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014083(……)
|
|
1 楼:
[转载]光绪之死
|
05年03月22日23点59分 |
光绪是清朝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年号。载湉于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太后的胞妹,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光绪在位34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光绪元年是1875年,光绪末年是1908年。
光绪朝服像
光绪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光绪十三年(1887年),慈禧为载湉举行了亲政典礼,为了继续控制光绪皇帝,但慈禧太后又玩弄政治伎俩训政了两年,才允许载湉亲政,同时又立她弟弟桂祥的女儿为皇后,使光绪帝仍然形同傀儡。
光绪照片
中日甲午战争,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因朝廷的腐败,清军战败。痛定思痛,在梁启超和康有为等的推动下,他决心维新派变法以图强,颁布了《明定国是》召书宣布变法。但是过于激进,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利益,被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导致变法失败。政变后慈禧太后再次大权在手,对外宣称光绪皇帝患病不能理事,实际上是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死于西苑瀛台涵元殿。光绪自被慈禧皇太后“废黜”之后,整整过了10年的囚禁生活,长期郁闷的生活导致光绪体弱多病,清宫太医院档案《慈禧光绪医方》一书,可以看出光绪虽然多病,但医药条件极好,不会突然死亡。但就在慈禧皇太后死去的前一天,突然驾崩。光绪皇帝去世的消息一传出,就震惊了海内外。于是,光绪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便由此而产生。
这里我转载一些有关光绪之死的文章,供对此有兴趣的推友们一飨. -------- 光绪之死(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2004-178期)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1908年11月14日)傍晚,38岁的光绪皇帝躺在冰冷寂静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满含悲愤离开了人间。第二天下午,操纵晚清政权达半个世 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死在中南海仪鸾殿内,终年74岁。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去世的消息一传出,就震惊了海内外。人们普遍认为,光绪在慈禧前一天死去,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害……
传闻:光绪被害致死?
晚清文人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和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中摘抄的清代笔记认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害怕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令人将光绪害死。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传》和德龄的《瀛台泣血记》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莲英等人平日仗着慈禧的权势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怕慈禧死后光绪清算他们的罪孽,于是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
曾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民国时期的杂志《逸经》第29期上发表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秘档:光绪临终病情
由于种种传闻,光绪之死成为清末历史上一大疑案。光绪究竟是怎么死的?还是让我们看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当年光绪病情档案是如何记载的吧。
档案一:光绪37岁时的《病原》说,他遗精将近二十年,腰腿肩背经常酸沉,耳鸣也有近十年。可见,光绪一直身体不好。
档案二:光绪二十六年《脉案》记载,从这时起,光绪的病情不断恶化。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光绪已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关节炎和骨结核以及血液系统疾病,这是导致光绪壮年夭亡的直接原因。
档案三: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初九《脉案》,御医曹元恒写下,皇上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病势到了无药可用的严重程度。
档案四:同年五月初十《脉案》,御医陈秉钧写有“调理多时,全无寸效”的话。江苏名医杜钟骏为皇帝看过病后也表示不求有功,只求不出差错,说明医生们对光绪的病已无能为力了。
档案五:同年九月《脉案》,此时光绪的病状更加复杂多变,脏腑功能已全部失调。
档案六:同年十月十七,三名御医会诊《脉案》,这时光绪的病情已进入危急阶段,出现肺炎症及心肺衰竭的临床症状。御医会诊后私下对朝臣说:“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
档案七:同年十月十九光绪的《脉案》,光绪出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全身乏力的症状,御医们“甚感棘手”。
档案八:同年十月二十光绪的《脉案》,当晚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神志昏迷。
档案九:同年十月二十一光绪《脉案》,当天中午,光绪脉搏似有似无,张嘴倒气,傍晚,光绪怀着满腔怨恨与世长辞。
从光绪去世前八年的档案记录来看,光绪病状是一步步恶化的,应该属于正常病死。
历史回顾:光绪继位真相
清宫秘档告诉人们,光绪的确是病死的。但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人们就怀疑他不是正常死亡,这也是事出有因的。看看光绪不幸的婚姻和他苦闷的皇帝生涯,也就可以理解人们的种种猜测了。
光绪与慈禧虽以“母子”相称,但他并不是慈禧亲生。光绪名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出生在北京醇郡王府。
醇亲王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他的母亲叶赫那拉氏是慈禧的妹妹。因此,光绪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的深夜,慈禧的独生子同治皇帝因患天花突然去世。由于临终没有留下遗命,慈禧太后压制了其他一切意见,坚持由4岁的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入宫来继承皇位。
载湉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一方面因为同治皇帝没有留下儿子,更重要的还是慈禧想找个儿皇帝,为她再次垂帘听政创造机会。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4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牢牢抓在手里,当作争夺权力的工具。
婚后短暂幸福
光绪虽然当了皇帝,但自从入宫以后,陪伴他的只有孤独。他是在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的严厉训斥中长大的,没有母爱,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治愈的病根。
按照清朝祖上留下的规矩,皇帝到了16岁就要亲政。随着光绪年龄的增长,他的大婚和亲政日期逐渐临近,慈禧把大权交给光绪皇帝已不可回避。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19岁的光绪举行大婚典礼。光绪的皇后和两个妃子都是慈禧选的,皇后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这位皇后长得实在不漂亮,瘦弱驼背,光绪极为不满,但也无奈。慈禧之所以选自己的侄女为皇后,就是利用皇后来控制和操纵皇帝。
光绪的两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亲姐妹,瑾妃相貌一般,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庄,性情机敏。
珍妃入宫犹如一块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她对光绪的同情和体贴,激起了光绪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同时,也引发了他要在政治上摆脱束缚有所作为的欲望。大婚后的数年间,他与珍妃共同度过了一生中较为轻松的时光。而这一点,是慈禧最不愿看到的。
帝后权力之争
光绪亲政后,53岁的慈禧表面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际上一如既往地把握着国家政务。她一方面处处限制光绪,国家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办理;一方面又通过隆裕皇后及亲信太监李莲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
慈禧规定:每隔一日,光绪必须亲往颐和园向她汇报政务,听候训示。光绪经常披着星星来,顶着月亮去,饱受奔波之苦,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光绪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实现,日久天长,精神抑郁,旧病不去,又添新愁。
从光绪的《脉案》看,相当一段时间内,光绪体质没有见好,但是看病和吃药的次数却相对减少。这主要是光绪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整天忙于政务,另外,他还要随时应付慈禧的训斥,无暇顾及看病吃药。这就更使得他的健康每况愈下。
光绪疾病缠身的一生中在政治上最大的举动,就是戊戌变法了。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和珍妃的支持下,光绪试图改革政治,富国强兵。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强调博采西学,推行新政,授予康有为“专折奏事”特权。
守旧的权贵重臣害怕改革触动他们的地位,纷纷投靠慈禧并竭力挑拨他们“母子”关系。慈禧也深恐光绪改革的成功会影响到她的独裁。这样朝廷大臣里出现了“后党”与“帝党”,双方展开激烈的斗争。
光绪亲政的十年,是与慈禧进行政治和权力斗争的十年,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运动,双方矛盾日益尖锐。
重创:戊戌变法失败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在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下,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绪本人也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政治生活到此结束。此后,光绪度过了10年没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又将光绪挚爱的珍妃囚禁在钟粹宫后北三所,并且给她立下一条规矩:今后不许再见皇上。慈禧重新出面训政,多方凌辱折磨光绪。起初,慈禧想过要谋害光绪,后来又想把他废掉。
光绪深知慈禧的险恶用心,日夜担惊受怕,他对天长叹:我连汉献帝都不如啊!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病情日益加重。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初二,御医朱等人在光绪的《脉案》中写下:皇上脉搏微弱,面色发黄,鼻子溃疡,吃饭不香,消化不良,心情烦躁,时常叹息,气短而懒得说话,精神恍惚,常常半夜醒来,对墙无故发笑。皇上本来身体就不好,气血双亏,心肾两虚,现在又胸中郁闷,虚火上升,造成脾胃不和。慈禧害死珍妃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相传她临行前命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这件事情在正史上没有记载,但珍妃确实是那时死的,因为从那以后再没见过有关珍妃的记载。而且后来有个太监有一个回忆录,专门谈到了珍妃被慈禧害死的情况。当光绪得知珍妃死讯,旧病复发,再也无法康复了。
由此可见,从光绪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加重,都与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是光绪得病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谈来,民间传说慈禧害死光绪并非全无道理。
尽管从光绪脉案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光绪属于正常病逝,但人们总觉得他只比慈禧早死一天,这太奇怪了。光绪当时身体很弱不假,但为什么这一天也拖不过去呢?是慈禧手下最后几天在药里下了什么东西,还是做了别的手脚?这些猜疑只是猜测,因为到现在为止,都没有确凿的证据。 -------- 《启功口述历史》
我的九代祖是清世宗雍正皇帝,我曾祖叫溥良,曾任江苏学政(相当于江苏教育厅厅长).
我曾祖遇到的、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件事:他在任礼部尚书时正赶上西太后(慈禧)和光绪皇帝先后“驾崩”。作为主管礼仪、祭祀之事的最高官员,在西太后临终前要昼夜守候在她下榻的乐寿堂外。其他在京的、够级别的大臣也不例外。就连光绪的皇后隆裕(她是慈禧那条线上的人)也得在这边整天伺候着,连梳洗打扮都顾不上,进进出出时,大臣们也来不及向她请安,都惶惶不可终日,就等着屋里一哭,外边好举哀发丧。西太后得的是痢疾,所以从病危到弥留的时间拉得比较长。候的时间一长,大臣们都有些体力不支,便纷纷坐在台阶上,哪儿哪儿都是,情景非常狼狈。就在宣布西太后临死前,我曾祖父看见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乐寿堂出来,出于职责,就问这个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答道:“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酸奶的意思。当时光绪被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前也从没听说过他有什么急症大病,隆裕皇后也始终在慈禧这边忙活。但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接着这边屋里才哭了起来,表明太后已死,整个乐寿堂跟着哭成一片,在我曾祖父参与主持下举行哀礼。其实,谁也说不清西太后到底是什么时候怎么死的,也许她真的挺到光绪死后,也许早就死了,只是密不发丧,只有等到宣布光绪死后才发丧。这已成了千古疑案,查太医院的任何档案也不会有真实的记载。但光绪帝在死之前,西太后曾亲赐他一碗“塌喇”,确是我曾祖亲见亲问过的。这显然是一碗毒药。而那位太医院正堂姓张,后来我们家人有病还常请他来看,我们管他叫张大人。
咸丰指着同治对慈禧特意说:“你带着他走吧”
说到这,不能不说说西太后和光绪这两个人。后人都很同情光绪而痛恨西太后,认为如果当时能把西太后废掉或干掉,让光绪执政,中国就会走向强盛、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光绪是个很无能的皇帝。他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在西太后的压制下,不能随便说,随便问,随便做,还要随时提防被废。因为已有他的皇储“大阿哥”被废的事情发生过了(据说大阿哥后来很潦倒,成天出入后门桥一带的茶楼酒肆,不知何时默默死去)。所以光绪并不懂国事,更没有实际有效的管理国事的本领和经验,也并不真正懂得如何维新变法。在那矛盾重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即使他上台,也不可能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而慈禧这个人却很厉害,她有手段,有魄力,敢下手。咸丰死后不久,她就把当时最有权的宗室领袖肃顺在菜市口杀掉。据李越缦(李慈铭)《越缦堂笔记》的记载和分析,慈禧杀掉肃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肃顺看不起她,认为她只不过是咸丰的偏宫。她用人有一套,在朝廷上有意不安排自己家族的人,而是用夫家的人。按清制:慈禧做了皇后,她们家的人,如父亲、兄弟都可做承恩公,清初封为一等公,乾隆时才降为三等。娘家称贵公府,当时掌事的人叫贵祥。但实际上,贵公府的人都没任过什么要职。当年英法联军打到北京后,咸丰皇帝带着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及太子同治,逃到热河。英法联军撤出北京后,咸丰明确地吩咐西太后带着她生的儿子同治回北京,言下之意是自己不准备再回朝执政,而把大权交给西太后和同治了,这也正是西太后日后能独掌大权的原因。而咸丰最后在热河自杀了,至于具体怎么死的不知道。但他指着同治对慈禧特意说的“你带着他走吧”的话,用意是再明显、再清楚不过的了。这恐怕也是史书中缺载的。而同治死后的光绪纯粹是个傀儡,指望他能改变中国的局面和命运是不可能的。
当年威风八面的老佛爷此时早已成了一具干尸 注:启功,姓爱新觉罗,字元白,满族,生于1912年7月26日。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启功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他执教六十余年,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设立了励耘奖学金。 启功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诗坛,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自80年代初,他的书画专集、诗词专集陆续出版,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好评。近几年,又先后赴日本、新加坡、韩国和香港、澳门举办书画展,取得了很大成功,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启功还是我国的文物鉴赏家和鉴定家,对于古代书画和碑贴的鉴定尤为专精,独具慧眼,识见非凡。他曾受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主持鉴定小组,与其他几位专家一起,对收藏在全国各大城市博物馆的国家级古书画珍品,进行了全面鉴定和甄别,为国家整理、保存了大量古文物精品。 启功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论书札记》、《说八股》、《启功书画留影册》等。
启功
--------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清.十二帝疑案.光 绪>
主讲人简介: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注:关于光绪阎崇年一共讲了三讲,其中只有第三讲涉及了光绪之死,但前两讲对于我们了解光绪的生平很有帮助,因此一并转载.
正文: 大家好,今天我讲光绪。光绪皇帝名载湉,4岁登极,在位34年,享年38岁。光绪是清朝非皇子入继大统的第一个皇帝,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今天我要讲,我是想按照光绪皇帝自然的生命历程来讲。就是光绪皇帝38年的生命历程,一共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出生到4岁,就是醇亲王王子时期,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个。第二就是从4岁到亲政这十二三年的时间。幼帝,就是少年天子,幼帝时期。第三段,就是从亲政到被囚禁十年的时间,我说这叫做囚帝时期。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崩驾了。同治死在皇宫养心殿东暖阁,戌时,两宫太后就在养心殿的西暖阁召集大臣会议。在这次两宫太后召见王公大臣的时候,宣布同治皇帝故去了。谁继承大统?考虑到年纪太大的不合适,要年纪小一点儿的好教育,谁继承大统?太后宣布:“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就是说,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继承咸丰皇帝为子,入承大统做嗣皇帝,他不是继承同治而是继承咸丰。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慈禧为什么选载湉来入承大统?
大家知道,乾隆定下来辈分的排,叫“永、绵、奕、载”四辈,道光又接续了四个字,叫“溥、毓、恒、启”。同治叫载淳,“载”字辈。他死了以后,应当是“溥”字辈来继承。你没有儿子过继,应当是找“溥”字辈,“溥”字辈这时候有谁呢?就是道光的一个长孙,叫溥伦,但是溥伦这一年17岁。如果溥伦继承皇位的话,最晚18岁要亲政,那“太后垂帘”这一说就没了,所以,就没有选“溥”字辈,就选“载”字辈。“载”字辈,道光皇帝有9个儿子,老大奕纬,老二奕继,老三奕纲,都死的早,老四奕詝,就是咸丰。咸丰就一个儿子,没谈过继的事情。老五奕誴过继出去了,过继给惇亲王。老六就是奕訢,奕訢有两个儿子。这个时候一个叫载徵,一个叫载漪。载徵这个时候没有儿子,载漪这个时候也没有儿子。往下就是老七,就是醇亲王奕譞,奕譞他有四个福晋,有七个儿子。奕譞的儿子里面选谁?奕譞跟慈禧有一种很特殊的关系,就是咸丰十年,这一年奕譞19岁。慈禧她是兄弟俩、姐妹俩,慈禧要考虑到她妹妹想法要嫁给皇室。慈禧在宫里面很少接触男人,经常接触的也就是这几个小叔子,奕訢、奕譞等等。这个时候就是咸丰十年,奕訢已经结婚了,所以不能再考虑了。那老七呢?奕譞19岁没有结婚,奕譞这个人比较厚道,也比较实在,慈禧看上了,就撺掇这门婚事,就把她妹妹嫁给了奕譞。那奕譞的儿子呢?老大早死了,老二就是载湉,这一年到同治死这年,载湉4岁,再往下就太小了,所以选来选去就选了载湉。
载湉对慈禧来说,有两重关系:从皇家来说,是她亲侄子,从她娘家来说是她亲外甥,两重关系。所以慈禧就选载湉来继承皇位。还有一点,就是同治死了之后,“辛酉政变”这一年奕譞20岁,奕譞带了人,到密云半壁店抓了谁呢?抓了肃顺,奕譞是跟咸丰灵柩回京。走到密云半壁店的时候,肃顺熟睡了,突然闯进门里把肃顺抓起来。抓到北京之后,不久就把肃顺就杀了,所以在“辛酉政变”这个过程当中,奕譞对慈禧来说,有重大贡献,为慈禧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慈禧就选定奕譞来继承咸丰的帝统,做了清朝的第十一任皇帝。
慈禧这样做,是一个重大的改制:第一,慈禧改变皇位父死子继的祖制,努尔哈赤死了,由儿子皇太极继承。皇太极死了之后有争论,是弟弟继承,还是儿子继承,最后顺治继承。顺治死了,儿子康熙继承。康熙死了,儿子雍正继承。雍正死了,儿子乾隆继承。乾隆死了,儿子嘉庆继承。嘉庆死了,儿子道光继承。道光死了,儿子咸丰继承。咸丰死了,儿子同治继承,到这儿改了,也可以过继过去也算儿子继承,这是一个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一个重大改制。第二,慈禧改变皇位继承程序的祖制,皇位继承它有一个程序,清太祖太宗死了之后皇位继承,由贵族会议集体讨论决定,顺治死了之后,皇位怎么办?是顺治死之前由皇太后和顺治共同商量,用顺治的名义发布了一个遗诏,就是康熙继位,没有用皇太后的名义,是顺治的遗诏来决定的。康熙的遗位怎么办?官书说是康熙有遗诏,雍正继位,雍正之后改了个办法,叫秘密立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是秘密立储,也还是皇帝决定的,同治死了之后,是太后决定的,整个皇位继承的决定的程序改制了。所以我说,是慈禧一言定大统。
第三,慈禧改变幼帝大臣辅政的祖制,第一个幼帝是顺治,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两位亲王辅政,叫“辅政王”,后来改名叫“摄政王”,第二个幼帝是康熙,8岁,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大臣辅政。咸丰死了之后,同治6岁,遗命八大臣,就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端华的弟弟大学士肃顺,还有御前大臣额驸景寿,还有四位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位顾命大臣,也叫赞襄政务大臣辅政。后来发生“辛酉政变”,“辛酉政变”之后,还是恭亲王奕訢,做议政王辅政,但是,到了光绪的时候,4岁做皇帝,没有亲王,也没有大臣辅政,权力完全抓到皇太后手里。这是慈禧对清朝幼帝王大臣辅政的一个重大的改制。这三条就把皇位继承制度做了一个很大的改变。慈禧宣布这个消息之后,29个大臣没有一个提出异议的,事情就这么定了。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慈禧一言定大统。
下面我讲第二个部分,就是光绪皇帝的少帝生活,少年天子生活,光绪皇帝的少帝生活。初五同治死了,夜里头把手续都办完了,初六就把4岁的光绪在家里面哭哭啼啼的声中,用个小轿抬到了皇宫,抬到了养心殿,先到西暖阁,向两宫皇太后跪拜行了大礼。然后又到东暖阁,到同治的遗体的旁边,叩拜祭奠,然后“剪发成服”,继了皇帝位。光绪做皇帝4岁,实际上3周岁多一点,这么点一个『⒈У交使锿吩趺窗欤克薨。挥星兹耍偷谜宜职郑汛记淄蹀茸X叫到皇宫里头,醇亲王奕譞这个人,很有城府。
他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他上《豫杜妄论》密书,秘密的这么一个奏书,上给慈禧,上给两宫太后,为什么上了这个奏书?这里头有个历史典故,是明朝正德皇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死了之后没有儿子,让他堂弟,就是嘉靖帝朱厚熜继承皇位。他这个弟弟当时在哪儿呢?在湖北的安陆,明朝的规定,王不能在北京,都要分在外地,清朝不,清朝王府就在北京,就把他接到北京来,就继承了皇位。继承皇位之后,就发生一个争议,叫“大礼仪”,就是嘉靖称他这个父亲叫什么?继承那个父亲叫什么?这不有个礼仪问题吗?朝廷官员分为两派:一派说,你亲生的父亲叫“本生父”,亲生了你,本生父。继承那个父亲,叫“皇伯父”。另一些大臣不干,说不能这样子,你已经过继过去了。嘉靖很拧,就是要称我的父亲是“本生父”。这一来事情就闹大了,何孟春等135个大臣,到金水桥的南面跪着哭,叫“憾门大哭,声震阙廷”,就是声震庙堂,憾门大哭。声震殿堂,哭了两个时辰,嘉靖火了,让他们退,不退,就把编修王相等大约有180人,拉到午门前廷杖,因为打伤致病,死了17个人,大臣廷杖打死17个人,这是轰动朝野的叫做“大礼仪”的案子。醇亲王奕譞他知道历史,将来这个事情怎么办,怎么称呼,所以他预先写了一个叫《豫杜妄论》书,明朝这个“大礼仪”这个案子重演。果然,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个官员叫吴大徵就提出这个问题。慈禧就把醇亲王奕譞这个秘密的奏书拿出来了,做回应,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是奕譞的第一件事情。
奕譞第二件事情,请求免去一切职务。奕譞职务很多,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御前领侍卫内大臣等等。他儿子做了皇帝了,他就请求免去这些职务。慈禧不同意,他再申请,同意了,就是把醇亲王奕譞所有的职务都免了,就是保留了一条,就是亲王双俸,就是加一倍,双倍的俸禄,这个倒不过分。就负责一个事情,在毓庆宫照顾他的儿子光绪皇帝读书,这样可以减少很多的闲话。
第三严于律己,奕譞日日敬敬慎慎,夜夜乾乾翼翼。小心翼翼,夜夜乾乾翼翼,他把自己那个正堂挂了个匾,叫“谦思堂”,谦逊的“谦”,把自己书斋也有个斋号,叫“退省斋”,他这个几案上放了一个欹器。我解释一下,“欹器”是一种巧器,装上水,“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这个罐装上水,没装满的时候它是歪的,装到中间的时候,这罐是正的,装满了倒过去,水全洒了。这罐是叫“欹器”。孔子听说这个器让他弟子亲自实验,果然如此,这是我们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典故,叫“欹器”,这个欹器的特点,是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奕譞把这个欹器摆在他案子上,还题上字,“满招损,谦受益”。醇亲王奕譞把他儿子闺女的房子,每一个房子亲自写一个联,每一个屋都挂上。这个联很有意思,很值得我们思考,醇亲王奕譞,他写的联是这样子,他说:“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如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这个醇亲王奕譞他脑子想,醇亲王府旁边不有个太平湖吗?湖的名“太平”,家就要过一种太平的生活,他认为荣华富贵已经享尽了,就是要求太平了,醇亲王这三件事情,可以看出醇亲王的为人,和对子女的教育。
醇亲王的儿子载湉就是光绪,到了皇宫之后,在养心殿,这时候是4岁,第二年,5岁了,就要讨论要上学了。清朝皇室的规定,皇子6岁上学,因为他入皇宫这年是同治13年,第二年就是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光绪皇帝在太和殿举行继位大典第二年,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这是一个吉日子,光绪皇帝开始上学读书,这一年虚岁是6岁,我算了一下,周岁4岁半。上学的地点在毓庆宫,6岁的小光绪上学,环境生,师傅生,伴读也生,一切都生,不习惯。给他选了师傅,一个是翁同龢,署侍郎,内阁学士,和侍郎夏同善。翁同龢和夏同善是同科的进士,翁同龢主要教给他书,识字,四书,夏同善这个时候主要教给他写仿格,写字。还有御前大臣,主要教他学满语文,蒙古语文和骑射,刚一上学的时候,他不习惯,他就哭、闹、发脾气,翁同龢、夏同善哄也不好哄,近了不是,远了不是,就报告慈禧了。慈禧说你们再好好开导一下皇上,开导还是不听,发了脾气以后就摔书本。小孩嘛,四周半。所以把他爸爸找来了,就让醇亲王奕譞到毓庆宫来帮着照顾小皇帝读书,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光绪就比较习惯了,就习惯读书生活。学习很用功,光绪还是比较聪明的,不像同治那么顽皮,不好好念书,字写得也可以,也能做诗,后来文章也行,因为他受了一种帝王教育,特别要强调“仁爱”之心。
光绪十一年,这一年他15岁,虚岁15岁,写了一篇御制文,这篇文章里头有几句话,我读一下,也还值得我们思考,他说:“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一个老百姓饥饿了,就是等于我也饥饿,一个老百姓寒冷了,等于我也寒冷了。这就是15岁的时候,有一点爱民之心,他还写诗,写了一首诗叫《围炉》诗,诗有四句话:“西北明积雪,万户凛寒飞,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边塞下大雪,老百姓很冷,但是在皇宫里头,炉火通红暖洋洋的,就是他还思念边塞,思念贫民的辛苦,寒苦。光绪上学的时候是比较用功,学习也还可以。但是光绪的性格我看和他父亲不一样,可能受他母亲的遗传因素比较多,他母亲的性格没有见到官方的文献记载,我们可以从他姨慈禧的性格联想到光绪母亲的性格,慈禧是好强争胜,我行我素,我想光绪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受了他母亲的遗传因素的影响。当然,也还有教育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等等。光绪逐渐逐渐就长大了,顺治是14岁亲政,康熙也是14岁亲政,到了14岁了,按说光绪应该亲政了,慈禧说再等一等,等到光绪十三年,虚岁17岁了,不能再拖了,所以光绪十三年,光绪亲政,亲政之后,两宫太后就要撤帘,退政,不能再听政了,所以光绪从亲政开始,到戊戌变法失败,这之间十年多一点的时间,是他做皇帝的时间。
光绪在少帝时期有三件大事情,第一件大事情,就是对外关系的大事情,就是发生了中法战争,法国向中国驻在越南的军队发起了进攻,引起的中法战争,法国的军队曾经打到台湾,在淡水被刘铭传给打败了,又北上到了镇江,清朝在中法战争中,叫做“不败而败”,签订了《中法新约》,这个历史责任还不是光绪,因为他还是没有亲政。第二件事情就是我们国内台湾设立行省,因为台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光绪十一年,清朝正式设立台湾省,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归闽浙总督管辖,《清国史·刘铭传》记载说,他是安徽合肥人,后来参加了淮军,后期在淮军为诸将之冠,他在台湾抗击法国的侵略有功,后来就任命他为台湾的巡抚,这个人思想比较开明,他提议要修铁路,所以《清史稿·刘铭传传》记载:“中国铁路之兴,实自刘铭传始”。他做了台湾巡抚之后,在台湾修铁路,架电线,整顿吏治发展生产,最近上映电视剧叫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讲的这个事情。
第三件事就是宫廷里头的,就是慈安太后故去了。慈安的死,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病死,一种说法是慈禧害死。这里面有一个事情,有的书记载,慈禧害了一场大病,病好了,慈安去看她,慈禧也很高兴,就招待慈安吃点心,就是慈禧娘家做的点心送到宫里。慈安这个人有个习惯,睡午觉,午觉醒了之后要吃点心,正好她到慈禧这个地方去吃点心,看着点心做得很漂亮,也很好,她就吃点心。慈禧问怎么样,她说这个点心很好吃,说这是我娘家做的,过几天我让他们做,我再给你送去。慈安也很受感动,有的书说,慈安就跟慈禧说,说我们姐妹俩已经二十年了,就是从同治死,同治十三年,现在是光绪七年,一共二十年,一直都很好,有一件事情,我一直想跟你说,没说,就是当年这个咸丰皇帝死之前,留了一个手谕给我,我给你看一下,慈禧一看以后非常之惊讶,手谕大概内容就是说,如果慈禧跋扈无法,用手谕处置,慈安说既然我们姐妹俩二十年了也都很好,你把这手谕给我,慈禧当着蜡烛就烧了,慈禧是又惊讶又感动。过了几天之后,慈禧就派人送点心给慈安吃,里面下了毒,头一天慈安还挺好,第二天慈安突然就死了。这件事情正史没有记载,慈安是不是慈禧害死的,咸丰临终之前有没有给慈安手谕,正史都没有记载,都是野史小说里头写的。我在这么提一句,跟大家说,这是野史小说记载,正史没有记载这两个事情。慈安死了之后,慈禧就一个人垂帘听政,独掌天下。
上一讲,我讲了光绪上,今天讲光绪中。光绪一生38年的生命历程,可以分做四个时期:第一,就是从出生到4岁,主要是做醇亲王王子时期;第二,4岁登极,到光绪十三年亲政,中间这12年的时间,是少帝时期,就是少年天子时期;第三,从光绪十三年亲政,到光绪二十四年变法失败,中间是11年的时间,是亲政时期;第四,从光绪二十四年变法失败,到光绪三十四年死,中间10年的时间,是囚帝时期。
光绪的童年时期,少帝时期亲政时期大的事情,上一讲跟大家做了简单的介绍,今天重点讲光绪囚帝这十年的生活。
第三个问题,就是光绪生命历程的第三个时期,亲政时期。光绪在这个时期,碰到的大事情两件,现在我讲第一个问题:甲午战争,光绪主战。
中法战争之后,清朝吃了亏,发现海军不行,就成立了水师衙门,逐渐建立起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水师,有一支可观的舰队。但是这个时候的国际形势和同治新政的时候不一样,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开始向朝鲜向中国东北扩张,俄国也向远东扩张,向中国的东北和西北侵略扩张,英国、法国等西方殖民者也从陆上和海上频频地对中国侵略,其中最严重一件事情,就是中日甲午战争。这场战争的经过,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说了,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清朝割去了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及其附近岛屿等给日本,赔款白银两万万两。这一场战争的胜败原因是非功过,史学界里种种的讨论,今天我不说,今天我就说一件事情,在这个时候,撤帘的慈禧做什么?慈禧在准备她的六十大寿,慈禧撤帘之后,大修清漪园,把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慈禧六十大寿,她想仿造当年乾隆给她母亲庆贺七十大寿的那个规模来做。时代不同了,乾隆的时候,是叫做“府库丰盈,富有四海”,乾隆自己还说花钱多。你慈禧这个时候已经是国贫民弱,外敌欺辱,没有这个条件,这么大规模来庆寿。花了多少钱呢?有一本书叫《藏园群书题记》,说花了七百万两银子,户部国库出四百万两,京官捐了121万两,外官捐了167万两,两淮盐商各捐40万两,宫女太监也都要捐银子,要摆饽饽桌,北京城里摆到颐和园,摆饽饽桌,摆850桌,张灯结彩,红的绸缎十万匹,红的地毯五十万尺。大家注意,这个时候北方闹灾荒,哀鸿遍野,北京城多处设粥厂,救济灾民,后来慈禧也看到问题的严重,有所收敛。我在这里面插一点事情,有人说,慈禧这个人,每逢甲年她就不利。甲戌年,同治13年,她独子爱子死了;甲申年,光绪十年,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年,光绪二十年,中日战争,这是她六十大寿,中法战争,是她五十大寿;甲辰年,光绪三十年,她七十大寿,发生日俄战争。这当然是一种历史的巧合了,这是第一件大事甲午战争。
第二戊戌变法,光绪主变。中法战争的失败,甲午战争的失败,就看到清朝必须要变革,要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积极变法,从光绪二十四年的四月二十三日,到同年的八月初六,一共103天,所以叫做“百日维新”。具体过程我都不说大家都很熟悉了。因为这次变法,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侵害了一部分特权人的权利地位和利益,他们就结成一伙,所谓“后党”。另外组成所谓“帝党”,慈禧发动了一个“戊戌政变”。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谭嗣同等六君子残遭杀害,光绪帝变成了囚徒,监禁在西苑瀛台,或颐和园的玉澜堂。大家到颐和园可以看,完全是一个死院,东西两厢的墙是一个暗墙,不能从窗户跑,皇后住后院也不能到前院来,完全面对一个囚徒的生活,从光绪24年到34年光绪死,整整十年。“戊戌变法”是清朝五次历史机遇当中的最后一次,这五次历史机遇我最后还要说,最后一讲还要说,就是清朝丧失了最后一次改革变法的机会,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清朝的灭亡。清朝灭亡,戊戌变法失败,固然是人民的损失,国家的损失,首先深受其害的是清代的皇室贵族,是八旗。因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首先矛头指向的是皇亲贵族,他们由天皇贵胄变成普通的平民。这个问题我在最后一讲还要再提到,这里就不多提,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光绪皇帝就开始了十年的囚帝生活。
光绪皇帝一生政治生活可以做出一个结论是悲剧,但是光绪的家庭生活也是悲剧。光绪只有一后二妃,这在清朝皇帝里面是独一无二的,那有人说宣统呢?宣统不算,因为他3岁做皇帝,6岁就退位了,还没成年呢,就不能算。就成年皇帝来说,清朝没有一后二妃的,他这一后二妃还不幸福,我数了一下,说光绪皇帝的家庭悲剧有八个不幸。
第一,父亲。他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他和父亲是个什么关系呢?是君君臣臣,然后才父父子子。乾隆和他父亲雍正就是父子关系,又是君臣关系,他父亲是皇帝,乾隆就是臣,父亲是君,他是臣,他父亲就是父,乾隆就是子,这个关系也单纯。光绪他父亲是臣,他是君,他父亲在他面前跪着称臣,就家庭生活来说,是一种悲剧,他父亲跟光绪不能和正常父子关系这样,敞开心扉来交谈,不可以。
第二母子关系,乾隆和他母亲可以一块吃饭,可以请安,可以陪着他母亲下江南,光绪可以吗?不可以,他母亲在醇亲王府,光绪想看看他妈妈行吗?不可以,他妈妈想要看看他,不经过特殊的手续,特殊的批准不可以,见了面之后,像普通的母子关系拉拉家常,随便谈一谈可以吗?不可以,作为一种家庭生活来说,这种母子关系是悲剧。
第三,皇后。皇后和光绪一方面是夫妻,另一方面皇后,不是普通的人,是慈禧的亲侄女,有些话他不敢说,说了以后,怕她报告到慈禧那儿,这个关系很难处,慈禧指定他和她的侄女皇后结婚,光绪又不喜欢,作为家庭生活来说,也是一个悲剧。
第四,跟他妃子。对珍妃,他喜欢,圣母太后又不喜欢,远了不是,因为他喜欢珍妃,近了也不是,因为皇后和慈禧不同意。一会儿我还单讲珍妃,作为家庭生活来说也是悲剧。
第五,兄弟,光绪也是普通的人,他有兄弟,他和兄弟之间的关系不能像常人家的兄弟之间关系这样,不能享受常人的兄弟手足之情。
第六对母后,就是对慈禧叫“圣母皇太后”,慈禧又把他抚养大,应当说慈禧是他的亲人,慈禧点的名让他继承皇位,应当说慈禧是他的恩人。但是在政治上,慈禧又是他的仇人和敌人,慈禧既是光绪的亲人、恩人,又是光绪的仇人、敌人,这是一个矛盾,作为家庭生活来说,也是悲剧。
第七,光绪无儿无女,身边没有子女的家庭欢乐。
第八,自己长期过着一种囚徒的生活,没有任何人跟他来往几乎,孤苦伶仃,寂寞寡人,对个人生活来说也是一种悲剧。光绪作为皇帝来说,他有皇帝的地位,我说作为一个人来说,他也是人,皇帝也是人,他的家庭生活有八种不幸。可以肯定地说,光绪的家庭生活是悲剧。
光绪结婚比较晚,你像康熙12岁就结婚了,光绪是13年亲政,17岁了,18岁才结婚,比较晚,结婚之前要选后妃呢?就愿意把自己的亲侄女也是叶赫那拉氏给光绪做皇后,将来有了孩子她死了之后,她侄女又可以垂帘听政。另外还介绍了四个女孩子,其中两个就是瑾妃和珍妃,一共五个人。慈禧还不错,还让光绪来挑选,就是都在场挑选,慈禧事先准备了一个如意给光绪,就是你看好了谁,你就把如意递给谁,谁得到这如意,就是日后的皇后。选吧,光绪这时候18了,他就看了看叶赫那拉氏,慈禧这侄女,就不大喜欢。另外两个女孩子比较喜欢,还有两个女孩子比珍妃就又差一点,光绪就想把如意递给比较喜欢的,慈禧在旁边,慈禧就使了一个眼色,就警告光绪。光绪跟慈禧身边长大的,慈禧的意图他是了解的,他就不得已把这个如意就递给了叶赫那拉氏,就是慈禧的侄女,慈禧看出来了,光绪比较喜欢的两个孩子,就没选上,免得进来之后,夺了她侄女的爱。把另外两个就是瑾妃和珍妃作为陪衬。之后,光绪就举行了大婚典礼,非常之隆重,明媒正娶了叶赫那拉氏,你尽管叶赫那拉氏是慈禧的亲侄女,由大清门抬进来的,到了坤宁宫,但是光绪你不喜欢。这个皇后,长得不漂亮,略微有点驼背,才能也平庸,再仗着她有慈禧这层关系,又比较骄横,后来一直他们关系不好。关系不好了,这个小皇后比光绪大三岁,也还算小皇后,她也要哭诉啊,她也不满意呀,找谁哭呀?就找她姑姑,又是皇太后,到慈禧那儿哭吧,慈禧当然心疼这个亲侄女,那这股火往哪儿发呀?只有往光绪那儿发,往瑾妃和珍妃那儿发了。同时定的还有两位,一个就是瑾妃,一个是珍妃,瑾妃和珍妃是姐俩,同父异母,虽然是姐俩,长得不太像,性格差别也很大。瑾妃进宫的时候,算嫔,叫瑾嫔,性格比较沉稳,表现比较平庸,瑾妃的日子很难过。后来因为她妹妹连带的关系,戊戌变法失败了以后,瑾妃被贬就贬成贵人,慈禧六十大寿高兴的时候,把瑾嫔晋升为瑾妃,后来慈禧又不高兴的时候,又把她贬,贬成瑾贵人,到宣统的时候,又追封她瑾贵妃,那是追封的不是实封的。这个瑾妃的日子是最难过的,因为皇后尽管皇帝不太喜欢,但是她跟她婆婆关系比较好,她婆婆是慈禧又是她亲姑姑,有一些不高兴的话,可以到她姑姑面前哭诉一下。珍妃因为跟光绪有一段缠缠绵绵的关系,尽管短,总还是有一些,瑾妃恰好夹在皇后跟珍妃之间,既没有得到爱情,又没有得到个人生活的幸福,应当说瑾妃也是一个悲剧。
接下来就是珍妃,珍妃和瑾妃一样姓他他拉氏,和瑾妃同时进宫,进宫的时候,珍嫔,慈禧六十大寿的时候,张灯结彩庆祝,慈禧一高兴,就封她为珍妃,很多小说、电视剧说珍妃长得如何漂亮,如何参与光绪的戊戌变法,给人一种感觉,珍妃既是大美人又是政治家,实际情况不是,珍妃长得一般,又偏胖,她姐姐瑾妃很胖,好在有照片,这个时候有照片了,不是画像,画像可以美化,瑾妃留下来的照片很胖。珍妃在宫里面性格比较活泼,比较热情,年龄也小,无忧无虑,喜欢打扮,甚至于女扮男装,穿上男人的衣服。珍妃喜欢照相,照相刚传到宫廷,所以珍妃的相片留下来少,因为她给别人照,但是她自己的相片少,但是也有,后来宫廷下了禁令,不许在宫里照相,据说,她用一个太监在城里开一个照相馆照相,后来被慈禧发现了。这个太监姓旦,因为违反了家法,下令把姓旦那个太监处死,但是,珍妃留下了真实的照片,可以看到珍妃的真实的形象。这个珍妃,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有一个人叫裕宽,他想谋一个职务就是福州将军,他先托人找李莲英,想走李莲英的后门,来谋这个缺,李莲英要价太高,他没有接受,他就跟珍妃家里面有一点关系,就托珍妃来办这个事。结果,被李莲英察觉到了,就报告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知道这个事情,非常生气。
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八这天,光绪以依例到慈禧太后那儿请安,跪下请安,慈禧不搭理他,头不抬,眼不睁,光绪跪了很长的时间,也不敢起来,也不敢问。慈禧就甩出一句话来,说你那个珍妃、瑾妃,你不管,我可得要管一管了。光绪就退出,光绪回到他的宫里之后,一会儿太监就跟他报告,非常慌张地报告,说出事了,珍妃遭到了廷杖。
我在这儿简单说一下,这个廷杖在清朝很少用,明朝经常用廷杖,有的书记载,说慈禧下令对珍妃褫衣廷杖,褫衣就是脱了衣服,这对一个妃子来说,既是肉体上的痛苦,又是精神上的羞辱。但是这件事情正史没有记载,正史没有记载说慈禧对珍妃实行廷杖,这件事情有没有?清宫有档案,就是在这一天,御医给珍妃看病,记载珍妃受到惊吓,浑身肌肉颤动,夜里十点、十二点,几次紧急召太医到珍妃那儿,有的诊断记载,说是珍妃昏迷,深夜把太医召到珍妃住的地方,从这个诊断来看,珍妃可能是真的受到了廷杖,这个事情传到光绪这儿,光绪自己是皇帝,连自己的爱妃的利益、权利都不能保障,这个皇帝也是太窝囊了,他的内心痛苦是可以想像到的。
我再补充一点,就是慈禧为什么对珍妃用廷杖,甚至有的书说褫衣廷杖,我想慈禧这样做,可以收到一石五鸟的效果。
第一对光绪,你老宠着珍妃,你不听我的话,我要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教训光绪,借着珍妃教训光绪。
第二,对皇后,珍妃老受宠,你老被冷漠,我惩治珍妃,给你出口气,给她亲侄女出口气。
第三,对珍妃,你做的事情的确被慈禧抓住了,我就严厉惩罚你,以解我多年对你的不满,心头之恨,以解慈禧多年对珍妃的心头之恨。
第四,对宫女,皇宫应当是一片净土,怎么可以在这里面贪污纳贿,卖官鬻爵,惩治一个人,教育一大片。谁再敢卖官鬻爵以此为戒。
第五,对慈禧,就是对她自己,惩治了珍妃吐出了一肚子的怨气,惩治完了,还没有结束。慈禧连着发了两道木牌,这个木牌别的书都很少见,现在档案馆里还存了这两个木牌,我把两个木牌说一下,是告诫瑾妃、珍妃和其他的人。
第一块木牌是大意是这样写的:“如有不遵家法,在皇帝前干预国政,颠倒是非,从重治罪”。看起来,光绪变法,珍妃可能从侧面支持啊,或者鼓励,可能有这样一个情况,因为她讲到干预国政。
第二个木牌明确指出告诫瑾妃和珍妃的,这样说:“平素妆饰衣服,俱按宫内规矩穿戴,并一切使用物件不得违例,如有不遵者,重责不贷”。特别提到瑾妃和珍妃的穿着衣服,看起来珍妃穿男人衣服,女扮男妆,讲得很具体了。
之后,就把珍妃打入冷宫,大门反锁,饮食从门槛底下递进去。
慈禧临逃跑之前,把珍妃推到井里面害死了。大家都知道,现在故宫有一个珍妃井,但是这件事情正史没有记载,说慈禧下令把珍妃推到井里头害死了,没有记载。可以有一点儿旁证,就是以后关于珍妃的记载,档案文献都没有,没有记载,就说明这个人消失了。后来有一个太监叫崔玉贵回忆这方面的事情,从慈禧他们西逃回来之后,又把珍妃的尸体捞出来埋葬。根据各方面材料来看,研究这方面的专家认为,珍妃的确是被慈禧下令推到井里害死的,这个事情应当是可信的。并不能因为正史没有记载,就说没有这个事情。光绪的一后二妃,和他自己一样,一生都是悲剧,这个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是当时清朝腐败的一个缩影。
今天讲光绪下,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是光绪和李莲英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李莲英和慈禧关系特别,非同一般,那李莲英跟光绪有什么关系,关系也十分密切,举一个例子,有一种说法就是光绪被李莲英害死的,这个问题,我底下还要讲就说明光绪和李莲英关系很密切,在讲光绪和李莲英的关系之前,先要介绍一个重要的太监,就是安得海,安得海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大太监,贴身太监。
同治八年,发生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慈禧派安得海到北京以外下江南替她做采办,这件事情在清朝是大事情,安得海得意洋洋,奉了皇太后的懿旨,乘着轮船顺运河南下,当时直隶总督是曾国藩,曾国藩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在直隶的管辖地区,没有做任何行动,但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得到这个信息之后,认为太监亲自出都是一件大事情。他一方面秘密奏报,说太监安得海出都怎么处置?另一方面秘密派人跟踪安得海的行动。安得海一行乘船到了山东,到了山东以后,就弃船陆行,到泰安进香。在这个过程里,丁宝桢秘密派人秘密跟踪安得海的行动,快到泰安的时候,就把安得海一行人逮捕了。安得海不服,我是奉了皇太后之命,你们算是什么人?人不听,就把他抓了。抓了之后,就把他押到了济南,怎么处置?丁宝桢手下的官员说,说要慎重,因为他是皇太后身边的太监,等到懿旨下来之后再处置。丁宝桢说,太监私自出都要正法。没等懿旨来,丁宝桢下令,把安得海等一行太监全部处死,把得到的金银财宝上交内务府。这件事情当时震动了朝廷,也震动了朝野上下。许多正义的官员表示,丁宝桢敢做敢为,坚持正义,但是也有一些人,替丁宝桢捏一把汗,他可能轻则罢官,重则论斩。这个时候,慈安太后接到了丁宝桢的上奏,慈安太后找大臣问怎么办?大臣说,按照清朝的家法,太监出都正法,慈安太后没有阻拦,丁宝桢把安得海杀了之后,没有收尸,曝尸三日。这件事情丁宝桢当时怎么想的不清楚,是曝尸三日示众,还是另外什么别的想法,慈禧得到这个奏报之后非常气愤,打狗还要看主人,我身边的贴身太监,你给我杀了,得了吗?所以很多官员认为丁宝桢这一下可以出名,但是闯了大祸。慈禧收拾一个巡抚那轻而易举,借任何一个茬儿,都可以把你修理掉,但是,慈禧没有,没有给丁宝桢任何处分,反而给丁宝桢由原来的山东巡抚升为总督。为什么?有人说,有的书记载说,社会上流传慈禧和安得海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俗话说叫有一腿。丁宝桢把安得海杀了之后,曝尸三天,有人就看到了安得海的的确确是太监。这就为慈禧太后洗刷了不白之冤。慈禧暗暗高兴,原来安得海和慈禧的一些流言,就不攻自破。所以有人说慈禧感谢丁宝桢给他升了总督,安得海死了之后,对李莲英是个什么结果?对李莲英产生了两个影响:第一,安得海的死,李莲英是牢记在心,永远以安得海为戒,处处小心谨慎,怕重蹈安得海的覆辙;第二,安得海的死给李莲英造成了机会,李莲英到了慈禧的身边,做了慈禧的大太监。
李莲英这个人很聪明,特别善于察言观色,揣摩慈禧的秉性好恶,千方百计投慈禧之所好,所以慈禧就越来越喜欢李莲英。有一种说法,慈禧上了年纪之后,她就掉头发。每天梳头的时候掉头发,慈禧一见到掉头发,心里就不是滋味。年龄一天天衰老,原来那个梳头太监呢,他不懂慈禧的心理,掉头发还给慈禧看一看,这是你自己掉的头发。人家乾隆还知道呢,乾隆是孝子,他妈妈掉了头发怎么办?收起来做一个金的发塔,掉的头发搁在那个塔里,金的发塔里。李莲英就比较聪明,给慈禧梳头的时候,掉了头发搁袖口里藏起来,那慈禧问,我今天掉头发没有,没有啊,挺好的。这样慈禧就很高兴,因为慈禧很信任李莲英,一些人就嫉妒,结果就发生了一个事情。就是大家知道李鸿章搞北洋水师,在天津、大连搞海港,就是上了一个奏折,就请皇帝派人前去巡视,慈禧太后就决定请醇亲王奕譞去巡视。因为奕譞是亲王,所以行前呢,要派太监、派太医跟随。奕譞也很聪明,我自己独自出京门,那我回来要跟慈禧太后一个交代呀。他就跟慈禧太后说,希望派李莲英跟着我一块儿走,如果中间有些误解,那李莲英可以做解释呀。也正中慈禧的下怀,慈禧也想派个身边的人跟着去。一方面了解奕譞的行动,另一方面,实际看一看海港啊。军舰水兵什么样子,当面跟她口述。所以慈禧就同意了,同意了,奕譞、李莲英等一行就从北京启程,到天津后来到了大连,后来到了旅顺,到了天津港、旅顺港,醇亲王奕譞还没出北京,沿途天津有的地方做了充分地准备。到了天津给奕譞准备非常华丽的行馆,对李莲英更不敢怠慢了,他是慈禧太后身边的人,也给他准备非常豪华的行馆。但是李莲英不住,他和奕譞住在一个馆里,一个条件比较差的地方。奕譞接待客人的时候,李莲英穿着朴素,侍立在醇亲王奕譞的旁边,不插嘴不说话,奕譞抽烟的时候赶紧给装烟,完了给点烟,恭恭敬敬。公事完了李莲英回到私馆,闭门谢客,日夜安静,一无所扰。很多官员想见李莲英,在慈禧太后面前说句话呀,可以讨官,李莲英一概谢绝,任何地方官员不见。公务完了之后李莲英就随着醇亲王奕譞就回到北京,奕譞就向慈禧报告了他的所见所闻。这个时候有个御史叫朱一新上了一个奏章,说李莲英此行广肆招摇、贪污受贿。慈禧看了之后觉得怎么会这样?就找到奕譞了,慈禧和奕譞可以说是私话,因为是她妹夫,既是亲王,又是妹夫,问他怎么回事?奕譞就把李莲英的沿途的过程,就跟慈禧报告了,慈禧又通过其他的渠道了解了一下,说李莲英的确是谨慎小心,没有那些事情。慈禧就把御史朱一新给降级处分,这件事情应当是比较真实的,因为安得海被杀这个事情对李莲英的教训太深了。
现在我们还回过头来说光绪和李莲英的关系。有人说李莲英讨好慈禧,对光绪很不好,经常说光绪的坏话。实际情况从一些笔记、文集里面记载的话来看,李莲英这个人呢,是会两面讨好。因为他考虑了,因为戊戌变法的时候,失败的时候光绪才28岁,光绪和慈禧年龄差得太多。他要想如果慈禧先死了,光绪执政了,那他的命还要不要?可李莲英是个聪明人,他在光绪和慈禧之间要两面讨好,举一个例子,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带着光绪等等所谓“西狩”,就是逃跑了,一直跑到西安。事情平息了,就是慈禧、光绪、李莲英等等就回銮,就到保定住下。保定直隶官员对慈禧招待安排非常好,她的临时的行宫,她的铺盖、日用饮食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一天晚上李莲英先伺候慈禧太后,把慈禧太后安置好了,慈禧太后就睡下了。李莲英就回到自己的屋,自己屋也安排布置得很好。因为地方官知道,得罪了李莲英是不得了,他刚回到自己屋,他想起来了,他到光绪屋去看看。到光绪屋一看,是青灯一盏,孤坐床上,光绪在那儿坐着,点着个灯,李莲英一看就明白了。他是聪明人,光绪床上被褥什么都没有,旁边小太监也没有,天气很冷,那光绪怎么睡呀?在这个时候,李莲英马上就跪下了,给光绪跪下了,说奴才该死,这些太监没有在这儿伺候您,没照顾好,都是我的责任.说完了以后,就回到他自己的屋子,把他的被褥等等就拿到光绪那边,把光绪安置好了,睡下了,他回到自己屋子里去。这个事情不是正史记载,我想可能比较真实。光绪回到北京之后,因为他这时候还是囚帝,所以那些小的太监也不是那么买账。光绪回到北京之后,说了一句话,说没有李谙达,“谙达”就是师傅的意思,没有李谙达我活不到今天,就是光绪对李莲英有感激之情,光绪和慈禧死了之后,光绪34年死了之后,第二年就是宣统元年,二月初二,李莲英就提出来他要告老回家,就退休了。
李莲英他总结他这一生太监的生涯,就是他在皇宫51年,半个世纪,八个字,侍上以敬,尊敬的敬,侍上以敬,侍下以宽,这是李莲英一生太监生活的一个总结,应当说是李莲英作为太监来说,还是成功的,很敬业,这是要说的今天第一个问题,就是光绪和李莲英的关系。
下面就讲光绪死因疑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辞,光绪皇帝死因有两种说法:
第一自然病死,第二被人害死,被人害死里面又有四种说法:
一, 被慈禧害死,
二, 被李莲英害死,
三, 被袁世凯害死,
四, 被他人害死。
先说第一种,第一光绪属于自然病死。这种说法的依据就是《清德宗实录》和《光绪朝东华录》,以及《清宫档案》。《清德宗实录》就是《光绪实录》,光绪的《实录》,光绪朝的《东华录》,清宫太医院的档案说法一致,光绪属于自然病死,《实录》和《东华录》都比较简单,《清宫档案·脉案》,号脉的“脉”,就是太医的《脉案》,讲得比较详细。五月份的《脉案》光说光绪身体虚弱,需要长期调理,六月份的《脉案》,说光绪病情加重,屡次用药,不见显效,就是明显效果。七月份《脉案》的记载,七月份请了一个医生,叫杜钟骏,从南方请来的。给光绪看病,看完了他就说了句话,他本来想这一次到北方给皇帝看病,能博得微名,就得一个小的名气,给皇帝治好病了,本想能博得微名,看来不成,皇帝的病就很难调理,他就没有把握把皇帝的病治好。到九月份,九月的《脉案》,说皇帝、皇上病情加重,脏腑难以调理,病情加重。十月二十日《脉案》的记载,说皇上身体发凉,病情严重,这是《脉案》的记载,从五、六、七、八、九、十这几个月连续的《脉案》记载,那说明光绪的病是一天一天地加重了,病到最后就因病死亡。光绪这个人小时候身体就不好,怕声音,进宫4岁之前听到锣鼓响声,打雷响声就吓得不得了。到宫里头以后吧又加重,所以光绪长期有神经衰弱,或者叫做神经官能症。
咱们中医研究院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仔细研究了太医院给光绪看病的御方和药方,最后出了本书叫《慈禧光绪医案选议》,我数了一下,光绪这一段选了186个药方,这186个药方,第一类治光绪总是遗精这类的药。第二类,就是头疼,失眠就是神经官能症这类的药。第三类,就是关节疼,腰疼这类的药方22种,所以有人认为光绪得了骨结核。再就其它的,从光绪的御医的诊断和药方来看,他长期的肾虚,神经官能症,腰酸腿疼,肺也不好,晚期又得了肺炎。就是他从小就得病,多病,一直身体不好,当然这跟他周围环境有很大关系,所以这些人的意见就说光绪长期身体不好,长期得病,长期情绪抑郁。所以,他很自然地得病、自然地加重,就死而且这个御医每天有一个人值班,六天是六个人值班,每个人每天,每位御医对皇帝诊断的情况完全不一样,用药也不完全一样,这也是光绪病情逐渐加重的原因之一。总之一些学者认为,光绪是因病正常死亡。
光绪被人害死,谁害死的?
一,光绪被慈禧害死,《崇陵传信录》和《清稗类钞》这两种书都记载说光绪被慈禧害死,《我的前半生》也说,听说光绪皇帝是被慈禧太后害死的。他们没有材料,就是根据推论,因为慈禧年老了,这个时候光绪重病的时候,慈禧也病重,慈禧考虑到,如果她先死了,光绪病好了,重新执政,那就是要翻局了,所以慈禧在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这是这些人的看法。
慈禧像
二,光绪被李莲英害死,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斯,写了本书叫《慈禧外传》,德龄写了本书叫做《瀛台泣血记》,这两本书都说,光绪是被李莲英害死的。他们的根据就是李莲英一直跟着慈禧,怕慈禧死了之后,光绪执政,对自己不利。所以,他下手,让光绪死在慈禧之前。
照片中右立者为李莲英,左立者为大太监崔玉贵
三,光绪被袁世凯害死,《我的前半生》说,我听说,光绪皇帝是被袁世凯害死的,因为在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出卖了光绪皇帝,一旦慈禧死了之后,光绪皇帝重新执政,是要清算袁世凯这笔账,要清算袁世凯忘恩负义这笔账的,所以要在慈禧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
袁世凯
四,光绪被有的人害死的,谁不知道?因为光绪年轻,慈禧岁数大,慈禧得病的确是病重,光绪的病是常年有病也不是那么重,按理来说光绪应该活过慈禧,恰恰光绪没有活过慈禧,而且差一天,二十一光绪死,二十二慈禧死。所以很多人相信光绪是被她害死的。但是有一条,搞历史的得拿证据,你说光绪被慈禧也好,李莲英也好,袁世凯也好,其他人也好,害死了,证据在哪儿?到现在为止,谁也拿不出一条证据,宫廷事情本来就是诡秘,这种事情又更加诡秘,不可能留下任何文字记载,怎么办?还可以做分析,做推断。
我做了一个排比,《清德宗实录》和《光绪朝东华录》都记载说光绪是因病死的。那么我们看一看光绪死之前的记录。十月初一,光绪是十月二十一死的,十月初一光绪到仪鸾殿给慈禧请安,说明他病还不太厉害吧,还能去别的屋请安。十月初二,光绪又到仪鸾殿给慈禧请安。二十,“上不豫”,就光绪病了,那十七、十八、十九这三天发生什么事情了?有一位太医,有一个御医叫屈贵庭,民国年间他在一本杂志叫《逸经》,上面发表一篇文章,他说,十七、十八、十九他给光绪皇帝看病。十七被召到了光绪的寝宫,光绪在他的御榻上翻滚,大喊肚子疼。这样十七、十八、十九三天,二十日,《实录》正式记载,“上不豫”,就是皇上病了。二十一《实录》记载,三个字,“上大渐”,就是病危,慈禧下了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就是宣统,将来继承皇位。当天二十一日光绪就驾崩了,二十二日慈禧死,两家可以各有说法,一种说法自然病死,一种说法是被人害死,各有根据,各有材料。我把这个情况给诸位介绍一下,考证就留待那些 专家学者们去做了。我觉得光绪之死的确是一桩历史疑案。
光绪死了之后,宣统继位,由溥仪继位,就是宣统皇帝,下一讲我们讲宣统皇帝,今天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
|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