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版主】:ellry,dsky,东风无影 字体大小:
1页/共1页(总计0个回复)
主 题: 拼图《谋杀村》(无泄底哟)(人气:2994)
 飞翔在天际间归去来兮
1 楼: 拼图《谋杀村》(无泄底哟) 09年08月26日13点34分

本帖是精华帖,目前处于免费状态,点此开始收费


最开始,是在07年末读的这本书,看的是原版,之后搜遍大街小巷的大大小小书店都没有找到中文版...所以也就没有在当时写这个评论。不过前几天,去书店突然发现了这本书的中译本,一看出版说明,我当时那个惊异呀,2008年一月第一次印刷.........唉...无所谓了。好了,言归正传。

之所以看《谋杀村(Tannoed)》是因为来头很大,得了一个德国的克劳则奖,还长时间占据多个德国畅销书榜首...总之就是,来头很大~对于作者Andrea M. Schenkel我知道的不多,也是从这本谋杀村之后,才认识的作家。而且也只读过她的这一本小说。

如果要形容《谋杀村》这部小说的结构的话,用“拼图”这个词,就足以概括了。小说就像是一个采访和描述的混合体,通过一个人一个人的叙述,或者是对一个人一个人的描述,来展开情节和产生戏剧冲突。这样的方法应用到侦探小说上,产生的效果也十分独特。每个人的叙述,既是这个故事,也是故事的一个部分。这与拼图十分相似,但也有不同,拼图是知道有多少个小块的,但是这部小说却很难从第一个“拼图”了解到到底总体有多少的“小块”。所以读小说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摸索的过程。

刚刚看完第一小段,就感到了一丝疑惑,谁被杀了?被谁杀了?这与通常的侦探小说也截然不同,没有直接的把谋杀告诉读者。这与现实中,我们所面临的状况相若,现实中我们也不可能一上来就预感到谋杀,并了解到谋杀的各个细节。用文字还原一种真实,我想这就是作者创作的意图之一吧。既然说是侦探小说,另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就是侦探了。可是纵观全文,我并未发现这样的角色。我只知道,小说的作者,在引导着我们前进,可却并不做任何分析和推理。难道这部小说就没有侦探了吗?当我读到第四个“拼图块”时,我发现,我自己在整理整个事件的线索,分析每一个人的叙述所隐含的意义,甚至在做着最基本的推敲和推理。我恍然,原来我就是那个侦探。这让我想到去年热映的影片:《科弗洛档案》。纪实的,不添加分析、推理的方式去展现一个故事,其吸引力不止在其表面,而应该在其参与性。读者(或者观众)在这样的描述下,被带入到作者期待的一个情景中,这样故事的张力,也就被不同的读者赋予了不同的强度。一片一片的拼图,一点点的从谋杀的外围勾勒到谋杀的内在,这种乐趣,很接近一个真实的探案过程了吧?

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人性的刻画。就像很多侦探小说一样,人性都是其力求刻画的,有的隐含其内,就像道尔爵士的《恐怖谷》;有的则深浅难绘,就像东野圭吾的《恶意》;有的则直书其意,以人性命名,就像阿婆的《人性记录》。而《谋杀村》,则以其独特的行文方式,以类似纪实性的手法把人性直接的推了出来,不加掩饰、也不加分析。这有点社会派推理小说的感觉,但又不尽然。难道你不觉得纪实性的人性描写,更具力度吗?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纪实性,每个人的讲述,都有了很多种的解释,每一个“拼图块”都是对人性的讲述,也都引得读者对人性的一些反思。在我们所面临的很多小的谜题中,有一类是如此的:A说除了自己别人都说的是谎话,B说自己和D说了真话,C说A和B说了假话,D说自己说了假话;那谁说的是真话?而有人性所产生的一个表现就是,小说《谋杀村》中,所有的叙述都会变成这样的谜题。我觉得,这样的刻画,在一方面显示了语言的魅力,也显示这种真实的残酷。

所以,不要看这本小说只有区区130来页的容量。但想细细的品读,没有1个月也是枉然。所以,有兴趣的朋友来挑战一下自己吧~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难楚欢,难楚欢。何楚琳聆旧赵还?只谓双鹿崎岖间。
只唯娇,只唯娇。落云涵含咎卜兆,迄络一言简凭观。
颦岚云起指江堰,又坠又消几复洹,已赴常休难难难!
本庶翱竹斩削处,几拂春淋几抚潺,只折不弯遁惟断。
倾露附与何支半,淡淡叹叹珠已断,何处无墉何处空! 

依屏断望处,感楚颇多,但为此,抑难郁之。——后记 


 
有在德国留学的吗?和我联系亚:::: http://lyzhang.me/
朋友要多联系呀~ 我的twitter: @sidneyzhang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页/共1页(总计0个回复)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