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原创推理 > 历史悬案   【版主】:375014083,earthmoon 字体大小:
1页/共1页(总计3个回复)
主 题: ZT: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内容(人气:569)
 earthmoon地月打开earthmoon的博客
1 楼: ZT: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内容 06年01月29日12点25分


中国古代历法是一门很专门的学问,是古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天文、数学、物理等各个科学领域。学习中国古代文史的人,只学一点中国古代历法与文史有关的内容就可以了,不可能也无必要搞得很深。

(1)年、岁和岁实。
在中国古代历法和古代史书中,年和岁有不同的意思。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阴历年,一年12或13个月,354或384日。岁相当于今天的阳历年,一年12个月,365或366日。《尚书·尧典》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改作“岁三百六十六日”,说明期就是一岁。年和岁都是历法术语,是时间的计算单位,是用整日、整月进位的,不等于回归年的长度。回归年的长度,在古代历法中叫“岁实”。不过由于测量技术的落后,当时各种历法所定的“岁实”都大于回归年的实际长度。历法一年或一岁都必须用整日、整月计算,使用时才方便,这就不可能同回归年的日数完全相符,所以历法只要求若干历法年的平均日数同回归年接近就行了。

(2)置闰法。
前面说过,中国古代的历法和今天的农历,都属于阴阳合历系统,即调合阴、阳历矛盾的历法。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本来就不能配合,阴阳合历又如何去调合呢?然而我国古代历法用十分巧妙的方法把二者调和得非常协调,这个方法就是置闰法。《尚书·尧典》说明:“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左传》文公六年说:“闰以正时”,就是说的置闰法。

中国古代历法的月,同朔望月基本符合,两个月一大一小共59日,这一点与阴历完全相同。但如果完全按照阴历安排一年12个月,354日,历法月虽然同朔望月基本符合,可是一年比回归年却少了11日多,三年就少了一个月多,过十六七年就会在三伏天里过新年,历法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就乱套了。为了既使历法月同朔望月符合,又使历法年同回归年符合,就用置闰的方法来补足这每年11日多的差额。闰者多余也,就是到一定时候增加一个多余的月,不致使历法年同回归年完全脱节。置闰的方法,是逐步完善的。起初,例如商周时期,似乎只知道三年一闰,到战国时就已经知道十九年七闰的闰周了。19年7闰,共235个朔望月。按中国古代大多数历法采用的“四分历”的岁实和朔策(朔望月的长度),19回归年同235朔望月是相等的,它们的关系是:
19×365.25=235×499/940=6939.7529
也就是说,阳历的19年等于阴历的19年,阴阳历就完全调和起来了。

19回归年同235朔望月的日数完全相等,那就说明,任何节气,经过19年又必然回到同一天去。假如今年正月朔日朔旦立春,过19年后也一定是正月朔日立春,只是合朔和交节的时刻相差了0.25日,必须经过4个19年(76年),合朔和交节的时刻才能又回到原来的一点(朔旦)上。因此中国古代历法把19年叫做一章,4章76年叫做节。

十九年七闰的闰周,同今天测用现代仪器实例的长度也基本符合。如19回归年总长6939.6018日,235朔望月总长6939.6879日,二者相差2小时4分16.3秒了。

闰月放在一年中的什么时候?西汉中叶以前都放在年末,如殷周叫“十三月”,秦和西汉初叫“后九月”。从汉武帝施用太初历开始,就规定闰无中气之月。此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十九年七闰法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主要特点之一。

(3)分至和气
分至就是二分二至,即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以此将一回归年的长度划为四等分。这也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主要特点和关键内容,属于阳历系统。一年之中分至定气准了,历法就比较准确了,而分至中的关键又在于定冬至点。定冬至点的办法比较复杂,要进行天文学上的测试,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在我国古代,定冬至点的办法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起初,人们大概是以冬天日影最长的一点为冬至点,到我国战国时天文学发展了,就改用日月相会于某一星座为冬至点了。冬至点是一回归年的起点,地球绕太阳一周再回到冬至点的长度,就是一回归年。这个长度的中分处就是夏至点,二分则在二至的中点,一定是昼夜平分的那一天。

气是包括分至在内在二十四个历法术语,用它们把一回归年划为二十四等分。下面是二十四气表:

22冬至 23小寒 24大寒 1立春
2雨水 3惊蛰 4春分 5清明
6谷雨 7立夏 8小满 9芒种
10夏至 11小暑 12大暑 13立秋
14处暑 15白露 16秋分 17寒露
18霜降 19立冬 20小雪 21大雪


这些名称表示了一岁之中我国黄河流域气候、农事与自然现象的变化,如惊蛰意味蛇虫冬眠已醒,芒种说明种子破胎而出,霜降表示开始打霜等等。一回归年分为二十四气,两气间的长度为十五日多。气是阳历,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致,每年所在的位置是不变的。二十四气又分为节气、中气两类,以上凡奇数者为节气,偶数者为中气。今天人们习惯上把中气也称为节气,叫二十四节气。气的安排也是逐步完备的。春秋时大概还只知道安排二分二至,战国时则增加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变很完整了,这见于《淮南子·天文训》。

(4)四时
我国古代历法把一历法年分为四时,现在叫四季,每季三个月,有闰之季四个月。正二、三月为春,四、五、六月为夏,七、八、九月为秋,十、十一、十二月为冬。每时三个月又可称为孟、仲、季月,这样每个月都可以用时名叫出,如孟春是正月,仲夏是五月,季秋是九月等。时是跟历法月走的,同天体运转规律没有直接关系。我国古代史书中凡提到月份时总是冠以时名,所以读古书时必须了解这一点。

(5)干支和太岁
学习古代历法和阅读古代史书,时刻同干支打交道。什么是干支?是十天幹和十二地枝的简称、简写。这是二十二个中国特有的符号,开始用于人名,后来主要用在历法上。十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十二支相互交错组合,成为六十个复合符号,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六十花甲或六十甲子。

60甲子表如下: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酉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酉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要学点古代历法知识,十干十二支和六十甲子的口诀,应当按顺序背诵下来。因为古代历法的年、月、日,都是按六十甲子表周而复始地排下来的。古代史籍的纪年,序数与干支并用,如明嘉靖三十三年,又可以只称嘉靖甲寅;而纪日就只用干支,称某月甲子,某月戊午,或某月某日甲子,某月某日戊午,决不单叫某月几日。干支口诀不熟,学习古代历法就寸步难行。

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也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史的人必须知道的。因为在阅读古代史书时会经常碰到它们。岁星纪年是从岁星(木星)的运行周期演化而来的。岁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约十二年(实际是11.86年),因此古人把岁星运行的轨道黄道附近划分为十二次,又叫黄道十二宫(木星的行宫),各取一个名称。自左至右十二次的名称是:

星纪 玄枵 诹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木星每运行一次,大约相当于地球公转一周,以这些星次的名称来纪年,就是岁星纪年。如前而说到的“岁在星纪”是说丑年,“岁在降娄”是说戌年。

鉴于岁星运行方向同地球正相反,岁星纪年就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人们把岁星运行的轨道自右至左划分为十二等分,叫十二辰,与十二支相应,亦各取一个名称。十二辰是:

摄提格 (寅) 单 阏(卯) 执 徐(辰) 大荒落(巳)
敦 牂 (午) 协 恰(未) 涒 滩(申) 作 噩(酉)
淹 茂 (戌) 大渊献(亥) 困 敦(子) 赤奋若(丑)

由于岁星并不是按十二辰的方向运行的,人们就设想有一个假岁星在十二辰的轨道上运行,每运行一辰就是一年,这个假岁星就叫“太岁”,用十二辰纪年,就叫太岁纪年。前面举到的《资冶通鉴》第一卷说“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是说起于戊寅年,止于壬子年。

十二辰又称岁阴、相当于十二支。为了同岁阴相配合,人们又制造了十岁阳,相当于十干。岁阳是:
阏逢(甲) 旃蒙(乙) 柔兆(丙) 强圉(丁) 著雍(戊)
屠维(己) 上章(庚) 重光(辛) 玄黓(壬) 昭阳(癸)

这样,岁阴岁阳交错组合,就成了六十甲子的别名,如阏逢摄提格就是甲寅,昭阳作噩就是癸酉。岁阴、岁阳这些怪僻的名词是些什么意思,汉代的高诱、李巡就已经不甚了然了,初学历法也不必都记下来,碰到时查查对照表就行了。

(6)月建。
月建是人们把阴历的十二个月同上面说的黄道附近的十二辰联系起来而规定出来的。月建有夏、殷、周历的不同。按夏历,将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寅的叫正月,卯叫二月,……,丑叫十二月,就称正月建寅,二月建卯。殷历正月建丑,周历正月建子,以下各月依次类推。这就是月建。古代历法把正月建寅之历称为人正历(包括秦汉以后的各种历法和今天的农历),建丑之历为地正历,建子之历为天正历。月建不同的历法,具体月份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如建寅历的七月,在伏天的末尾,立秋、处暑之间,而建子历的七月,则还是百花盛开的初夏。《诗经》的《七月》篇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有人根据它是周诗而定此七月的建子的周历。可是周历七月,正当初夏,“火”(指大火,即心宿)处于正南方位置最高的地方,并没有“流”,九月以后才逐渐偏西向下降行,“七月流火”说不过去。如果说《七月》是建寅的夏历,则同天象符合起来了。所以读先秦古籍,遇到月份,必须先弄清月建,才能确定具体时间。

(7)历元。
历元是一部历法推算、排列历表的起点。历法学家们往往要在历史上找到一个理想的时间,作为自己的历法的推算起点,然后依次往后排列年、月、日、时。我国古代的各种历法都以冬至为一岁之始,朔旦为一月之始,夜半为一日之始,所以,最理想的历元,是一年冬至的年、月、日、时都适逢甲子,至少也要求都逢“子”,从历元开始,年、月、日、时都按六十甲子表顺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又与天体运行吻合。但一年冬至的年、月、日、时都逢“子”的机会很少,都逢甲子的机会更是千年难遇,因此许多历法往往把历元定在几千几万年以前,例如颛顼历从历元到唐元二年已积年2761019年。

(8)岁差和赢缩
古人没有现代仪器,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周期完全靠目测,近代术语叫做太阳视运动。比如目测岁实的最简便的方法是以冬天日影最长的一点为起点,经过一个周期再回到这一点的长度,就是目测的岁实,又可叫做太阳年。太阳年不等于加归年。因为地球沿着轨道运动时,受到太阳和月亮引力的影响,地轴以每年约50 角秒的速度向西移动,从今天的冬至点到明年的冬至点,太阳并没有回到原来的地方,而是西退了约50.2”。这种现象叫做“岁差”。这是我国东晋时天文学家虞喜首先发现的。当人们发现岁差后,就知道了太阳视运动在变化之中,应当求出太阳年的平均长度,这才产生了回归年这个天文数据;同时也就懂得了为什么古代天文学家们测量的岁实老是一致不起来,不同时代的古书记载的恒星位置为什么不同等等。这对读懂古书很有帮助。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平均长度虽是365.242199日,但它冬夏运行的速度并不一样,冬天转得快些,夏天转得慢些。例如现代仪器测验证明,公历9月16日正午到17日正午只有23时59分39秒,而12月23日正午到24日正午,却有24时0分30秒,快慢的相差达51秒。这种现象叫“赢缩”,快的时候叫赢,慢的时候叫缩。我国在战国时就已经发现了赢缩现象,北齐时天文学家张子信在海岛上一日不懈地观测了三十余年,确凿无误地加以证实。由于发现了赢缩规律,人们在制定历法,安排分至和其他20个节气时,就知道了不应以地球公转的时间长度来等分,而应以地球公转轨道的周长来等分,这就使历法愈来愈科学了。

(9)朔望几弦晦和时辰。
据古代历法,一月之中有几日分别叫做朔、上弦、望、下弦、晦。这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不同角度而定的。初一日叫“朔”,取日月合朔后的第一日之义,即月亮居中三个天体成180°;十五或十六日叫“望”,《释名·释天》说:“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则是地球居中成180°;初七或初八日为上弦,二十二或二十三日为下弦,是三个天体按不同的方向成90°;三十或二十九日为晦,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取义于月光隐去。因此,日食必发生在朔日,月食必发生在望夜,否则就是历法不准了。

周以前的文献和金文中,往往以朔、望、上下弦把一个月分成四段:从朔到上弦叫“初吉”,从上弦到望叫“既生魄”(魄有时写为霸),从望到下弦叫“既望”,从下弦到晦叫“既死魄”。汉以后这种分法不用了,但学习中国古代史者亦应当了解。

古人把一日分为十二时,与一年的四时名同实异,每时相当于今二小时。时以十二支命名,故又称时辰。从夜半起到次日夜半止。依次称为子时、丑时,……,亥时。子时大约相当于今北京时间23点到1点,亥时相当21点到23点。另外,一日又可以分为100刻,每刻15分,每分60秒。这里的刻、分、秒比今天公历的刻、分、秒都稍小,不能混同。时刻分秒划分及其长短,都是人们为了计算时间的方便而规定的,同天体运行没有关系。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我路过山的时候山不说话 
我路过海的时候海不说话   
我乘着的毛驴一步一步滴滴答答  
我带着的倚天喑哑  
人们说我爱着杨过大侠  
找不到所以在峨嵋安家  
其实我只是爱山中的烟雾  
象十六岁那年绽放的烟花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第六感解离性同一性障碍打开第六感的博客
2 楼: Re:ZT: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内容 06年01月31日17点58分


支持这种汇总的帖子.






   直觉是我最后的武器!!!

     人生五十年,与天地长久相较,如梦又似幻;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乎?……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墨非墨非
3 楼: Re:ZT: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内容 08年08月09日18点53分


d






夜雨。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书生s990打开书生的博客
4 楼: Re:Re:ZT: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 08年08月12日11点11分


太长了 先收藏了 改日再看






http://p13.freep.cn/p.aspx?u=v20_p13_p_0808192324174246_0.gif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页/共1页(总计3个回复)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