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版主】:ellry,dsky,东风无影 字体大小:
1页/共1页(总计8个回复)
主 题: 《Y的悲剧》赏析(人气:329)
 姜宇姜宇打开姜宇的博客
1 楼: 《Y的悲剧》赏析 03年04月26日21点54分


《Y的悲剧》是埃勒里.奎因用巴勒比.洛斯为笔名发表的系列侦探小说中的一部。书中的侦探叫多鲁里.雷恩,是一个莎士比亚戏剧演员,同时他又是一个聋耳的老人,靠读唇术“听懂”别人的说话。
整部小说宛如一场戏剧,分为序幕,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和尾声。各幕下各又若干个景。
下面介绍一下梗概:哈特是个壮志未酬的化学家,他娶了性格暴戾的女富翁艾米莉为妻。序幕中,海上漂来一具尸体,经过警察的调查及家人的辨认,尸体就是哈特,他在跳海前就已服毒,结论是自杀。(但是无法确定尸体就是哈特,因为在海中泡了一个多月,指纹等体征已模糊变形。)
两个月后,哈特家发生了一起下毒未遂事件:艾米莉与前夫有个又聋又哑又盲的女儿,名叫露易莎,她有在每天下午2点半固定时间喝一杯蛋酒的习惯。那天管家将调好的蛋酒端上来,艾米莉的孙子加积,一个顽皮的13岁小孩,他拿走了蛋酒,当着大人的面喝下去,结果差点丧了命。警方于是介入调查,一场有预谋的谋杀开始了。负责调查此案的沙姆警官来向多鲁里请教,初步断定这是一件谋杀未遂事件。
两个月后,哈特家又发生了一起命案。这次死的是艾米莉老太太。艾米莉和女儿露易莎住在同一个房间里,凌晨四点左右,艾米莉被一把曼陀林(乐器)击中头部而死,死者面部表情奇特,像是临死前受到极大的惊吓。原本放在桌上的痱子粉被碰翻了,洒了一地,凶手留下脚印,此外现场还有个针筒,针筒里是毒药。露易莎的床头放着的一盘水果,经过检测,一只腐烂的梨子被注射了毒药。
尸检的结果出来了,艾米莉真正的死因是心脏病,也就是说她被曼陀林击中头部只是受了点轻伤,她是受惊吓而死的。对家人的习惯调查还表明,艾米莉虽然吃水果,但绝不吃梨,而露易莎常吃水果(床头的水果就是仆人为露易莎准备的),但绝不吃腐烂的水果。对脚印的调查结果也出来了,是老夫人儿子康特拉的鞋子。在此有必要补充说明一下哈特的家庭状况,哈特家有两女一男(露易莎是老夫人与前夫的女儿,除外),长女芭芭拉,是个诗人,未婚,然后是康拉特,长男,已婚,妻子玛莎,有两个孩子,长子加积,13岁,比利,4岁。次女吉儿,未婚。在这家人里,除了芭芭拉和玛莎,流着艾米莉血液的人无不有着暴戾冲动冷酷的性格,行为堕落,生活腐败,即使像加积和比利也是非常顽劣,老夫人除了与露易莎外,与家人的关系并不好,家人都有一种生活在她高压下的感觉,而这家人在外界的眼中,简直就是个恶魔家族。
案发当天还有一条重要线索,受到惊吓的露易莎曾伸手摸到了凶手的脸,当康拉特成了嫌犯时,警察让露易莎验证,她摸了康拉特的脸,说,不是,那是一张光滑,细嫩的脸,那是一张女人的脸。当然,她是通过翻译器说的。她还说,案发时她闻到一股香草的味道。
那只被注射了毒药的梨也检测了,梨是在注射毒药之前就已经腐烂的。
哈特有个实验室,在哈特死后就被艾米莉老夫人关闭了,当警察打开房间 时,发现里面明显有人来过,而且还不止一次,地面的灰尘被踏乱,但距门口6公尺的地方却没有人来的痕迹,灰尘好好的。哈特的实验室药物相当齐全,在此之前的各种毒药都在实验室发现有:哈特自杀的毒药,露易莎蛋酒里的毒药,梨子里注射的毒药,以及在案发现场发现的那枚标了号的注射器,都是从实验室里弄出来的。初步判定凶手可以从壁炉上的烟囱进入实验室,因此沙姆警官派了个人昼夜守在屋顶。
当天晚上,实验室发生了失火事件。一部分药物及设备被毁,此时多鲁里对沙姆警官说,事情已经愈来愈明了了……
第二幕,我认为这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多鲁里的调查及推理。
既然警官已经守住了烟囱和大门(从窗户也不能纵火),那么屋里就一定有第三条通道,果然在壁炉里发现了一个通道,和隔壁原艾米莉、露易莎房间的壁炉相连,凶手就是从这里进入的。
接着分析案情,多鲁里认为凶手是有计划谋杀艾米莉老夫人的,在此之前,沙姆警官和检察官都认为老夫人的死是偶然事件,露易莎才是真正要谋杀的对象。首先,多鲁里确认凶手对这个家庭很熟悉,包括两个月前的毒蛋酒事件,(凶手知道露易莎在每天下午两点半要喝蛋酒)凶手还知道露易莎不吃烂梨(不然为什么不在好的梨子注射),还有,凶手知道曼陀林放在何处。因此凶手是故意让警察知道梨有毒。由此推断,凶手的目标不是露易莎,而是艾米莉老夫人。
但是此时还有两处疑点使人捉摸不透,第一,凶手为什么使用曼陀林杀人呢?这是一把乐器,分量不重,房间里比曼陀林比更称手的凶器多得是,凶手为什么不遗余力把放在楼下的曼陀林带到楼上作凶器?第二,香草的气味怎么解释?
接下来多鲁里进行调查,证实香草是一种药物,哈特的手腕曾经生过肿疱,用这种香草敷过。而且据家庭医生说,哈特敷这种香草时曾被儿媳玛莎撞见过,玛莎很同情他,以后还经常帮他。在医生那里,多鲁里还了解到哈特家人的血里有一种奇怪的病毒,根源在艾米莉身上,正因为这种病毒,她的女儿生下来就成了残疾,子女个个性格异常,艾米莉的前夫离婚后也是因为感染了病毒死的,哈特哀伤地去自杀,都是这个原因。需要说明的是,玛莎并没在家庭医生那里检查身体,所以没有她的病历,但她知道全家人被感染的情况,她的两个儿子也有病毒。
多鲁里在调查中还发现哈特曾经想写一部推理小说,结果只写了一个大纲,多鲁里在实验室和艾米莉卧室的壁炉通道里发现了这份大纲和一瓶毒药,多鲁里把毒药换成牛奶。
至此多鲁里的调查基本结束,他已经知道凶手是谁。
第三幕:令人震惊的是现实中发生的谋杀几乎和哈特小说中的大纲一模一样,在哈特的小说中,他把自己设计成了凶手,并有个代号叫Y,包括两个月前的毒蛋酒事件和艾米莉之死以及纵火焚烧实验室,在书中都是哈特自己所为,焚烧实验室的目的是让人怀疑哈特也是受害者。大纲中还提到一次谋杀未遂事件,将发生在两个星期之后,目的还是迷惑警察,让他们以为凶手的目标还是露易莎,当然并不是真的杀她。
多鲁里说服警官撤走在哈特家看守的警察,他自己则借故留在那儿。当天晚上,他溜进露易莎的卧室,目睹了凶手下毒的全过程,按照大纲的要求,凶手应该阻止露易莎喝下这杯毒酒,但是凶手并没这么做,而是企图真正谋杀露易莎,这些行为已经严重背离了哈特的小说大纲,多鲁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后让加积喝下了一杯有毒的牛奶。
尾声中多鲁里向沙姆警官和检察官解释了加积的作案过程:加积爱玩,有一天他发现了壁炉里的通道,于是经常溜进爷爷的实验室玩,发现了爷爷留下的小说大纲。由于奶奶平时对家人及其粗暴,也经常打他,加上遗传的冷酷本性,加积决定按照大纲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实施犯罪。哈特写小说只是发泄对妻子的强烈不满,或者说是一种心理安慰,却由他孙子来实施了。第一次在露易莎的蛋酒中下毒,自是让人们以为凶手的目标是露易莎,另外凶手喝下蛋酒是为了排除今后自己的嫌疑。第二次真正杀人时,大纲提到用钝器击打艾米莉的头部致其死亡,什么是钝器呢?加积以一个13岁小孩的理解成了乐器,家里的乐器除钢琴外就是曼陀林。另外注射了毒液的梨应在事先准备好,大纲里并未详细说明这一点,哈特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到加积身上就不一样了,他错误的理解为注射器要带到现场注射。露易莎在案发时曾摸到凶手的脸,根据其身高推断凶手就是加积。她说的光滑的脸其实不是女人的脸,而是一个小孩的。实验室里的脚印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把地面上的脚印弄乱这是每个人都能想到的,但独独忘了应该从门口开始,在也是一个小孩的纰漏。
香草的作用在大纲中已经解释清楚,就是为了混淆警察的视线。
凶手就是加积,而且邪恶的思想已经完全控制了他,最后他偏离了大纲,变成一个以杀人为乐的恶魔,而法律对一个13岁的少年又能做什么呢,最后多鲁里只能选择亲手结果他。
这部小说的精彩之处在于既有严谨慎密的推理又能将悬念保留到最后。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就会明白正是作者的精心安排造成这种效果。在关键的地方多鲁里都并没推出结论,比如多鲁里推理出凶手真正的目标就是艾米莉,理由是凶手既然在梨里下毒,为什么又带着曼陀林来杀人,而且下了毒的梨又是一个谁也不会吃的烂梨,这时检察官说有可能是两个人作案,多鲁里又根据地上的脚印得出只有一个人作案的结论。但是凶手为什么选择曼陀林作为凶器?还有露易莎摸到凶手的脸时,凶手是站着的还是俯下身的?在第二幕中都没有讲明,这些关键问题都是在最后一刻揭晓的。就好像一颗颗珍珠,作者一个个打好洞,而穿珍珠的线却始终捏着不放。
由此又牵扯到另一个问题:侦探小说守则第一条就是必须将所有的线索都呈现在读者面前。有线索就会有分析,像“零度写作”之类的在推理小说中是行不通的,细究起来,分析到什么程度,也就说线索呈现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各个作者具体把握了,说到底,这个第一守则还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这是我看过的推理最严密的小说,奎因不愧是本格的代表人物,虽然在第一次毒杀露易莎未遂时我就将加积列为最大的嫌疑人,因为读推理小说多了,对这种手法不知不觉就熟悉起来,典型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者说“最不可能的人”犯罪。类似的情节在克里斯蒂和范.达因的小说中都曾出现过。“凶手”是没有办法让加积心甘情愿“恰巧”误饮下那杯有毒的蛋酒的,除非是串通作案或者“无目标谋杀”。随着案情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线索越来越多,加积在我心目中的嫌疑反而越小,因为解不开的疑问太多了,当哈特的那几页推理大纲出现后,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和我有同样的看法,凶手就是哈特本人,他“伪造”了一个尸体,而在自己家里一个秘密的地方藏身。
除了哈特外,还有一个嫌疑人就是露易莎。我的一个同事借了这本书看,看到一半就问我凶手是不是露易莎?后来又问我是不是哈特?书中在结尾谜底快揭晓时警官和检察官就对多鲁里问过同样的问题,这两个人毫无疑问是奎因为读者精心设下的“陷阱”。关于露易莎可能是凶手的解释如下:她的眼睛不知何时好了,但她密而不宣,一切事情基本上都能解释了。
相信许多朋友与我一样,读推理凶手时喜欢再造一 个凶手,即根据书中的情节推理出另一个与书中凶手截然不同的“凶手”。这在《Y的悲剧》行不通,本书的推理丝丝入扣,没有一点含糊的地方,我曾把加积的母亲玛莎作为凶手推,可以解释为加积是在她的默许或指示下杀人,但奎因把一切可能都想到了,玛莎如果是凶手,把曼陀林作为凶器这一疑点无论如何都解释不了。
思前想后,本书唯一一个小小的瑕疵就是多鲁里没想到在案发后让露易莎逐个摸脸以验证凶手,既然能摸出康拉特的脸“粗糙”,不同于凶手,就应该继续摸下去,以露易莎的敏感,说不定能辨出凶手,至少能缩小范围。我不知道奎因是否想到这一点,以本书情节的严密,估计是想到的,事实上这又构成了一种“两难处境”,让露易莎摸脸找凶手,即使缩小了范围,悬念肯定会大打折扣,这是任何作者都难以接受的,就这么略过,也可解释为多鲁里没想到,或者是那时他心里已知道谁是凶手了?
仅此而已。小说毕竟是艺术作品,与现实中的犯罪不一样。尤其是推理小说,它要符合一定的逻辑,但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的逻辑,我把这种逻辑称为阅读逻辑。比如本书中大部分的推理依据是露易莎的证词,但是万一露易莎在说谎呢?出现像《东方快车谋杀案》那种所有人都是罪犯的情况,任何推理都便得毫无意义了,怪不得有人说《东方快车谋杀安》是只有傻瓜才能想得到的结局。一本推理小说,只要故事奇妙,充满悬念,人物鲜活,强烈吸引人读下去,结尾能自圆其说,就是好小说。
至于像“凶手如何保证持一把乐器用力击打艾米莉头部时,隔壁的人不会听见?”或者像“第二天凶手还能通过发生了谋杀案的房间进入实验室?”等等之类的问题纯属钻牛角尖。前面说过,小说中的犯罪毕竟不同于现实中的犯罪,小说要符合阅读逻辑而非现实逻辑,一部小说中你无法阻止它到处有巧合,冲突,这是我们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好的作者在书中会充满暗示,这同样是我们阅读的乐趣所在。

03.3.26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推理小说首先是小说。
Q:153513185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傻瓜哈希创品牌拍马打开傻瓜哈希的博客
2 楼: Re:《Y的悲剧》赏析 03年04月28日08点59分


>说中的犯罪毕竟不同于现实中的犯罪,小说要符合阅读逻辑而非现实逻辑,
怎么定义阅读逻辑和非现实逻辑的??请指教:)






[img src="http://www.tuili.com/bbsshowimg.asp?userid=傻瓜哈希"]

Blog:  [url]hash.yculblog.com[/url]
Email: [email]wangwang1982ren@163.com[/email]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harryfly空军一号
3 楼: Re:Re:《Y的悲剧》赏析 03年04月28日09点53分


毫无疑问,这是最伟大的侦探小说






My Blog:http://spaces.msn.com/judecheng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姜宇姜宇打开姜宇的博客
4 楼: Re:Re:《Y的悲剧》赏析 03年04月28日22点34分


【傻瓜哈希在大作中谈到:】

>>说中的犯罪毕竟不同于现实中的犯罪,小说要符合阅读逻辑而非现实逻辑,
>怎么定义阅读逻辑和非现实逻辑的??请指教:)
举一个例子,<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每遇危难总能化险为夷是靠一张巧嘴,读书时也没觉得不对,这是阅读逻辑.
在现实中一个人如果单凭一张嘴就能反复骗倒那么多人是不可思议的.
在另一个推理论坛里总是看到有人问:凶手如何保证在n次行凶时不被人看到,或者凶手制造的伪证如何保证在关键时刻被侦探发觉.(这类问题一般是看推理不多的说的)
这就是混淆了阅读和现实的关系,小说中总是有巧合.不然小说没法写了,波洛在<abc谋杀案>中曾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说凶手每一次作案都是赌博……
另外,到逻辑网站看了看.觉得纯逻辑又和小说中的逻辑不一样.纯逻辑具有唯一性,一推出的必须是一,不可能是二或者三.小说描写的是人,人是可变可塑的,做逻辑题目时,必须有个基点,比如有四五个人,一个说真话,一个可能是真话可能假话,一个绝对是假话,这样才有结论.否则面临人人都可能说假话的状况是不能推出结论的.当然,有物证也可以推,但物证也有伪造,何况物证太多会削弱阅读趣味.
纯推理应该归入现实逻辑,当然这和我前面说的不是一回事,这是题外话.
希望多给意见,谢谢.
我没法一句说清,就多说了几句,不罗嗦吧.






推理小说首先是小说。
Q:153513185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傻瓜哈希创品牌拍马打开傻瓜哈希的博客
5 楼: Re:Re:Re:《Y的悲剧》赏析 03年04月29日07点36分


【姜宇在大作中谈到:】
>举一个例子,<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每遇危难总能化险为夷是靠一张巧嘴,读书时也没觉得不对,这是阅读逻辑.
>在现实中一个人如果单凭一张嘴就能反复骗倒那么多人是不可思议的.
>在另一个推理论坛里总是看到有人问:凶手如何保证在n次行凶时不被人看到,或者凶手制造的伪证如何保证在关键时刻被侦探发觉.(这类问题一般是看推理不多的说的)
>这就是混淆了阅读和现实的关系,小说中总是有巧合.不然小说没法写了,波洛在<abc谋杀案>中曾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说凶手每一次作案都是赌博……
这个坚决同意,有些人总是抱怨巧合多,其实,巧合一少了,不是就乏味了吗?!
>另外,到逻辑网站看了看.觉得纯逻辑又和小说中的逻辑不一样.
哎,当初也是为了“推理”,所以才选修了数理逻辑这门课的,结果一上才知道,原来,这里的“逻辑”是把事件剥得干干净净,抽象之后的逻辑,这样的推理真枯燥
>纯逻辑具有唯一性,一推出的必须是一,不可能是二或者三.小说描写的是人,人是可变可塑的,做逻辑题目时,必须有个基点,比如有四五个人,一个说真话,一个可能是真话可能假话,一个绝对是假话,这样才有结论.否则面临人人都可能说假话的状况是不能推出结论的.当然,有物证也可以推,但物证也有伪造,何况物证太多会削弱阅读趣味.
恩,所以不能精确地描绘事实曲线,充其量是根据散布在事实曲线周围的点逼近它
>纯推理应该归入现实逻辑,当然这和我前面说的不是一回事,这是题外话.
>希望多给意见,谢谢.
>我没法一句说清,就多说了几句,不罗嗦吧.
不罗嗦,你说的非常清楚,感谢:)






[img src="http://www.tuili.com/bbsshowimg.asp?userid=傻瓜哈希"]

Blog:  [url]hash.yculblog.com[/url]
Email: [email]wangwang1982ren@163.com[/email]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poeEdgar
6 楼: Re:《Y的悲剧》赏析 03年04月30日19点55分


我觉得埃勒里.奎因的小说在推理的时候优点是很详细,缺点是都有一点罗嗦,而且叙事手法也有一点粗糙的~比较起来我更喜欢阿婆婆的小说.
而且<Y的悲剧>不管推理怎样,设定一个13岁的小孩子作为凶手都不是很好的~
当然,在爱伦.坡之后,埃勒里.奎因切实是美国最好的推理小说作家
个人意见哈~~~







我继承了他的签名
                Edgar.A.Poe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傻瓜哈希创品牌拍马打开傻瓜哈希的博客
7 楼: Re:Re:《Y的悲剧》赏析 03年04月30日20点59分


【poe在大作中谈到:】

>我觉得埃勒里.奎因的小说在推理的时候优点是很详细,缺点是都有一点罗嗦,而且叙事手法也有一点粗糙的~比较起来我更喜欢阿婆婆的小说.
坚决地同意
我读过奎因的小说不多,故事的情节还不错,不过读的不多的原因
是因为在我读的不多的前几本中,故事过于冗长,一本小说铺垫了半本还没死人,所以有点犯困(好变态的想法),事实就是这样
所以我再也打不起精神看其他的故事了
只是个人之见

跑题了~~~吧?!赶快溜






[img src="http://www.tuili.com/bbsshowimg.asp?userid=傻瓜哈希"]

Blog:  [url]hash.yculblog.com[/url]
Email: [email]wangwang1982ren@163.com[/email]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姜宇姜宇打开姜宇的博客
8 楼: Re:Re:《Y的悲剧》赏析 03年05月01日09点19分


【poe在大作中谈到:】

>我觉得埃勒里.奎因的小说在推理的时候优点是很详细,缺点是都有一点罗嗦,而且叙事手法也有一点粗糙的~比较起来我更喜欢阿婆婆的小说.
同意,看来详细和罗嗦难以兼顾,本书中最后有一段侦探根据路意莎摸到凶手脸时的姿势推出凶手的身高,这一点解释了好几页,太烦了.不过这是方法上问题.
>而且<Y的悲剧>不管推理怎样,设定一个13岁的小孩子作为凶手都不是很好的~
这我就不同意了.虽然把小孩作为凶手在现在这个时代的写作肯定已经泛滥,我想那个时代应该算是比较好的创意.而且,你不能用世俗的伦理道德来衡量.在这本书后我看了<火车怪客>,很有启发,建议看看,建议大家都看看,一起讨论呀.
>当然,在爱伦.坡之后,埃勒里.奎因切实是美国最好的推理小说作家
>个人意见哈~~~







推理小说首先是小说。
Q:153513185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PoeEdgar
9 楼: Re:Re:Re:《Y的悲剧》赏析 03年05月01日20点07分


【姜宇在大作中谈到:】

>【poe在大作中谈到:】
>>
>>我觉得埃勒里.奎因的小说在推理的时候优点是很详细,缺点是都有一点罗嗦,而且叙事手法也有一点粗糙的~比较起来我更喜欢阿婆婆的小说.
>同意,看来详细和罗嗦难以兼顾,本书中最后有一段侦探根据路意莎摸到凶手脸时的姿势推出凶手的身高,这一点解释了好几页,太烦了.不过这是方法上问题.
>>而且<Y的悲剧>不管推理怎样,设定一个13岁的小孩子作为凶手都不是很好的~
>这我就不同意了.虽然把小孩作为凶手在现在这个时代的写作肯定已经泛滥,我想那个时代应该算是比较好的创意.而且,你不能用世俗的伦理道德来衡量.在这本书后我看了<火车怪客>,很有启发,建议看看,建议大家都看看,一起讨论呀.
>>当然,在爱伦.坡之后,埃勒里.奎因切实是美国最好的推理小说作家
>>个人意见哈~~~
>>
我所指的让13岁小孩作凶手的不好的地方,并不是因为伦理道德方面,而是从故事的真实性方面来讲的






我继承了他的签名
                Edgar.A.Poe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页/共1页(总计8个回复)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