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版主】:ellry,dsky,东风无影 字体大小:
1页/共1页(总计3个回复)
主 题: 王者已逝(人气:3233)
 ellryellry打开ellry的博客
1 楼: 王者已逝 01年11月16日18点11分

本帖是精华帖,目前处于免费状态,点此开始收费


王者已逝
由于照顾到一些读者没有读过奎因的作品,所以没有过多涉及小说的情节,希望见谅。


“上帝死了。”尼采如是说。
“侦探死了。”埃勒里·奎因如是说。
侦探死了,并不是像尼采那样埃勒里·奎因要成为神,恰恰相反埃勒里·奎因要让古典派的解谜大师们走下神坛。侦探之死,也不是像福尔摩斯那样坠崖——这只是侦探的英雄行为,而是一种理念上的死。
这种想法最早体现在1933年的《雷恩先生最后探案》中。纵然雷恩年老体弱,但是这时正是埃勒里·奎因作为巴纳比·罗斯(出版雷恩探案时的笔名)如日中天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理由让这位解谜大师在办完四个案子后就匆匆离去。为什么?!
我想其中一个因素大约是奎因对于古典派大侦探(Great Detective)模式的思考。面对自从爱伦·坡以来的古典派侦探们莫不是开动一下脑细胞就能解决一切疑难杂症的,这种千人一面,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将解谜小说永远定位于“休闲读物”(cozy)。对于这位美国侦探小说的巨人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正是解谜小说的一大硬伤。另一方面,与英国不同,美国侦探小说文坛上另一类新兴的流派开始壮大起来,硬汉派出现在侦探小说文坛上。从廉价小说发家的硬汉派,因为其批判现实的特性而为人所重视,再加上达谢尔·哈梅特、雷蒙德·钱德勒等名家的参与,使得硬汉派成为19世纪20年代后不可小觑的力量。硬汉派对于美国古典解谜小说的冲击是巨大的,它的现实性、批判性、正义性受到相当一部分对于现实不满的美国人的欢迎。不少硬汉派作家公开反对解谜小说,认为解谜小说不具备现实性,应该要注重现实。也许正是硬汉派的这种思想给了奎因以启迪,侦探不是超人,更不是神,他是人,一个凡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随着案情的披露,潜意识里的冲动也许会逼他就犯。
也许正是这样,纵然有一百个案子,一千种死法,雷恩还是会这样离去,带着众多读者的遗憾、感慨、惋惜……。看完《雷恩先生最后探案》不能不发出一声喟叹,名探死了!
如果说《最后探案》仅仅是一种尝试的话,那么《凶镇》以后的作品就是彻底放弃“大侦探”一说了。《凶镇》被认为是埃勒里·奎因小说的转折点,也被认为是美国侦探小说史上的里程碑。除了小说情节外,小说中人物(包括侦探)性格塑造、心理描写也独具特色。首先,案件不再是以前那种专以抓凶手为目的,更多的是对于人性、犯罪动机的思考。诺拉、吉姆、莱特一家都不是坏人,而以邪恶面目出现的吉姆的“姐姐”却死于非命。凶手几乎得在一群善良的人中查找,吉姆的被捕显得是那么充满悲剧色彩,作为妻子的诺拉又是那样无助、可怜,莱特夫妇的担心、忧虑,等等,无不衬托出发生在这一莱特镇最古老家族的谋杀的悲剧气氛,这里的犯罪动机也不单纯的局限于金钱、权利。当奎因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时候,作为侦探那种抓住凶手的本能似乎没有了,当双子山悲剧发生后,诺拉、吉姆双双身亡,奎因也断然离开了莱特镇,纵然他没有破案,没有抓住凶手……
另外一本莱特镇系列——《十日惊奇》中,侦探的“无能”更加表露无疑。埃勒里·奎因不仅没有阻止谋杀的发生,相反还在不知不觉中帮助真正的凶手实现了他的目的。朋友的惨死固然给他很大的打击,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侦探所受的心理打击。
诚然,太多的古典派侦探小说主角都是大侦探,读者难免会感到厌倦,奎因的侦探已逝的思想不能说不是一种创新,就像本特利将爱情成分引入侦探小说一样。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谜斗篷推理计划
推广、品评、研究、收藏侦探小说
http://www.douban.com/group/murderpen/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liuyuhen柳余恨
2 楼: Re:王者已逝 01年11月16日17点08分


【ellry在大作中谈到:】

>王者已逝
>由于照顾到一些读者没有读过奎因的作品,所以没有过多涉及小说的情节,希望见谅。

>“上帝死了。”尼采如是说。
>“侦探死了。”埃勒里·奎因如是说。
>侦探死了,并不是像尼采那样埃勒里·奎因要成为神,恰恰相反埃勒里·奎因要让古典派的解谜大师们走下神坛。侦探之死,也不是像福尔摩斯那样坠崖——这只是侦探的英雄行为,而是一种理念上的死。
在我看来,实际上让侦探走下神坛应该不是奎因,他之前也有很多类似的文章,只是他将这些归纳,并总结性的提出了,讲了一句与某些历史人物相似的话.(我以为)像福尔摩斯就是一位很平民化的侦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的案件基本上都是从茫茫人海中找凶手,这是很难能可贵的(至少我认为),还有在他后期的书里,都是一些比较琐碎的事了,虽然艺术特色打了鞋折扣,但很接近生活(我以为).还有很多其他的作家都很接近生活的描写了,只是可能由于是推理为主,所以没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所以奎因大概只是做了个总结而了不起吧.
>这种想法最早体现在1933年的《雷恩先生最后探案》中。纵然雷恩年老体弱,但是这时正是埃勒里·奎因作为巴纳比·罗斯(出版雷恩探案时的笔名)如日中天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理由让这位解谜大师在办完四个案子后就匆匆离去。为什么?!
>我想其中一个因素大约是奎因对于古典派大侦探(Great Detective)模式的思考。面对自从爱伦·坡以来的古典派侦探们莫不是开动一下脑细胞就能解决一切疑难杂症的,这种千人一面,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将解谜小说永远定位于“休闲读物”(cozy)。对于这位美国侦探小说的巨人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正是解谜小说的一大硬伤。另一方面,与英国不同,美国侦探小说文坛上另一类新兴的流派开始壮大起来,硬汉派出现在侦探小说文坛上。从廉价小说发家的硬汉派,因为其批判现实的特性而为人所重视,再加上达谢尔·哈梅特、雷蒙德·钱德勒等名家的参与,使得硬汉派成为19世纪20年代后不可小觑的力量。硬汉派对于美国古典解谜小说的冲击是巨大的,它的现实性、批判性、正义性受到相当一部分对于现实不满的美国人的欢迎。不少硬汉派作家公开反对解谜小说,认为解谜小说不具备现实性,应该要注重现实。也许正是硬汉派的这种思想给了奎因以启迪,侦探不是超人,更不是神,他是人,一个凡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随着案情的披露,潜意识里的冲动也许会逼他就犯。
这里我很是赞同:侦探本就应该是一个人,然后才能是侦探,关于我对福尔摩斯那"神一般的能力"感到"敬佩"时,也参在推门上写过一篇,但,反映好象是-----砖头~~~~~
>也许正是这样,纵然有一百个案子,一千种死法,雷恩还是会这样离去,带着众多读者的遗憾、感慨、惋惜……。看完《雷恩先生最后探案》不能不发出一声喟叹,名探死了!
>如果说《最后探案》仅仅是一种尝试的话,那么《凶镇》以后的作品就是彻底放弃“大侦探”一说了。《凶镇》被认为是埃勒里·奎因小说的转折点,也被认为是美国侦探小说史上的里程碑。除了小说情节外,小说中人物(包括侦探)性格塑造、心理描写也独具特色。首先,案件不再是以前那种专以抓凶手为目的,更多的是对于人性、犯罪动机的思考。诺拉、吉姆、莱特一家都不是坏人,而以邪恶面目出现的吉姆的“姐姐”却死于非命。凶手几乎得在一群善良的人中查找,吉姆的被捕显得是那么充满悲剧色彩,作为妻子的诺拉又是那样无助、可怜,莱特夫妇的担心、忧虑,等等,无不衬托出发生在这一莱特镇最古老家族的谋杀的悲剧气氛,这里的犯罪动机也不单纯的局限于金钱、权利。当奎因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时候,作为侦探那种抓住凶手的本能似乎没有了,当双子山悲剧发生后,诺拉、吉姆双双身亡,奎因也断然离开了莱特镇,纵然他没有破案,没有抓住凶手……
>另外一本莱特镇系列——《十日惊奇》中,侦探的“无能”更加表露无疑。埃勒里·奎因不仅没有阻止谋杀的发生,相反还在不知不觉中帮助真正的凶手实现了他的目的。朋友的惨死固然给他很大的打击,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侦探所受的心理打击。
我也认为推理小说中应该加入一些心理方面的描写,对于凶手和侦探在那种边缘状态的心理,应该不与平时一样-----凶手在杀人时的快感,事后,睡梦中的噩梦,还有死者临死前的想法.......我认为都是很值得写和读的.
>诚然,太多的古典派侦探小说主角都是大侦探,读者难免会感到厌倦,奎因的侦探已逝的思想不能说不是一种创新,就像本特利将爱情成分引入侦探小说一样。

推理小说已经被n多人认为是娱乐性的东东了,但单纯的加入一些心理描写就能搞好吗?只怕是治标不治本~~~推理小说的出路在哪里?当然不是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可以去研究的,但如果看到一些作家,只为销售量,不管风格,我想,我们是可以扔砖头的~~~~
(如意见不合,还请对指教,勿伤和气,谢谢!)






我更喜欢别人称呼我为Bora
-----即使作为一辆车,能够与POLO齐名,也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楚州狂生专玩打开楚州狂生的博客
3 楼: Re:王者已逝 01年11月16日18点11分


很喜欢你的评论
有空多介绍一些推理相关内容的好东西吧






我们没有消失在人海,我们依旧在人海。
推理支柱和元老有一个多达200人的微信群,请加狂生的微信z2012997,拉你们进群。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鸣风庄杀人方程式
4 楼: Re:王者已逝 08年07月06日02点23分


喜欢楼主的文章。个人以为福尔摩斯应该是让侦探走“上”神坛的。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页/共1页(总计3个回复)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