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版主】:ellry,dsky,东风无影 字体大小:
1页/共1页(总计0个回复)
主 题: 于洪笙:公安题材电视剧的艺术规律与市场经济(人气:248) 这个主题已经被关闭,不再接受回复! 
 陇首云陇首云
1 楼: 于洪笙:公安题材电视剧的艺术规律与市... 02年01月05日19点10分


公安题材电视剧的艺术规律与市场经济

作者:于洪笙

 “警匪片”作为一种流行片种,在国际市场上一向占有较大的份额。近年来我国的公安题材的电视剧如《刑警本色》、《罪证》、《12·1枪杀大案》等,虽然使荧屏热闹了一阵子,但观众的意见也不少,说明我们艺术上未臻完善。比如戏剧冲突的组织,国外佳作往往有犯罪心理及行为的大量刻划,与执法的警察形成对比,从而深化人性的冲突、法律的冲突。近年几部引起观众兴趣的片子做到了关注现实、切中时弊、开掘人性,只是对犯罪心理与行为的描述除去《罪证》外均显薄弱。国际上20世纪60年代已把“侦探文学”,改为“犯罪文学”,意味着这类文学已把文学描写的重点前推,去探讨当代社会种种犯罪原因。奥斯卡获奖作品《沉默的羔羊》、《危情十日》便是这种影视的代表作。比较而言,我们的片子在组织戏剧冲突时更显单薄,在挖掘生活本质上不丰厚。成功作品叙事节奏的控制,应当体现出跌宕起伏、惊险紧张、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而我们的几部片子均不到位,拖沓是主要毛病。有的批评家尖锐地指出是市场指挥棒毁坏了这些作品。
  二十集、三十集的长度,才能用广告绑住投资者,岂不知这类片子的美学特征不允许它无限拉长。钱到位了,观众却失去了紧张感、惊险感,而放弃观看。又有何用?不可否认,市场机制下的经济效益,是每一个创作者创作集体必须考虑的,但公安题材的电视剧正处于发展期,如果不重视艺术规律,不首先保证作品的艺术品位,只屈从于商业指挥,则很难推出精品佳作。此外,这些公安题材的电视剧搭配的佐料太杂,有些渗入大量言情,有些灌注进太多商战(“发迹变泰”),也消解了这一类型独有的魅力情趣,偏离了观众的收视期待点。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一个倾向:公安法制题材是座富矿,这点已被许多人认可。在市场操作下,开始有文化商人廉价买进(买作品、买构思),高价出售(制作多部电视剧),因策划匆忙,制作粗糙,既浪费题材又损害品牌。
  公安题材的电视剧像他的文学母体,纪实性作品比较多,好的纪实性作品因贴近生活,关注人民安危,加之这类作品题材、形式上的惊险紧张,观众都很喜欢,认为比瞎编乱造的影视剧真实。但有的批评家指出太注重纪实,是公安题材的电视剧的致命伤。以《12·1枪杀大案》为例,观众委实喜欢它平实自然,但剧情进入半程,拖沓之病越来越明显,未经提炼的侦破素材全部搬上,观众看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错捕(其中包括见义勇为者和武警战士),因为侦破手法的陈旧和一连串的错捕使观众的欣赏指向发生变化。他们问:我们的警察真的这么笨?在他们的欣赏意识里,平实并不等于平铺直叙,自然也不等于照搬现实。虽然现实中的侦破工作艰辛曲折,乃至枯燥繁琐,甚至伴随着种种误差与烦恼,然而一旦搬上幕,观众看到这类影视原封不动地照搬案件,就会损害作品的艺术真实。观众欣赏的艺术真实,是需要提炼加工典型化的。另外,对无辜的错捕者毫无道歉之意,也很伤害观众的感情,有悖于人民警察保卫人民平安职责。
  公安题材的电视剧火正红,但在来日方长的荧屏竞争中,必须以它的丰富内容、高品位、形象丰满去占据有利位置,不放弃追求,才能达到目标。
   (作者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欢迎光临下列版块:


看《福尔摩斯》:一切以福迷为中心。(在本站“主题版区”中),品《原创推理》,评《中国侦探》:发掘历史,体验发展。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页/共1页(总计0个回复)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