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版主】:ellry,dsky,东风无影 字体大小:
1页/共1页(总计0个回复)
主 题: 从“非典”想到的社会推理(人气:318)
 林禄mimi
1 楼: 从“非典”想到的社会推理 03年05月04日15点47分


一场“非典”灾难的到来,给每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对这种恐惧感,人们是否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自己是如何对待这个赖依生存的地球呢?只有通过反思和追根思源,才能弥补人们对大自然的犯罪。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完全改变了人们过去的观念。在一切讲究高效的前题下,我们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孩子们担心他们输在起跑点上,青少年烦恼着跟不上流行的脚步,中青年关心着经济景气的问题,就连老年人也得担心照顾养老的问题。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在小城镇中生活,不远处就是农庄。夏天“轻罗小扇扑流萤”、“卧看牵牛织女星”都是常常有的遐意之事。那时农村社会的节奏,舒缓中贴近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亲疏自现。但我们都在感叹现今社会人情淡薄,人际疏离,却又无能为力改变它,是不是因为唯有躲在屏幕后面,才能找到安全的感觉?是不是因为我们都害怕付出,以避免更多的失去?而疾病的年轻化、慢性病、传染病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医疗界,疾病的治疗转为健康的预防,除了环境、基因等因素外,我们更希望乞求于社会的人性化和心灵的照顾,来做疾病的第一线防护墙。我想趁这次“非典”的契机,谈一谈下面的推理内容。如有不正确之处,请批评指正。
就生理学而言,病毒是一段游离的DNA 或 RNA ,其生命乃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病毒本身并不具有完整的酶结构,它具有遗传指令,却没有将遗传指令付诸实现,形成蛋白质的机制。因此,病毒要么就是在活细胞外,以结晶体的方式存活数十万年,要么就是在细胞体内与之共生。在生理学上,病毒在大自然界里扮演基因信息的传递者。若没有病毒的存在,则细胞的演化就不可能达成。举例而言,其内不含有病毒的白喉杆菌并不具有产生荚膜的特性,很容易在大自然界被消灭,或遭受人体内白血球的吞噬。 近几年来基因工程的发展,若没有身为病毒家族的一员── 噬菌体的帮助,扮演载具体的重大角色,切割原细胞内的基因组,并将新的遗传信息嵌入,则遗传工程不可能有任何革命性的突破。
  在生物体之间,细胞之间,病毒的存在有助于稳定生态平衡。当生物体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物理及化学性的不平衡时,病毒会转成活动的状态而进入生命体,开始影响生物的基因表现,产生新的蛋白质或调整酶结构,使寄生生物宛如一种“突变种”,以便与自然环境一同演化,不致遭受大自然的淘汰。
  病毒也有将一种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或演化成果传给同种或异种生物体(creature)的功能。当然,这是一连串感染、突变、演化、死亡的过程。究其本质,当一个生命体藉由与病毒合作的结果而学会一种基因表现上的新把戏时,它会将这种学习成果以一种“变异病毒”的方式散播出来,以一种大自然界供需的关系,传递给其它的生命体。因此,在生物与生物之间,若无病毒的存在,生命的稳定性便不会存在,同种生物及异种生物之间基因信息的传递,基因经验的累积交换,或集体演变的过程,也不会存在。
  在一个最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数种乃至十数种所谓致死病毒的存在,在其不活动的阶段,这类的病毒对促进人体的整体健康上,有莫大的好处,甚至也阻止了外界更致命病毒的入侵。大家习惯将病毒当敌人,可是,病毒若不存在,生命也不存在。
  什幺情况下病毒会进入寄生生物? 病毒进入寄生生物后的表现为何? 一般而言,病毒进入寄生生物内有以下数种表现方式︰
一、是融入寄生生物的基因序列(genetic code),病毒基因可调整或加强寄生生物某部分的基因表现,提高其配备,制造某些必须的氨基酸及维生素,或加强其防御能力。
二、是潜伏在寄生生物的基因组内,是个不活动的旁观者。虽说是不活动 ,却对整个基因序列有稳定及平衡的作用。若日后生物体发生变化,病毒可由不活动再转成活动。
三、是帮助寄生生物细胞完成其生命周期,将寄生细胞的基因指挥权转移到病毒的基因组,令寄生生物的蛋白质工厂合成病毒的下一代,而停止寄生生物细胞本身的生命过程。将一个细胞的生命转成一大群的病毒后代,活在生物体内散播或传播到生物体外。
四、是病毒基因取得部分的控制权,一方面细胞维持其生理过程,另一方面病毒缓慢的产生自己的下一代;两者取得其生态平衡。
  以上的四种过程皆是寄生生物与病毒在生物学及基因学上不同的合作方式。其互动的关系远比想象中的复杂。
  举例而言,不论是在寄生生物内在扩散,或寄生生物之间的感染,不论同种或异种之间,都是一种生物上合作的过程。并非如大家假设:寄生生物缺乏防御力或寄生免疫力不足,以致病毒入侵;而是,寄生生物细胞“主动”降低其防御力,与病毒合作,以完成其入侵或扩散过程。
  大家一定好奇,在什幺情况下寄生生物细胞会主动降低其免疫机制,让病毒轻易的穿透细胞膜,与寄生生物的基因序列快速结合,甚至与寄生生物基因序列内原有的基因信息或潜伏病毒起交互作用,完成基因改组,再造新的突变种?
  病毒及寄生生物的基因表现不只是一种生物学现象,其过程更是一种文化的、社会的、甚至是经济的现象。一九一八年的流行性感冒,夺去全球二千万至一亿的生命,其带来的结果是触目惊心的骇人景象,却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综观历史,战争与流行病总是相生相随的,其背后是否暗示着,人类的行为和病毒表现之间有某种关系? 在人类集体心情影响下,寄生生物与病毒间的合作关系有了新的变化? 如果寄生生物与病毒的共生合作关系,是建立在寄生生物细胞之生物学上的指令一致上,寄生生物感受到其生存环境之政治、社会、文化及经济上的安定性,寄生生物对其生活品质,未来的展望有一相对上的满意及安全感,因此,其细胞生理功能的展现及基因上的信息也将平顺无碍。
  若寄生生物对其生存的现状存在着极大的不满,也许是政治上的不满,经济上的不满,文化上的不满,或存在尊严的不满,寄生生物首先会采取的是“有效的行动”,藉由一联串个人及集体的努力,一连串的改革,抗议,希望可以争取到生存的尊严及生命质量的提高。行动若能奏效,个人及集体的恶劣处境(不只是经济上的恶劣,也包括心理上的恶劣)获得改善,愤怒的能量则逐渐消除。
  倘若一联串的抗议、改革均无法扭转个人与群体所感受到的不满、不确定性及不安全感,也许生活品质、尊严及经济条件每况愈下。这种无效的行动会导致心理上的冷漠、绝望及无力感,也将引爆一种“生物性的绝望及愤怒”。
  这样的心理氛围及精神状态会激发本来潜伏在生物体内的病毒,也会令寄生生物主动降低免疫力。心理的绝望之火点燃细胞的绝望及病毒的愤怒之火;一个无效的社会、政府及经济的抗议,会转成可怕的“生物性的抗议”。绝望及愤怒之火很快的吞噬了一个健康的生命体,但是,大家不要忘了,绝望及愤怒之火是会快速漫延的,也许同时在全球各地引爆,其显现出来的结果便可能是一个令群医束手无策、快速传播的致命流行病。
  因此,我们非常容易理解,为何一个流行病的爆发总是指出了引起这种混乱的政治、社会及经济状况。而且,引人深思的是,流行病的爆发常发生在个人对抗大环境的无力感,尤其是在集体的政治及社会抗议失败或被认为无效之后。流行病更常发生在战时,发生在那些眼见战争残酷的进行,却无力阻止的人道主义者身上;发生在那些眼见战事无休止,而经济逐渐衰退,未来逐渐无望的人身上;发生在那些反对自己的国家卷入战争,却无能为力的人们身上。
  在《个人与群体事件的本质》(The Nature of Personal Reality)一书中,对流行病做了最深刻的剖析。流行病达到了好几种目的,警告说某种情况将不再被容忍,有一种“生物性的愤怒”将持续被表现出来,直到情形被改善为止,也许是经济、卫生条件的改善,也许是政治、战争行为的改善。因此,有时这种流行病最后终于导致政府的被推翻,或战争的失败。
  然而,疾病也会带来希望。那些未被绝望击倒的人、那些相信自己是有力量的人将对疾病免疫,也将唤醒自身内的勇气、信心、希望及爱,而能采取有力的行动让这世界更美好。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lin lu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页/共1页(总计0个回复)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