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是精华帖,目前处于免费状态,点此开始收费
艾拉·利文是《死前之吻》的作者。本书出版应该有些日子了,但我一直不怎么注意它,因为我习惯买我有所耳闻的作者的书。之所以从新星出版社翻出此书,绝非我突然发了横财,足以扫光午夜文库的侦探小说,而是最近侦探小说的出版效率低了,只能借这书来打发时间。
需要更正的是,打发时间是买书时的目的,等到正式阅读后,它就不再是消遣的工具。一路顺畅地读下去,两天之后终于是将之一饱眼福。
《死前之吻》讲的是一个青年,为了获得金钱和地位,玩弄阴谋,将女人戏于鼓掌之间。最后,阴谋终于败露,即将获得的一切,也随之烟消云散。说实话,初次看见介绍,我是不太感兴趣的,我喜欢的是以侦探为主角的侦探小说,而非从犯罪者的角度叙述的犯罪小说。但这么点偏见,也很快消失。
《死前之吻》的特点之一,是叙述性的多样化。全书有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桃乐茜”从罪犯的角度叙述,从头至尾没有出现过罪犯的名字;第二部分,从试图破案的桃乐茜的姐姐的角度叙述;第三部分,“玛丽恩”,再次回归罪犯的视线,作者并未再隐瞒罪犯的名字。这一特点的完美运用,是这本小说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第二部分的悬念皆是建立在这上面。
《死前之吻》的罪犯确实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对于认定的时期会锲而不舍不择手段地去完成,善于抓住机会实现既定的目标。他会在行动前,把一切可能充分考虑清楚,付诸于行动时不着痕迹。这么些优点,即使他最后阴谋败露,但已经足以让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物。
作者在此书里,还顺手批判了当时社会顽固的警察们。主角之一的戈登·甘特和埃伦,都曾向警方提出过凶手的可能与自己的猜测,但警方执着己见,不肯相信他们的说辞,最终导致罪犯一次又一次肆无忌惮地行凶。
读过的犯罪小说中,印象最深的是《事实之前》与《夜莺别墅》。《事实之前》是安东尼·伯克莱的作品,同样讲了一个为追求财富而设下圈套杀妻的故事。与《死前之吻》有所不同,《事实之前》正应了作者“心理成分必将大于数字成分”的观点,其心理悬疑和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占了主体,而《死前之吻》则是逻辑结合悬念。论起可读性,个人认为是偏向传统小说的《事实之前》更胜一筹。
《夜莺别墅》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或许有人不知道小说的名字,却早已读过这个情节。它同样是丈夫密谋杀妻获得遗产的小说,而且这个丈夫成功了不止一次!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妻子最后绝地反击的英勇机智的表现,这是全篇最精彩的情节。
与前面两本相比,《死前之吻》具体描写的犯罪比两者更多,这使得小说的构造难度更大。但不足之处,虽说作者给罪犯的行动设置了百密一疏的漏洞,但这漏洞并不能巧妙地引出逻辑推理以解决这个疑案。这个尽管是吹毛求疵的不足,但依然让我感到淡淡的遗憾。
值得一提的是,貌似我读过的犯罪小说大部分都是丈夫杀妻啊。从蓝胡子到上述三部作品,丈夫都充当了罪犯的角色。我们男人就真的如此不堪?!
雷蒙德·钱德勒说:“二战之后,值得一读的小说不多,只有我的书和艾拉·利文的《死前之吻》。”我没看过菲利普·马洛系列,对他的说法不能完全苟同。但可以肯定,艾拉·利文的《死前之吻》确实有这个资格。
本书四星推荐!
最后,衷心希望老师能够早日把这本小说还给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