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案例。
1940年11月16日,纽约爱迪生公司大楼里发现土制炸药和纸条,纸条签名为F.P,上面写着:“爱迪生公司的骗子们,这是给你们的炸弹。”炸弹没有爆炸,此事不了了之。10年后的圣诞节,《纽约先驱论坛报》收到一封信,信上字迹清秀,且全是大写字体。信中说道:“我是一个病人,而且正在为这个病而怨恨爱迪生公司,……我还要把炸弹放在剧院的座位上。F.P”这一年,FP放了12颗炸弹,爆炸6颗。又过5年,他放置了52颗炸弹,炸响40颗,造成一人死亡。警方请布鲁塞尔博士帮忙。布鲁塞尔博士根据信件和炸弹的照片等有限的线索,大致得出了15点推论。
1、 作案人为男性。因为在之前造炸弹或放炸弹的案例中,都是男性,无一例外。
2、年龄为50以上,且可能是偏执狂。据心理学家研究,偏执狂发展缓慢,但过了35岁,就发展得不可收拾了。FP最初在1940开始制造炸弹,如今过了15年,所以年龄估计在50以上。
3、犯罪动机为爱迪生公司对他有过不恰当处置。
4、受过良好的中等教育。这从他清秀的字迹中推论出来。
5、不胖不瘦,中等身材,体格匀称,外表平常,举止端庄。据某精神病医生统计,偏执狂患者有85%属于运动员体型。
6、他是个遵守时间,兢兢业业的模范职员。从他清秀的字迹、干净的信纸上看出。
7、不是纯粹的美国血统,也许就住在外国人的社区。从信中某些措辞和专有名词的写法上推论出来。
8、受过某种心理创伤。
9、独身者,既没有女朋友,也没有男性朋友,失去母爱的心理创伤始终没有愈合,同时,他可能和年龄较大的女亲属在一起生活。(后来发现他未婚,父母双亡,和两个姐姐住在一栋独立住宅里。——书中没有解释得出这些结论的原因。独身、缺乏朋友,或许是因为制造炸弹不易掩藏。)
10、他衣着整齐,风度翩翩,待人有礼貌。(书中没有解释,或许偏执狂比较自爱?)
11、不喜欢公寓,宁愿住独院独宅。因为制造炸弹需要一个独立、隐秘的空间。
12、他是斯拉夫后裔。在斯拉夫国家,恐怖分子一向爱用炸弹。
13、他是个天主教徒。因为斯拉夫人多信天主教。
14、他住在康涅狄格州的布里奇波特。根据他投寄匿名恐吓信的地方推出来。他或在纽约或在韦斯特切斯特投寄信件,他的家可能就在这两地之间,而这个地区最集中的斯拉夫人居住区,就是布里奇波特。
15、他患有心血管疾病。在持续16年的威胁信中,他多次声称自己是个病人。如果他患有癌症,不会活那么长;如果是其他疾病,可能早已治愈。所以布鲁塞尔博士认为他可能患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根据布鲁塞尔博士提供的这些结论,警方很快就破了案,作案人的情况与布鲁塞尔博士的描述达到惊人的吻合,令司法界惊叹不已。这一案例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特征描述技术”在刑事侦察活动中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