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achi41(罗修——坑王之王)
|
|
1 楼:
克里斯蒂小说公式一种及Towards...
|
01年10月07日13点54分 |
克里斯蒂小说公式一种及Towards Zero的分析
克里斯蒂的很多小说的进程,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概括:序幕(可选)-〉案件准备-〉核心案件发生-〉案件侦察-〉真相大白。 基本符合这个公式的小说的数量是相当多的,象拍成著名电影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都是使用的这种结构。 下面Towards Zero 为例,具体分析一下:
序幕(可选) 这一部分的内容,和案情通常有着非常深刻的关系。但是在结构上却好像是游离于各章之外似的。基本上这章结束之后,从下一章开始,人物,时间,或是场景都会有非常大的改变,再加上这一部分又常常会非常的短,所以看到后来,读者有时甚至会把这一部分的事情忘记了,直到真相大白的时候,返回头来再看,才会发现这一部分的深远意义。
在Toward Zero中这一部分就是“楔子”。这一章的中心人物是年老的律师屈维斯先生,这个人物在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再度出场;所涉及的内容则是一桩与后面的案情全无关系的案件。但是在这一章中,通过屈维斯先生的口,提出了去书最最关键的一个概念“零时”,大多是读者,即使猜中了凶手,大概也都会到最后一章时才会者地了解屈维斯先生那些话在这本书中的真正含义吧。
案件准备 也就是谋杀之前的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这一段的内容是最折磨读者的。说起来非常的残酷,读者在读一部侦探小说时,首先就是在等待某个人的死亡(有时候甚至还会发出“怎么还不死人”这种可怕的感叹)。克里斯蒂的小说,特别时有些后期的作品,这一阶段又偏偏相当的长,所以刚接触克氏小说的人,会觉得这部分冗长的无法忍受。 其实要是耐心地看下去,这部分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些重要的线索常常隐藏于其中,再加上克里斯蒂的写作技巧非常的纯熟,能让人读着读着就会产生紧张感,感受到一种“谋杀的气氛”。这种感觉并不是因为这部作品是侦探小说才有的,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对话渐渐产生的。 在这一部分中,有时也会死一些人,但是作者会给读者一相当明确的信息:这个人不是那个关键的死者。这些人的死,有时是为了加强一下紧张感,稍稍“犒劳”一下耐心阅读的读者,有时是非常关键的线索。
在Toward Zero中这部分有两章的内容,第一章可以称作“登场人物介绍”,给包括侦探、凶手及受害者在内的各个人物各一段篇幅展现他们的背景,现状和性格,这种展现,基本上全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实现的,我们可以从各人说话的方式中看到一点这个人的性格,也各一从这个人对别人的评论中了解到那个人的某一方面。其中我觉得最精彩的内维尔与凯伊对奥黛丽的谈论,这一段看似平淡的夫妻谈话,带出了很多非常关键的信息,隐隐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事情的某些真相。 第二章就是“涉案人物聚集”,在这一章中,本来对家庭琐事的描写以及内维尔、奥黛丽、凯伊三人的三角关系会给人拖沓的感觉,但是屈维斯先生这个人物成功的中和了这种感觉。这位老先生做出的“我们之中有凶手”的发言,让读者开始有些松懈的神经兴奋起来,接下来他的死,又是一个小小的高潮,虽然这不是本案中的“主要死亡”,读者却能从他的死亡中清楚地感觉到谋杀的脚步,而振作精神继续读下去。由此可以看出克里斯蒂是如何娴熟地控制着文章的节奏感。
核心案件发生 读者盼望已久的,侦探小说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谋杀终于发生!这一时刻可以说是分水岭,在这之前,所有有关案情凶手的想法,都只能是臆测,现在真的有人在某时某地被某人杀害了,从此以后,不论是侦探还是读者,就可以证实地运用“小小的灰色细胞”进行推理了。 这么关键的时刻,在大多数小说中却都归于一句话“xxx被杀了!”越是简单,越时能烘托气氛。特别时这句话又总是放在某一章的结尾,更加充满了力度和悬疑感。
在towaerds Zero中,第二章的最后一句话是:“哎呀,赫斯特尔先生——有强盗,太大她死了——被人杀死了——头上一个大窟窿,到处是血……” 关键性的谋杀终于发生了!
案件侦察 这一部分通常也会比较长,不过读者却会比较有耐心地读下去,因为这不但是侦探和的凶手的斗智,也是作者向读者的挑战。克里斯蒂一向都比较遵守对读者公平的原则,基本上能够把所有的线索都展示给读者,不过这并不表示他不会在文字上给读者设下一些陷阱。线索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各种推测也随之产生,这些推测,有些就有着很强的迷惑作用,涉案的某些人,会因为某种原因去做一些很令人怀疑的事情,牵扯读者的视线,一些看似很重要的证据可能只是为了迷惑读者。象波洛曾经多次很认真地抢条某些线索,到结案时才表示之所以强调这些线索,是因为它们是假象。还有嫌疑人也总是要变换个一两次到两三次,刚刚洗脱了嫌疑的人,和完全没有作案机会的人,全部依然不能掉以轻心。 克里斯蒂总是把案件的难度控制得非常的适度,在案件侦察的部分,很多读者,特别时有经验的读者,都会掌握到一些很重要的线索,甚至猜到或是推测道凶手的真正身份,同时却又不能完全掌握案件的全貌,总会有一些问题不能解答,一些现象无法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读者更会带着焦灼地心情紧张地读下去,证实自己的推断,弄清那些慰藉的谜团。那种本来象读上几页然后睡觉,结果却熬夜看完了整本书的事情最长发生在这个阶段。
在Towards Zero中,这一部分就是第三章。在这一章里,各种线索和疑团不停地出现着,作为主线的警察调查的线索,各人的证词,作为副线的马克怀特的发现都可以给读者“仿佛抓到了什么”的感觉。可能的凶器由球棒变成了壁炉栏杆上的圆球,凶嫌由内维尔变成了奥黛丽,案情层层推进,一方面揭开一些谜团,另一方面由设置一些新的谜团。即使读者象马克怀特一样通过发臭的衣服、绳索等线索推断出凶手,可是凶手的动机和一些细节却不能一些弄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读者自然会迫不及待地象下一章进发了。
真相大白 有时候我回想,看斗智类的侦探小说,是不是就是为了两句话:“xxx被杀了!”和“凶手就是xxx!”。前面的多少伏笔、陷阱,都是围着两句话而设,最能让对着心跳加速的,也是这两句话了。 克里斯蒂笔下的侦探,在揭穿凶手前,总会做一番小小的推理,一方面时侦探对凶手的心理攻势,另一方面,这也是给读者最后的机会找出凶手。一旦“凶手就是xxx”这句话说过之后,侦探与凶手的较量,作者与读者的较量,就都见分晓了。找到真凶的读者此时会会心地一笑,没有找到的会惊叫“怎么会使他?”不论哪种情况,这都是相当享受的一个瞬间啊! 接下来,侦探击溃凶手的心理防线,最终全面解释侦破过程,读者心中的所有疑团都得以揭开。这部分的合理与否,是否有新意,给读者的满足感够不够,可以说是一部侦探小说成功的关键。
每次看到Towards Zero的最后一章,总有一种惊心的感觉。本来怎么看都是按照典型公式写出来的作品,到结束时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虽说在这最后一章里,有对凶手的揭露,也有对案件的推理,但这些对读者的震撼,却远没有一个事实来的强烈,那就是:读者从一开始就等待的“核心案件”,到现在还没有发生!前面所发生的一切,从相关人物聚集,到有人被杀,再到案件的侦察,可以说都是对真正的核心案件得准备,对于凶手来说,这实际上是一起未遂谋杀案。这才证实这部小说的精彩之处。奇异的构思,用常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更衬托出了构思的奇异。越是习惯于克里斯蒂的写作公式,就会越被这样的结果震动。难怪这部看上去不太起眼的小说,被作者和读者共同列为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了。
又: Towards Zero的中文版,有两种译名:《走向决定性的时刻》和《零时》。就我的感觉,两种译名都不能完美地再现原文。原文中的Zero指的是倒书计时中地零点,Toward则体现了想这一时刻趋紧的动态,Towards Zero这个标题准确地表达了小说中一步步走向最后杀人的紧张感。“走向决定性的时刻”译出了这一层含义,可是字数太多,显得有些罗嗦,“零时”文字上很简练,可是只译出了Zero,而没有译出最关键的Towards,可以说是失败的译法,所以在这里我就用原文了。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我已经把图书馆其他的克里斯蒂小说全看过一遍了,连其实是同一篇小说的《幕》和《最后一案》也个看了一遍,实在找不到其他的了,才上了这一本主角不是波洛、马普尔或是杜本丝,内容简介看上去由没什么意思的来看。没想到看完之后震动的发了好久的呆。想象自己也挺幸运的,如果没有积累什么经验,一开始就选这本书看的话,也许就不会得到这么大的乐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转载网易北京社区推理版,原作者aranyaka
|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
|
北邻有精,其名为狐;化而为女,其名为艾。艾之魅,不知其几万迷。喜而笑,其貌倾千城之国也。东坑小骡子
有关原创小说的作者专栏开通因本人机器问题,时常无法登陆后台,暂时无法受理。
罗修的群魔乱舞http://blog.sina.com.cn/u/1417662535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