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原创推理 > 历史悬案   【版主】:375014083,earthmoon 字体大小:
1页/共1页(总计7个回复)
主 题: 历史未解之谜:古罗马第一军团消失在大汉帝国(转)(人气:6878)
 hitachi41罗修——坑王之王
1 楼: 历史未解之谜:古罗马第一军团消失在大... 05年04月16日18点45分


历史未解之谜:古罗马第一军团消失在大汉帝国
--------------------------------------------------------------------------------


  公元前53年,古罗马“三巨头”之一克拉苏率领大军东征安息(今伊朗东北),在卡尔莱(今叙利亚的帕提亚)遭到安息军队的围歼,统帅克拉苏被俘斩首,一度所向无敌的罗马军团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所率的第一军团约6000余人拼死突围。33年后,罗马帝国与安息在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之后,终于化干戈为玉帛,签订了和约,双方开始相互遣返战争俘虏。当罗马帝国要求遣返在卡尔莱战争中被俘
的官兵时,安息国当局否认其事。罗马人惊奇地发现,当年突围的古罗马第一军团6000余人神秘地失踪了。第一军团的消失成了罗马史上的一桩悬案,而这桩悬案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中西方史学界。
  甘肃省永昌县焦家庄乡楼庄子村六队的者来寨本是个不为人知的小村落,近年来却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热切关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澳大利亚学者戴维·哈里斯提出,者来寨是古骊靬城遗址,而骊靬城则是西汉安置古罗马战俘之城。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在众多学者中,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关意权是一个不能不提的人。

  单于手下一支很奇特的雇佣军引起了西汉将士的注意。

  关意权在阅读中国史籍《汉书·陈汤传》时发现:公元前36年,西汉王朝的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4万将士西征匈奴于郅支城(前苏联的江布尔城)……

  征战途中,西汉将士注意到单于手下一支很奇特的雇佣军,他们以步兵百余人组成“夹门鱼鳞阵”,土城外设置“重木城”。而这种用圆形盾牌组成鱼鳞阵的进攻阵式,和在土城外修重木城的防御手段,正是当年罗马军队所独有的作战手段。

  当年陈汤等人看到的这支奇特的队伍是不是就是17年前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的残部?

  关教授从史书上查到,郅支城之战,汉军大获全胜,斩首1518人,活捉145人,受降1000余人。甘延寿、陈汤等将这些战俘带回中国。

  与此同时,西汉河西地区的版图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名为“骊靬”的县,同时还修建了骊靬城堡。这两大事件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关联。

  通过研究史籍,关教授注意到《后汉书》的一条记载:“汉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骊靬”正是当时中国人对罗马的称谓。既然是“取国名为县”,那么,这个新出现的县肯定是为了安置罗马人而设置的。

  那么,骊靬古城具体坐落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只有找到这座古城的遗址,才能更有说服力地向世人证明“古罗马失踪军团最终定居中国”这一论点。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实地考察,关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将追寻的目光停留在了甘肃永昌的者来寨。

  关教授发现这座古城时,这座古城已经只剩断壁残垣了。残存的城垣长不过30余米,高不足3米。

  据当地人讲,者来寨的这个古城墙在20世纪70年代还有近1公里长,它的高度相当于三层楼,城墙上面很宽,就像长城一样可以走汽车。80年代以后,人们纷纷将城墙上的土取下来当做农肥或筑房用,结果城墙很快就被削去了一大半,到了90年代,它已所剩无几了。当地人在炸墙取土时还曾发现过近一小土车铜钱,可惜当成废品外卖了(也有人说是被小孩玩丢了)。

  古城遗址发现汉代墓葬,墓主为汉代的欧洲人。

  在这座古城遗址还发掘出了一处前后两室的汉代墓葬,前室有4件完整的灰陶、陶灶和陶仓,后室遗体的头骨旁有一撮毛发,呈棕红色,遗体下面有一枚红色纽扣。

  经考古论证,墓主为汉代的欧洲人。

  在与者来寨邻近的杏树村,村民们曾挖出一根丈余长的粗大圆木,周体嵌有几根一尺多长的木杆,专家认为,这可能就是古罗马军队构筑“重木城”的器物。邻近的河滩村则出土了写有“招安”二字的椭圆形器物,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罗马降人军帽上的顶盖。

  根据一件件出土文物,关教授及其合作者认定,甘肃永昌县的者来寨正是骊靬古城遗址,也正是罗马战俘的聚居地。

  村民中很多人都有欧洲人的相貌特征。

  在考察者来寨的过程中,关教授发现,尽管这里的村民们讲汉语,族系也为汉族,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有欧洲人的相貌特征:个子高大,蓝眼睛,眼窝深陷,头发呈棕色,汗毛较长,皮肤为深红色。

  他对此进行了专门统计,结果发现,者来寨共有400多口人,其中有欧洲相貌特征的有200多人。他发现,这些被外人称为“黄毛”的村民很少出外做事,他们总有一种自卑感。因此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出外做事总要把头发染成黑色。

  关教授及其合作者还对这里的民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们发现,当地民俗具有古罗马遗风。

  当地人的葬俗与众不同,他们在安葬死者时,不论地形如何,一律头朝西方。

  关教授等认为,这正是面向古罗马的方向。

  他们还发现,当地人对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斗牛。

  村民们在春节时都爱用发酵的面粉,做成牛头形馍馍,俗称“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

  他们还习惯在村社和主要路口修牛公庙。

  放牧时,村民们特别喜欢把公牛赶到一起,想方设法让它们角斗,比如将牛群赶到屠宰过牛的地方,牛群嗅到血腥后会发狂地突奔吼叫,或拼死抵斗,俗称“疯牛扎杠杠”。研究者认为,这正是古罗马人斗牛的遗风。

  关意权教授等人找到的种种证据无疑支持了他们的推论,即,在公元前53年的卡莱尔战争中神秘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在东移的过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后来的汉匈郅支城之战时又被汉军俘虏,最后由西汉政府安置在骊靬城定居了下来。



选稿:钱程灿 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北邻有精,其名为狐;化而为女,其名为艾。艾之魅,不知其几万迷。喜而笑,其貌倾千城之国也。东坑小骡子


有关原创小说的作者专栏开通因本人机器问题,时常无法登陆后台,暂时无法受理。

罗修的群魔乱舞http://blog.sina.com.cn/u/1417662535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375014083……
2 楼: Re:历史未解之谜:古罗马第一军团消... 05年04月16日20点41分


这个很早就有媒体报道了,其实古代各个文明之间的交流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广泛。据说浙江有些村落的居民“赤发碧眼”,据考证其实他们的祖先是唐朝时来中国做生意的大食人,后来定居于斯——估计那里唐朝时是大食人区:e
古代文明的交流主要就是通过贸易与战争。这里举个例子,唐天宝十载(751),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与大食军战于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 ,唐军大败 ,被俘甚众,其中一些俘虏参军前曾是工匠,他们把造纸术等先进的技艺传播到了西方。关于这段历史,曾纪录在一本名为《经行记》的个人见闻录里。作者杜环(生卒不详),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杜环当时从军在营,被俘往亚俱罗(今伊拉克巴格达南库法),后于宝应元年(762)附商船回到广州。著《经行记》,记述其在被俘时期的经历及见闻。
《经行记》原书久佚,惟杜佑于《 通典 》中摘引数段,《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通志》、《文献通考》均有转引。这些残存文字是记述 8世纪中叶前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及西亚、中亚各国情况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所记有拔汗那国(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拂菻国、摩䁖国(今地未详)、波斯国(今伊朗)、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大食、朱禄国(末禄国,今土库曼斯坦马里)、苫国(今叙利亚)等国,包括今中亚及西亚各地。文中记载了唐朝被俘流落在大食国都亚俱罗的工匠有金银匠、画匠、绫绢织工、造纸匠等,反映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西传。其对伊斯兰教的记述至为简要正确。有关大秦法、寻寻法的记载也是重要的宗教史资料。

[此贴被375014083于2005-4-16 20:43:21修改过]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hitachi41罗修——坑王之王
3 楼: 转一篇有关高仙芝灭石国的帖子 05年04月17日12点11分


【轩辕剑叁 历史错误】
作者:entropy

高仙芝时唐兵总计“凡镇兵四十九万,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而高仙芝破小勃律,灭石国,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领番汉兵三万,其中汉兵只有两万,番兵一万,深入七百余里,越过海拔(7224公尺)的穆斯塔格山(探险家斯文赫定称之为“冰山之父”)翻越雪岭,渡过冰河,飞越天险,抵达帕米尔高原阿母河之源。然后挥师西进。越过世界屋脊,在怛罗斯城与十万以上大食军队交战,相持五日之久。仅仅由于葛逻禄部反叛,同大食一起夹击唐军,高仙芝这才败绩。以当时的交通工具,如何能使大兵团运动,克服雪山冰河?恐怕连现代军事家也难于克服这些难题,高仙芝的中国兵团是如何在没有任何补给可能的情况下翻越帕米尔高原(时间长达2个多月)至今还是让历史研究者和军事家困惑的地方。以如此少(相对敌军)的军队孤军深入与强敌交战,只是因为可耻的背叛才失败,而在《轩辕剑叁》中高仙芝却被描绘成丑角。还夸大了这一战的后果,好象是阿拉伯人在这次就粉碎了唐帝国的扩张,好象只要乘胜追击就可以灭了唐帝国似的,其实不要说安西节度远不是唐兵主力,尔后封常清还能讨伐大勃律,可见连安西节度都尚有余力,无端的把安史之乱的后果硬套到怛罗斯战役上去了。我国国力岂是阿拉伯人可比,真所谓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

至于屠灭石国的事,说法不一,大抵是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因石国(外国资料称是塔什干的突厥王车鼻施)“无番臣礼”率兵征讨。石国王约降,高仙芝允诺和好。旋即高仙芝爽约,将兵袭破石国,(《资治通鉴》说是“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俘虏其国王,献于阙下斩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瑟瑟是什么?)驼笃等,''。并不象《轩辕剑叁》中所说那么简单,是远恩王子和高仙芝私人有隙,石国王为他们排解,高仙芝趁款待唐兵时忽然翻脸杀人。这把高仙芝说得过于卑鄙了。“无番臣礼”的意思近于谋反,至少也是对皇上大不敬,属于所谓“十恶”之列,率兵征讨本是高仙芝的义务。约降与约和概念并不一样,不知以哪个为准。没听说石国王有什么约和条件,高仙芝允诺和好也空洞得很,没有任何正式和约。不过各说都有“袭破”字样,可见石国好象并未放下武器投降,杀俘虏从来不称“袭”字。只能说是高仙芝用讲和来麻痹对方,使其放松警惕然后突然袭击,这也是兵家常策,石国看来不曾迎他入城,就谈不上卑鄙二字。石国王被杀是在长安,更不是高仙芝下的手。DOMO所说不尽合史实。如果仅仅在游戏中这么说说,倒还无妨,因为游戏并非信史。但在背景说明中DOMO也是这么评论怛罗斯战役与屠灭石国,则未免会混乱视听,以讹传讹。毕竟这不是人人皆知的重大事件。

已经见过一些文章采用《轩辕剑叁》中的说法厚诬高仙芝将军了,高仙芝将军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名将,为国立有大功,却无辜被杀,死时兵士都大声为之称枉。我们现在实在不宜再去诋毁他了。就用近代著名考古学家,地理学家,英国人斯坦因经过当时大唐军队渡过的大谷冰川(Darkot)后所说的话作为结尾吧!“在纪录上要以此为第一次。高山峙立,缺乏一切给养,这种军队在此如何能够维持得住,即是这一个问题,便足以把现代任何参谋本部难倒了”,“就所遭遇的困难而言,横越达科特及帕米尔较之欧洲史上从汉尼拔以至拿破仑同苏沃洛夫诸名将之越阿尔卑斯山,还要困难呢!”









北邻有精,其名为狐;化而为女,其名为艾。艾之魅,不知其几万迷。喜而笑,其貌倾千城之国也。东坑小骡子


有关原创小说的作者专栏开通因本人机器问题,时常无法登陆后台,暂时无法受理。

罗修的群魔乱舞http://blog.sina.com.cn/u/1417662535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375014083……
4 楼: Re:转一篇有关高仙芝灭石国的帖子 05年04月17日13点14分


罗修兄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呢,我也来补充一些资料吧:e
注:以下资料来自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User:Ktsquare/%E6%96%87%E7%A8%BF),有删节。所引文章对怛罗斯战役的观点各不相同,请推友们细细咀嚼。
————————————————————
昨日看到“难胜”网友的《最想看到的10场战争》,在恒逻斯一战中提到想看看唐朝的军队在帕米尔高原是怎么和阿拉伯人打仗的。其实,高仙芝率领的唐朝军队与阿拉伯人在恒逻斯一战并不是发生在帕米尔高原,而是越过帕米尔高原,穿过沙漠,到达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坦交界的江布尔城附近(恒逻斯)(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深入七百馀里”).

  恒逻斯战役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比较著名的。因为根据一些爱国历史学家的论点,此战是中华古文明向西方输出的伟大里程碑,从此中国的造纸术和火药传到了西方。但是,由于这场战役是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宣传的不多,很多人并不了解。

  既然难胜说到了这场战役,我就以手头的资料来谈谈这场战役。

一、先说这场战争的背景、起因

  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扩张、侵略性。所有的所谓的“扩张”都是因为被那些“夷族”骚扰得火冒三丈才不得已出兵灭掉以绝后患。唐朝也是如此。唐朝经营西域,也是因为不堪突厥骚扰而愤起还击。

  在贞观四年(630年),惊才绝艳的名将李靖,仅仅以三千之众,奇迹般使得突厥主力土崩瓦解,而后与另一位大唐名将李世绩的配合之下,一举将东突厥彻底消灭。东突厥汗国纳入中国版图。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军队作为先锋,开始经营西域。

  在伊吾(哈密)、鄯善等国臣服于唐朝之后,唐朝又于贞观十四年攻灭了西域上的绊脚石―高昌国,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护府。此后唐朝连续剿灭了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二十几个不听话的西域小国,建立了以安西四镇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当时的安西四镇为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安西都护府则座落在龟兹镇。

  随着大唐帝国的兴起,同时代也有两个强国正在悄悄崛起,一个就是青藏高原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帝国―吐蕃帝国,还有就是中东崛起的阿拉伯帝国。这两个国家同唐帝国成为了这段时期西域历史的主角。

  先由吐蕃谈起,安西四镇的兴旺很快就引起了吐蕃的觊觎,吐蕃于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享元年对安西都护府发动了第一次攻击,拉开了两国争夺西域的序幕。此后唐朝与吐蕃在四镇几番争夺,四镇数度易手,终于唐朝在公元692 年武周长寿元年,由唐武威军总管王孝杰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联兵攻破吐蕃,安西四镇的争夺战终于暂时告了一个段落。

  从唐高宗到武则天这62年间,唐朝在西域与吐蕃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拉锯战,终于将太宗皇帝所打下的基业维持住了。

时间流逝,终于到了玄宗皇帝的时代,唐朝的国力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 在玄宗皇帝时期达到了顶点,而玄宗皇帝也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皇帝,他并不满 足于只是作一个守成的君主。于是在他的领导下,唐朝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用兵。

由于府兵制的崩坏和朝廷连年用兵,玄宗皇帝用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唐朝 政府在边疆地区大量的招募兵源,蕃兵们于是大量进入军队。由于蕃兵骁勇善战, 加上李林甫的私心,少数民族将领很快就成为了唐朝对外战争中的主角。同时,由于军队由边防军改成全部由长期服役的健儿组成的职业军,使得唐朝军队的战 斗力大大的提升,这样的改革带来的效果在唐朝的对外战争中被证明是极其有成 效的(当然这种改革也是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根源)。

此时的阿拉伯帝国也已经加入了争夺西域的行列,并且在开元三年(公元715 年)和唐朝有了第一次冲突,西域终于变成三个大国之间的角逐。

  由于国力的强盛,在西域方面优势开始向唐朝一边倾斜,吐蕃在西域的扩张受到连续挫败,甚至与阿拉伯帝国联盟也不能占得丝毫的便宜。首先在开元三年(公元715 年),吐蕃与大食共同立了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监察御史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率旁侧戎落兵万余人,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夺得中亚重要的属国拔汉那,威振西域。

  然后是开元五年(公元717 年),突骑施联合吐蕃和大食(阿拉伯)攻打四镇,被唐朝再次击败。

  接着是开元十年(公元722 年),吐蕃大军攻打唐朝属国小勃律,北庭节度使张孝嵩率疏勒副使张思礼以步骑四千救援,大败吐蕃军。

而阿拉伯方面,首先在被阿拉伯人称为“列王之父”的阿卜杜勒·麦立克 (685 —705 年在位)的任命之下,哈查只。伊本。优素福被任命为掌管东方的 最高权利者,在他的领导下,阿拉伯的疆域向东方获得了极大的扩张,由于垂涎中国的富庶,他应许他的两个大将之一,穆罕默德和古太白,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古太白·本·穆斯林。巴西里征服了塔立甘、 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而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但是他俩都没有能跨过中国的国界。(这段史实同时也是纠正柏 杨中国人史纲中的谬误,任命大将为中国总督的事件和怛罗斯战役并不是同一个 时代,而柏杨将他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

在开元三年和开元五年阿拉伯对中国的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仍旧执 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更因为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和吐 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军事加上宗教的影响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属国栗特诸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为了 对抗阿拉伯在西域扩张,唐朝利用突骑施给了阿拉伯相当沉重的打击。(突骑施是一个突厥族的部落,可汗名叫苏禄)

玄宗初年,突骑施在伊塞克湖和巴尔喀什湖之间崛起,到开元三年(公元715 年)向唐朝称臣,被唐朝封为左羽林大将军、顺国公,赐锦袍、钿带、鱼袋七事, 为金方道经略大使。这一大堆的封号最为重要的是最后一个金方道经略大使,金主西,金方就是西方,这个封号清楚地显示了唐朝希望苏禄可汗对抗阿拉伯的意 图。在接受了唐朝的封号之后,由于游牧民族的本性,唐朝的边境依然被突骑施 袭扰,并且占据了碎叶城。但是唐朝对于突骑施还是非常容忍的,在将已经是既成事实的碎叶城送给突骑施之后(见新唐书—开元七年,龙嫩突死,焉吐拂延立。 于是十姓可汗请居碎叶,安西节度使汤嘉惠表以焉耆备四镇。诏焉耆、龟兹、疏 勒、于阗征西域贾,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轮台征之。),突骑施终于开始一心一 意的对付阿拉伯人。  
唐朝的安抚政策并没有白费,很快突骑施就让唐朝所付出的代价变得物有所值。如:

  开元六年(718 年)大食将加拉赫统兵北征,于“河中北部得胜,并己准备侵入中国领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围,经过偿付赎金,才好不容易得救。


开元十―年(723 年)大食呼罗珊已易将穆斯棱,往任之初即兴兵攻东拔汗那,突骑施奉诏出征,大破之。

  开元十二年(724 年)叶齐德二世殁,希沙木继为哈利发,再遣穆斯林攻东拔汗那,围其都渴塞城,爆发渴水日之战,大食军大败,后卫主将战死,导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东的扩张中止了约50年。

  从724 至727 年,突骑施深深地渗入粟特国境,远至康国(撒马尔罕)本土。726 年,突骑施为防卫骨咄(帕米尔以西)而与阿拉伯人交战。这一段时间,突骑施在中亚是作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

  突骑施败亡之后,大名鼎鼎的高仙芝终于在此时登场了。

高仙芝(?—755 年)本是高丽人。出身于将门之家。父名舍鸡,起初在河西军做事,后立军功,官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仙芝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 勇果敢。少年时随父至安西,因父有功授游击将军。到了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并与父班秩相同。他先在节度使田仁琬、盖加运手下任职,未受到重用。后夫蒙 灵詧发现了他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开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 知兵马使。

  首先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地处西域要冲,小勃律的转向使得西域诸国向唐朝进贡的通道被堵死,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上吐蕃重兵驻扎于此,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 次讨伐均未成功(“安西都护三讨之无功”)。于是在天宝六载(747 ),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高仙芝行军百余日,从安西出发,经过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进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东北),再经过疏勒(今新疆喀什),翻过葱岭(今帕米尔),过播密川,抵达小勃律特勒满川,最后会师于吐蕃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此时吐蕃连云堡有万人吐蕃兵防守,在激烈的攻防战中,唐军,斩五千人,活捉千人,获得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吐蕃在小勃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除了。由于监军边令诚畏惧而不肯行。仙芝只好留下三千兵,让边令诚领着守城,自己率兵继续深入,进逼坦驹岭。坦驹岭山口,海拔4688米,是兴都库什山著名的险峻山口之一。登临山口,必须沿冰川而上,别无其它蹊径。最后终于以千余人大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

  天宝八载(749 )十一月,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北部)叶护失里伽罗(来自梵文Sri Man- gala )上表唐廷说,?师国(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王亲附吐蕃,此王切断了小勃律与克什米尔之间的交通,所以失里伽罗欲发兵击破师国,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助战,来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进至大勃律。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奉命出军,遂于翌年二月击破?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高仙芝的胜利也标志着唐朝中国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在库车驻地上,其行为俨然是中国在中亚的总督。

  就在高仙芝忙于对付吐蕃的时候,阿拉伯的国内发生革命,在750 年4 月26日攻陷首都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中国称之为黑衣大食)建立了。

  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开始采取手段对抗阿拉伯的势力,

  前文已经提到,在阿拉伯帝国的压迫之下,中亚诸国均臣服于阿拉伯,虽然有突骑施曾经和阿拉伯对抗过一阵子,但是突骑施败亡之后,阿拉伯迅速的恢复了在中亚的统治地位。为了打破阿拉伯的统治,高仙芝以石国(昭武九姓之一)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其实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为了打击阿拉伯在中亚的势力.

  攻其国实乃同大食重新争夺河中。志在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规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政治主权。天宝十载(751 )正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突厥酋长、石国王、师王,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可见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确已取得了初期的胜利。

  高仙芝旨在恢复唐朝在河中地区势力的行动自然会遭到阿拉伯帝国的反击,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战役终于在天宝10年(公元751 年)爆发。这是一场迟早要打的战役,唐朝要恢复在中亚的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

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开始采取手段对抗阿拉伯的势力, 前文已经提到,在阿拉伯帝国的压迫之下,中亚诸国均臣服于阿拉伯,虽然有突 骑施曾经和阿拉伯对抗过一阵子,但是突骑施败亡之后,阿拉伯迅速的恢复了在中亚的统治地位。为了打破阿拉伯的统治,高仙芝以石国(昭武九姓之一)无蕃 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其实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为了打击阿拉伯在中 亚的势力,高仙芝打击的也不是亲唐的石国国王伊捺吐屯,而是阿拉伯后来册立 的车鼻施特勤,细加考之,除天宝元载(742 )一次属正月贺正外,余皆使来月 份无定,并非真正意义的朝贡,不过是普通商贸来往而已,攻其国实乃同大食重 新争夺河中。志在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 逐步规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政治主权。天宝十载(751 )正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突厥酋长、石国王、师王,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 可见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确已取得了初期的胜利。

在攻打石国的过程中,世人对高仙芝多有指责,如高仙芝没有信义,搞屠杀, 贪财。其实细细分析,这些对高仙芝的指责其实都没有什么道理,首先是说高仙 芝没有信义,根据是已经和石国国王和谈,却用偷袭。中国兵法向来是兵不厌诈,李靖夜袭阴山,也是凭借和谈麻痹突厥,而后一举成功,世人多称赞这个壮举, 为何高仙芝用这个办法就是没有信义?,《资治通鉴》中记载“伪与石国约和, 引兵袭之”,明显是高仙芝为了麻痹石国而用的谋略。然后是说高仙芝搞屠杀, 其实这是当时战争的常用手段,比如说开元3 年之役,“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 传,自已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 威震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等八国皆遣使请降。”为何这个时候没有 “诸胡怒,连兵攻四镇”呢?其实所谓的“诸胡怒,连兵攻四镇”只不过是中亚河中地区的西域国家在阿拉伯的控制之下联合进行的一次反攻活动,和高仙芝是 不是屠城关系并不大。最后是说高仙芝贪财,这一点最为冤枉,兵法有云:“使 贪使愚”高仙芝正是完美的应用了这条兵法,所以他的军队才可以保持如此高的战斗力。大唐名将李靖击灭突厥之后,被人弹劾说“治军无法,突厥珍物,掳掠 俱尽”,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史书记载高仙芝“颇能散施,人有所求,言无不 应”可以明显的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很贪财的人。

高仙芝旨在恢复唐朝在河中地区势力的行动自然会遭到阿拉伯帝国的反击, 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战役终于在天宝10年(公元751 年)爆发。这 是一场迟早要打的战役,唐朝要恢复在中亚的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

二、战役前的实力对比

  唐朝方面,主将是高仙芝,副将为李嗣业,别将为段秀实,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高仙芝时代“凡镇兵四十九万,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怛罗斯之战居然出动安西都护府八成以上的兵马,说明这次高仙芝是下了血本的,也是对即将和阿拉伯的大战有心里准备的。唐军虽说是马步混合部队,但是唐军的步兵均有马匹,平时以马代步,作战的时候才下马作战,战斗力极为强大。阿拉伯方面的主将是阿拉伯的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Abu Muslim),手下大将为齐雅德。伊本。萨里(Ziyad ibn Salih ),兵力为呼罗珊本部宗教战士(ghazi )四万人,加上已经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几乎所有属国的兵力十余万,总兵力当在十五万至二十万之间。在兵力方面,阿拉伯联军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的。在素质方面,呼罗珊是是阿拉伯历代经营的军事重镇,又是阿拔斯王朝起家的地方,呼罗珊骑兵的素质在阿拉伯帝国中当属翘楚,都是精锐。

三、地理方面

   地理方面,观察地图以及结合史书我们可以看出。高仙芝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深入七百馀里”,其实已经在阿拉伯的地盘上作战,阿拉伯在补给,情报等方面占了绝对的优势。

四、兵器方面

  唐军步兵均用陌刀,威力极大,列阵而出则“如墙而进”,肉搏时候威力不减,史载李嗣业用陌刀肉搏“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在近身肉搏时候则是用横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唐样大刀”。横刀的锻造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极为先进的,锻造出来的刀锋锐无比,而且步骑两用,制造横刀的技术后来被日本学去,成就了日本刀后世的声名。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加轻,但是防御力却大大的提升。唐朝军队在武器上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成熟的弩,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 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 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 米)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阿拉伯军队在这方面显然逊色不少。由于高仙芝在与阿拉伯大军对战之前曾经围攻怛逻斯城,我们有理由推测高仙芝还使用了车弩,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床弩。

  马匹方面阿拉伯人占了绝对的优势,阿拉伯马是世界上最好的马种,这是唐军所不能相比的。

五、战役过程

  高仙芝消灭石国之后,中国在中亚的势力有所恢复,为了对抗高仙芝的进攻活动,阿拉伯联合河中所有属国准备进行反击,高仙芝得到这个情报之后于天宝10年四月(公元751 年),从安西出发,准备先发制人。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 阿塔(Aulie-Ata 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在高仙芝的指挥之下中国人是极其善战的,靠着步兵的强弓硬弩,高仙芝曾经占有很大的优势,中国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兵,但是由于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高仙芝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战斗进行到第五天,形势突变,中国军队战斗到傍晚之后,葛逻禄(Qarluq)雇佣兵突然叛变,他们从背后包围了中国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而阿拉伯联军乘中国军队由于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而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突击中国军队的中心,于是高仙芝终于溃败,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只剩下数千人逃出生天。在收拢残兵之后骁勇的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但是在副将李嗣业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由于对中国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表现的惊人的战斗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在中亚的霸权而已。再后来因为阿拉伯军的主将阿布。穆斯林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其余部于是叛乱,呼罗珊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遥远的中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而中国方面由于安史之乱,国力大损,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

六、总结

  怛罗斯中葛逻禄部族是极其关键的角色,他们的叛变成为了怛罗斯之战的转折点,关于葛逻禄部反叛的原因,我认为这是和阿拉伯人交易的后果,葛逻禄人帮助阿拉伯人打败唐朝军队,而阿拉伯则默许葛逻禄人在两河流域附近的扩张。

  安西都护府在怛罗斯之战后损失惨重,精锐损失殆尽,但是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 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这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是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的。

  怛罗斯之战的后果是阿拉伯帝国完全控制了中亚,中亚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的过程。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造纸术由是西传,撒马尔罕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造纸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关于唐朝最后退出中亚的争夺,个人比较同意白寿彝先生的看法,即是唐朝的退出不是因为怛罗斯之战,而是因为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即使是怛罗斯之战获胜,唐朝依然会退出中亚,这是必然的结果。

  天宝十四年(755 年)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天下大乱,唐朝在西域的辉煌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只留下那些不朽的诗篇还在被后人传唱…

参考书目: 唐朝在中亚南部暨阿富汗地区的行政区划   
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新旧唐书   
资治通鉴库   
库车历史大事记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范文澜《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草原帝国[ 法] 勒内。格鲁塞 著   
阿拉伯通史 希提(Philip K. Hitti )   
伊斯兰教法学史(波兰)博兹娜·盖亚娜·斯奇金乌斯卡 著   
全史 阿西尔 著   
蒙古入侵前的突厥斯坦 巴尔托里德 著  
人类与大地母亲(Mankind and Mother Earth)作者:阿诺德·汤因比

————————————————————
怛(da)罗斯战役----八世纪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的军事对抗

   怛罗斯战役之前,唐与大食还有过两次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一次发生在开元三年(715年〉,一次发生在开元五年(717年),这两次事件还与吐蕃有关。其格局是,以大食为主,联合吐蕃,同唐朝对抗,谋取唐在中亚的属国,排挤唐朝势力。因为唐朝势力在中亚的兴衰,直接地影响着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传播。十分有趣的是:另一次所谓“渡泸之役"也是吐蕃与大食联军为一方同唐军对阵的。所不同的只是后一次战役以吐蕃为主力而已。对此,后面再去叙述。  
开元三年之战,其导因是吐蕃与大食共立阿了达为拔汗那国傀儡发兵攻略该国。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拔汗那是唐的属国,“内附岁久,',唐理应出正义之师。   
这两次战争,大食都是主动进攻的一方。  
然打了败仗,但并未受到重创。两年后又同吐蕃等一起兴兵犯境。第二次战争唐廷好像没有派遣本部人马,胜负不明。但四镇未入大食手中,是元疑问的。对于大食,第一次战争其目的是为了谋取唐的属国,而第二次战争其目的就更进了一步,是为了侵夺唐朝本土了。唐、吐蕃、大食三种势力在中亚一带的角逐天宝年间渐趋严重,以至酿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就是怛罗斯战役。  
怛罗斯战役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怛罗斯在前苏联境内江布尔城附近。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因石国“无番臣礼”率兵征讨。石国王约降,高仙芝允诺和好。旋即高仙芝爽约,将兵袭破石国,俘虏其国王,献于阙下斩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驼笃等,'。石国王子逃走,向大食及其他邻国求援。各国对高仙芝的欺诱贪暴,甚为愤怒,计划共同袭击唐西域四镇。高仙芝得知这个消息后,想要先发制人,将兵进攻大食。参加唐朝联军的有葛逻禄部及拔汗那国兵,据说共有番汉兵三万,①其中汉兵两万,番兵一万,深入七百余里,在怛罗斯城与大食军队遭遇。  
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打响了。这次战争相持五日。由于葛逻禄部反叛,同大食一起夹击唐军,高仙芝败绩,士卒大部死亡,只有数千人逃脱。势危之时,副将李嗣业劝高仙芝弃军逃跑,别将段秀实责备李嗣业说:“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李嗣业甚感惭愧,与段秀实一起,集拢散卒向安西退守。恰值此时,拔汗那兵也退了下来,辎饷塞道。李嗣业怕敌人追及,手持大棒击毙拔汗那兵马百余号,道路始开。高仙芝等遂率残兵还至安西。  
这场战争唐军失败了。这与唐朝联军方面的总指挥高仙芝的轻敌,进而孤军深入,有很大关系。造成这一战术性失误也可能同三年前的一次战斗有关。那次战斗,高仙芝比较轻易地取胜了。  
天宝七年,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兵步骑一万余,出讨勃律,擒其王及吐蕃公主,以兵戍守。于是大食等七十二国“皆震恐,威归附"。这一“皆"一“威"的看法显然是错误地估计了当时中亚力量的对比。其时,阿巴斯人正在帝国东部领地一一波斯呼罗珊掀起反抗伍麦叶人统治的斗争,国内战事频仍,无暇东顾,高仙芝遂得以顺利地征服勃律国。这一经验肯定影响了三年后他指挥的怛罗斯战役。  
关于怛罗斯战役的后果及其影响,史学家们还有不同的评价。沙畹认为,“由怛罗斯河之败,中国国势遂绝迹于西方,'。白寿彝认为,怛罗斯战后,安西的实力仍是不可低估。而封常清讨大勃律一役,尤可见唐在西方之势力仍然存在,决不像沙氏所说。唐朝势力退出中亚决不是因为恒罗斯战役。它是由唐朝国内形势决定的,可以说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后果。夸大怛罗斯战役对唐朝国势及本国形势的影响无疑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安史之乱与怛罗斯战役这两个历史事件时间相距太近的缘故。确实,安史之乱以后,唐在中亚的存在,正如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已非往日炙手可热,仅剩其影响而已。  
天宝十年的怛罗斯战役,以唐军的失败而告终。四年以后,安史之乱暴发。唐廷由于内争遮起,不仅无力经略西域,而且安西、朔方等以御外为主的边防部队也调入内地,镇压叛乱的蕃镇。此外,还借用了回绝、中亚一些小国及大食等的军队。西部边疆力量空虚。吐蕃乘机夺取西域四镇。不仅葱岭以西,即使西北数州也菇毛左枉。在中亚,唐朝的各属国,此后也相继臣服大食,并开始了伊斯兰化历程。看一看《全唐文》或《册府元龟》所载中亚各国求唐援兵共击大食之表文,就可以明白这些中亚小国早已按照两个大国力量此消彼长的形势,按照两个大国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而摇摆于唐和大食之间。向唐朝求援共击大食的邻国和属国有:波斯,南天竺、东曹国、安国、康国、石国等诸胡九国,吐火罗国,俱密国等。这些国家,即使其中的唐朝属国,对唐的态度也不那么坚决。而唐廷对于这些求援也均未答应,非不为也,力不及也。从世界史整体去观察,大食帝国向中亚的发展,采取进攻态势,是主动的、积极变化的一方。.而唐朝在中亚则居守势,是被动的、消极应变的一方。后来,唐朝失掉西域。唐朝势力退出中亚,大食军队完全控制了这一地区。作为军事征服的直接后果,中亚和南亚部分地区被伊斯兰化。尽管后来大食帝国分崩离析,在这里形成一些民族王朝。但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伊斯兰教留在了那里,并且世代地流传下来。伊斯兰教在中亚的胜利大大有利于它向中国的推进。后来,伊斯兰教的东方屏障实际上已移到关中一带。  
怛罗斯战役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推动唐代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这大概是战争发动者始料所不及的。在这次战役中,唐军士兵大约不下万余人被俘,其中就有许多能工巧匠,如造纸匠、纺织匠、画匠等等。《通典》作者杜佑族子杜环作为高仙芝部队的一个随军书记官也成了大食的俘虏。杜环曾在大食居住十年之久。他在大食时就曾见过中国工匠在当地工作,其中有“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批;织络者,河东人乐陵、吕礼,'。这些人把唐代高超的手工技艺,教授给阿拉伯人,进而传到欧洲,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中国造纸术的西传。据说撒马尔罕在八世纪后期所建立的西方世界第一座造纸作坊,就是由中国工匠充任师傅的。这些人既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使者于怛罗斯战役之前到达中亚的,也可能是这次战争的俘虏,而或许更有可能的是两者兼而有之。“如《胡杜德·阿勒·阿拉姆》一书中就讲到,撒马尔罕生产纸,输出到全世界各地。十二世纪前期的阿拉伯作者马卫集(约卒于1120年〉说,中亚撒马尔罕一带原属中国。穆斯林占领其地后,中国人大都徙回。唯制造精美纸张的技术尚留在撒马尔罕。卡特讲的更具体,他引用《旅程和王国》这部阿拉伯文地理著作告诉我们:‘纸是由俘虏自中国引人撒马尔罕的。这些俘虏为济雅德(按:即战胜高仙芝的阿布·穆悉林手下大将)所有,其中有些是纸工。造纸工业发展以后,产品不仅可以供应本地的需要,也成为撒马尔罕人民的一种重要的贸易品。由此它得以供应世界各国的需要'"。中国造纸术的西传对西方文明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其契机,恰恰就是这次怛罗斯战役。

————————————————————
怛罗斯战役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怛(音da,二声)罗斯战役暴发,这场战争大致地点在现在的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

怛罗斯战役的起因是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和好;但是不久高仙芝即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捋走男丁,格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搜取财物,而且俘虏石国国王并献于阙下斩首。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黑衣大食”)求救。有消息说大食援军计划袭击唐朝西域四镇,高仙芝的反应是采取先发制人之策,主动进攻大食。鉴于当时唐帝国在西域的影响,有许多葛逻禄及拔汗那国的军卒参加大唐军队。组成的大唐联军有三万多人,其中唐兵占2/3。高仙芝率领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于是,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怛罗斯战役打响了。

在怛罗斯战役中双方相互撕杀,战斗持续五日。其间大唐联军的葛逻禄部见形势不妙反水倒向大食,高仙芝受到大食与葛逻禄部夹击,无力支撑而溃败不成军。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收拢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大唐联军中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结果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惟恐大食追兵将及,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得以率先通过。此前李嗣业还曾劝高仙芝弃兵逃跑,被段秀实斥责为“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最后高仙芝等遂引残兵逃至安西。此役以大食军完胜奔袭问罪的大唐联军为结局,唐三万余士卒近乎全没,只有少数逃脱。

对于唐军失败的原因史书上说的很粗略,不过唐帝国遭受怛罗斯战役之辱,唐军主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是脱不了干系的。

首先,石国这个西域藩国虽示不逊,但是在高仙芝上门问罪之时石国已经完全请降悔过,高亦与其允诺和好,因此高爽约并一概屠戮石国众生,掠夺物资,此为自陷大唐于不仁与不义之地;况且在对待“宗主国”的关系上,类似石国之“无番臣礼”也算是正常情况,关键是采取何种策略应对此类事件。不加区别地一味赶尽杀绝只能失去他们的人心,或者说单纯的武力征伐只能扬威于一时,而不能维系于一世。此为其道义与策略之失误。

其次,失败是由于高仙芝等唐朝军事将领的轻敌气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在未掌握大食军队人员装备虚实的情况下,引领大唐联军深入七百余里,便是轻敌气傲的表现。而这种轻敌气傲缘于公元747年的一次战争。是年,高仙芝率领一万余军士讨伐(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俘获勃律王及吐蕃公主。史书称大食等72国“皆震恐,威归附”。这种“皆震恐,威归附”不但表现出中国的“事后史官”的一种自淫自恋情节,而且也可以成为高仙芝三年后滋生狂妄情绪的理由。其实当时大食的倭马亚王朝因为内部纷争而无暇顾及勃律,这才是高仙芝讨伐勃律功成名就的原因。但是作为武夫的高仙芝是看不到这一方面的。

————————————————————
怛罗斯战役前后唐朝的边疆军事政策

孙子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唐朝自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开始,武定天下之后在西域基本上采取亲善、怀柔、安抚之政策,西域各方也仰视唐帝国之文明与强大,纷纷显示臣服大唐之意。在这一点上唐太宗比及先前几百年强兵黩武的汉武帝要高明十二分。所以前者获得“天可汗”之赞誉,后者则需要割下司马迁的生殖器方可显示其比匈奴人之高大。但是亲善、怀柔、安抚的政策被后来统治者逐渐弱化,而奉行一套用棒槌代替胡萝卜的短期行为。

怛罗斯战役前后,由于边防战事的缘故,唐朝在兵员制度上采取募兵制,取代先前的府兵制。这使得戍边军队数量庞大,远远多于内地驻军,从而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其结果是各方节度使一律自行招兵买马,拥兵自重,大权独揽,朝廷难以控制,甚至个别人身兼数个节度使之职,成为一方诸侯与霸主。

这些节度使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往往不顾国家与百姓的承受能力,频繁发动武力征讨,甚至进行疯狂的屠城和洗劫,以向朝廷邀功请赏。而中央朝廷的纵容与鼓励,也助长了边关军阀的这种野蛮行为。“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正是此番写照。

边防数十万人马给国家造成沉重的军费开支。例如开元初年,每年仅边疆军费就约耗钱200万贯,开元末年又增加到1000万贯,到天宝末年就变成1500万贯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开支,大唐的国库只有愈发干瘪了。

因此,甚至可以说,大唐王朝的真正军事危机恰恰是出自边将势力的过度膨胀,而非所谓的外敌入侵。军事危机,加上各种社会矛盾的后果便是天下大乱。“安史之乱”正好是明证。

怛罗斯战役4年之后,“安史之乱”暴发,大唐帝国于是元气大伤,告别了鼎盛的黄金时代。

————————————————————
唐朝开国的西域形势

西域,这个充满的黄沙,戈壁滩,绿洲,几乎是历代强大的中原王朝都会经 营的地方,在唐朝也是如此。唐朝立国之初,和汉朝的形势颇为相像,都处在北 方少数民族的压迫之下,李渊太原起兵,也不得不先向突厥称臣,然后才能无后顾之忧。突厥在唐朝立国之初,却很不给太宗李世民面子,居然倾国之兵南下, 这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桥段—渭水之盟,太宗皇帝六骑赴会,谈笑之间退强虏,终于使得唐帝国免受开国时的磨难。

上天是很眷顾大唐的,没有让唐朝重复汉与匈奴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在贞观 四年(公元1104年),惊才绝艳的不世名将李靖,仅仅以三千之众,奇迹般使得 突厥主力土崩瓦解,而后与另一位大唐名将李世绩的配合之下,一举将东突厥彻底消灭。(这里被消灭的突厥是政权名而不是民族)于是在大约50年中(630 - 682 年),东突厥汗国臣属于中国。和硕·柴达木的突厥碑文上记道:“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突厥之匐,弃其突厥名称(或官衔),承用唐官之唐名(或衔),遂服从唐皇,臣事之者五十年。为之东征向日出之方, 西征远至铁门。彼等之克国除暴,皆为唐皇。出力也。”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军 队作为先锋,在西域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消灭突厥之后,唐朝正式开始了对西域的经营。在伊吾(哈密)、鄯善等国臣服于唐朝之后,唐朝又于贞观十四年攻灭了西域上的绊脚石—高昌国,建立了 西州和安西都护府。此后唐朝连续剿灭了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二十几个不听话的西域小国,建立了以安西四镇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当时的安西四镇为 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 (今新疆焉耆西南),安西都护府则座落在龟兹镇。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即是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中,这也算是唐朝经营西域的成果之一吧。

显庆二年(657 年),唐军灭西突厥汗国,将整个西域纳入了自己的掌控之 下。唐朝在中亚碎叶川以东置昆陵都护府,以西置蒙池都护府,皆隶属于安西都 护府。于是原臣服于西突厥的昭武九姓等中亚诸国纷纷归附唐朝,唐朝的直接统治已经伸延到帕米尔地区。(昭武九姓国即是位于今阿姆河(Amudar'ya )及锡 尔河(Syrdar'ya )流域,原隶属俄罗斯并位居中亚细亚以南的的地域中,最远 至咸海(Aral Sea)、里海以东一带的康国(Samarqand )、安国(Boukhara)、 石国(Chach )、史国(Kesh)、曹国(Khebud)、何国(Koshana )、米国 (Maimargh)、燖(Khwaresm)、戍地(Betik )等九个国家。该九国因其祖辈世代居住甘肃祁连山昭武城,虽然分成九个国家,但仍以昭武为姓。所以历史上 统称昭武九国,也被称作粟特(al-Sughd)诸国。)

和汉朝仅仅是屯垦戍边不同,唐朝对西域是实实在在的开发和统治。首先唐 朝在西域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军政管理机构,以都护府为最高行政机关,下辖军事 和行政两大管理系统,官有定员,职有专任。二是着眼于综合开发,使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因地制宜,既推行屯田制,又在东疆地区引进内地的均田制和租庸 调制,对招募的屯民则实行租佃制和分成制。军事上推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使 驻军很好地担负起屯垦戍边的双重职责。三是尊重各民族的权益,不搞民族歧视。任命其本民族的首领管理其内部事物,各少数民族不必向中央政府缴赋税。这些 政策使得以安西四镇为中心的西域地区开始繁荣兴旺起来。下面是安西都护府的具体统治范围。

唐朝在中亚南部暨阿富汗地区大规模建制行政区划有两次。

659 年,设立了217 个州县。

661 年,在兴都库什山以南的16国设立了8 个都督府;76个州;110 个县, 126 个军府。这些单位均受安西大都护府管辖。

早期建制的主要地区:(前面为今地名)

塔什干:当时称为“石国”。658 年已经设立了大宛都督府。

费尔干纳:当时称为“宁远”。658 年设立循州都督府。

撒马尔罕:总称为“康”。631 年设立康居都督府。

米国:在撒马尔罕南部。658 年设立南谧州,任命刺史(唐朝的州长叫刺史)。

卡塔- 库尔干:当时称为“何国”。641 年设立贵霜州,任命刺史。

乌拉- 提尤加:在宁远西南四百里,当时称为东曹。唐高祖时已经归附。

沙赫里夏勃兹:当时成为“史国”,642 年设立劫法州,任命刺史。

布哈拉:古代成为“安国”,设立安息州,任命刺史。

661 年的区划设置主要在阿姆河中上游及今阿富汗境内。

经过这两次建制后,唐朝在中亚南部暨阿富汗地区的主要行政区划包括:鸟 飞州都督府:主要在今瓦克汗走廊——就是阿东部与我国相连的那个长尾巴。另 管辖1 个州,州治所在今萨尔哈德。

至拔州都督府:在今塔吉克斯坦的达尔瓦兹地区。

天马都督府:在塔吉克斯坦的卡非尼河盆地。下辖3 个州。

悦班州都督府:治所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迭脑。

高附州都督府:在今阿、塔边界一带。下辖2 个州。汉朝时的高附指喀布尔, 与唐朝的高附州都督府位置不同。

王庭州都督府:在今塔吉克斯坦的西南角。

姑墨州都督府:治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苏尔汉河口。

月氏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的昆都士。下辖25个州。

大汗都督府:下辖15个州。

旅獒州都督府:在今土库曼与阿富汗之间的安德胡伊一带。

奇沙州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西北的希巴干。

昆墟州都督府:在土库曼东南的木耳加河一带。

修鲜都督府:治所在今喀布尔。公元619 年已向唐表示归附。管辖10个州。

写凤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的巴米扬。管辖5 个州。

条支都督府:在阿富汗南部,管辖9 个州。李白有诗云:“洗兵条支海上波”, 因此有人认为唐朝军队可能曾越过阿富汗到达阿拉伯海边。

波斯都督府:不在伊朗,而是在今锡斯坦。阿拉伯哈里发东侵后,波斯不能抵挡,王子亲赴长安求援。唐朝册封定立三代波斯王室后裔为波斯都督,有的晋 封为波斯国王,在今阿、巴、伊边境一带立国,但终于未能恢复萨珊王朝在波斯本土的王统。

随着大唐帝国的兴起,同时代也有两个强国正在悄悄崛起,一个就是青藏高 原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帝国—吐蕃帝国,还有就是中东崛起的阿拉伯帝国。这两 个国家同唐帝国成为了这段时期西域历史的主角。

先由吐蕃谈起,安西四镇的兴旺很快就引起了吐蕃的觊觎,吐蕃于公元670 年唐高宗咸享元年对安西都护府发动了第一次攻击,拉开了两国争夺西域的序幕。 此后唐朝与吐蕃在四镇几番争夺,四镇数度易手,终于唐朝在公元692 年武周长寿元年,由唐武威军总管王孝杰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联兵攻破吐蕃,安西四 镇的争夺战终于暂时告了一个段落。下面罗列一下这其中反复的战斗过程。

咸亨元年(670 )吐蕃陷安西,四镇罢上元二年(675 )唐朝收复安西四镇 仪凤三年(678 )吐番西取龟兹等四镇调露元年(679 )唐朝复置龟兹、碎叶、 于闻、硫勒四镇永隆元年(680 )吐蕃又攻陷龟兹等四镇永淳元年(682 )安西副都护王方翼平西域,恢复龟兹等四镇垂拱元年(685 )吐番攻占龟兹等四镇垂 拱二年(686 )唐朝金牙军收复龟兹等四镇永昌元年(689 )吐善击斩安西都护 阎温古,破龟兹等四镇武周长寿元年(692 )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善,复收四镇,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驻唐兵3 万。

从唐高宗到武则天这62年间,唐朝在西域与吐蕃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拉锯战, 终于将太宗皇帝所打下的基业维持住了。

吐蕃在西域受挫之后,也不得不承认唐朝的实力,吐蕃史料里面就有描写。

“圣神赞普鹘提悉补野,自天地浑成,入主人间,为大蕃之首领,……建万 世不拔之基业焉。王曾立教法善律,恩泽广被,内政修明、熟娴谋略,外敌慑服, 开疆拓土,权势增盛,永无衰颓。此威德无比雍仲之王威严煊赫,是故,南若门巴天竺,西若大食,北若突厥、拔悉蜜等虽均可争胜于疆场,然对圣神赞普之强 盛威势及公正法令,莫不畏服俯首,彼此欢忭而听命差遣也。东方之地曰唐,地 极大海,日之所出,此王与蛮貊诸国迥异,教善德深,典籍丰闳,足以与吐蕃相颉顽。”(王尧编着《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P43.)

从这段出自吐蕃之口的话可以看到,吐蕃将其周边的天竺、大食、突厥、拔 悉蜜等均列入了“莫不畏服俯首,彼此欢忭而听命差遣”之国。而在吐蕃眼中, 唐朝则是唯一“与蛮籍诸国迎异,教善德深,典籍丰闳”并“足以与吐蕃相颉顽” 的文明大国,唐朝在吐蕃心目中的这种强大和显赫的地位,正是军事上的胜利和文化上的强盛带来的。

参考书目: 唐朝在中亚南部暨阿富汗地区的行政区划 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新旧唐书
资治通鉴库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范文澜《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草原帝国[ 法] 勒内·格鲁塞 著
阿拉伯通史 希提(Philip K. Hitti ) 著
伊斯兰教法学史(波兰)博兹娜·盖亚娜·斯奇金乌斯卡 著
全史 阿西尔 著
蒙古入侵前的突厥斯坦 巴尔托里德 著
人类与大地母亲(Mankind and Mother Earth)作者:阿诺德·汤因比(Amold J.Toynbee )
Twitchett , Deni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剑桥中国史,Cambridge University, Cambridge, 1979 )。
Garraty , John A. and Gay, Peter,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World(Harper and Row; New York , 1972 )。
Central Asian History (The battle of Talas )

[此贴被375014083于2005-4-17 14:54:51修改过]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375014083……
5 楼: 大汉民族近千年的对外战争 05年04月17日13点22分


既然说到战争,我的话就止不住了:c这里再转一篇文章,里面的观点虽然称不上尽善尽美,但也有可取之处,供对此感兴趣的推友咀嚼。
————————————————————
大汉民族近千年的对外战争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汉民族,以唐帝国的“开元王朝”为分水岭,其发展史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开元王朝以前的汉族处于上升时期,生龙活虎一样使山河动摇,在对外战争中无往不胜,为大汉民族拓展出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汉民族遇上的第一个劲敌是匈奴汗国。这个在瀚海沙漠群游牧的部落民族,于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春秋战国时期乘隙在长城以北悄悄崛起,到了汉族重归一统时已强大到对中国保持持久的进攻态势。中国为了自保,动员数百万民力修筑了一条纯属防御性的“万里长城”,用以阻挡匈奴的骑兵冲击。同时把皇家美丽的公主送给匈奴的单于为妻,每年还要进贡大批的绫萝绸缎,以求得暂时苟安。到了纪元前二世纪的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国力有了实质性的增长,开始对匈奴发动反击战争,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力量的天平发生了有利于中国的倾斜。随后的两个世纪,两国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到了纪元一世纪后期,匈奴汗国分裂为南北两国。南匈奴向中国臣服,北匈奴在中国远征军的攻击下崩溃,残余部落在漠北不能立足,只得向西流亡。这支汉民族的手下败军,却是世界上其它民族的劲敌。他们一路向西打去,沿途催毁所有的抵抗,于三百年后的四世纪时侵入黑海北岸,引起推骨牌式的民族大迁徙,最终导致当时西方世界最强大的西罗马帝国的变亡。由此可以推断早期汉民族的可怕战斗力。  
汉民族遇上的第二个劲敌是突厥汗国。这个拥有匈奴血统的游牧部落,于纪元六世纪时统治了匈奴汗国的故地。当时的中国分裂为北齐、北周和陈帝国,和突厥接壤的北齐、北周没有力量跟它抗衡,只好竞争呈献金银珠宝和公主美女以换取对方的援助。当时在位的木杆可汗曾吹过这样的牛皮:“我在南方有两个孝子贤孙,我想要什么,他们就会孝敬什么。”纪元七世纪初期,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国,但力量依旧十分强大,东突厥汗国曾兵临唐帝国的首都城下。纪元六三0年,李世民大帝派大将军李靖反击东突厥汗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东突厥汗国自此不复存在。纪元六五七年,中国大将苏定方,率领远征军三道并进,与西突厥汗国在伊犁河决战。西突厥大败,首领沙钵略可汗带领残兵败将向西逃亡,抵达咸海东岸的石国,被石国生擒,交给穷追至城下的中国远征军。西突厥汗国自此星散。     
纪元七五一年的怛罗斯战役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大事件。  
怛罗斯战役发生在遥远的中亚细亚荒漠草原上,正在向西开拓疆土的中华帝国和乘胜东进的新兴阿拉陌帝国在此相遇,并展开影响世界历史命运的决战。安西军区司令官高仙芝统率七万藩汉混合兵团跟阿拉陌军团二十万人血战五日,不分胜负。在决战的关键时刻,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高仙芝所属的葛罗禄部落派遣军阵前倒戈,与阿拉陌军团内外夹攻,中国藩汉混合兵团崩溃,死伤二万余人。  
怛罗斯战役是汉民族对外战争的转折点,汉民族的战斗力自此急转直下。自那以后,被动挨打的恶梦追随了汉民族一千一百年之久。     

下面我们追述近千年令大汉民族丢尽脸面的历次对外战争。      

一、和辽帝国的战争。  
纪元九一六年,居于长城以北匈奴汗国故地的契丹部落在他们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的统领下完成了统一,建立起辽帝国,定都临潢。北方游牧民族有固定的首都,自辽帝国开始。  
纪元九三六年,儿皇帝石敬瑭靠辽帝国的援助当上了北中国的皇帝,如约把长城以南面积达十二万方公里的“燕云十六州”,连同土地上的中国人割让给辽帝国作为谢礼,使辽帝国的实力大为膨胀。千余年来中国人修筑的万里长城,自此失去作用。石敬瑭认为仅此还不足以表达他对辽帝国的感激之情,两年后又隆重地尊称辽帝国皇帝耶律德光为“父”,自称为“儿”。那一年耶律德光只三十七岁,石敬瑭已四十七岁。三十七岁的父亲收养四十七岁的七子,应该是世界上最精彩的政治奇观。
辽帝国凭空得到中国的燕云十六州,极大地增强了财富和国力,但也严重地伤害了中国的自尊。而且长城险要已失,黄河以北象敞开着大门的广大庭院,再没有阻止野蛮人闯进来的重要屏障,自然使中国不能安枕。因此汉民族必然会对此作出强烈反应。宋帝国统一中国本部后,即着手收回“燕云十六州”。世纪之交的二十年间,宋辽两国发生了五次重要战争。  
纪元九七九年,宋帝国第二任皇帝赵匡义乘战胜后汉帝国的余威,统率大军翻越太行山,进攻辽帝国的幽州(北平)。辽帝国大将耶律休哥反击,两军在城西高梁河会战。宋军全线崩溃,赵匡义腿部受伤,爬上一辆驴车逃得性命。士兵战死一万余人。  
纪元九八0年,辽帝国为了报复宋帝国的无端攻击,耶律休哥进围瓦桥关(河北雄县),宋军再度大败。赵匡义下令亲征,结果半途而费。  
纪元九八六年,赵光义(即赵匡义)经过六年准备后,兵分两路对辽帝国发动总攻。东路军在岐沟关被辽帝国迎头痛击,象山崩一样溃散。西路军在飞狐口也失败,唯一打了胜仗的前部先锋杨继业只好回兵撤退,统帅潘美答应他在陈家谷留下重兵接应,可杨继业抵达时却看不到一兵一卒,知道被统帅所卖,结果全军覆没。  
纪元一000年,辽帝国进攻瀛州,击败宋军,生擒大将康保裔,深入德州(山东德县)、淄州(山东淄县),大掠而归。宋军尾随其后不敢进击,等到辽军退回边界时才上奏章报捷,单方面宣布胜利。
纪元一00四年,辽帝国大举南征,皇帝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亲自统帅辽兵团进入宋帝国本土,深入五百公里,进抵距宋帝国首都开封只一百余公里的澶州(河北濮阳)。宋帝国皇帝采纳宰相寇准的建议御驾亲征,与辽兵团在在澶州对峙。因为双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只好缔结和约——“澶渊之盟”。宋帝国每年向辽帝国进贡银币十万两,绸缎二十万匹。  
辽帝国在一百年后遇上了自己的克星女真人。这个曾经臣服于辽帝国的部落因不满辽帝国官吏的贪暴奋起反抗。一一一五年护步答岗战役,七十万辽兵团被一万女真兵团打得全线崩溃。五年后首都临潢也被女真人攻陷。宋帝国认为时机已到,单方面撕毁宋辽和约,命太监童贯统率二十万宋军奇袭燕京,没想到在女真人面前不堪一击的契丹兵团,却把十倍于已的宋军打得全军覆没。女真兵团随后越过居庸关南下,把得胜的契丹兵团打得落花流水,燕京陷落,辽帝国自此寿终正寝。     

二、和金帝国的战争  

金帝国就是上文所述的女真人建立的国家,开国皇帝是女真民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金帝国在一一一五年建国时就已十分强大,在护步答岗战役中以一万兵力击溃了辽帝国的七十万国防军。女真民族是在东北的苦寒地带成长起来的,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女真民族的可怕战斗力。辽帝国在女真民族还是恭顺的藩属时就已流行一个传说:“女真兵不满一万,满一万则天下无敌。”护步答岗战役验证了这个传说的准确预见力。  
宋辽之间尽管订立了千年和约(澶渊之盟),但宋帝国仍念念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当武力被一千次地证明不能解决问题时,宋帝国开始乞灵于外交谋略。纪元一一一一年,时任何湟地区总司令官的太监童贯前往辽帝国的首都临潢祝贺辽帝耶律延禧的生日,在芦沟桥招待所会见了华裔的辽国商人马植。马植向童贯进献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策——也就是纪元前三世纪秦王国宰相范睢所发明的“远交近攻”政策。他告诉童贯:“辽帝国东北边陲有一个骁勇善战的女真部落,对辽帝国的暴政切齿痛恨,有随时叛变的可能。一旦叛变,辽政府绝没有力量控制。如果我们派人从山东半岛出发,从海道跟女真人缔结军事同盟,东西夹攻,燕云十六州唾手可得。”   
宋帝国采纳了马植的建议,并立即着手实施这项建议。   
当金帝国攻克辽帝国的首都临潢时,马植代表宋帝国晋见完颜阿骨打,两国签订了南北夹击辽帝国的军事密约。宋帝国负责攻取辽帝国的燕京析津府(北平),作为回报,金帝国同意宋帝国收回燕云十六州。  
宋帝国出征燕京最终以全军覆没而告终。金帝国接到消息时大吃一惊,他们固然知道宋军衰弱,但不知道衰弱到这种地步,这对他们是一个新的诱惑。  
一一二五年十月,金帝国对宋帝国发动总攻,兵分两路南下,次年正月东路兵团渡过黄河,兵临宋帝国首都开封城下。向宋帝国索取黄金五百万两,银币五千万两,牛马一万头,绸缎一百万匹的财物;并割让太行山以东七州和中山(河北定县)、太原、河间三镇后才撤军北去。六个月后,金帝国对宋帝国作第二次总攻,奉命阻击的宋帝国三十万国防军望风逃窜。金军一路势于破竹,才两个月的时间就把华北近三十万公里的土地全部占领,并再度包围开封。这次宋帝国没有上次那么幸运,金军很快就攻克了这座设防坚固的城市。宋帝国皇帝赵桓,太上皇赵佶,和赵姓全体皇族三千余人,包括附马和宦官,被一队牛车运往三千公里外,朔风怒吼的东北五国城(吉林依兰),在四面透风的破草屋里啼饥号寒。  
黄河以北的中国自此并入金帝国的版图;宋帝国的残余势力则在淮河以南建立了苟安政府。黄淮之间的地带在两国之间几次易手后,最终也归于金帝国。   
南宋政府在十二世纪六十年代和十三世纪初先后进行了两次北伐,试图收复失地,可每次都以军事上的惨败而告终。  
金帝国最后亡命于新兴的蒙古帝国手中。      

三、与蒙古帝国的战争  

十三世纪初,金帝国的藩属蒙古民族在他们的杰出首领铁木真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一二一一年,铁木真开始对金帝国用兵,很快把燕京以北的金帝国疆土全部征服,并于一二一五年攻陷了帝国的首都燕京。在给了金帝国致命一击后,铁木真放下这个衔在口中的猎物,和他的英雄儿子们统领大军西征,相继征服花刺子模(今天的哈萨克斯坦)、西夏帝国、波兰、俄罗斯、波斯(今天的伊朗、阿富汗)和美索不达美亚的辽阔领土,前峰直达中欧的匈牙利平原。建立起东西横跨一万公里,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庞大帝国。第一次西征回军后,蒙古兵团继续对残余的金帝国用兵。历史开始重演,宋帝国和蒙古帝国结成军事同盟,金帝国在两国的夹攻下土崩瓦解。金帝国覆灭后,蒙古帝国开始对旧日的军事盟友南宋用兵,就如一百年前金帝国对北宋用兵一样。中国再度吞下同样的苦果,历史对某些人永远也起不到教育作用。战争断断续续地进行了近半个世纪,起初蒙古把主要力量用于第二、三次西征,只用少数兵力对宋帝国边境作无休止的攻击,促使宋帝国疲于奔命。在吞下所有的西方猎物后,蒙古兵团对宋帝国发起总攻,于一二七三年攻克了宋帝国的军事重镇襄阳,然后顺江东下,在安庆聚歼了宋帝国的主力部队,宋帝国海陆联军总司令范文虎率领残余部队投降。宋帝国的首都杭州在血腥中陷落。  
这里有必要把两国的军事力量作一下对比。蒙古民族只有一百万人,既使全民皆兵也只能提供十二万五千战斗兵员。在攻击宋帝国之前,蒙古至少得把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用于防守东西长达一万公里的漫长战线,用于宋帝国的兵力不可能超过五万人。宋帝国的国防军则超过一百万人,力量相差如引悬殊,弱小的一方居然取得了全胜,如此强大的反差不能不引人深思。  
曾经强悍无比的大汉民族真的虚弱了,虚弱得让人难以置信。      

四、和满洲民族的战争。  

满族的祖先就是曾经征服了半个中国的女真民族。金帝国覆亡时,进入中国境内的女真人大部被歼灭,只有遗留在故土上的若干部落仍然存在,成为十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崛起的满洲民族的前身。  
满洲民族在建国之前臣属于由汉人建立的明帝国。明政府对满人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挑动满人不断地内斗,使之不能团结成一股威胁明帝国的力量。十七世纪初,满洲民族的一支建州女真(另两支是野人女真和海西女真)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领努尔哈赤,他跟十三世纪蒙古帝国开国大汗铁木真的遭遇几乎完全相同。他从父亲那里只继承了十三副盔甲和叛变逃亡的数十名部众,但先天贫血并不能阻止他走上英雄之路,他不久就成为一个受部众爱戴的军事统帅的政治领袖,完成了女真各部落的统一。纪元一六一六年,努尔哈赤羽毛丰满,对外正式称可汗,建立后金汗国,以继承覆亡于十三世纪他祖先们的金帝国大业。  
一六一八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出兵辽东,对明帝国发动一连串军事攻击。明帝国在山海关以外的土地相继落入后金汗国之手。  
崇祯皇帝登基后,启用年轻有为的军事天才袁宗焕为辽东军区司令官。袁宗焕是满洲兵团的克星,在宁远让战无不胜的满洲铁骑第一次品尝了失败的滋味,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也在此役重伤而死。令人痛心扼腕的是:一六二九年,愚不可及的明政府中了满洲人的反间计,把袁宗焕绑赴刑场千刀万剐,不明真相的愤怒百姓争着把他的肉分吃了。明帝国的长城自此垮塌了,满洲兵团进入中国的大门敞开了。  
一六三六年,后金汗国改称清帝国。  
一六四四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兵团攻克了明帝国的首都北京,自以为聪明绝顶的崇祯皇帝去煤山上了吊。铁匠出身的农民大将刘宗敏,用暴力抢夺镇守山海关防御清帝国的司令官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和昔日的宿敌清帝国结成军事同盟,邀请满洲兵团入关向农民军复仇。清帝国摄政王多尔衮大喜过望,当即抓住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亲自统率满洲兵团进入中国本土,把李自成的百万农民军击溃,接着又把明帝国的残余武装力量击溃,把整个中国并入清帝国的版图。  
到此为止,满洲民族对大汉民族的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大汉民族又一次站到了失败的一边。   满洲民族只有两百多万人,只能提供二十多万战斗兵员。当时的汉民族则有一亿人,可出动的正规和后备武装力量不下千万人。可汉民族却战败了,败得实在有点不够体面。     

五、和西洋各国的战争。   

(一)、鸦片战争。   
兵力对比:英军两千五百人;中国四亿人,能出动的战斗兵员?。   
战争结果:中国战败。割让香港,赔偿白银两千一百万两。   
(二)、英法联军之战。  
兵力对比:英法联军:一万六千人;中国三亿五千万人(太平天国时期中国人把中国人打死了一个亿),能出动的战斗兵员?。   
战争结果:中国战败,首都沦陷。割让九龙半岛;赔偿白银一千六百万两。   
(三)、中法战争。   
兵力对比:不详。  
战争结果:中国单方面宣布胜利。法国内阁倒台;法国占领中国的藩属国越南;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四)、甲午中日战争。   
力量对比:中国:四亿人,面积一千一百万平方公里;日本:四千万人,面积三十七万平方公里。中国海军排世界第七位;日本海军排位十二。  
战争结果: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失去藩属国朝鲜;赔偿白银二亿两。      

六、对外挫败的原因。   

(一)赵匡胤的军事改革极大地伤害了军队的战斗力。  

赵匡胤是靠忠于他的军队和将领发动军事政变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其他军事将领有朝一日依样画葫芦地仿效他发动兵变,便着手对帝国的武装力量进行大幅度的改革。  
1、为了防止边将拥兵自重,帝国的精锐部队——“禁军”全部集中在首都开封,负责维持地方治安的“厢军”多是老弱残兵。当边疆发生战事时,临时调动一支禁军远赴一千公里外的边疆作战。那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行军全靠步行。等到士兵急行军(且多半是在负重的情况下)一千多公里赶赴战场时,宝贵的时间浪费了,敌方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战果,我方则因长途行军后疲惫不堪而失去战斗力。  
2、为了防止士兵效忠于他们的军事统帅和将领,统帅和将领都是临时委派,统帅和将令不熟悉,将领和士兵也不熟悉。战争结束时,统帅把兵权交出,将领调往别的单位。在这样的指挥机构下,再多的部队也是一群乌合之众,战斗力受到极大伤害。  
3、为了防止胆大的武将心血来潮时屁股发痒,军队的统帅由文官甚至由宦官担任(如童贯曾担任河湟军区总司令官)。文官担任统帅在现代化军队是一个惊人的进步,因为现代化战争需国拥有专门知识和大局观念;可在一千多年前的冷兵器时代,战争主要靠的是勇气和斗志,文官恰恰缺少这两样品质,在血雨纷飞的战场吓得不知所措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中国的文官知识面极为狭窄,除了儒家经典外什么也不懂(因为宋王朝以后的科举考试只考儒家经典),就更不用说懂战争了,因此文官队伍中几乎不可能出现什么军事专家。看了《三国演义》和《水浒》的国民,也可能会说文官比武官更会打杖。其是那只是小说上的描写,文官在战争中的作用被大大夸张了。文官在后方出谋划策往往表现得很有见识,可统领军队亲临战场则是另外一回事,三国时期蜀汉帝国的谋臣马失街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蒙古帝国几乎没有什么文人,可蒙古军队的战斗力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宋帝国的军事体制被后世的汉人王朝忠实地继承下来,军队的战斗力也因此一直得不到提高。

(二)、绝对极权专制体制防碍了军队的临阵变通。  

朱元璋得天下后,从中央到地方推行一套绝对极权专制体制,把行政权和军权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帝国的文臣武将只能秉承他的意志办事,没有任何决策权。表现在战场上就是军事统帅必须事事向皇帝请示,小到战斗队形大到战略战术,都得请示皇帝并得到批示后才能执行。那时没有现代化的通迅工具,请示并接受“圣旨”的日程少则一月,多则半年。等到圣旨到达前线时,战况已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变化,原来的策略已不管用,于是又得重新请示……   
在如此多的束缚下,前线的军队要是真能有所作为岂不成了天下怪事。      

(三)、汉民族内斗热情的加深。  

众所周知,汉民族是一个热衷于内斗的民族。与其说外族打败了汉族,不如说是汉族自己打败了自己。世界上的民族多半是被外来民族打垮的,只有汉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被自己人打垮的。尤其是唐王朝以后,汉民族的内斗热情一天天深化,到了明王朝时期则把自己斗成了一盘散沙。外来民族之所以能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取得辉煌的战果,根本的原因就是汉民族的内斗助了他们一臂之力。明帝国首先就是被中国人自己打跨的,然后满洲人才乘隙而入坐收渔人之利。驻守山海关的司令官吴三桂为了战胜内部的敌人,竟然和全民族的共同敌人站在一边来对付中国人!!!明帝国的“边防长城”袁宗焕被押赴刑场千刀万剐时,普通臣民也可能被糊弄,但帝国的高级官员不可能全部被糊弄,应该会有部分人看出这是敌人的“反间计”。但极少有人站出来为袁宗焕申冤,因为他们嫉妒袁宗焕的战功和声望,巴不得袁宗焕倒媚,丝毫也意识不到正是袁宗焕的战功和声望,才保护他们继续安享荣华富贵。袁宗焕这道长城一垮,他们就成了最卑贱的亡国奴。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尽管有四亿人的庞大数目,但这四亿人不能团结一心,形成的民族合力说不准只有几万人的力量,因此被两千多个洋人打得落花流水。如果四亿中国人象满洲人在入关时期那样众志成城,别说两千多个英国远征军拥有洋枪洋炮,就是拥有原子弹也不一定管用。  
在中国的近代战史上,技术是主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甲午中日战争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那时中国的力量比日本强大得多,可那次中国也败得最惨。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已由野蛮转向了文明。自核裁军条约在赫尔辛基签署后,文明的竞争最终替代了野蛮的掠夺。虽然在阿拉佰世界和发展中国家间或传来不详的炮声,可世界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因此鼓吹战争是不合潮流的。但中华民族应该从近千年的对外挫败中汲取教训,虚怀若谷地面对自己的劣势,并进而改正这些劣势。使我们的民族真个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此贴被375014083于2005-4-17 15:14:42修改过]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狼舞跑步进入秋天
6 楼: Re:历史未解之谜:古罗马第一军团消... 05年04月17日19点12分


一直对汉代的这段历史很感兴趣,没想到还有这样的隐情。
陈汤是西汉少有的豪情人物,宣帝的时候,呼韩邪单于(就是娶王昭君的那个)归汉,郅之单于势力渐强,他在西域慢慢的蚕食汉朝的势力,控制了康居国,开始侵略乌孙——大概是,手头没资料——当时是元帝在位,石显这样的宦官当政,汉朝国势渐弱,无力顾及西域。陈汤是汉使西域的一个使者,对匈奴的猖狂很看不过去,就胆子很大的伪造了皇帝的命令,召集了在西域屯田的汉军以及西域各国的军队进攻郅之,大胜,从此以后,匈奴彻底被汉朝打服,直到王莽代汉,都没再打过大仗——不过王莽这丫够呆的,给匈奴的单于起了个很伤民族感情的名字,把人气反了。
不过陈汤是个大财迷,回国后贪污腐败,被国人很看不起。
西汉在西域有几个传奇人物,张骞,郑吉,解忧公主,冯夫人,还有这个陈汤。
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开拓时代啊。






那一天,
我踏进暮春的花园,
蓦然看见,
花雨中你飞舞的翩仟;
那一月,
我拍遍所有的栏杆,
不为望远,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携孤影独行向天边,
不为流浪,
只为贴紧你的温暖;
那一世,
纵歌纵酒纵流年,
不为醉倒,
只为梦中与你相见。


YENEDROLTOUHYTEAMOEARONYM



我的BLOG,没有意外,不会再搬家了:http://xixinrujing.wish365.com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375014083……
7 楼: Re:Re:历史未解之谜:古罗马第一... 05年04月17日22点09分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开拓时期不外乎:一、强汉时期,二、盛唐时期,三、明成祖时期。前两个大家普遍都很熟悉,后一个可能就比较陌生了。事实上明成祖亲征漠北、平定安南、派郑和七下西洋,件件都是大功绩。
至今还有很多不明史实的人夸口说咱们元朝的时候如何如何了得、把俄国老毛子踩在脚下云云。请注意,这个“咱们”的元朝是其实蒙古人的元朝,不是汉人的元朝——我不是挑起民族矛盾,在那个时候,蒙古人和汉人的区别绝对比现在我们和日*人的区别还大。在元一朝,汉人(即元时的“南人”)充其量就是被别人征服的四等公民(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罢了,蒙古人打死了汉人都不用偿命,那个时候谁和你是“咱们”啊?
所以当我看到有的所谓“专家”呼吁不把岳飞、文天祥、袁崇焕、史可法等算做民族英雄的时候,真想大骂他一句:“***!连三宝太监都比你有种!”
这些是突然想到的,虽然有些偏题,但联系到近来的一些事,仿佛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今晨霓虹鬼神童子
8 楼: Re:历史未解之谜:古罗马第一军团消... 05年06月12日09点15分


古罗马第一军团真的汉朝的话 我觉的史书应该写一笔啊 东汉的时候大秦王安蹲派使者去汉朝 这也被写入汉书了 像岳飞 史可法 都是民族影响啊 现在不光是汉族一族啊 我们也考虑其他民族的心情啊接中国现在的局势 还是团结为主啊 一直对外啊 这毕竟是我们家的家事啊 现在是担心的是 台湾和当前的对中国不利的局势啊 我也不想看我们呢的后院起火啊








http://web.dingsun.net/cmwl/bbs/cgi-bin/leobbs.cgi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
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王允定计诛逆党,李□郭汜兴刀枪;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
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貌貅镇中土。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
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页/共1页(总计7个回复)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