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yy214(玮琦)
|
|
1 楼:
由《希腊棺材》说开去
|
01年11月05日13点42分 |
觉得棺材和xy还有鞋粉末比起来,人工斧凿的痕迹略显重了一些,尤其是第一次命案的推理过程,埃勒里的思维居然全在凶手的计划之中以致被误导。我记得波罗曾经说黑斯廷斯有一个优点,就是从他身上可以看出凶手想要大家相信“真相是什么”,而这是符合罪犯的心理的。
如果象棺材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好像就是为了误导有象埃勒里这样“怪异”思维的人才做出的,如果换一个档次低的侦探也许反而不会上当了。听起来好像不是在犯案,而是在和埃勒里玩智力游戏,对于一个真实的罪案来说,反而显得不够真实了。其间的推理虽然很精巧,难免给人一种“孔明之智近妖”(不仅仅对于埃勒里,对于罪犯也是一样)的感觉。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感觉,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反倒比不上前面提到的奎因的其他几本作品的原因。然而就自娱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感觉奎因的作品模式化重了一些,比之少年金田一,似乎也能总结出若干规律,只是作家的水平更高一些罢了。比如基本上罪犯都是躲在角落里的小角色,所以只要看到他越花力气写的人基本上就不用考虑了,读几部经典的就差不多了解奎因的风格了。当然缜密的思维算是奎因笔下侦探的一大长项,这点无论是福尔摩斯或是波洛都无法企及的。如果说阿奶奶可以被聘作大学心理学的客座教授,那么奎因兄弟无疑在逻辑学上更有发言权了。
或者可以按照一个更直观的模式来比较波洛和埃勒里(雷恩),前者是想出一个很合理的解释(只是因为这个解释可以最好的解释所有的线索),后者则是推出唯一可能的解释(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可能),想象力虽然比不上前者,严密性无疑更胜一筹。
还有一点有意思的事,似乎阿奶奶和奎因手里决定性的证据(实证)并不多,波洛破案基本上根本不需要什么决定性的证据,而他似乎也根本没为此操过什么心,相反的,奎因笔下侦探往往即使知道罪犯是谁,还要费尽心机迫使他认罪,有时是老天保佑找到那么一个两个特别不起眼的证据,有时则只能利用心理攻势迫使罪犯自己暴露。
由此得出的可能推论是:
一,波洛时代的罪犯都比较有风度,大丈夫敢作甘当,既然你把老子的行为说的那么清楚,我也没必要再抵赖。
二,奎因时代的法律更加重视“证据”,罪犯和侦探的法律意识都很强,知道实证的意义。
三,波洛时代的罪犯心理素质都比奎因时代的差一些,同样是主动暴露,后者大多必须营造特殊的气氛(比如脸和Z)。
四,奎因笔下的罪犯一般都比较倒霉,百密一疏,经常作案不够“干净”。
五,奎因还需要“找证据”来凑足文章的长度,因为他们往往早就知道罪犯是谁了,要是不需要实证的话没的可写了(看X尤其明显),而阿奶奶则不需要,她丰富的想象力光是叙述案情发展就让人看的精疲力尽了,否则的话还不知道抻到什么时候才能结尾呢。
原发于网易谋杀精品店
|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
|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