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蚀我心(蓝色的卡戎)
|
|
1 楼:
再议诡计的三重境界
|
14年06月20日21点10分 |
很久以前,从作者的角度分析了诡计的三个层次,最高者为与剧情发展融为一体的诡计。剧情需要诡计出现,诡计才会出现,现在我依旧认为这是诡计创作的至高法门。 重新试着用读者的身份,可能还是一个不合格读者的角度分析诡计的三重境界,并非为了体现作者的创作水准,弃而不用层次这个词,而仅仅比较诡计的优劣。 以我多年浸淫推理小说的经验,有一类诡计称为“不会”,是为第一重。 作者的工科背景深厚,描写复杂的理系诡计,或者化学、生物、地理等知识涉猎广泛,诡计难解异常。读他们的小说常常感叹读书太少,不明觉厉。不知多少次被没有配图的密室折磨,解答却只有差不多明白,不敢过分探究细节,深怕手法崩塌,谋杀的地基不复存在。举最近高考枪手为例,各种高科技、打点考场和心理培训,即成系统,缺一不可。 第二类诡计称为“不敢”,是为第二重。 作者安排了良心的伏线,当真是绵延千里,细水长流,到了途尽喝破。不一定是全面的翻新,但一定在许多小地方进行了微创新,使诡计的面貌大不一样,使人有新鲜之感。举考试作弊为例,古人的夹带不过换成今人的小抄罢了。所以“不敢”的诡计能否保持前瞻性,如神父的隐身人一举成名,亦未可知。福尔摩斯说过,排除一切不可能,剩下的再怎么不可思议,都是唯一的真相。放在这里颇有排除法的味道。 第三类诡计称为“不想”,是为第三重。 作者最后最高的诡计,私以为诡计的极限就在于此,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假设列好一份诡计百科全书,仍有不一般的诡计跳脱书外,这会是怎样的意外之喜。仍举小小考试为例,不需要特别的手段,考前和某人约法三章,考试时写对方的名字,再同时交卷,谁又能发现的了呢?我认为方法有三:①抓住人的盲点,有时不是想不到,而是看不到,次之;②模拟凶手的思维模式,日常中的异常,不正常的行为,稍次;③放大或缩小一连串小事件的作用,联合起到重要的效果,最佳。 你或许要质疑,这里皆以作者开头,考试抄袭举例,哪儿有什么读者视角呀,恭喜你,中了圈套了,作为一个偷懒的监考老师,眼里不会看到自己,冷瞥的是台下的众考生呀。
|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
|
ヽ∠
ヽㄊノ とス ゝ╱ヽ ヽレ ノこ ヽ/ 、│/
ㄖ ごエ ン ㄗ ンめ’ヌ│キ /ろ フ│ゝ
) │ ̄ ー フ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