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原创推理 > 历史悬案   【版主】:375014083,earthmoon 字体大小:
1页/共1页(总计6个回复)
主 题: 九鼎之谜(人气:1689)
 375014083……
1 楼: 九鼎之谜 05年11月19日16点35分


关于九鼎的传说很多,可是历史上关于九鼎的记载却很少而且很模糊。大家都知道大禹定九州后铸造了九鼎象征九州,可是《史记·夏本纪》上却没有这样的记载:“於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甚修,眾土交正,致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國賜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丝毫没有提到大禹铸造九鼎的事。
反倒是在在《史记·楚世家》里才提到了九鼎,也就是那个著名的“楚庄王问鼎”的典故:“八年,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莊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王孫滿曰:「嗚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姦。桀有亂德,鼎遷於殷,載祀六百。殷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必重;其姦回昏亂,雖大必輕。昔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王乃歸。”
《史记》之前的史书里有《左传》提到了九鼎,也是在那个“楚庄王问鼎”的记载里:“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可以看的出,司马迁的记载和左丘明的记载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可能司马迁关于“楚庄王问鼎”的记载是来自于左传。
其后《史记》还有几处关于“九鼎”的记载,都出自《周本纪》、《秦本纪》、《始皇本纪》和《封禅书》。《周本纪》上记载:“(周赧王)五十九年……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憚狐。”《秦本纪》上记载:“(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二者的记载相互印证。
而在《封禅书》里司马迁又有另一种记载:“(秦)德公立二年卒……其后百二十歲而秦滅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于泗水彭城下。”可见到底九鼎是入秦了还是沉于泗水了,司马迁也不能肯定,只好两种说法一起列出来。在《始皇本纪》里司马迁又说:“二十八年……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似乎又在印证“宋太丘社亡而鼎沒于泗水彭城下”的说法。
总之,在《史记》里关于九鼎的记载可谓是既模糊又矛盾。
关于九鼎,《战国策·东周》里还记载了一个“秦兴师临周求九鼎”的故事:
“秦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悠,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輓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颜率的这个牛皮吹的大了,“凡一鼎而九万人輓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一个鼎要九万人才能拖动,不要说是在大禹的时代,就是在颜率的时代铸造这样大的青铜器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九鼎是象征权力的神器,在古代的地位非常神圣,就连问一问鼎的轻重也成了不臣之举,所以历史渐渐地给九鼎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虽然《战国策》里颜率的夸张说法主要是为了糊弄齐王,但是可以看得出在周朝末年就有了各种关于九鼎大小、轻重的传说。
中国最早的青铜器诞生于公元前三千多年的甘肃省马家窑,马厂文化遗址曾出土了那个时期制作的铜刀。而根据夏商周三代年表,禹的时代大致在公元前两千年一百年左右,也就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那个时候铸造的青铜器应该不是什么大家伙——大概和后来的铸造于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比起来可以说是一点也不起眼的家伙了。九鼎由夏入商,又由商入周,神秘的面纱越来越厚,使得这些不起眼的青铜器在外人看来竟然是“一鼎而九万人輓之”的庞然大物。
单从史书关于禹的记述中,我们看不到有关铸造九鼎的记载,只有在左丘明、司马迁援引王孙满的话里才能看到“夏铸九鼎”——二者都没有确切地提到“禹铸九鼎”,而是笼统的说“夏铸九鼎”——的记载。其后在九鼎的下落上,同一本《史记》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到底是谁铸造了九鼎,九鼎又是什么样子,九鼎最后流落到了哪里?这些看似都有答案的问题却时时在困惑着我,也许也只有黄土高原上那厚厚的尘土才知道答案了。


[此贴被375014083于2005-11-20 23:05:23修改过]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hitachi41罗修——坑王之王
2 楼: Re:九鼎之谜 05年11月19日16点45分


比起九鼎,我怀疑女娲石倒是真实存在过。
总觉得九鼎这东西过于模糊,很难推敲。甚至九鼎到底是一尊鼎还是九尊鼎都搞不清楚。
史记秦本纪上说秦武王因为和人比举鼎(就是九鼎),因为闪了腰而over。根据现代大力士的力气来看,既然可以试着举一下,那么重量应该在500公斤左右。而商朝的司母戊鼎则是800多公斤。
如果说九鼎真是夏禹制造的,那么商朝铸造的司母戊又怎么评价。
又或者说这个九鼎是周人制造了,用来糊弄人的。再或者说历史根本就没有九鼎。所以我认为九鼎可能是为了象征周的王权和统治而编造出来的上古神器,一点魅力也没有。






北邻有精,其名为狐;化而为女,其名为艾。艾之魅,不知其几万迷。喜而笑,其貌倾千城之国也。东坑小骡子


有关原创小说的作者专栏开通因本人机器问题,时常无法登陆后台,暂时无法受理。

罗修的群魔乱舞http://blog.sina.com.cn/u/1417662535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第六感解离性同一性障碍打开第六感的博客
3 楼: Re:Re:九鼎之谜 05年11月19日17点45分


侦探兄的帖子,顶一下。
罗修兄的看法,支持一下。






   直觉是我最后的武器!!!

     人生五十年,与天地长久相较,如梦又似幻;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乎?……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526223405匿名
4 楼: Re:九鼎之谜 06年01月10日11点00分


捧上去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侦探狂傅亦鸣打开侦探狂的博客
5 楼: Re:Re:九鼎之谜 06年01月14日18点27分


看来是无法破解的疑案







《推理世界》谜题《军魂》
《岁月推理》谜题《难点》
推理之门每周谜题《紫色阳光》、《充血的素描》、《垂直》

我是非著名解说评论员,现在写一写一些书评、影评。广播评书节目《世说评听》创始人QQ:411024755
有什么分享的好东西,请艾特新浪微博:亦甲也来做评论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书生s990打开书生的博客
6 楼: Re:Re:Re:九鼎之谜 07年07月29日15点29分


长知识啊






http://p13.freep.cn/p.aspx?u=v20_p13_p_0808192324174246_0.gif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舍我其谁天才
7 楼: Re:九鼎之谜 08年08月01日10点28分


插个话,谁看过《天意》?那是九鼎的另一个解释。






我是天才我怕谁!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页/共1页(总计6个回复)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