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哈希(创品牌拍马)
|
|
1 楼:
读书笔记-遗像
|
03年07月18日14点37分 |
题外话: 那天去学校图书馆,无意间看到书架的最~~~上方摆放着一排很新的书。我这个人一看到新书眼睛就发亮,对它们有着莫名的好感。仔细一看,书脊上竟然“赫然”写一列小字(呵呵)“玛丽尼亚侦探小说系列”。呼呼~~作者没有听过,不过单凭“侦探”二字,借一本回去揣摩。于是挑了一本在最薄的,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本人虽然读书速度奇慢,但是本着铁杵磨成针的精神,还是能坚持不懈地看。故事很吸引人,围绕死者,众多嫌疑犯浮出水面,于是就猜测,真凶到底是他们中间的谁……当看到第90页左右的时候,眼睛有点疲惫,记下页数,往前网后随意翻翻,看看有没有作者介绍和生平之类的东东,读来放松一下。 书的扉页上有10行的内容简介,想:稍稍看一下,预知一下随后的发展方向,算是偷个懒,只要不说出凶手是谁,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没想到,万万没有想到,当我看到第7行的时候,它竟然把凶手是谁给告诉我了,厄,把我给气的~~呼呼~~。不是吧,前面90页的工夫,全白费了。咬牙切齿地把剩下的介绍读完,好在还留下一个悬念,引用一下就是:“……为什么?为什么?” 为了知道其中的原委,在知道凶手的情况下,我拿出所有耐心继续把书往后读了30页,终于捱到了女侦探拨开迷雾,找出真凶,继而提出“为什么他这样做”的地方。 虽然前面的经历不很愉快,可是在后面的50页的阅读中,读推理小说的愉快情绪体现无疑,在这短短的一段里,也体会到了这篇推理小说其实不错。当然,如果写内容简介的同志再识相点儿,就更好了,呵呵:)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就书论书,写写读后感想,绝无外延——
死者是个名演员,这就决定了牵涉到此案之中的人物绝对有数量,至于质量如何?我觉得,也不错。他们和死者在生前有这样那样的矛盾,都有作案可能。不仅如此,死者从小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性格不同于常人,决定了她会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在调查中,证人所说到底是真是假,也就不易判断。所以在侦破过程中,探索死者真实性格也成为重要部分,立刻觉得可看性增强。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有两条线索,一条自然是案件侦破的过程,还有一条是死者从小的生活经历。两条线索穿插叙述。前者让你随时关注调查员的侦破情况,后者则特别偏心给读者提供着侦探们无法知晓的线索。使读者更加有信心在侦探之前就解释清楚事实真相,当然后来知道其实还是很难,这大概是作者的大胆之处吧?!最终两条线索交于一处,真相大白。 说到侦探,我觉得应该是一个集体——莫斯科刑侦局的所有侦察员。因为他们各斯其职,作者也很平等地给了他们出场的机会。不过如果非要说谁最重要,应该是女侦探那斯佳,她汇总了大家提供的线索,给出合理解释,最终从众多嫌疑人中锁定了真凶。 说说翻译,很口语话,所以对白读来很流畅,不过(本着吹毛求疵的态度指出),侦察员在询问证人过程中,问及他人母亲时竟然翻成了“他妈”,当时我一看吓了一跳,反复读了两遍,还是觉得不顺,口语化过了,实在有点……不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呵呵。 有一处特别值得一提。侦探的职业不是私家侦探,不是侦探小说家,不是记者,不是……,更加不是高中生,说到底,作者把侦察推理的重要任务交还给了国家机器,这一点和中国很象啊。在文章中,还有这样一段叙述“所有的命案全不是侦察人员破的,而是由……。谁都能破案,惟独侦察人员破不了案。”这是针对凶手使用挑衅意味作案手法的心理说的,但是你敢保证她没有其他所指?! 作者似乎很看重集体的力量,最终揭示出事实真相,不是那斯佳滔滔不决地陈述出凶手的杀人全过程,和铁打的证据,随后冷静地一指,说“凶手就是你”,说得凶手决无还口之力。遗憾的是,他们最终并没有证据。他们分析凶手心理,制定谈话策略,让凶手自己吐露实情,这和真正的刑讯更接近吧?!我想——
写完了,因为我读过的侦探推理小说不多,也不知道写读后应该注意些什么要点 只是想到就写了下来而已:)
|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
|
[img src="http://www.tuili.com/bbsshowimg.asp?userid=傻瓜哈希"]
Blog: [url]hash.yculblog.com[/url]
Email: [email]wangwang1982ren@163.com[/email]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