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听雨(夜半听雨)
|
|
2 楼:
Re:《此夜绵绵》观后有感
|
01年04月13日15点59分 |
【wyy214在大作中谈到:】 > > >作 者: wyy217(玮琦) 2001-04-12 18:49:23 :0 :0 >原发于网易北京社区推理小说版 > > 匆匆把手中的《此夜绵绵》看完了,感觉不是很舒服。这在读阿加莎的作品还是第一次。前两天转了一篇文章,里面把此文列为阿氏七大爱情经典,觉得有欠妥当。虽然作品前半部一直奏着爱情的主旋律,可最后掩卷时才让人喟叹,这一切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仅仅是一场热闹的可悲可笑的戏剧的浮华表象罢了。 > >与其说这是部爱情小说,毋宁说这是一部悬疑式的犯罪小说.这在阿氏的经典作品中也是不大多见的,整部作品大部分通过渲染洋溢着爱情甜蜜,并不时点缀着不安和恐惧的氛围,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有预感会有不行发生,剧中人物的担心和话语也逐渐皴染出这种不详的轮廓,但是没有人知道这种不祥的根源究竟缘自何处,只是隐隐觉得会和葛莉娜有关罢了,加上吉普赛人的传说和毒咒,使得自己在读这部作品的时候的心态十分微妙。一方面,因为不想看到美丽的画面被破坏的样子而几次想就此停住不读,另一方面,心中的好奇又促使自己坚持下去。少了读《无人生还》等阿氏其他作品那种畅快淋漓,想一口气读到底的感觉,因此,应该说这部作品是读的比较辛苦的一部。 > >值得一提的是,《此夜绵绵》采用第一人称,本身就是侦探小说里比较难驾御因此比较少见的一种。如果加上叙述者本身就是罪犯这一点的话,不难让人联想到阿氏的另一部经典《罗杰疑案》。其实除了上述两点以外,两部作品没有多少相同之处。在《罗杰疑案》中,叙述者是以一种不带任何感情的,类似于旁观者的客观态度记述案情的发展,因此结尾只给读者一种意外的感觉而已。而《此夜绵绵》中的叙述者在大部分时间里,则是明显的通过有意刻画爱情的美妙来博取读者的同情,进而误导读者的感情取向(原谅我用这个略带贬义色彩的字眼),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作品结尾处象悬疑小说那样,一下子把隐藏在前面文字下的东西拿到读者面前的时候,才会给人一种土雍而川决的巨大冲击和落差。对叙述者的同情转为深深的遗憾和厌恶。正像书中写的那样: > > 我望望老费说道: > “你在做什么呢?到这里来审问我,担任法庭的庭长吗?” > “我只是治安推事,”他说:“我以朋友的身份到这里来:“我的朋友吗?”这句话使我吃了一惊。 > “爱丽的朋友。”他说。 > >我能想象出费上校说那句话的心情,相信其他读者也会有所体会吧。 > >坦率的讲,我非常不喜欢这部作品。人性竟能如此丑恶。后几章我是皱着眉头仅用了几分钟就扫完了。稍微夸张点的话,甚至有种恶心和反胃的感觉。不是说这部作品不好,在读者评选阿氏的经典著作时,这部作品是榜上有名的,它给人的震撼是不能否认得。只是我个人不大喜欢看这么沉重的东西罢了。我想如果给朋友推荐阿氏的什么作品的话,我是不会提它的。 > >还想提一下本书的译名《此夜绵绵》,不知道原文的题目是什么,但是觉得再贴切不过了。好象书中反复提到的那首歌“有些人生而甜蜜欢畅,有些人生而此夜绵绵”,虽然叙述者有机会抓住走出黑暗的机会,但他选择了继续在漫漫长夜里前行。在作品的结尾看不到一点光明的东西,有的只是疯狂和绝望,有的只是无尽的遗憾和感慨。 > >好累,这是耐着性子看完最后一个字的唯一感觉。 > > > >
我还没有看过这本书呢
|
|
|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