刽子手拔刀斋(刽子手拔刀斋)
|
|
5 楼:
Re:Re:船长是何时被害的?
|
03年01月10日13点30分 |
潮汐分布参考: 大圈(great circle):通過球心的平面和球面相交的圓稱為大圈。 大潮(spring tide):潮差相對最大時稱為大潮。 大潮升(spring rise):最低低潮位至大潮平均高潮位之差值。 大潮差(spring range):大潮平均低潮位和大潮平均高潮位之差。 小潮(neap tide):潮差相對最小時稱為小潮。 小潮升(neap rise):最低低潮位至小潮平均高潮位稱為小潮升。 小潮差(neap range):小潮平均低潮位和小潮平均高潮位之差。 天文潮(meteorological tide):受天體引力影響所產生的水位變動。 天球(celestial sphere):以觀測者或地球中心為中心,任意長為半徑,畫一大球面,則一切天體皆可投影在此球面上,此球面即稱為天球。 天球赤道(celestial equator):通過天球中心和天軸相垂直的平面稱為天球赤道面,此赤道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圈稱為天球赤道。 天頂角(zenith):將某地之鉛垂線方向引出水平面以上交接天球上之點。 天極(celestial poles):通過天球中心作一直線和地軸平行,此直線(稱為天軸)和天球相交於兩點,此兩點均稱為天極。 升交點(ascending node):天體往北通過黃道面之點。 方位角(azimuth):自觀測者子午線天頂量至觀測目標之角度。 太陰半月週潮(lunar fortnightly constituent):Mf=2s= 1.09803306 °/hrs,即週期為13.660790869085平均太陽日。 太陰潮(lunar tide):純指受月球影響的潮汐。 太陽日(solar day):地球以太陽為基準,繞地軸自轉一周所需的時間。 太陽日週潮(solar diurnal constituent):S1=T=15°/hrs,即週期為一平均太陽日。 太陽半年週潮(solar semiannual constituent):Ssa=2h,即週期為182.621平均太陽日。 太陽年週潮(solar annual constituent):Sa=h,即週期為365.2422平均太陽日。 太陽潮(solar tide):純指受太陽影響的潮汐。 分點潮(equinoxtial tide):週日不等的現象會有季節性的變化,當太陰或太陽直下點(nadir)位於赤道附近時,其週日不等的現象不顯著,此時所發生的潮汐稱為分點潮。 水尺(tide staff):刻有刻度的標尺,可在任一時間讀出潮高。 水準點(bench mark):一個永久固定的標石上刻有標誌,記載該點與基準面相關高度之數值,為驗潮之參考面和水準測量之控制點。 日月合成日週潮(lunisolar diurnal constituent):K1=T+h= 15.0410686°/hrs,即其週期為23.93446965597平均太陽時。 日月合成半日週潮(lunisolar diurnal constituent):K2=2(T+h)= 30.0821373°/hrs,即其週期為11.96723482798平均太陽時。 日月合成半月週潮(lunisolar synodic fortnightly constituent):MSf = 2s-2h=14.76529384214平均太陽日。 月潮間隙(lunitidal interval):月球中天過某地方子午線或格林威治子午線之時間,與次一高潮或低潮之時間間隔,稱為高潮間隙或低潮間隙。所有高潮間隙之平均數稱為平均月高潮間隙或高潮間隙;所有低潮間隙之平均數稱為平均月低潮間隙或低潮間隙。當有週日不等時,有可分為較高高潮間隙、較低高潮間隙、較高低潮間隙、較低低潮間隙。 月齡(age of the moon):自上一新月(朔)開始所經歷之時間。通常以日數及其小數表示之。 主太陰日週潮(principal lunar diurnal constituent):O1= T+h-2s =13.9430356°/hrs,即其週期為25.81934166474平均太陽時。 主太陰半日週潮(principal lunar semidiurnal constituent):M2= 2T+2h-2s =28.9841042°/hrs,即其週期為12.42060122044平均太陽時。 主太陰橢率半日週潮(large lunar elliptic semidiurnal constituent):N2=2T+2h-3s+p=28.4397295°/hrs,即週期為12.65834824484平均太陽時。 主太陽日週潮(principal solar diurnal constituent):P1=T-h= 14.9589314°/hrs,即週期為平均太陽日。 主太陽半日週潮(principal solar semidiurnal constituent):S2=2T= 30°/hrs,即週期為12平均太陽時。 半日潮(semidiurnal tide):每天有兩次高潮兩次低潮者,稱為半日潮或日雙潮(double day tide)。 冬至點(winter solstice):在秋分點與春分點之中央,即黃道上最南之一點,稱為冬至點。 白道(moon's path):太陰公轉之軌道稱為白道。白道面和黃道面的交角為5°8¢402。 平均水位(mean water level):一個水域的平均水面高度。 平均潮位(mean tide level):某一地點於十九年週期間,所有水位高度的平均值。 平均低潮位(mean low water):某一地點於十九年週期間,所有低潮水位高度的平均值。簡稱M.L.W.。 平均大潮較低低潮位(mean lower low water springs):某一地點之大潮時,其較低低潮之平均高度。簡稱M.L.L.W.S.。 平均較低低潮位(mean lower low water):某一地點於十九年週期間,其較低低潮之平均高度。簡稱M.L.L.W.。 平均大潮高潮(mean high water springs):大潮時,其高潮之平均高度。簡稱M.H.W.S. 平均小潮高潮(mean high water neaps):小潮時,其高潮之平均高度。簡稱M.H.W.N. 平均較高高潮(mean higher high water):某一地點於十九年週期間,所有較高高潮高度的平均值。簡稱M.H.H.W. 平均高潮(mean high water):某一地點於十九年週期間,所有高潮高度的平均值。簡稱M.H.W. 平衡潮(equilibrium tides):假設海水只在月球和太陽起潮力的影響下,所形成的潮汐;而不考慮海底地形、海底摩擦、海水密度、海流、慣性、氣壓?等其他因素。 平衡潮汐理論(equilibrium theory):假設海水只在月球和太陽起潮力的影響下,所形成的潮汐理論;而不考慮海底地形、海底摩擦、海水密度、海流、慣性、氣壓?等其他因素。 合(conjunction):兩個天體在同一天球經度上。 全日潮(diurnal tide):每天僅有一次高潮一次低潮稱為全日潮或日單潮(single day tide)。 至點潮(solstical tide):發生於至點前後時之潮汐。 同潮時線(cotidal line):海圖上同時發生高潮各點之連線。 同潮時圖(cotidal chart):顯示各同潮時線的海圖。 回歸月(tropical month):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平均為27.321582平均太陽日。 回歸潮(tropic tide):當太陰赤緯最大時,或太陰直下點(nadir)位於回歸線時,其週日不等的現象最明顯,此時所發生的潮汐稱為回歸潮。 交點月(nodical month或dracontic month):月球連續兩次通過軌道上同升交點之時間間隔,平均為27.21222平均太陽日。 沙羅週期(Saros):朔望月(29.5306日)、近點月(27.5546日)、交點月(27.2122日)、蝕年(346.62日)等四個週期的最小公倍數(6585.32日)就是沙羅週期。 近地點潮(perigean tides):當月球到達近地點時之潮汐。此時之潮差較大。 近點月(anomalistic month):月球運行在軌道上連續兩次通過近地點之時間間隔,即27.55455平均太陽日。 赤經(right ascension):通過春分點的時圈和通過某一天體的時圈所成的夾角稱為赤經。其角度是從春分點向東計算;此與地球的經度自格林威治天文台分別向東西計算有所不同。 赤緯(declination):通過觀測者與天體間的直線和天球赤道所成的夾角稱為該天體的赤緯。 低潮或干潮(low water):在一次退潮時,海水面達到相對最低的時候稱為低潮或干潮。 低潮間隙(low water interval):月球中天過某地方子午線或格林威治子午線之時間,與次一低潮之時間間隔,稱為低潮間隙。 恆星月(sidereal month):太陰沿白道繞地球一周所需的實際時間為27.32166平均太陽日,即27日7時43分11.5秒,稱為恆星月。 春分點(vernal equinox):黃道與天球赤道相交於兩點,太陽自南向北移動所通過之點稱為春分點。 秋分點(autumnal equinox):黃道與天球赤道相交於兩點,太陽自北向南移動所通過之點稱為秋分點。 風暴潮(storm surge):受颱風或強烈暴風引起的潮位異常現象。 退潮(ebb):潮汐週期中的一段,介於高潮及次一低潮之海面下降時期,稱為退潮或落潮。 夏至點(summer solstice):在春分點與秋分點之中央,即黃道上最接近天求球北極之一點,稱為夏至點。 降交點(descending node):天體往南通過黃道面之點。 時圈(hour circle):通過天球南北兩極與某一天體的大圈稱為時圈。 振盪(seiche):被封閉或半封閉的水體,受地震、大氣或風浪等影響,產生之一種連續的駐波振盪現象。即使導致此一振盪的因素消失後,此種振盪現象仍能持續不已。 浮筒式驗潮儀(float gauge):繩索之一端繫一浮筒,另一端繫一鉛錘,架在一滑輪上,以測量潮位之儀器。 朔望月(synodic month):當太陰繞地球公轉時,地球本身也在繞太陽運行,故太陰回復原來之位相,即月之盈虧復原一次所需的時間實為29.53059平均太陽日,即29日12時44分3秒,稱為朔望月。 高潮或滿潮(high water):在一次漲潮時,海水面達到相對最高的時候稱為高潮或滿潮。 高潮間隙(high water interval):月球中天過某地方子午線或格林威治子午線之時間,與次一高潮之時間間隔,稱為高潮間隙。 氣象潮(meteorological tide):受氣象因素影響的水位變動。 淺水波(shallow water wave):係指水深小於1/2而大於1/25波長之一種前進波。 混合潮(mixed tide):實際的潮汐現象並不單純為半日潮或全日潮,稱為混合潮。 停潮或平潮(stand):高潮或低潮時,有一段很短的時間,海面無升降現象,稱為停潮或平潮。 基準(datum):已知或假定之事物,用做量度的基本。 旋轉流(rotary current):在一潮汐週期中,潮流呈360°改變者。 週日不等(diurnal inequality):每日所發生的海面升降現象並不規則,相臨兩高潮或低潮之漲落時刻均不盡相同,此種現象稱為週日不等或週日差。在週日不等最大的地區,每日可能僅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 黃赤交角(obliquity of ecliptic):黃道面與天球赤道面之夾角稱為黃赤交角。其大小為23°27¢。 黃道(ecliptic):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稱為黃道面,黃道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圈稱為黃道。 無潮點(amphidromic point):無潮汐漲落之地點,同潮時線即由此向外輻射。在北半球,潮波會繞著無潮點以反時鐘方向旋轉。 等潮差線(co-range line):連接潮差相等的線。 較高高潮(higher high water):在一潮日內出現兩次高潮中之較高者。 較高低潮(higher low water):在一潮日內出現兩次低潮中之較高者。 較低低潮(lower low water):在一潮日內出現兩次低潮中之較低者。 較低高潮(lower high water):在一潮日內出現兩次高潮中之較低者。 遠地點潮(apogean tide):月球在遠地點附近時產生之潮差減小現象。 衝(oppsite):兩個天體的天球經度相差180°。 漲潮(flood):潮汐週期中的一段,介於低潮及次一高潮之海面上升時期。 蝕年(eclipse year):通常太陽之位置在黃白道之交點15.2°以內,太陰在交點9.5°以內均可發生日蝕或月蝕。而此交點每年向西移19.5°,所以太陽每隔346.62日即可遇到同一交點,此一週期稱為蝕年。 駐波(standing wave):水之表面在定點之間作垂直之震動。 潮日(tidal day):一日之中的潮汐週期。 潮汐(tide):由於月球和太陽等天體對地球各處引力不同所引起的水位、地殼和大氣的週期性升降現象,其中以海洋潮汐最為明顯。 潮汐的週期(period of tide):高潮至下一次高潮或低潮至下一次低潮相隔的時間,各地都不一樣,平均約為12時25分。 潮汐表(tide tables):將推算所得之潮時潮高資料逐日列表,可據以推知各地潮汐狀況。 潮位曲線(tide curve或marigram):潮汐漲落以圖表示者,橫座標為時間,縱座標為潮高。 潮差(tidal range):高潮和相臨的低潮之水位差。潮差也有週期性,即潮差會由小變大,再由大變小。在半日潮為主的地區,其週期約為14.77日;在全日潮為主的地區,其週期約為13.66日。 潮信(establishment):月球中天過某地方子午線或格林威治子午線之時間,與次一高潮之時間間隔。又稱月潮高潮間隙。 潮頭(head of tide):受潮汐影響的水域所及的陸地或河流的最上限。 潮型(type of tide):各地依其主要分潮所佔的比例,予以區分為半日潮型、全日潮型、和混合潮型三種。 潮波(tidal wave):將潮汐視為在引潮力作用下的前進波。 潮流(tidal current):受引潮力影響的海流。 潮遲率(daily retardation):潮汐相位逐日遞遲之時間,平均約50分鐘 調和分析(harmonic analysis):將某地觀測所得之潮汐資料,分解成許多有固定週期的單一分潮,所採用的數學方法。 壓力式驗潮儀(pressure gauge):將壓力感應計置於最低低潮面以下,以量度海水面至感應計之間水柱的壓力。由感應到的壓力轉換成電流,換算成海水深度的變化,將潮汐資料記錄下來。此種儀器必需作大氣壓力校正,而水中密度並非已知是其缺點。 驗潮站(tide station):觀測潮汐的地點。可分為主驗潮站和次驗潮站兩種。主驗潮站是指有長期的完整的觀測記錄,可據以分析當地潮汐特性者;而次驗潮站則是為特定目的所做的短期觀測,以求取所需資料者。 驗潮儀(marigraph或tide gauge):量度潮汐變化的儀器。 天文常數Astronomical Constants
p --- 月球近地點之變率,0.00464183°/hrs,即週期為8.8475年。 p1-- 太陽近地點之變率,0.00000196°/hrs,即週期為20953.387755年。 h--- 太陽平均經度變率,0.04106864°/hrs,即週期為一年。 s--- 太陰平均經度變率,0.54901653°/hrs,即週期為27.32158平均太陽日。 T--- 平均太陽時角變率,15°/hrs,即週期為一平均太陽日。
|
|

|
杀人的人最了解杀人的人的心理!
最爱蝶子的刽子手!浴血的修罗!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