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mes(卡琳大人偶逛江湖)
|
|
1 楼:
《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与〈帷幕〉对比...
|
04年07月14日13点52分 |
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原名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Agatha Mary Clarissa Miller),一八九零年九月十五日,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尔奎市。她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英国人。阿加莎十一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成人。一九零六年,她去巴黎学习音乐,但不久就放弃歌唱家生活,转而从事写作。一九一四年,她与阿奇博尔德·克里斯蒂上校结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参加了红十字志愿队,从事救护工作,从而使她得到了许多药物知识。对她以后的创作颇有得益。一九二八年,阿加莎和阿奇博尔德·克里斯蒂离婚。两年后,她随一考古队去美索不达米亚访问,和青年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洛温相遇,双方一见倾心,同年九月结婚,但发表侦探作品,仍沿用“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一姓名。以后,她曾多次随丈失去中东旅行,写出许多以中东为背景的作品,由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这些作品在描写风土人情、渲染情景气氛方面,真实动人,丰富多彩,一九五六年,阿加莎六十六岁时,获不列颠帝国勋章及埃克塞特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一九七一年,获女爵士封号。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二日,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八十五岁高龄在英国沃林福特逝世。 《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是克里斯蒂的处女作,也是赫尔克里 波洛在英国的第一个案子,对波洛的伙伴黑斯庭斯来说,也是他人生最有意义部分的起点。 这部小说中使用了克里斯蒂所独创的侦探小说的手法——侦探小说的误导法。就从其中的下毒手法来说,这部小说设置了3个下毒场所,其中两明一暗:明的线索是咖啡和可可,暗的线索是被害者自己的补药。对补药,克里斯蒂只轻描淡写地带过一笔,而花了大量的笔墨在咖啡和可可上。当读者正在思索毒药是在咖啡还是可可里的时候,殊不知毒药是藏于补药里面——直到最后一刻侦探指出真相,娓娓道来,才发现除了补药之外,没有其它更合理的解释了。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手法,在世界侦探小说历史上有着非常的意义,直到今天,还为很多侦探小说家所使用。 这部小说还奠定了一种基本模式:即侦探与罪犯及其他若干人在一个小圈子里,侦探并不是在罪案发生后才受邀前去破案,而是有机会体验罪案发生前与发生时的气氛,从而提供了更多线索。小说的最后,往往是侦探将大家召集在一起,在激动人心的气氛中指出凶手。这种模式,虽然有些失真,但却被诸多推理作家采用,甚至于当今的推理漫画,如〈少年金田一〉与〈名侦探柯南〉亦是如此。 这部小说还显示了克里斯蒂的特点:心理分析。如这一段,“是的。这是分析人员的报告。卡文迪什太太给英格里桑太太和辛西娅小姐两人放了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麻醉剂。这样她才有可能有一个‘作案”的时间!当她的婆婆突然死去,而且一听到‘毒药’这个字后,她的感觉是可以想象的!她相信,她所放的安眠药是完全无害的,但是,无疑,在那骇人的刹那间,她一定是害怕别人把英格里桑太太的死归罪到她头上了。她显得惊慌失措,在这种影响下,她匆匆跑到楼下,迅速把辛西娅小姐喝过的那只咖啡杯连同茶托一起扔进了一只黄铜大花瓶,后来它就是被劳伦斯先生在那里面找到的。而那留下来的可可,她碰也没敢去碰。看着她的眼睛太多了。当提到士的宁,而且她发现这整个惨案并非她所造成之后,她的宽慰是可以猜测到的。”通过对玛丽的心理分析理清了线索。 所以,尽管这部小说并不是克里斯蒂所有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部,但它对侦探小说史,作家本人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帷幕〉并不是克里斯蒂最后的一部作品,却是侦探波洛的最后一案。传说这部小说的手稿在很久以前就完成了,但一直保存在一个保险箱里,经历了战争,直到克里斯蒂生命的最后才发表出来。这部小说对很多波洛迷和作家本人来说,意义是不平常的。它同《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一样,发生于斯泰尔斯,但却成了侦探人生的终点 首先〈帷幕〉已经超越了普通侦探小说,其中囊括了两起谋杀案、一起谋杀未遂案和一起类谋杀未遂案。其中也发生了很多错位:第一起案件中法律意义上的凶手是实际上的受害者,而第二起案件中侦探成了凶手,以正义的名义结果了第一起案件中道义上的真正凶手。 〈帷幕〉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有一个人,他并不亲自动手杀人,而是通过心理暗示的手法控制着他周围的人去杀人。他这样做没有动机,只是一种对变态心理的满足。 在其中,侦探波洛包庇了第一起案件的凶手——黑斯庭斯的女儿茱蒂丝及富兰克林博士。不过我们需要注意,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说明凶手是谁,但联系这部小说的思路及案件发生的前后的事件及一些人物的神态对话的描写,尤其是这段:
一点十五分前,富兰克林和茱蒂丝从院子走进来,茱蒂丝脸色不好,好像有点紧张。她 一言不发,像做了一个梦似的,心不在焉地环顾四周,但是马上又出去。富兰克林留在里 面,但他好像也很疲惫而恍惚,似乎很焦虑的样子。 我依然记得当时我曾提议何不趁下雨天歇歇。富兰克林立刻答道:“是的,总有这样的 时候,诺,就是有某种事物就要突破的时候。” 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我却获得他说的不单指天气的那种印象。他的动作仍和往常一 样,笨手笨脚,竟撞上桌子,弄翻了差不多一半的巧克力,仍和前例一样,先是一愕,然后 向巧克力盒道歉。 “ 哦!对不起。” 如果这在平常,应该很滑稽才对,但现在不知为什么,却不滑稽。他急忙弯下腰,捡起 散落的巧克力。 诺顿问他上午的工作是不是很吃力。 这时候富兰克林的脸上才泛起微笑,这是热心、天真无邪,非常有活力的微笑。 “不,不是这样,我忽然发现以前的方法错了,原来还有更简便的方法,以后可以抄近 路的。” 他站立着,身体微向前后摇晃,眼神虽然呆板,却流露出毅然的神色。 则可清楚地得到真相。在第二起谋杀案中,波洛最后隐藏了心脏病的急救药品,使自己死于心脏病发作中。因为以他的观点,一个人既然杀了人,不管以什么理由,都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而这起谋杀案,一直都没有真相大白,直至波洛死后4个月,黑斯庭斯从律师的手中拿到了波洛留给他的遗言,其中交代了这起案件的一切。 整部作品的气氛无疑是悲凉的,充斥着一种物是人非的悲哀。 既然是对比阅读,我们就先来看两部作品的异同点,两起案子都发生在斯泰尔斯,都有黑斯庭斯和波洛的参与,当时的背景都是悲惨的:在《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一案中,黑斯庭斯从前线受伤回来,前途暗淡。波洛是流亡者,如他自己所说: “你可以全然不用介意地那么说,但是,黑斯庭斯,我第一次踏上圣玛丽史泰尔兹镇的土地上,那是个悲戚与苦难夹杂的时期。身上负了伤,被逐出故乡,逐出国家,只不过是一个在异国仰人鼻息苟且偷安的难民罢了,谈不上快乐不快乐的。当时从没有想到英国竟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安居乐业呢。” 当时是十分痛苦的。至于〈帷幕〉,就更不用说了。但在这悲惨的起点与终点的中间,却是一段幸福的时光。 不同点是很多的,作品当中处处都有昔与今的对比,人物性格也由于年龄的关系,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来看当年的波洛:
波洛高兴得长长地惊叫了一声,带头回到休息室。 “瞧,一个人不一定去找表面的证据——不,只需推理也行。可是人类是脆弱的,发现他的想法完全对头,就得到安慰了。嗨,我的朋友,我现在就象一个精神振作的巨人。我要跑!我要跳!” 他真的又跑又跳起来,胡乱往下跳到落地长窗外面的那一大片草坪上去了。 是一个很有热情的人,或者说有一点疯疯癫癫,但〈帷幕〉中的波洛呢?通过黑斯庭斯的眼睛:我想再没有比由于上了年纪所带来的凄惨更令人不忍卒睹的了。 我的可怜的老友,直到现在为止,我的脑海里出现过好几次他的风采。现在我就只叙述 和当年不一样的地方吧。他由于关节炎而起居行动都不由自主,无论要到什么地方,都非受到轮椅照料不可。曾经胖嘟嘟的躯体,如今已剩下一层皮包着一个骨头,变成一个消瘦孱弱、身体矮小的男人了。脸上也布满了皱纹。果然,胡子和头发还是那么黑,但因不忍伤他的心,所以,我只好不开口,但坦白地说,这是观念上的不同。一个人总会到了一旦把白发染黑,反而更显着地可怜兮兮的时候啊。我曾经由于知道白罗的头发得自染发药瓶之助而为之惊讶。但是,徒有一抹很显着的不自然而已,别人只是认为可能戴了假发吧,而且为了要逗小孩高兴才在上唇上面装一撮修饰品而已啊。
此时的波洛已经老态龙钟了。虽然《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中波洛已有五十多岁,但经过那么多岁月,处在高龄和疾病中的波洛已没有这种活力。 无疑,阿加莎.克里斯蒂像向世人开了一个玩笑:她用两个发生在同一地点的两桩事件作为了侦探波洛为世人所知的一生的起点与终点,在最后一案中,也使人物的身份与地位发生了不可思议的的错位,但也为侦探的死去埋下了伏笔。 总之,《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与〈帷幕〉因为其内容、意义及地位,毫无疑问地成为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上的两座里程碑。
|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
|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221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