创作的,因而必须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与心理。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存在物都有存在的理由,所有发生的现象都有它发生的根源。万物都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匠人不做废物,造物就更不会浪费天物。狗屎可以肥田,猪头可以上供,只要不放错了地方,什么都有用。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