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版主】:ellry,dsky,东风无影 字体大小:
1页/共1页(总计0个回复)
主 题: 直观与实证——AC的《舞会谜案》vs. Sayers的《王后广场》(人气:402)
 石门居士ermite
1 楼: 直观与实证——AC的《舞会谜案》vs... 05年10月18日14点15分


直观与实证——AC的《舞会谜案》(The Affair at the Victory Ball, 1923) vs. Sayers的《王后广场》(The Queen's Square, 1932)

Agatha Christie和Dorothy L. Sayers是英国推理文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两名巨星。整个英国在当时形成一股不可遏制的推理小说热,与19世纪末Conan Doyle的Holmes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面与两位女作家出色的表现不无关系。总体上看,AC出道稍早,其主要作品大致出现在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前期大约二十年的时间里,Sayers出道稍晚,但她创作的时间没有AC那么长,其主要作品大致出现在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末十多年的时间里。两位作家的文风迥异,笔下的侦探形象也大相径庭,其作品的阅读对象也各不相同,当然也存在很多同时喜爱两者的读者。值得注意的是,她们两位都曾先后做过英国侦探协会(British Detection Club)的主席,说起来都可以算作英国推理文坛的领军人物了。

AC和Sayers在1930年前后都写出了大量以各自侦探为主角的短篇推理小说,其中不乏精品,最有意思的一次“撞车”,就要算这里提到的《舞会谜案》(The Affair at the Victory Ball, 1923,英国版收于Poirot's Early Cases)和《王后广场》(The Queen's Square, 1932,英国版收于Hangman's Holiday)。

这两篇小说都把背景设在了贵族之间的化妆舞会上。化妆舞会这个题材,推理作家写得太多,已经快被写烂。不过在那个年代,还属于不错的题材。《舞会谜案》讲的是一名子爵在通宵舞会中被人发现刺死在房间里,第二天他的情人也意外死亡,于是波洛介入调查了这个案子,并通过对化妆舞会的某些重要细节的了解,掌握了案情的真相。《王后广场》出版的就要比《舞会谜案》晚几年,Sayers在文章开头就借人物对话暗示了本书设定与AC那部小说的不同之处。《王后广场》同样讲的是一次通宵舞会上的事,一名参加舞会的女子在舞会中被人掐死在一个房间内,同样参加了这次舞会的Lord Peter介入了调查,经过一番质询,掌握了死亡时间和相关人等的活动时间。然后Lord Peter颇为偶然地发现了一个重要细节,从而揭开了真正凶手的面目。

恩,初看起来这两个案子很有些相似的地方,大致过程也相似:凶案发生——调查谈话——发现关键——揭开谜底。我们不妨看看两位作家对同样背景同样类型的命案,具体的处理有怎样的区别。

首先一点就是侦探身份上的差别,从而导致了调查立场上的不同。波洛是一名退休警察,职业侦探,因此他介入案子是案发之后,受Japp警官所邀,然后以回顾的方式了解案件的过程。而Lord Peter则是一名贵族,业余侦探,他本人便经历了案件的前后过程,案发之后与Johnson警官合作调查,因此整体来说他在这个案子上更接近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对涉案人员更为了解。由于笔下有这样的观察者,Sayers得以有机会将舞会的经过十分具体地描述了一遍,顺带还刻画了其中的几个人物,这种方式其实在后来也大量被AC采用于长篇小说中,比如《东方快车》、《尼罗河》,因其更有利于刻画环境气氛和人物性格。

另一点就是关键的调查方法了,这其实也决定了AC与Sayers两人作品的差异和特色。AC是典型的直观主义风格,因此其笔下的侦探波洛,无须调查全部的涉案人员,只根据某个细节,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这就是神探“神”的地方。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说这个发现问题的过程被作者巧妙地隐去了,或者可以打比方说,一次考试,大家都还在冥思苦想寻求答案时,波洛同学已经由克里斯蒂老师告知了答案,提前交了卷。考后才娓娓道来,让人恍然大悟,决定重修本门。简而言之,叫“灵光一现快一拍”。而Lord Peter的调查风格呢,就体现了Sayers的实证主义风格,他首先调查了相关的涉案人员,锁定了可能犯案的人员范围,这时候的问题或者说巧妙的诡计侦探也还没有发现,接下来他受到启发,于是猜到了关键细节,继而回去征求实证。这也可以用考试来打比方,就是大家都还在想问题的时候,彼得同学由塞耶丝老师进行启发,得到了解题的思路,然后再通过求证,终于找到了最终的答案,而这个时候,由于大家也都参与了这个求证的过程,因此也同时得到了问题答案,得以交卷。简而言之,叫“灵光一现同步走”。

还有一点有趣的地方就进一步反映直观主义与实证主义的风格差异了。两篇小说都有重演犯罪现场的一幕,而由于波洛的快一拍,重演成为展示的过程;而由于Lord Peter的同步走,重演成为印证的过程。这两种过程在他们各自的作品都有不同的演变版,但其核心风格则不变。

至于风格本身的孰优孰劣,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


[此贴被石门居士于2005-10-18 14:17:12修改过]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页/共1页(总计0个回复)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