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x森林(森林)
|
|
1 楼:
阅读之感——《玫瑰的名字》:图书馆的...
|
08年05月08日19点43分 |
在乱发感想前,还是先直接引用一下书中的简介吧——
〉内容简介:
书名是中世纪用来表明含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故事亦以一所中世纪修道院为背景。原本就已被异端的怀疑和僧侣的个人私欲弄得乌烟瘴气的寺院,却又发生了一连串离奇的死亡事件。一个博学多闻的圣方济格教士负责调查真相,却被卷入恐怖的犯罪中......
〉作者简介:
安伯托.埃柯(Umberto Eco)
一九三二年生于意大利。目前任教于波洛尼亚大学,住在米兰。埃柯身兼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等多种身份,更是全球最知名的记号语言学权威。他的学术研究范围广泛,从圣多玛斯·阿奎纳到詹姆斯.乔伊思乃至于超人,知识极为渊博。个人藏书超过三万册,已发表过十余本重要的学术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读者的角色——记号语言学的探讨》一书。《玫瑰的名字》是他的第一本小说,自一九八零年出版后,迅速赢得各界一致的好评,荣获意大利两个最高文学奖和法国的文学奖。
==========静x森林的分割线==========
用了尽一周的时间来阅读Umberto Eco的《玫瑰的名字》,几乎到了头晕目眩的程度。原以为就历史推理来说,《时间的女儿》的已经是我的极限了,却发现《玫瑰的名字》超出了极限好远好远;原本就对引入历史的推理小说心怀畏惧,而Eco又将宗教、哲学一并带入。沿着Eco的文字走了好久,几乎到了尽头,才察觉自己仍停留在玫瑰花瓣的边缘。即便如此,却一直被 “玫瑰” 的香味吸引着——喜欢这部难懂的作品,不是因为小说中蕴含博学的思想,而是因为无比欣赏Eco对书的热爱,以及,自己和作者、和书中角色一起,对图书馆无法抗拒的魅力产生的共鸣。
正如导读中所说,对于《玫瑰的名字》,只需要随便翻一页,随便挑一行,便可以心满意足地阅读下去。对于我来说,它讲述的不是一个案件,而是人类对想象之外的知识领域的探索。它在处于懵懂中的人群边缘划了一条线圈,把科学(或者说先进的想法)放在圈外,把愚昧留在圈内。一部分人抵挡不住对圈外世界的好奇,便逾越了圈内的规则,成为了 “异端”,一部分人则循规守矩地活在圈内,被所谓的 “神” 所禁锢。
修道院的图书馆在书中作为一块禁地存在着,其实是一种象征,它汇集了来自各地的讯息,象征博学,然而却被旧有的思想所畏惧,害怕博学便是异端的发源地,于是将它封闭。但即便如此,却封闭不了人类的好奇心和索求知识的欲望,于是冒着亵渎神之旨意的危险踏入禁地,一不小心便迷失在馆中,这时的图书馆又成了另一种象征,象征迷宫,不仅仅因为它复杂的建筑和藏书结构,也因为它的博学使人眼花缭乱,同时指出千万个探索的方向,殊不知正确的道路只存在于千万分之一而已。
《玫瑰的名字》把我带入了那个 “异端” 思想蠢蠢欲动的中世纪修道院,在那里,一些人被欲望引诱,成了堕落者;一些人执迷于真理,却步入歧途;一些人质疑权威,成了开拓者;还有一些人,将那些不为人知的真相悄悄保存,最终成了历史的传承者。
阅读之中赫然发现,在图书馆面前,自己就像一个痴迷的中世纪修道士,仅仅是游走在陈满图书的书架间、数读着书背上的名字,都能让我沉醉于其中;也曾像书中主角那样,在夜晚只身潜入图书馆,单纯地只为体会与众书独处的感觉。我想,这便是为什么,对于《玫瑰的名字》中的学者无论善良还是邪恶,我都会产生一种认同感——认同那个同样都为书而疯狂的记忆。
==========静x森林的分割线==========
以上是较为个人的胡乱感慨,以下是比较客观的实话实说:
对于《玫瑰的名字》,虽然得了这样奖那样奖、又是什么畅销Top之列、公众传媒也对其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够了宣传,似乎是部内容精彩的巨作,精彩之处在于“博”与“哲”,但我觉得它并不是那种能使读者畅快流利一口气读完的作品。小说的主线是调查一连续杀人事件,调查者对整个案件的把握是通过与每个修士进行观点碰撞、揣摩的心理的形式来分析的,然后小说中最显眼的部分要数那个图书馆迷宫的破解。然而,这些内容在文中却显得分散,原因便在于Eco在主线上穿插了大量篇幅,借用各个角色之口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这些观点很容易将读者对案件的思考转移到对各种科学人文观的思考上去。
如此一来,《玫瑰的名字》更像是个收集观点的语录集。若不想看得头昏脑胀,就将这本书放在床边,睡前品个十来页;若想侧重于里面的案件,呵呵,那就把书放下,直接去看它的同名电影吧,拍得不错、演员阵容也很强大,肯定比看书来得痛快。
|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
|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