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部平次(only Queen)
|
|
2 楼:
Re:未上锁的房间——略谈密室推理小...
|
04年09月12日09点43分 |
【ellry在大作中谈到:】 >第一大类:凶手没有进入密室。这类型密室是在证人证词或者其他证据证明之下,形成被监视的房间既没有人进入也没有人出去的隐形凶手状态。 > >一、证人证词(证据)不实。此项下又包含其他几种此类型:证人就是凶手,或者证人庇护凶手;证人具有心理盲点,切斯特顿的《隐身人》是最出色的例子;凶手在证人没有注意的情况下进出密室;等等。 >二、房间中有机关或者秘密通道。尽管行之有效,不过很容易被读者认为不高明,缺乏挑战性。 >三、被害人在密室形成之前就已经去世了,那时凶手可以自由进出房间。而人们因为某些错觉或者凶手制造的假象心理上推后的被害人遇害时间。 >四、被害人在众人破开密室之后才被害。这需要牵涉到人们认定的死亡时间要早于实际被害事件的问题,这种情况往往是被害人因为某种原因(既可以是凶手制造的,也又可能是出于某种巧合)被人们认定“已经”死亡。 >五、凶手预先隐藏在房间中。这项中凶手离开房间的手法参考第二大类的相关条目。 >六、采取远距离手法杀人。远距离杀人是密室中相当常用的手法,凶手在密室外面就能完成杀人的行为,可以参见卡尔在“密室讲义”中的介绍。 >七、被害人自杀或者巧合。自杀自然不需要有任何凶手进出房间。此项也包含诸如被害人受伤后自己走进密室随后身亡的情况。 >八、无人监视但是房间上锁使得理论上不可能有人进出情况下的其他手法。比如钥匙诡计(凶手有钥匙但是伪装成没有钥匙;凶手在破门后将钥匙放在屋里伪装成钥匙没有离开屋子的假象等)、被害人开门让凶手进入(凶手离开房间的手法参考第二大类的相关条目)、密室是一种假象等等。
要想突破这几种不太容易。
>第二大类:凶手进入密室。在证人证词或者其他证据证明之下,确实有人进入密室,但是进入房间的凶手在人们破门之后却消失了。 > >一、证人证词(证据)不实。此项下又包含其他几种此类型:证人就是凶手,或者证人庇护凶手,即凶手离开了屋子却称没有离开;根本没有人进入屋子,由于受到误导以为有人进入(杀人的方法参考第一大类相关条目);进入屋子的不是凶手而是受害人,但是证人由于某种原因(凶手障眼法或者其他原因)将受害人误认为是凶手;凶手进入的是其他非密室房间,但是因为某种原因使证人认为那就是杀人的密室;凶手在证人看不见的情况下离开密室;等等。 >二、房间有秘密通道或者隐蔽处。 >三、凶手在人们破门而入时找机会混到人群中或离开密室。 >四、这并非谋杀,凶手就是被害人。与第一项提到的误把受害人当凶手不同,受害人假装有人进入房间行凶后消失造成谋杀的假象。或者进入密室的并非凶手或受害人,受害人让他进入是为了找替罪羊(或者偶然的巧合),但是对于进入者来说同样出现凶手消失的现象。 >五、这是巧合。 (五=岛田?)
>值得推荐的中译本密室作品: > >国内因为翻译上的限制,优秀的密室作品翻译的并不多,以下几本个人觉得值得一读,推荐给大家。 > >1、加斯东·勒鲁《黄屋奇案》(群众出版社,1999,或《黄色房间的秘密》,译林出版社,2004) >心理诡计的密室杰作。 >2、埃勒里·奎因《中国橘子之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机械密室的杰作。 >3、约翰·狄克森·卡尔《三口棺材》(译林出版社,2004) >融合机械与心理诡计的密室最高杰作。 >4、阿加莎·克里斯蒂《古墓之谜》(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被监视的房间典型作品。 >5、横沟正史《本阵杀人事件》(珠海出版社,2000) >机械密室的杰作。 >6、高木彬光《鬼面谋杀案》(群众出版社,1990) >机械密室的杰作。 >7、有栖川有栖《第四十六号密室》(珠海出版社,2003) >机械密室的典型作品。 8、罗纳德•诺克斯神父《密室里的行者》这篇太经典了。
要不要再加上岛田的木乃伊?虽然还没看过
|
|
|
和埃勒里·奎因相比,他们都是学生和孩子,仅此而已。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