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版主】:ellry,dsky,东风无影 字体大小:
[1] [2] [3] [4]1页/共4页(总计38个回复) 下页
主 题: 从《黄屋之谜》vs《无人生还》谈起(大修改后版)(人气:3278)
 西瓜头See
1 楼: 从《黄屋之谜》vs《无人生还》谈起(... 03年10月15日06点58分



(原创评论, 只发推门)



因为和边城不浪兄在MWA世纪本格解谜小说榜上《无人生还》排名第一的小小争议, 应其提议, 拿心目中本格解谜榜上的作品与《无人生还》比比, 适逢欧美版这个月讨论《黄屋之谜》, 我就把回帖发上来了, 呵呵, 大家也可以讨论一下。

加斯通·勒鲁的《黄屋之谜》vs 阿嘉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

一. 先比推理史上的模式开创地位。
如果说《莫格街凶杀案》开创了推理史不可能犯罪作品的先河, 《斑点带子案》是第一部机关密室作品, 那么密室推理这一不可能犯罪作品中的王冠, 自《黄屋之谜》引入心理密室诡计才真正开始闪亮耀眼(注1)。 而且除了开创心理密室流派之外, 这部作品更是开发出了侦探的另一种用途, 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推理小说全局诡计意识, 仅此一点, 就足以排名在克里斯蒂的另一部作品《罗杰疑案》之前。

那么《无人生还》开创了什么呢?
开创了推理史上的连环杀人模式吗? 我觉得连环杀人模式开创这份荣誉应归于开膛手杰克, 是这位犯罪史上的魔王让连环杀人模式名扬天下。
将《无人生还》进行模式解构会发现它仅仅是一个“童谣杀人”+“连环杀人”+“孤岛杀人”的组合结构, 而且这种结构也决定了其本身并非一个有张力的模式, 这是《无人生还》这部作品模式的局限性所在。 举个简单的例子, 横沟正史仅仅只是把这种组合改成“童谣杀人”+“连环杀人”+“闹鬼农村”的结构, 就建立了和《无人生还》不同的模式, 成为一代名家, 二者模式之间的不同点, 仅在于“闹鬼农村”的诡计氛围, 营造出了与“孤岛杀人”截然不同的恐怖气氛。 因此, 《无人生还》的这个作品模式仅仅只能算是一种组合的模式, 其“所有人死光, 凶手为何”的全局诡计意识模式也并未能建立一种影响后世的流派(注2)

顺带补充说明一下, “童谣杀人”这种诡计意识模式源自范·达因的《主教杀人案件》, 并非克里斯蒂原创, 而且《主教杀人案件》运用“童谣杀人”这一诡计意识的水准也在《无人生还》之上, 呵呵, 原创就是不一样, 至于“孤岛杀人”的诡计氛围, 我会在后面着重探讨一下克里斯蒂从什么地方引进的。

二. 再比两部作品的诡计类型
《黄屋之谜》的诡计设计有两大亮点, 密室与拐角消失的人, 两个诡计的盲点设计都相当精彩, 而且这两个诡计的意识类型决定了在其它领域的文学作品中也不可能有此类诡计原型, 两个诡计都堪称绝对原创, 令人为加斯通·勒鲁的天才想象力而折服。

再回头看看《无人生还》, 其整个氛围的诡计设计, 封闭的孤岛, 被困的人一个一个地接连被杀死, 岛上的人面对着“看不见”的凶手, 童年时代欢乐的童谣回忆到了如今却变成索命的音符盘旋在脑海中, 心理上的惊悚与绝望在临死前也到达了极点, 《无人生还》这种惊险, 刺激的“孤岛杀人”氛围诡计设计究竟是引自何方呢?

在古希腊神话中, 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迷人的故事, 远古时代, 有位国王叫米诺斯, 他在克里特岛建造了一座有无数宫殿的迷宫,迷宫中道路曲折纵横,谁进去都别想出来, 在迷宫的纵深处, 有一只人身牛头的怪物米诺(经典即时战略游戏 -- “魔兽争霸”中牛头怪的创作原型), 雅典每隔9年都要送7对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岛供奉这只半人半牛的怪物。 后来, 雅典国王爱琴的儿子忒修斯带着一只魔剑和一个线球进入迷宫, 将线球的一端拴在迷宫的入口处, 然后放开线团, 沿着曲折复杂的通道, 进入迷宫深处用魔剑杀死米诺, 然后顺着线路原路返回, 在忒修斯返航途中, 雅典国王爱琴误以为儿子已死, 投海自杀, 爱琴海由此得名。 这个故事同时也是“迷宫”一词的来源。

十九世纪, 伟大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海因里希·谢里曼(Henley Schliemann)发现了特洛伊城遗址---谢里曼此人也是天才探险家和考古学家, 感兴趣者不妨读读他的作品和关于他的传奇故事---激起了对爱琴海文明的考古热潮和文学创作热潮, 在这段期间, 克里特岛地下迷宫遗址被英国人伊文思挖掘了出来, 同时在岛上发现了斗牛的壁画, 一夜之间, 希腊神话从梦幻变为真实。 考古学家和文学家们终于开始认真地对克里特岛迷宫的存在目的进行了大量假想猜测, 其中有一种基于古罗马斗兽场的残酷生存游戏方式提出的猜想, 获得了不少支持和认同, 这种猜想的内容是把十几个人关入地下的迷宫中, 迷宫中有一只怪物, 这只怪物有人认为是牛, 有人认为是外星人, 甚至有人认为就是十几人中间的某一个, 迷宫中的这些人既要面对不知何时出现的怪物(相当于“看不见”的凶手), 又要面对道路千变万化的迷宫, 这种考验下能生出迷宫者就是克里特岛的英雄。(我个人猜测这个有可能是克里特岛的某种酋长选拔仪式)

到了二十世纪, 克里特岛的生存试炼模式(注3)已隐然成为西方文化中极具魅力的一种故事模式, 这个故事模式上衍生了不少精彩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 孤岛生存挑战也已经成为当代极受欢迎的游戏形式。 谈到这里, 大概会有人觉得迷宫与密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对迷宫的渊源讲了一大段, 与《黄屋之谜》和《无人生还》实在是干系不大。

其实, 虽然迷宫和密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不过这两者之间还真有不小的渊源, 而克里特岛的故事不但与《无人生还》大有干系, 它和《黄屋之谜》之间也有微妙的联系。 虽说不少人追源溯流, 把《斑点带子案》, 甚至更早的《莫格街凶杀案》称之为最早的密室, 但事实上, “上锁的房间”(Locked Room)一词演化为“密室”代名词, 却真正源于《黄屋之谜》。

《黄屋之谜》的密室设计者加斯通·勒鲁在他的最高杰作《歌剧幽灵》中设计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庞大地下机关迷宫。 在我看来, 天才的加斯通·勒鲁眼中, 《黄屋之谜》的那个密室很可能不过是相当于《歌剧幽灵》地下迷宫中各种充满巧思创意的机关中的一件而已。

《歌剧幽灵》中亮点极多, 但那个庞大的机关迷宫, 我觉得还不能算是《歌剧幽灵》中真正最精华的东西, 而且你想啊, 《歌剧幽灵》这个地下迷宫的概念又是从哪里来的?

加斯通·勒鲁极具想象力地把地下迷宫从克里特岛搬到了巴黎歌剧院, 将其栩栩如生的进行了艺术再现, 并依赖这个庞大的机关迷宫建立了一个完全不同, 而且超越了克里特岛生存试炼模式魅力的故事模式, 加斯通·勒鲁这种形式上的借鉴才符合真正的艺术原创精神, 这才是《歌剧幽灵》这部不朽杰作的原创魅力所在。 此时, 我们不妨回过头来再看看《无人生还》的故事模式核心, 简直和克里特岛的生存试炼模式原型如出一辙, 而且《无人生还》营造的杀人诡计氛围的魅力显然要比克里特岛迷宫本身的魅力逊色一筹, 只是把克里特岛生存试炼模式略加修改后搬了过来, 实在难以被称之为故事模式原创。 如果有人拿创作上的题材撞车为《无人生还》作辩护, 那么请看一下克里斯蒂的另一部作品《大侦探十二奇案》就非常明显了, 希腊神话中大力神赫斯克赫斯的凡间十二功绩中, 第七个任务正是驯服克里特岛上的公牛, 这只公牛就是后来在克里特岛迷宫作恶的牛头怪, 克里斯蒂不可能不知道的。

因此, 《无人生还》本身采用的组合型诡计意识和故事模式和《黄屋之谜》的精彩诡计意识原创及其对心理密室流派的开创意义相比, 《无人生还》逊色了远不止一筹。

不过伟大的阿嘉莎·克里斯蒂婆婆依然是无可争议的诡计大师, 其实比诡计意识和比模式开创意义, 她作品中另一部不朽杰作《东方快车谋杀案》, 才是真正的本格解谜作品中的顶级大作, 这部作品无论其故事内涵深度, 推理的逻辑严密程度, 都堪称此类作品中的个中翘楚, 而且其原创谜局架构非常磅礴大气, 结局转折又精彩亮眼, 撇开克里斯蒂其它作品不论, 光《东方快车谋杀案》一部作品就足以确立阿嘉莎·克里斯蒂婆婆不可动摇的本格推理顶级巨匠地位。

注:特洛伊城遗址的出土对欧美文化界的影响不亚于一次文化复兴, 仅仅是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遗址的出土在欧美文化界造成的轰动程度, 及对欧美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 远不是一篇文章能阐述清楚的。 在这里我只是想点到为止地探讨一下, 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对推理文学的影响, 其实从克里特岛迷宫遗址的考古文学中衍生出的文学作品何止《歌剧幽灵》和《无人生还》两部, 只是大多不在推理文学领域。

三. 两部作品的故事情节无可比性, 我略分别谈谈《黄屋之谜》和《无人生还》两部作品与其作家其它作品关系的自己一些看法。

除了《黄屋之谜》之外, 其作者加斯通·勒鲁的其它作品几乎都不被归入推理小说领域, 他和爱伦坡非常相似, 都是主要创作领域不在推理小说范畴, 偶尔有作品捞过界进入了推理小说范畴却大放异彩, 在推理史上名留青史。

有趣的是, 与上面的情况刚好相反, 除了《无人生还》之外, 阿嘉莎·克里斯蒂的其它作品几乎都是本格推理作品, 《无人生还》是婆婆作品中的一个另类, 这部作品其实和《歌剧幽灵》一样属于不可能犯罪题材相关的长篇小说。 其实如果论作品类型, 《歌剧幽灵》和《无人生还》相比的话, 要比《黄屋之谜》更具可比性, 因为《歌剧幽灵》和《无人生还》在作品类型上更相似, 而且都是长篇, 不过《歌剧幽灵》这部小说的创作水准已经升华到文学领域, 欧美评论界没有把它归入侦探推理小说的范畴, 而是将其视为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

说到这里, 就不得不提一下两位作者的出身背景了, 《黄屋之谜》和《歌剧幽灵》的作者加斯通·勒鲁的大半生是个穷困潦倒的天才剧作家, 生活阅历丰富, 而阿嘉莎·克里斯蒂是足不出户的富家大小姐, 平时光侍侯她的人数目相当于一个加强班, 这也是阿嘉莎·克里斯蒂作品局限性的根本原因, 她的作品局限于欧洲中产阶级生活, 所以难以写出象《歌剧幽灵》这种具有时代深度和社会深度的文学作品。

话题好象开始扯远了, 呵呵, 先扯回来, 我自己也认为《无人生还》确实是阿嘉莎·克里斯蒂最好看的一部小说, 不过这里有个有趣的矛盾, 如果论本格解谜, 我认为《东方快车谋杀案》, 《ABC谋杀案》等不少克里斯蒂作品水准都远在《无人生还》之上, 但要论阅读时感受的畅快淋漓, 作品情节的扣人心弦, 《无人生还》是克里斯蒂作品中绝对的榜首之作, 原因其实很简单, 这里不得不提到婆婆作品中的小小瑕疵, 这个原因就是 --- 《无人生还》的废话最少!

约瑟芬·铁伊写了部为英王理查三世翻案的历史侦探小说, 这部名为《时间的女儿》的作品在CWA世纪侦探小说排行榜排名第一, 在MWA排名第四, 这个奇怪的排名之谜强烈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几经思索, 最合理的解释似乎只有一个: 如前所述, 基于一种有趣的矛盾, 《无人生还》排在了克里斯蒂作品的榜首; 另一方面, 《时间的女儿》是一部文学水准还不错的小说, 插一句, 这不是一本推理小说, 不过却是值得欣赏的一部好小说, 千万不要抱着读推理小说的心态去阅读它, 否则会因此失去领略这本作品本身魅力的乐趣。

言归正传, 当《时间的女儿》和《无人生还》放到一起进行比较时, 两部作品无论比文学水准还是比小说的内涵底蕴, 《时间的女儿》都远在《无人生还》之上, 甚至倘若要比小说中的推理成分, 《时间的女儿》怎么比都肯定要比《无人生还》多, 克里斯蒂可是推理小说界的女天后哦, 连她自称为其颠峰之作的《无人生还》都比输给了《时间的女儿》, 于是...... 真想大笑三声, 《时间的女儿》以一种极不可思议却又非常合理的方式成为了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选出的推理史上排名第一的侦探小说, 甚至超越了《福尔摩斯探案集》, 这种逻辑混乱的排名方式罪魁祸首正源于《无人生还》在克里斯蒂作品中的“独特”位置。

四. 边城不浪兄提出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观点, 要在推理小说中区别出两个不同概念:“重要的作品”和“好的作品”, 我也非常赞同这种观点。 不过与边城兄恰恰相反的是, 我认为《无人生还》属于“重要的作品”, 而且其对推理史的影响不是一般的“重要”, 而《黄屋之谜》才应该属于“好的作品”。

有人和我说, 《黄屋之谜》除了三大亮点外, 没有别的什么了。 我真想问问, 一本推理小说有三大原创诡计亮点, 你还想奢求什么呢? 而且我觉得加斯通·勒鲁写《黄屋之谜》的出发点不在于写侦探推理, 其实质也是一本爱情小说, 只是这本书在加斯通·勒鲁原本想表达的东西上并未写的特别出彩, 反而到了侦探推理领域大放光彩, 这点在这里不多探讨了。

还是探讨正题。
衡量一部推理小说好不好应该从推理的本质上去衡量, 应该从诡计的原创性, 线索的公平性, 答案的真相唯一性, 谜局架构的创新性上去比较, 然后在符合这四点的基础上故事结局越令人意外越精彩越好。

加斯通·勒鲁是第一流的艺术大师, 只让读者领略最精彩的亮点, 而忽略他要隐藏的东西, 正是他的巨匠功力所在。 现在我用埃勒里·奎恩的《X的悲剧》与《黄屋之谜》来比较, 以此向大家分析一下《黄屋之谜》在三大亮点以外的巧妙之处。

《X的悲剧》是一部推理过程精致, 答案非常亮眼的出色本格推理小说, 几乎各个方面的水准都与《黄屋之谜》不相伯仲, 但仍然比《黄屋之谜》要稍逊一筹。
我说明一下我的理由:
一. 《X的悲剧》有非常多的出场人数, 而《黄屋之谜》中的人物相较之下要少很多, 大家都知道, 越少的出场人数, 要让读者对答案中的凶手感到意外就越难。
二. 《X的悲剧》虽然符合线索的公平性, 但在交代嫌疑人物上分配的笔墨不均匀, 固然笔墨渲染越少的凶手能让答案越令人意外, 但这也正说明了作者创作功力上的不足, 反观《黄屋之谜》, 几个嫌疑人都一直在眼前晃来晃去, 这也正是加斯通·勒鲁更高明一筹的地方。

以上两点也正是埃勒里·奎恩前期作品中共通的缺陷, 此外, 奎恩前期还有一个推理过程过于罗嗦烦琐的小小瑕疵, 个人觉得, 《雷恩先生的最后一案》是奎恩前期最好的一部作品。 而到了奎恩后期创作水平日趋成熟, 上述三点缺陷都已经不存在了, 才开始进入奎恩作品真正的黄金时代, 其中我最为欣赏《凶镇》和《上帝之灯》。

综上所述, 《黄屋之谜》如仅以侦探推理来论, 绝对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好的作品”。

那么, 我为什么认为《无人生还》只能属于“重要的作品”呢?
推理小说首先应重的是“推理”二字, 以“推理”二字来衡量, 《无人生还》肯定是不合格的, 因为《无人生还》不但未能展现令人信服的推理过程, 而且其结局的可能性也不是“真相唯一”。

推理小说其次应重的还是“推理”二字, 如果一部仅仅拥有“氛围, 情节, 诡计, 连环杀人”却没有“推理”的小说是否有资格称之为推理小说? 有人可能会回答说有资格, 《无人生还》就是! 而且可能还会回答我说好的“氛围, 情节, 诡计, 连环杀人”正是《无人生还》的特色所在, 甚至会回答我说好的“氛围, 情节, 诡计, 连环杀人”是衡量一部推理小说是否是“好的作品”的标准。 好! 为了彻底推翻这一点, 我会从各个文学领域各自随便拿出一部同时符合好的“氛围, 情节, 诡计, 连环杀人”四个特征, 来和《无人生还》比较一下, 看看《无人生还》究竟是不是一部“好的作品”。

正统文学领域的作品就不比了, 也已经比过了。

先从与《无人生还》类型最接近的犯罪文学领域比起:
《假如明天来临》vs《无人生还》, 能不依赖故弄玄虚的氛围营造就可把听故事的人牢牢吸住, 能做到每一次运用的诡计都匠心独具, 甚至能把连环杀人的艺术发挥到没有尸体的境界。
心理悬念派的大师西德尼·谢尔顿笔下对实用型诡计的豪华大气展现, 已经提炼至可称之为“明计”的水准, 与之相比, 《无人生还》那种华而不实的“诡计”根本不配称作诡计, 姑不论那些简短的邀请函是否能让所有客人自动到齐, 光要毫不失手的连杀十个人, 连史上不少杀人经验丰富的著名连环杀手都做不到。

再来, 恐怖文学领域:
《午夜凶铃》vs《无人生还》, 一盒录像带就能营造出将极度恐怖与极限想像完美结合的氛围, 一段对录像带之谜的分析解构就能堪比名侦探的精彩结案陈词, 一句倒计时死亡诅咒背后的秘密就能唤起人们对现代社会潜在危机的忧虑沉思。
此时“诡计”已无异于“鬼计”。
缠绕意识深处的午夜梦魇, 披头散发的白衣女子从枯井中向外缓缓爬动......
与之相较, 《无人生还》看完也就是看完了,

再来, 魔幻文学领域:
《黑暗精灵三部曲》vs《无人生还》, 没有光明, 只有卑鄙与龌龊, 没有团结, 只有歧视与冷漠; 没有信任, 只有陷阱与暗算, 在幽暗诡秘的魔索布莱城, 诡计已经成为了“生存智慧”的代名词, 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中, 比生存更难的是坚持心中的原则。
崔斯特有杀人的理由
但《无人生还》呢?

再来, 架空历史文学领域:
《银河英雄传说》vs《无人生还》, 别说永恒的星星大海, 别说那种深沉而精细的历史观, 别说已经升华到了“兵法”层次的诡计, 更别说飘扬在伊谢尔伦要塞上空的那面黄金狮子旗, 仅只莱因哈特和杨威利两个名字, 就能让人永远难忘。 我只问一句, 有谁在看完《无人生还》三个月后还能记得那十个人的名字。

再来, 武侠文学领域:
《陆小凤系列》vs《无人生还》, 倘若一部仅仅拥有“氛围, 情节, 诡计, 连环杀人”的小说就可以称之为推理小说, 倘若好的“氛围, 情节, 诡计, 连环杀人“是一个衡量推理小说是否是“好的作品”的标准, 倘若按《时间的女儿》与《无人生还》排名之间的那种逻辑哲学, 中国的推理迷可以向全世界骄傲的宣布, 世界第一的侦探推理小说就在我们中国!
......

如果仅按好的“氛围, 情节, 诡计, 连环杀人”为标准, 我就可以数出大量无论比四项特征中任何一项, 水准都远远凌驾《无人生还》之上, 而且其主题已经超脱出四项特征之外的小说, 还需要再比下去吗? 其实应该很清楚了吧, 以“氛围, 情节, 诡计, 连环杀人”四个特征来衡量, 《无人生还》不但不能称得上是“好的作品”, 实在是本很一般的普通小说。

推理文学现在的质量别说不能和儿童文学和科幻文学比, 即使连与其有姻亲关系的犯罪文学, 恐怖文学, 惊悚悬念文学也无法比, 甚至连社会派的侦探文学都比不上, 其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自从《无人生还》在推理文学界的峰颠树起了“颠覆本格推理”的大旗之后, 所有在其它文学领域混不下去的“三流文学”只要与推理沾边都蜂拥而至, 前来推理文学界寻觅发展空间, 造成了推理文学整体质量的严重下降。 这也是用推理以外的东西来评价一本推理小说好坏的必然结果,

实在想说一句, 写评论的人如果真要进行排名比较的话, 请不要拿推理以外的东西来作推理小说之间的比较(除非两部作品在推理方面的表现不相伯仲), 如果实在要拿推理以外的东西来比, 请拿别的文学领域的有可比性的好作品来比, 这样才能推荐出推理迷真正想看的小说, 才能真正促进推理文学良性发展。

大家看推理小说, 究竟想看的是什么?
推理小说永远只应重的只有“推理”二字, 没了推理的“推理小说”, 根本就什么也不是。

不知大家可曾深思, 为什么如爱伦坡, 加斯通·勒鲁, 米尼恩等等正统文学界的作家偶尔捞过界, 都能在推理史上留下不朽作品, 而推理小说在文学界连儿童文学和科幻文学的地位都不如的本质原因。

我认为原因有二:
第一, 正统文学界对于“原创”和“借鉴”这两个词的定义和侦探推理小说界很有不同, 柯南道尔爵士在《跳舞的小人》中把《金甲虫》的密码分析模式核心不加修改的放进自己作品中, 这个无心之失虽然不会影响到福尔摩斯的光辉形象, 但由于《福尔摩斯探案集》本身对后世侦探推理小说各大流派有着极大影响, 《跳舞的小人》又是《福尔摩斯探案集》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从这点上看, 爵士似乎带了个坏头, 到了后来, 推理文学界对原创精神的定义渐渐开始歪曲。 现在侦探推理小说中所谓的“借鉴”是拿别人作品中诡计或故事模式的“核”, 然后把在这个“核”上所做的变化修饰改动定义为“原创”, 难怪我们读侦探推理小说, 甚至推理名家们的作品, 都经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大家仔细想想, 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正统文学作品, 《安徒生童话》, 《伊索寓言》等等许许多多的正统文学名著, 会否让我们读出似曾相识的感觉, 绝对不会的, 爱伦坡写那五篇现在被誉为开创推理史的小说时, 心中也不会有什么推理小说流派的概念, 只是抱着与其它文学作品绝不雷同的原创精神写作而已, 每一个真正有志进行文学创作的人, 都应该好好看看加斯通·勒鲁究竟是怎么样在《歌剧幽灵》中借鉴克里特岛地下迷宫这一概念的, 那才是正统文学界的“借鉴”方式, 正统文学界眼中的“原创”恰恰正是去创造那个绝不雷同的“核”(core), 难怪正统文学不屑与侦探推理小说为伍。

第二, 再看看那些捞过界的正统文学家们的作品本身, 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和《金甲虫》, 加斯通·勒鲁的《黄屋之谜》和米尼恩的《红屋之谜》, 虽然谜局架构和作品魅力风格迥异, 但这些作品有一点共通相同的是, 都是基于“真相唯一”的推理精神创作出的作品, 这和正统文学向来主张严谨的创作态度是分不开的, 这也正是为什么他们虽然不是职业推理作家, 但却留给推理文坛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绝不雷同的不朽杰作的原因。

实在不得不说一句, 约翰·迪克森·卡尔之所以是推理小说界当之无愧的第一天王, 并不是因为他是密室专家, 而是因为他一直在作品中秉持真正的原创精神, 不断追求创作出原创意识的诡计和原创意识的故事模式, 并不断打破和超越自己的作品创作水准。

很多人都把范·达因制定出的推理小说二十条理解为其束缚了推理小说的创作形式, 其实从二十条中的第二十条就可明显看出, 在不违背线索公平和真相唯一的前提下, 对诡计意识模式和作品形式进行最大限度的创新才是范·达因的本意, 二十条的制定是为了促进本格推理小说的良性发展。 《无人生还》彻底打破了范·达因的推理小说二十条的束缚, 是把推理小说的创作形式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吗?

我觉得把推理小说引入歧途的不是G·K·切斯特顿的布朗神父系列, 因为布朗神父系列之后迎来了本格推理的黄金时代; 更不是雅克·富特雷的凡·杜森系列, 因为凡·杜森系列对本格推理主流影响甚微。 恰恰是赢尽无数称颂的《无人生还》的诞生, 随着它在推理天后克里斯蒂作品中榜首地位的确认, 标志着本格推理黄金时期开始走向衰落, 标志着推理小说开始进入了一个“伪推理”盛行, 鱼龙混杂的没落时代。

或许真要到了《无人生还》走下神坛的那一个日子, 到了推理文学界不再把诡计模仿和故事模式模仿作为主要创作手段的那一天, 开始追求真正的诡计意识原创和故事模式原创, 推理文学才有真正文艺复兴的希望。 (遥远的日子~~...........................)



注1: 《莫格街凶杀案》和《弓区大谜案》都只是“不完全”的密室, 《莫》和《弓》的心理盲点很不相同, 严格意义上的“完全”密室, 第一个应数《黄屋之谜》, 而且后世密室名家卡尔也自称其作品主要受加斯通·勒鲁与G·K·切斯特顿的影响, 因此这部作品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创了心理密室流派。

注2: 《无人生还》的地位主要来自于克里斯蒂, 如果是其它名气小的作家写, 这部作品恐怕就被直接归到惊悚悬念小说一类去了。

注3: 克里特岛的生存试炼模式主要源于考古文学, 和希腊神话本身有些不同。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It is better to risk saving a guilty man than to condemn an innocent one. 

     --与其将一个无辜的人判罪,不如错救一个有罪的人---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罗塞帝月黑风高
2 楼: Re:从《黄屋之谜》vs《无人生还》... 03年10月15日09点26分


叫我说什么好呢? 一打开电脑就看到西瓜的经典评论,今天一天都会在兴奋中度过...哦!扯远了...我想说太棒了!(绝对不是吹捧...)
突然感到自己用消遣的心态阅读推理小说真是罪过......

看完大作,我有一些疑问,想和西瓜讨论一番:
1. 关于《无人生还》模式
你以“孤岛杀人”+“杀人童谣”+“连环杀人”的组合结构与横沟“杀人童谣”+“连环杀人”+“闹鬼的农村”的结构作比较,认为两者相似。可是,我想你犯了一个错误。因为婆婆和横沟或其他此类童谣加连环杀人模式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婆婆的模式是环形结构,而横沟们是线性结构。也就是说,婆婆的独创性在于,凶手也是受害者,并有此组合成一个圆,圆是几何中最完美的结构,不是么?如果没有最后一章凶手的自白,没有人能破解这个完美的谋杀形状。但横沟们虽然也借用了同样的手法,线形结构的最大缺点在于,有始有终,解谜者这可以根据这根线找到谜底。

2. 关于《歌剧魅影》和《无人生还》的比较
要说机械机关,《无人生还》无法和〈〈歌〉〉相提并论,我承认。因为〈〈歌〉〉庞大的地下迷宫,处了爱瑞克这个机关大师,〈〈无〉〉中的任何人都无法和他比,包括婆婆本人。婆颇的优势根本就不在那些物理结构的机关。我想问,两位作家的写作出发点是否一样呢?很明显,婆婆的目的就是要创作出完美的犯罪诡计;加斯顿呢?他的写作主题是爱瑞克无望的爱情悲剧,只不过借用了出色的诡计推动剧情发展,而且,书中大部分用的都是物理上的诡计。所以贬低〈〈无〉〉抬高〈〈歌〉〉的观点有待保留。

3.〈〈黄屋之谜〉〉的诡计
很遗憾,除了你提到的两大亮点,我也的确未看出更多的好处来。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给后世的影响远远大于原作品本身。

4. 〈〈红屋之谜〉〉
谢谢你的广告!请发到我的信箱里。










月黑风高罗塞帝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东乡东乡好爱好爱张靓颖喔打开东乡的博客
3 楼: Re:从《黄屋之谜》vs《无人生还》... 03年10月15日09点48分


说的好,看过西瓜兄的解密和迷题,知道西瓜兄对于密码和密室很有见地,今天再看评论,又是一种味道.

<黄屋>AS<无人>的对比很有想法,能从这样的角度看待推理小说的确很有意义,先不说这样的论点是否成立,仅就评论而言,已经是相当丰富的了.

不过关于连续凶杀案件是起于<无人>还是要规在杰克身上,东乡认为还是应该规在<无人>上.
原因在于:根据资料(1984译文版世界悬案汇编)知道,有关杰克的事件,最初是连载在报纸上的新闻标题,应该连报告文学都算不上,真正开始编辑这些资料的文字到底何时且如何出现的,还不知道.
虽然说,从时间来说,杰克杀人在先,不过真正将这个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的恐怕还是阿婆的<无人>,至少是出色表现的,呵呵!说的远了,先打住.

回到<黄屋>,东乡迟迟没有加入话题文章的讨论,原因对于<黄屋>印象不深,说不深是因为对于心理密室和拐角消失的人有些不解.
也许是个人判断能力问题,对于心理密室不是很在意,记得年前自己曾有一帖关于密室里面也提及心理密室,不过没有太多感慨,不过看了西瓜兄的评论,东乡收获不小.

关于<红屋>的电子版,东乡比较感兴趣,请发到东乡邮箱,先谢谢.






泰戈尔对东乡说: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而你不知道我爱你.
东乡坚定的回答他:是的,东乡最爱张靓颖!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GFinger金手指
4 楼: Re:从《黄屋之谜》vs《无人生还》... 03年10月15日11点00分


这篇评论真的很出色
一直没弄清楚为什么《无人生还》能在我心目中占据了一个如此高的地位,尽管有不少破绽,但仍不自觉地把它列作第一,这篇评论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解答了这个问题,呵呵
不过有个地方不是很同意,就是《无人生还》,个人觉得最出色的地方在于“模仿童谣”和“环形模式”,尤其是模仿童谣一节。因此看到横沟的作品时,我并不认为他成为大师的原因是开创了新的诡计模式。他的模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无人生还》且精彩程度也不如前者。我觉得,横沟的优点在于文字的功力,塑造出了与《无人生还》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恐怖气氛。
模仿童谣杀人的手段,如果不是阿加莎所开创,那么首创是谁?在原作中并没提到,能否说明一下?
红屋疑案之前听说过,却从未注意,看到这样的评论,要好好看看了。
也请发一份到我的邮箱里:Hey_GFinger0@sina.com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bcbulang边城不浪
5 楼: Re:从《黄屋之谜》vs《无人生还》... 03年10月15日11点04分


非常优秀的评论,佩服佩服。希望以后可以多看到西瓜兄的帖子。

就《红屋之谜》而言,我个人没有读过,无从置啄,只希望以后内地可以引进这部作品,到时再和老兄华山论剑。

我个人偏好的是具有“幻想性”的谜团(如密室等不可能犯罪),而《无人生还》中的诡计在正常逻辑上可以说是“不可解释”,加之作品中挥之不去的鬼魅一般的悬疑气氛,大大投合我的脾胃,所以对它情有独钟。相对西瓜兄举出的《东方》而言,结局自然是极具震撼力,但全书的前面大部分可说是稍嫌沉闷,要不是一个想落天外的结局,这本书在克氏作品中也只能说是一般。至于《ABC》固然也是十分有趣的杰作,但诡计其实是切斯特顿提出的“隐藏树页”理论的改造和翻版。就阿婆本人而言,她也认为《无》一书是其创作颠峰。

你说的克里特岛对《无》的影响可能是有,但我觉得这并不能说明《无》的诡计和故事模式就失去了开创意义,就如冷硬派中的硬汉形象在海明威笔下就已出现,但是汉密特第一次把其写入侦探小说之中,所以我们依旧认为汉密特的硬汉鼻祖地位,不会因为此前在他种文学之中曾出现过略有相似的人物形象就抹杀他的地位。克里特岛事件可能启发了克氏的写作灵感,但就其诡计的精华而言则的确是作家的原创。

至于《黄屋之谜》,它的开创意义无庸置疑,但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作品是比较容易被“模仿”的,所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此书,可能会如东乡兄那样觉得不过尔尔。而我个人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属于在任何时候看起来都显出其固有特色,不会让人产生过时之感,所以,嘿嘿……

我最近正在看《螺旋楼梯》,感到有必要在推理小说中区别出两个不同概念:“重要的作品”和“好的作品”。有空我会写篇帖子来阐明我的观点。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ellryellry打开ellry的博客
6 楼: Re:Re:从《黄屋之谜》vs《无人... 03年10月15日11点05分


【GFinger在大作中谈到:】

>这篇评论真的很出色
>一直没弄清楚为什么《无人生还》能在我心目中占据了一个如此高的地位,尽管有不少破绽,但仍不自觉地把它列作第一,这篇评论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解答了这个问题,呵呵
>不过有个地方不是很同意,就是《无人生还》,个人觉得最出色的地方在于“模仿童谣”和“环形模式”,尤其是模仿童谣一节。因此看到横沟的作品时,我并不认为他成为大师的原因是开创了新的诡计模式。他的模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无人生还》且精彩程度也不如前者。我觉得,横沟的优点在于文字的功力,塑造出了与《无人生还》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恐怖气氛。
>模仿童谣杀人的手段,如果不是阿加莎所开创,那么首创是谁?在原作中并没提到,能否说明一下?
>红屋疑案之前听说过,却从未注意,看到这样的评论,要好好看看了。
>也请发一份到我的邮箱里:Hey_GFinger0@sina.com
其实这种孤岛模式是不是ac首创,有待调查
不过我对这种没人破案的故事有些不满,到底是不是那个XX干的?






谜斗篷推理计划
推广、品评、研究、收藏侦探小说
http://www.douban.com/group/murderpen/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陈查理陈查理
7 楼: Re:从《黄屋之谜》vs《无人生还》... 03年10月15日11点14分


文章写得很精彩,但个人认为,迷宫与密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文章开头对迷宫的渊源讲了一大段,与《黄屋之谜》和《无人生还》实在是干系不大。






大凡名侦探,最后都要变成凶手的。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ellryellry打开ellry的博客
8 楼: Re:Re:从《黄屋之谜》vs《无人... 03年10月16日13点18分


【bcbulang在大作中谈到:】

>非常优秀的评论,佩服佩服。希望以后可以多看到西瓜兄的帖子。

>就《红屋之谜》而言,我个人没有读过,无从置啄,只希望以后内地可以引进这部作品,到时再和老兄华山论剑。

>我个人偏好的是具有“幻想性”的谜团(如密室等不可能犯罪),而《无人生还》中的诡计在正常逻辑上可以说是“不可解释”,加之作品中挥之不去的鬼魅一般的悬疑气氛,大大投合我的脾胃,所以对它情有独钟。相对西瓜兄举出的《东方》而言,结局自然是极具震撼力,但全书的前面大部分可说是稍嫌沉闷,要不是一个想落天外的结局,这本书在克氏作品中也只能说是一般。至于《ABC》固然也是十分有趣的杰作,但诡计其实是切斯特顿提出的“隐藏树页”理论的改造和翻版。就阿婆本人而言,她也认为《无》一书是其创作颠峰。

我不认为<无>是ac的巅峰,因为它不是ac整体风格的延续,这只是ac的一个异数.乡村别墅才是她的精华.
实际上这本书由eq或jdc来写,我会更欣赏.eq写推理会很棒,实际上1939年eq已经写好大纲准备写小说了,同样的无人生还情节;carr塑造氛围的手法要比ac强

>我最近正在看《螺旋楼梯》,感到有必要在推理小说中区别出两个不同概念:“重要的作品”和“好的作品”。有空我会写篇帖子来阐明我的观点。
此书我看完了,有机会来讨论









谜斗篷推理计划
推广、品评、研究、收藏侦探小说
http://www.douban.com/group/murderpen/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bcbulang边城不浪
9 楼: Re:Re:Re:从《黄屋之谜》vs... 03年10月16日16点28分


【ellry在大作中谈到:】

>我不认为<无>是ac的巅峰,因为它不是ac整体风格的延续,这只是ac的一个异数.乡村别墅才是她的精华.

《无》是克氏最好的作品,但的确不是她的“代表作”。相对而言,《底牌》我觉得是可以代表克里斯蒂风格的小说。

>实际上这本书由eq或jdc来写,我会更欣赏.eq写推理会很棒,实际上1939年eq已经写好大纲准备写小说了,同样的无人生还情节;carr塑造氛围的手法要比ac强

我不认为EQ比克里斯蒂更适合写这本书,因为EQ以逻辑推理见长,在制造气氛和悬疑度上可能不如克氏,比如EQ未必会想出附会童谣和印第安泥人的招数。不过carr倒的确是这本书“最适合也最应该”的作者。

EQ真的构思了和《无》相似的小说?那他发现撞车的时候岂不是万念俱灰。哈哈。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陈查理陈查理
10 楼: Re:Re:Re:从《黄屋之谜》vs... 03年10月16日16点42分


【ellry在大作中谈到:】

>实际上这本书由eq或jdc来写,我会更欣赏.eq写推理会很棒,实际上1939年eq已经写好大纲准备写小说了,同样的无人生还情节;carr塑造氛围的手法要比ac强

方便的话翻译上来看看。






大凡名侦探,最后都要变成凶手的。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 [2] [3] [4]1页/共4页(总计38个回复) 下页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