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版主】:ellry,dsky,东风无影 字体大小:
1页/共1页(总计7个回复)
主 题: 金庸和克莉斯蒂--梁晓声著(人气:637)
 fanfan打开fan的博客
1 楼: 金庸和克莉斯蒂--梁晓声著 01年10月24日00点05分


最后,以名作家梁晓声的一篇文章作为结束语吧,呵呵。最后一句话相信也是每个阿迷的心声!

金庸和克莉斯蒂

-----------------梁晓声-----------------

  将金庸先生和阿嘉莎·克莉斯蒂联起来想一想,是会发现一些颇有意思的文学现象的。而且,其现象超出文学本身的话题,与我们人类的休闲方式关系密切。
  不消说,读书是人类传统的休闲方式。
  于是便有了伟大的休闲小说作家。
  我觉得,金庸先生乃是当代接近于伟大的一位休闲小说家,而克莉斯蒂则确乎是伟大的了。金庸先生的小说,将中国武侠故事演绎得别开生面,荡气回肠,几乎全部被改编成了电影或连续电视剧。半个世纪以来,受到着最广大的华人的喜欢,引起西方汉学家的高度重视。
  一位小说家,以他的小说作品为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之休闲阅读服务,服务效应获得普遍的公认,难道还不接近于伟大么?
  至于克莉斯蒂,其服务效应就更加令世人瞩目了。这非凡的女性,一生写了近百本书,除了80本侦探推理小说外,还写过许多短篇小说和十几部剧本。在全球她的侦探小说被译成百余种文字出版,在西方,她的侦探小说重印达198次,总印量仅次于《圣经》。
  真的,在我看来,这位名副其实的侦探小说女王,其成就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一百年内,在世界短跑史上,会有人超过女“飞人”乔依娜么?
  一百年内,在世界文学史上,会有人的成就举目公认地超过克莉斯蒂么?
  这么一想,不禁的心生肃然。
  当柯南·道尔逝世以后,英国举国悲哀。《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曾这样评论———“英国再也不可能产生第二个柯南·道尔了。”
  似乎偏偏要证明这一评论是错误的,克莉斯蒂的成就和影响实际上远远超过了柯南·道尔。比利时籍的私家侦探“波洛”的知名度,也和福尔摩斯的知名度一样高。
  像金庸先生的中国武侠小说也深受许多中国读书人士推崇一样,克利斯蒂的侦探推理小说同样征服了许多欧洲知识分子。甚至连法国前总统戴高乐、英国前首相威尔逊,英国皇太后玛丽,都曾公开承认欣赏她的小说。
  《纽约时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某夜白宫的总统睡房里灯光彻夜长明。第二天早上员工们看出卡特总统双眼微肿,关心地说:“国家公务重要,总统先生的身体也很重要。”
  但卡特总统却诚实地回答:“谢谢。我其实几乎一整夜都在读克莉斯蒂的小说。”
  为什么中国产生金庸,英国产生克莉斯蒂,而不是反过来呢?
  要知道,中国文学中,探案小说的渊源也很长久啊,要知道,英国的历史中,足以构成一部部侠士小说的素材也不少啊!
  又为什么,那么多那么多的中国人,几乎从小都爱读武侠小说,而那么多那么多的欧洲人,几乎从小都爱读侦探推理小说呢?———起码从前是这样的。
  爱读武侠小说的中国人,于休闲的同时,亦获得另外别的什么心得呢?
  爱读侦探推理小说的欧洲人(60年代以后的日本人,也开始爱读此类休闲小说),其兴趣又为什么会维持至今呢?
  显然,武侠小说的“文学气质”是反对旧秩序而且张扬民间正义的。
  显然,侦探推理小说的“文学气质”是一种法制前提之下形成的“气质”。是协助法制的,是反刑事罪恶,破坏刑事阴谋的。是称颂法制智慧的。
  因而,我们从克莉斯蒂的小说,以及由她的小说改编的影视中,除了看到大智慧的波洛,同时几乎必看到代表国家司法的官方办案人员。只不过后者们在波洛面前往往显得经验不足罢了。
  在旧时代,人心向往武侠,向往清官。有道是“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金庸小说反映的旧时代,武侠代表了人们的向往,难免带有民间意识形态的色彩。
  茶馆里,大侠一剑挥去,威而恶者人头落地,听书的人们往往一片齐声叫———“好!”
  读克莉斯蒂的侦探推理小说,则肯定不能是集体的休闲,则肯定是静悄悄的时光。克莉斯蒂的小说中,几乎没有也完全不必要有什么民间意识形态的色彩。
  克莉斯蒂曾公开表示———她创作侦探推理小说,并非出于什么高贵的目的,只不过是要娱乐读者,给阅读的人带来满足的喜悦。
  这肯定也是金庸先生创作他那些武侠小说的出发点吧?
  人类对休闲的需要,永远强过于接受某些高贵教育的自觉。而这是符合人性的。
  娱乐读者,给阅读的人带来满足的喜悦,这样的小说,这样一种为人类的休闲服务的精神,细细想来,其实本身就是应受到尊敬和感激的啊!
  目前,贵州人民出版社已经全部买下了克莉斯蒂的毕生心血之作———80种侦探推理小说,且已翻译出版。它们的出版,为我们当代中国人的休闲又提供了可喜的内容。
  愿克莉斯蒂在中国也渐渐地家喻户晓……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请允许一个不够格的朋友为你寄上一份迟到的哀思。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cuticuti
2 楼: Re:金庸和克莉斯蒂--梁晓声著 01年10月20日00点03分


很有趣的文章,但好象没什么人注意?

【fan在大作中谈到:】

> 最后,以名作家梁晓声的一篇文章作为结束语吧,呵呵。最后一句话相信也是每个阿迷的心声!

>金庸和克莉斯蒂








所有的人都是杀得死的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wyy214玮琦
3 楼: Re:Re:金庸和克莉斯蒂--梁晓声... 01年10月20日00点12分


以前读过,其实我也常喜欢拿武侠小说和推理小说进行比较,一则是二者作为通俗文学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二则是武侠和推理对人性的善恶都往往有比较深入的思考,二者实际是在不同的文化氛围成长起来的,前者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浪漫神秘的感性一面,后者则反应了西方文化中严谨理性的一面,加上金大侠和阿奶奶在武侠史上和推理史上的相似地位,实际是篇角度很绝妙的文章。:)


【cuti在大作中谈到:】

>很有趣的文章,但好象没什么人注意?

>【fan在大作中谈到:】
>>
>> 最后,以名作家梁晓声的一篇文章作为结束语吧,呵呵。最后一句话相信也是每个阿迷的心声!
>>
>>金庸和克莉斯蒂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雪黛匿名
4 楼: Re:金庸和克莉斯蒂--梁晓声著 01年10月22日22点27分


看来梁先生果然一针见血啊!
我非常喜欢克里斯蒂而非常不喜欢金庸——想来真是法制意识比较浓厚——不然,为什么看许多武侠小说时,总有格格不入的抵触情绪呢!


【fan在大作中谈到:】

> 最后,以名作家梁晓声的一篇文章作为结束语吧,呵呵。最后一句话相信也是每个阿迷的心声!

>金庸和克莉斯蒂

>-----------------梁晓声-----------------

>  将金庸先生和阿嘉莎·克莉斯蒂联起来想一想,是会发现一些颇有意思的文学现象的。而且,其现象超出文学本身的话题,与我们人类的休闲方式关系密切。
>  不消说,读书是人类传统的休闲方式。
>  于是便有了伟大的休闲小说作家。
>  我觉得,金庸先生乃是当代接近于伟大的一位休闲小说家,而克莉斯蒂则确乎是伟大的了。金庸先生的小说,将中国武侠故事演绎得别开生面,荡气回肠,几乎全部被改编成了电影或连续电视剧。半个世纪以来,受到着最广大的华人的喜欢,引起西方汉学家的高度重视。
>  一位小说家,以他的小说作品为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之休闲阅读服务,服务效应获得普遍的公认,难道还不接近于伟大么?
>  至于克莉斯蒂,其服务效应就更加令世人瞩目了。这非凡的女性,一生写了近百本书,除了80本侦探推理小说外,还写过许多短篇小说和十几部剧本。在全球她的侦探小说被译成百余种文字出版,在西方,她的侦探小说重印达198次,总印量仅次于《圣经》。
>  真的,在我看来,这位名副其实的侦探小说女王,其成就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  一百年内,在世界短跑史上,会有人超过女“飞人”乔依娜么?
>  一百年内,在世界文学史上,会有人的成就举目公认地超过克莉斯蒂么?
>  这么一想,不禁的心生肃然。
>  当柯南·道尔逝世以后,英国举国悲哀。《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曾这样评论———“英国再也不可能产生第二个柯南·道尔了。”
>  似乎偏偏要证明这一评论是错误的,克莉斯蒂的成就和影响实际上远远超过了柯南·道尔。比利时籍的私家侦探“波洛”的知名度,也和福尔摩斯的知名度一样高。
>  像金庸先生的中国武侠小说也深受许多中国读书人士推崇一样,克利斯蒂的侦探推理小说同样征服了许多欧洲知识分子。甚至连法国前总统戴高乐、英国前首相威尔逊,英国皇太后玛丽,都曾公开承认欣赏她的小说。
>  《纽约时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某夜白宫的总统睡房里灯光彻夜长明。第二天早上员工们看出卡特总统双眼微肿,关心地说:“国家公务重要,总统先生的身体也很重要。”
>  但卡特总统却诚实地回答:“谢谢。我其实几乎一整夜都在读克莉斯蒂的小说。”
>  为什么中国产生金庸,英国产生克莉斯蒂,而不是反过来呢?
>  要知道,中国文学中,探案小说的渊源也很长久啊,要知道,英国的历史中,足以构成一部部侠士小说的素材也不少啊!
>  又为什么,那么多那么多的中国人,几乎从小都爱读武侠小说,而那么多那么多的欧洲人,几乎从小都爱读侦探推理小说呢?———起码从前是这样的。
>  爱读武侠小说的中国人,于休闲的同时,亦获得另外别的什么心得呢?
>  爱读侦探推理小说的欧洲人(60年代以后的日本人,也开始爱读此类休闲小说),其兴趣又为什么会维持至今呢?
>  显然,武侠小说的“文学气质”是反对旧秩序而且张扬民间正义的。
>  显然,侦探推理小说的“文学气质”是一种法制前提之下形成的“气质”。是协助法制的,是反刑事罪恶,破坏刑事阴谋的。是称颂法制智慧的。
>  因而,我们从克莉斯蒂的小说,以及由她的小说改编的影视中,除了看到大智慧的波洛,同时几乎必看到代表国家司法的官方办案人员。只不过后者们在波洛面前往往显得经验不足罢了。
>  在旧时代,人心向往武侠,向往清官。有道是“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金庸小说反映的旧时代,武侠代表了人们的向往,难免带有民间意识形态的色彩。
>  茶馆里,大侠一剑挥去,威而恶者人头落地,听书的人们往往一片齐声叫———“好!”
>  读克莉斯蒂的侦探推理小说,则肯定不能是集体的休闲,则肯定是静悄悄的时光。克莉斯蒂的小说中,几乎没有也完全不必要有什么民间意识形态的色彩。
>  克莉斯蒂曾公开表示———她创作侦探推理小说,并非出于什么高贵的目的,只不过是要娱乐读者,给阅读的人带来满足的喜悦。
>  这肯定也是金庸先生创作他那些武侠小说的出发点吧?
>  人类对休闲的需要,永远强过于接受某些高贵教育的自觉。而这是符合人性的。
>  娱乐读者,给阅读的人带来满足的喜悦,这样的小说,这样一种为人类的休闲服务的精神,细细想来,其实本身就是应受到尊敬和感激的啊!
>  目前,贵州人民出版社已经全部买下了克莉斯蒂的毕生心血之作———80种侦探推理小说,且已翻译出版。它们的出版,为我们当代中国人的休闲又提供了可喜的内容。
>  愿克莉斯蒂在中国也渐渐地家喻户晓……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fanfan打开fan的博客
5 楼: Re:Re:金庸和克莉斯蒂--梁晓声... 01年10月22日22点38分


【雪黛在大作中谈到:】

>看来梁先生果然一针见血啊!
>我非常喜欢克里斯蒂而非常不喜欢金庸——想来真是法制意识比较浓厚——不然,为什么看许多武侠小说时,总有格格不入的抵触情绪呢!

呵呵,俺昏倒……,这也是理由?以后可以在关于国人法制意识淡薄的理由中加上一条:都爱看武侠小说……:g
说到底,推理小说在所有小说中是比较难写的一种,这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理由。我认为推理天生有一种魅力,据我所知,不少中年人在看了克里斯蒂小说改编的电影、甚至是包青天、柯南后,都表示了很大程度的兴趣。只是现在好作品不多,引进的也不多,再加之传播速度更快的影视作品更是少得可怜,推理无法盛行也是必然的。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请允许一个不够格的朋友为你寄上一份迟到的哀思。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hitachi41罗修——坑王之王
6 楼: Re:Re:金庸和克莉斯蒂--梁晓声... 01年10月22日22点45分


其实我觉得金庸的侠在以那个时代来说也是一种法。只不过他不同于我们现在的法,按照理论来说一个行业的规矩,如果大家一致是认可的,长久以来它也形成了一种法,就习惯法来说,这也是法源的一种。
比如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它在里面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如果按法律来说,你认为别人因为还不起债而割别人的一磅肉是合法的嘛?
是不是何难回答,如果考虑到先行的法律,这自然是违法的,但是考虑到那个时代的商人之间彼此见默守的行业规矩,它就是合法的,谢洛克不过是在按合同办事,是遵从法律的。
所以,同理在金庸的小说里,人在江湖中就有江湖的规矩,那时江湖中的法律。当然现在,这样的行规盟规自然是不合法的,但考虑到他小说中的背景,你能说他没有“法” ,我实在不敢苟同。
当然以上纯属一家之言,发发感叹,无他。






北邻有精,其名为狐;化而为女,其名为艾。艾之魅,不知其几万迷。喜而笑,其貌倾千城之国也。东坑小骡子


有关原创小说的作者专栏开通因本人机器问题,时常无法登陆后台,暂时无法受理。

罗修的群魔乱舞http://blog.sina.com.cn/u/1417662535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liuyuhen柳余恨
7 楼: Re:金庸和克莉斯蒂--梁晓声著 01年10月23日16点44分


佩服,佩服~~由对两个作家作品的分析和受欢迎的程度,看到两个国家的人性差异!!高!






我更喜欢别人称呼我为Bora
-----即使作为一辆车,能够与POLO齐名,也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雪黛匿名
8 楼: Re:Re:Re:金庸和克莉斯蒂--... 01年10月24日00点05分


嘻嘻!在武侠小说的杀人事件最最不可当真啦!比如以善良闻名的段誉,数数他杀了多少人?无疑中国古代肯定有法律,虽然未必先进科学,但有是有的——在武侠小说中,却少见得很——


【hitachi41在大作中谈到:】

>其实我觉得金庸的侠在以那个时代来说也是一种法。只不过他不同于我们现在的法,按照理论来说一个行业的规矩,如果大家一致是认可的,长久以来它也形成了一种法,就习惯法来说,这也是法源的一种。
>比如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它在里面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如果按法律来说,你认为别人因为还不起债而割别人的一磅肉是合法的嘛?
>是不是何难回答,如果考虑到先行的法律,这自然是违法的,但是考虑到那个时代的商人之间彼此见默守的行业规矩,它就是合法的,谢洛克不过是在按合同办事,是遵从法律的。
>所以,同理在金庸的小说里,人在江湖中就有江湖的规矩,那时江湖中的法律。当然现在,这样的行规盟规自然是不合法的,但考虑到他小说中的背景,你能说他没有“法” ,我实在不敢苟同。
>当然以上纯属一家之言,发发感叹,无他。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页/共1页(总计7个回复)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