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mudesert(小人鱼)
|
|
6 楼:
Re:挺有意思的一段话
|
01年07月31日18点50分 |
【windy_yu在大作中谈到:】 > >下边是在一篇言情小说里看到的,觉得很有意思,大家共赏:) > >“ 其中有一件离奇的分尸案件,涉嫌者有六人,总警方多次调查,皆不能肯定哪一人所为,最后只好请来陆皓奇。 > 而陆皓奇居然用与罪犯者的五句对谈,侦破悬压已久的案件。 > 以下是陆皓奇大神探与罪犯的对答。 > 陆皓奇:那具尸体身体焦黑、面目全非的破烂物,是人吧? > 凶手:是人。 > 陆皓奇:据目击者供称,出事的前一晚,你们碰遏面。是你找他,还是他找你? > 凶手:是他找我。 > 陆皓奇:你杀了他。 > 凶手:我没有! > 陆皓奇:有人看见你杀了他。 > 凶手:我没有杀。 > 陆皓奇:你确定没有杀人?肯定回答我是或不是! > 凶手:是的。 > 陆皓奇用相同的话问了六名嫌犯,既而肯定凶手是以上做回答的人。 > 他所持的理论令许多人匪夷所思,却真实的抓到了凶手。 > 他解释,真正的凶手,在每句回答的话里,比其他五人多了一个字,因此陆皓奇把这个字汇集成一句话:“人──是──我──杀──的”,因而证实凶嫌是谁。 > 以五位嫌犯与真正嫌犯的回答作一比较: > 陆皓奇:那具尸体身体焦黑、面目全非的破烂物,是人吧? > 五名嫌犯、“凶手”:是“人”。 > 陆皓奇:据目击者供称,出事的前一晚,你们碰过面。是你找他,还是他找你? > 五名嫌犯、“凶手”:“是”他找我。 > 陆皓寺:你杀了他。 > 五名嫌犯、“凶手”:“我”没有! > 陆皓奇:有人看见你杀了他。 > 五名嫌犯、“凶手”:我没有“杀”。 > 陆皓奇:你确定没有杀人?肯定回答我是或不是! > 五名嫌犯、“凶手”:是“的”。 > 当他问第一个问题,“是人吧?”时,有五人不约而同只回答一个“是”。凶手却 >回答“是人”,比其他五人多出一个“人”。事实上对陆皓有的问题,嫌犯只要回答一 >个“是”就行了。 > 第二个问题,五人直觉回答“他我我”,只有凶手多加个“是”:与第一个问答一 >样,对方只要倾他的意,回答“他找我”就行了。 > 第三问答亦同,凶手的回答用了“我”字。 > 第四问答则多用了“杀”字。 > 第五问答更妙,当陆皓奇说明对方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时,他还是多用了 >“的”。 > 将五个多出的字组合起来,正说明凶手杀了人的实情。 > 这种结论好像是儿童的恶作剧…… > 资料看到这里,郑似钢不禁血脉高张,若单凭陆皓奇此种不合逻辑、没有科学的推论,就可断定凶手是谁,那冤狱者早已挤破牢门了! > 当郑似钢再往下看,便不再有怨言。 > 陆皓奇最后的结论,才是真正破案的关键所在…… > 陆皓奇选择此五种简短的问法,就是把自己当成一部简单的测谎机,不论实话或谎话、凶手或受冤枉者,他们只有一种回答的方式。 > 可是凶手的回答却比别人多一个字,这个字在肯定的回答里,是多余的赘语、不需要的字,凶手为什么会多说一个字呢? > 因为,他有罪犯否认的转折过程。 > 他回答话的过程,比其他人多转了个弯,而这个弯、这个多出的字,正是他罪犯的心理过程。 > 他说谎。 > 他在多出的字里说谎。 > 以胆小的人为例,他说谎时声音往往会发抖,所以谎话的频率,会比说实话的声音要长一点。 > 所以,没有杀人的嫌犯,大可不用心思就肯定他所做的事;而说谎者,因为他用心揣测了一点他的问题,所以回答的字比其他人长,而长的这一个字的距离,正是他罪犯的心理过程的距离。 > 一旦肯定罪犯是谁,陆皓奇立刻指着他的鼻子要他认罪。 > 这名嫌犯早在逼供时已心惊胆跳,现在又被陆皓奇几句不相干的问题里肯定他是罪犯,脸色当然不可控制地立刻惊变,此惊变过程,陆皓奇又有一套“罪犯脸色惊变之颜色分类图”,更肯定罪犯无误。" >这么拽,我服了.:j
|
|

|
喂,有没有戴护身符啊?
别跑,我还没说完呢!!!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