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版主】:ellry,dsky,东风无影 字体大小:
1页/共1页(总计6个回复)
主 题: 从无人生还谈起(人气:776)
 GFinger金手指
1 楼: 从无人生还谈起 03年12月20日11点56分


从无人生还谈起
——《无人生还》的模式意义及模仿杀人、“暴风雪山庄”作品横向比较


《无人生还》(1939)是很多人都喜欢的一本书,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随着童谣的一次次响起,一个个人按照童谣的描述命丧孤岛,最后无人生还……尽管“模仿童谣进行杀人”这一手段并不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首创,最早在S.S.范达因的《主教谋杀案》(1929)里就用过,但这一手段,以及“暴风雪山庄”的模式,在《无人生还》中得到了出色的结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形成了独特的“无人生还”模式。在数种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排名中它都是排行第一。而在其后,相继有许多作家吸收借鉴了这种模式,写出类似作品并也同样受到好评,如西村京太郎《杀人双曲线》等,另外《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漫画中也有大量运用。

首先先看模仿程度最高的,同为“无人生还”模式,有日本西村京太郎《杀人双曲线》,綾辻行人《夺命十角馆》。所谓“无人生还”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最后没有留下活着的人……另外同时一般来说应该要求封闭环境-“暴风雪山庄”;杀人预告(可以不是童谣)。至于凶手如何做到这一点,则有多种多样的变化。这一诡计的亮点,也就在于如何识破凶手的伪装手段以造成“所有人已死亡”的假相。以上三部作品,在逃脱手法上各有不同设计,但《杀人双曲线》相对来说,除了最后的逃脱,其他手法与《无人生还》颇为类似,令阅读时的乐趣下降不少。而《夺命十角馆》则突破了旧有的路子,重新阐述了“无人生还”这一模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无人生还”这一模式,在《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漫画中,也多次被运用。当然,由于漫画的局限性(金田一、美雪、剑持几个不能死)只能称它们是“半无人生还”模式,我的解释是:凶手创造了“无人生还”的条件,并且确实意图制造出“无人生还”的效果,但是不幸的是——在计划成功前被金田一揭破了……典型代表当数《悲恋湖杀人事件》。(注:《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漫画有一部分是抄袭名家作品,已经明确抄袭出处的不会在这里列举,但我想总不会剩下还没发现的也全部都是抄的吧……)

然后对比“模仿杀人”类型的作品。模仿杀人一直是很受关注的一类创作手法,因为这个手法给整部小说增加了许多奇诡的因素;一般用来模仿的对象都是童谣、小装饰物、诗歌等较为美丽令人喜爱的东西,当血淋淋的谋杀以奇特的形式出现时,会产生特别的对比效应。这一类的经典作品数不胜数,较为典型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篇以外,还有埃勒里.奎恩《从前有个老女人》、横沟正史《狱门岛》《恶魔的彩球歌》、綾辻行人《人形馆杀人》《雾越邸杀人》。模仿杀人一直有个很大的争议,就是主观与客观之争。主观派的人认为:模仿杀人完全是为了给读者乐趣,是可有可无的。而客观派的人认为:模仿杀人有其存在合理性,凶手有出于特别的原因而不得不造成这种假象。从实际的作品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有代表的实例,如横沟正史的当属主观一类,而《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漫画中多次应用“模仿杀人”的都基本属客观一类——如新歌剧院、悲报岛、塔罗山庄、蜡像城堡、黑死蝶、银幕杀人鬼……一般都能起到掩饰某些无法毁灭的线索、扰乱正确案发事件的判断、扰乱正确案发地点的判断等等从而制造不在场证明。相对来说,较为折衷的一种看法则是“模仿杀人的作用是制造恐怖气氛”,这既是一种作用(尤其在心理方面)却又不是必不可少的,像《无人生还》就是这样的。下面对几部作品做一简评:

《主教谋杀案》(1929):首创之作,童谣运用得相当切合,但属于明显的主观派,最后只能用“心理变态”来解释。但总体水准仍然相当不错。

《从前有个老女人》(1943):应该是双指:既指家族的现状,也指杀人的手法。这两种手段分别都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中用过(前者代表是《啤酒谋杀案》(1943)),但结合起来的运用没出现过。不过这本书我还没看过,呵呵。

《狱门岛》(1949):唯美的杀人手法,巧妙的布局,因而排在横沟的十大杰作之首。横沟的模仿杀人基本属于主观一类,这本是典型,论模仿的实用价值尚不如另一本《恶魔的彩球歌》(1961),营造“闹鬼农村”的恐怖气氛。与此同时,在审美意义上的给读者的感受是非常出色的。(注:这两本作品的时间为查到的首次出版时间,可能不准确)

綾辻行人的两部作品现在国内还无法看到,但据闻《雾越邸杀人》也对传统的“模仿杀人”和“暴风雪山庄”做出了新的开拓,相当期待。

最后是“暴风雪山庄”,也就是封闭环境。这种类型的作品就更多了。现在使用这种手法的作品越来越多。对于“无人生还”模式,封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凶手必须让所有被害者无法逃跑……而对于其他作品,封闭模式也更有利于集中故事情节,激化人物矛盾的作用——当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恐惧、怀疑就油然而生,很容易被凶手趁虚而入,不管ta是否打算杀光所有的人……但是这种模式被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也逐渐变的老套。尽管这个只是环境的一种描述,并没有包含任何核心的trick,但是看多了仍然会让读者厌烦。从另一方面说,总是要借助封闭环境来激化矛盾的话,证明作者的写作能力还是不够。一个较好的替代方案是半封闭环境,即不限制人员出入,但实际人员流动性很小;或者封闭环境内本身就有相当多的人:如森严的富豪宅院、深山中的小农村等等。这个手法的开创者是谁,我还没有答案,所见到的最早作品也仅仅是《无人生还》,这一点还要请大家指教。



附:与西瓜头兄再商讨一下《从<黄屋之谜>vs.<无人生还>谈起》

当时读了那篇文章,感觉受益很大,但是始终还是更维护《无人生还》多一点,只是不知从何说起。现在阅读的书稍微多了些,也可以说点见解。

我觉得,“无人生还”作为“童谣杀人”+“连环杀人”+“孤岛杀人”的组合结构,确实这三种都不是原创。但是在其中包括的“所有涉案者都死光”,正如路人甲兄所述,才是这篇小说的核心trick而且是原创。另一方面,同样作为组合,横沟正史的组合模式“童谣杀人”+“连环杀人”+“闹鬼农村”相比起来三种模式之间缺乏联系,正如前面所说,他的童谣的意义并不大,基本上是为了取悦读者,所以整体效果来看远不如《无人生还》。组合模式当这个组合是有机联系的时候,我认为已经可以形成一种新的模式,从“无人生还”后来被广泛使用而且其中不乏佳作来看,也可以证实这一点。而大部分的模式,都是可以被分解的,拆成几个基本模式后,实际可变化的范围并不多,基本都已经由老一辈的名家所分享,要完全原创出最基本的模式已经近乎不可能。而类似于《黄屋之谜》的核心trick则与这种情况有所不同,这个算作trick比算作模式更合适一些,因为这是不可模仿的,这种密室只要再出现第二个立刻就会被人识破,这样子似乎并不符合“模式”的定义。同样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也是类似,尽管trick非常精彩,但是却不容易让后来者借鉴。小说的trick是必须原创的,但模式仍然可以借鉴,我举个比喻,正如《十角馆杀人》之于《无人生还》可以称之为借鉴,而《杀人双曲线》则trick的原创性不够。似曾相识的感觉,多半也是来源于后一种,即trick的模仿。对于主观类型的模仿杀人,由于模仿本身不包含trick,所以更容易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对于模仿各有其必要性的时候,我想不会觉得明显的“似曾相识”的。

至于与非侦探小说进行比较,我觉得意义不大,因为侦探小说的主要内容仍然是破案,人性、恐怖等等都是附加的承载物。表扬一部侦探小说在人性的描述上做得很好,并不是说它就能与描写人性见长的主流文学相提并论了。但作为侦探小说本身,在trick写得精彩的同时能把其他地方也做得不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无人生还》小说中并没有描述推理,但小说把推理本身留给了读者,小说只负责给出线索。当然《无人生还》的推理基础不强,解答有诸多不妥之处,但仍然不能说它完全没有推理,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进行推理而已。我赞同“重要的作品”的说法,但无人生还的推理(解答篇),从整体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不应该完全认为“没有推理”。

关于神话故事,离得就比较远了,从神话故事中得到灵感,应该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在克里特岛的迷宫和克里斯蒂的孤岛之间,不论年代、类别、描述方法都是有很大差异的。即使在正统文学界,借鉴古老的神话、传说,应该也是可以的吧。而跟森村诚一的证明三部曲比较也是不太恰当。证明三部曲完全是轻推理而重人性,而《无人生还》,恰恰是克里斯蒂作品最不重视人性的一部,她对人性的描述,在以玛普尔小姐为主角的作品中要多得多。当然,描述人性所用的角度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无人生还》在描写人性方面,只能算是一般性的作品,仅仅靠身处危机时人物的表现来刻画。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wumi0212五迷
2 楼: Re:从无人生还谈起 03年12月20日13点49分


写的不错,拜读中
欢迎各大高校bbs的高手来这里交流,发表作品






  推    ,_  _  _,      
  门      \o-o/        ─┬─┬─  ┌─┬─┐  ╲─┼┼─  ┬─┐
  四     ,(.-.),       ╲│ │╱  ┼─┼─┼   ─┬┬─  │__└┐
  大   _/ |) (| \_      │ │   └─┴─┘  ╲┌┼┼┐  │╳ │
       /\=-=/\       ─┴─┴─  ┌───┐   ││││  ╯  ┘
  人    ,| \=/ |,      ˊ│ˋ│ˋ  │ │ │   │/\/\│  ┌┬┬┐
    _/ \  |  / \_     ╰─┘     ╱╲    ╱│  │  ┴┴┴┴
  之      \_!_/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dskydsky
3 楼: Re:从无人生还谈起 03年12月22日11点08分


不只是童谣杀人分为主观与客观两个派别,密室等等的不可能犯罪都分为这两大阵营的






复旦大学日月光华bbs侦探推理版访问方法:
A.登陆方式:
1.web方式
http://bbs.fudan.sh.cn
2.telnet方式
在上述web方式首页,左上角常用软件选择Fterm或cterm,下载安装完毕后,选择
连接-快速连接,地址栏内键入bbs.fudan.sh.cn
这种方式浏览文章以及发表评论较为方便.
B.登陆后,选择分类讨论区,侦探推理版位于5区(文学艺术)
C.无论关税拍砖,欢迎推门朋友捧场
D.没有id的我可以帮忙注册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GFinger金手指
4 楼: Re:Re:从无人生还谈起 03年12月22日13点08分


【dsky在大作中谈到:】

>不只是童谣杀人分为主观与客观两个派别,密室等等的不可能犯罪都分为这两大阵营的

确实如此~~不过这篇主要说的是童谣模仿,所以就没有再对主观客观深入讨论啦~~~
密室那个好像在十月份的读书活动里就说过这个问题吧?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dskydsky
5 楼: Re:Re:Re:从无人生还谈起 03年12月22日14点01分


当时主要讨论围绕黄屋本身,延伸做得不好
Carr和有栖川有栖的密室讲义也未牵涉到这两个分类拉:)






复旦大学日月光华bbs侦探推理版访问方法:
A.登陆方式:
1.web方式
http://bbs.fudan.sh.cn
2.telnet方式
在上述web方式首页,左上角常用软件选择Fterm或cterm,下载安装完毕后,选择
连接-快速连接,地址栏内键入bbs.fudan.sh.cn
这种方式浏览文章以及发表评论较为方便.
B.登陆后,选择分类讨论区,侦探推理版位于5区(文学艺术)
C.无论关税拍砖,欢迎推门朋友捧场
D.没有id的我可以帮忙注册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罗塞帝月黑风高
6 楼: Re:从无人生还谈起 03年12月22日16点38分


本人对于“暴风雨山庄”式推理小说是相当地推崇,和废话连篇的社会派不同,人物环境矛盾的高度集中,使得此类小说充满了戏剧冲突感,读下来压人心魄,畅快淋漓!而对作者的诡计要求也十分高超,并非如楼主所说的写作能力不够。因为如此单纯的环境没有惊天的诡计根本无法骗住聪敏的读者!无论是叙述性诡计,机械性诡计,心理诡计,各种花招滑头,作者尽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只要有合理的解释就好。更要命的是凶手的演技绝对是成败的关键……而且我怀疑“无人生还”的模式真的就是死光光模式吗?是死一人还是全死光,这取决于作者的诡计设计:是死光光然后因为死者众多(包括凶手)没办法判断凶手还是死一人然后因为嫌疑犯太多无法判断凶手……我还是不太理解楼主所谓的独特的“无人生还”的模式是怎样的?预告+死光光+密闭环境吗?模仿的意义是什么呢?用主观客观来诠释仍然嫌勉强。

写到这里,说些题外话。
凶手的最终目的恐怕就是要掩盖事实的真相,无论手段诡计是什么;作者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迷惑读者无论叙述方式是什么;读者的最终目的就是娱乐消闲无论智力与脑力投入多少。如此一来,推理的魅力显现出来,无外乎四方(再加上侦探)的角力,而其中三方的牵线在作者那边操纵。看似处于弱式的读者,其实却最有利。原因在于三方的安排往往最易露出马脚,协调不成反散伙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最多了……







月黑风高罗塞帝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GFinger金手指
7 楼: Re:Re:从无人生还谈起 03年12月22日18点53分


呵呵,首先我说的“写作能力不够”并非指诡计不够精彩,而是恰恰相反:有好的诡计但却没有好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作者布局、隐藏线索的技巧还不够。像婆婆、奎恩这种大家,案子几乎都发生在极其平常的环境中,但通过出色的描写却能让人感到暗流涌动,杀机四伏。而“暴风雨山庄”由于环境的作用,会让里面的所有人(除了凶手)都陷入一种急躁、恐慌的状态,所有的冲突都放到了第一线上。也许作者构思的诡计确实精妙,看的时候也觉得畅快淋漓,但看完以后却缺少了点能让人回味的地方~ 这一点,我觉得《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后来发行的小说篇表现得尤为明显。
至于“无人生还”我的观点就是要死光的,否则只能退而求其次“半无人生还”或者仅仅是“暴风雨山庄”。而它的独特之处就是在读者这一方,由于涉案人全部死光而找不到可以质疑的对象~ 跟传统的本格比起来,嫌疑犯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模仿的意义确实值得深入讨论,所谓主观客观是针对于“凶手是否有必要这样干?”“这样干对凶手来说有什么好处?”来说的。对于具体的小说,模仿的意义又各有不同了。现在模仿还没见过有比较系统的分类,不像密室、不在场证明都有讲义。我这个观点也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出更好的分析:)
【罗塞帝在大作中谈到:】

>本人对于“暴风雨山庄”式推理小说是相当地推崇,和废话连篇的社会派不同,人物环境矛盾的高度集中,使得此类小说充满了戏剧冲突感,读下来压人心魄,畅快淋漓!而对作者的诡计要求也十分高超,并非如楼主所说的写作能力不够。因为如此单纯的环境没有惊天的诡计根本无法骗住聪敏的读者!无论是叙述性诡计,机械性诡计,心理诡计,各种花招滑头,作者尽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只要有合理的解释就好。更要命的是凶手的演技绝对是成败的关键……而且我怀疑“无人生还”的模式真的就是死光光模式吗?是死一人还是全死光,这取决于作者的诡计设计:是死光光然后因为死者众多(包括凶手)没办法判断凶手还是死一人然后因为嫌疑犯太多无法判断凶手……我还是不太理解楼主所谓的独特的“无人生还”的模式是怎样的?预告+死光光+密闭环境吗?模仿的意义是什么呢?用主观客观来诠释仍然嫌勉强。

>写到这里,说些题外话。
>凶手的最终目的恐怕就是要掩盖事实的真相,无论手段诡计是什么;作者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迷惑读者无论叙述方式是什么;读者的最终目的就是娱乐消闲无论智力与脑力投入多少。如此一来,推理的魅力显现出来,无外乎四方(再加上侦探)的角力,而其中三方的牵线在作者那边操纵。看似处于弱式的读者,其实却最有利。原因在于三方的安排往往最易露出马脚,协调不成反散伙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最多了……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页/共1页(总计6个回复)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