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首云(陇首云)
|
|
1 楼:
sfst:虚拟与现实——谁更吸引人
|
02年05月10日00点26分 |
本文被【陇首云】转载於【新书提示】版
原文由【sfst】发表:
对案史的逻辑研究,学术历史很短。在此之前逻辑学者没有区分小说题材和纪实题材。 当人们把侦探小说叫着这推理小说时,研究逻辑的热情就已经开始了,这有点象福尔摩斯的尘土研究早于实际的尘土微物证据研究一样。我们不能不感谢这些虚拟的东西在思想史上孕育了后来的严肃研究。 当然即使不是为了研究,推理小说也是让学者们喜欢。 最有趣的故事就是,著名的哲学和逻辑学大师维特根斯坦也深深迷上了美国的推理小说,他曾经恐吓美国: “如果(美国)再不寄来侦探杂志,英国就向美国停止输出哲学!”(这是他抱怨邮寄侦探小说太慢,给他美国学生的一个幽默“警告”)。 从《圣经》到《福尔摩斯探案集》,侦查逻辑学者和刑侦学者承认它们给侦查推理注入了思想激情。我们完全不必鄙薄虚拟的推理故事,它们不过是人类崇尚睿智的童年幻想和成年幻想。作为观点的注脚,我介绍一下“PKPK侦探社”的事情 :
1947年一名美国妇女预备队的学员被杀,凶手用死者的唇膏蘸了鲜血在墙壁上写到:“看在老天的份上,请在我屠戮更多生灵之前逮住我,我无法控制住自己!” 这便是此前1946年那桩“20世纪最骇人听闻的谋杀案”的疯狂杀手海伦斯的“心声”,1948年他又杀了一名6岁女童。这刺激了一个11岁的小孩,他结合三位“同道”组建了PKPK侦探社。他们在侦探电影的耳濡目染下干起鬼鬼祟祟的行当,用帮杂货店送货一次收费二角五分钱来支付日常开销…… 后来警察破获海伦斯案,简直使这些小孩怔住了,海伦斯也才17岁,而且头脑冷静、智力优秀(是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的行为超出了这些小孩的理解力…… 侦探社就此关门大吉。 但是,那个11岁的小孩长大后进了密西根刑事及警政学院,后来他成了美国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组总部的主管,也就是轰动全球的雷伊·杜诺万。
人类个案推理逻辑就象雷伊·杜诺万的生平一样,从幻想到现实、从幼稚到成熟必然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不过时间有好几千年。 哪里是推理逻辑的开头呢?似有一种说法。刑侦专家认为《圣经》(实即《次经》)中的《苏珊娜的故事》是“以演绎推理为基础写成的第一部已知的虚构作品” ,那个故事说:
巴比伦约金之妻苏珊娜,由于非凡的美丽与优雅,不知不觉地引起两位长老的激昂的情欲,这两位长老既有势力又掌握审判大权。有一天,这两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欲了,便溜进了苏珊娜的花园,一直等到她来到这里洗澡的时候。他们突然出现在她面前,放肆地提出邪恶的要求,并恐吓说,如果她不答应,他们将证明曾见到她在一个年轻人的怀里。 苏珊娜拒绝了。她被当众指控为通奸,并被判处死刑。丹尼尔出面干预,他把两个作伪证的人叫到被煽动起来的人群面前,当众分别质问,使两人都听不到彼此的回答。第一位长老,当被问到在何处看到苏珊娜和所谓她的“情人”时,立即回答,“在乳香树下”。而他的同伙一口咬定是“在常绿栎树下”看到他们的。丹尼尔判定,两人在撒谎。苏珊娜被宣告无罪。
但是,既然以《圣经》为说,那么更早的推理故事还有“妓女争子”,而且很精彩。《圣经·旧约全书·列王纪上》“所罗门以智行鞠”记载 :
一日有两个妓女来,站在王面前。一个说,我主啊,我和这女人同住一房,她在房中的时候,我生了一个男孩。我生孩子后的第三日,这妇人也生了孩子。我们是同住的,除了我们二人之外,房中再没有别人。夜间这妇人睡着的时候,压死了她的孩子。她半夜起来,趁我睡着,从我旁边把我的孩子抱去,放在她的怀里,将她的死孩子,放在我的怀里。天亮的时候,我起来要给我的孩子吃奶,不料,孩子死了。及至天亮,我细细的察看,不是我所生的孩子。那妇人说,不然,活孩子是我的,死孩子是你的。这妇人说,不然,死孩子是你的,活孩子是我的。他们在王前如此争论。王说,这妇人说,活孩子是我的,死孩子是你的。那妇人说,不然,死孩子是你的,活孩子是我的。就吩咐说,拿刀来。王说,将活孩子劈成两半,一半给那妇人,一半给这妇人。活孩子的母亲为自己的孩子急痛,就说,求我主将活孩子给那妇人吧,万不可杀他,那妇人说,这孩子也不归我,也不归你,把他劈了吧。王说,将活孩子给这妇人,不可杀他,这妇人实在是他的母亲。以色列众人听见王这样判断,就敬畏他,因为见他心里有上帝的智慧,能以断案。
“苏珊娜的故事”、“所罗门王的故事”都是民间传说,同样在伊斯兰所传的阿拉伯人断案故事和中国古代的断案传奇中,也有风格相当的体裁。这反映了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逻辑思辨的崇拜。传奇故事是可以给出科学解释和逻辑分析的,它们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案情推理本身就能直接得到破案结论,例如中国的《窥井认尸》等,主要是静态的逻辑分析;另一类则显得更有过程性,断案者往往行为怪异、善设机巧,案情的揭露出人意料,例如,“所罗门的故事”、中国的“张举烧猪”、“包公巧断牛舌案”属同一类,“苏珊娜的故事”则是一个问证的例子。这类故事已具实验思维的萌芽,譬如,所罗门王利用母子情结做了一个精彩的心理实验,他的推理可以按假说演绎法解释。传奇故事象它们的编撰者所期望的那样,对后人富有启迪意义。但是它们的不足也非常明显,传奇故事本身是自我肯定的,对应当质疑的地方未予质疑,在现代人看来,它们在巧断后面留下了不少逻辑问题和证据学问题,由于把实验和案情论证的复杂性想得太简单,没有实验科学的支持,因此在方法论上不可能有所建树。所以我们把这些视为案件推理思想的童年幻想并不是过低的评价,尽管这些幻想非常诱人。 如果说传奇故事是童年的幻想,那么19世纪产生的推理小说则是成年人的幻想。18世纪西方已经有了侦探小说的雏形,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还是依公认的看法把“侦探小说之父”的荣誉给了19世纪爱伦·坡 ,因为爱伦·坡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侦探形象奥基斯特·杜平,并且他的《玛丽·罗杰神秘案件》,破案上完全依靠材料进行推理,是经验性的描写。柯南道尔集大成地奠定推理小说地位,他完成了侦探小说的经典模式《福尔摩斯探案集》。这段历史深深触发了学者们研究侦查逻辑的学术动机。 首先,侦探小说表现了人类的智慧潜能和想象空间,它是现实与幻想的美妙结合,最早的经典推理小说都非常严肃地对待逻辑和科学方法论的。 其次,柯南道尔一类人出身于经验科学的学术摇篮,他们的推理思想底蕴深厚,以至于让我们觉得,把福尔摩斯简单归结于爱丁堡大学医院大夫约瑟夫·贝尔博士的存在,说法太浅薄。柯南道尔的背景是很重要的: 18世纪,安德鲁·邓肯就在英国的法医学诞生地(苏格兰)爱丁堡开设了警务医学课程,1807年苏格兰王发诏任命邓肯的儿子为法医学教授——由于法医学过于新鲜,爱丁堡议会认为政府的做法乖谬越轨。其后爱丁堡大学有了克可斯蒂松——特雷尔——亨利·利特尔约翰——哈维·利特尔约翰——西德尼·史密斯等显赫的法医专家。这便是出身于爱丁堡大学的柯南道尔的学术渊源和环境,其中哈维·利特尔约翰(20世纪20 年代的权威)和西德尼·史密斯(20世纪30年代的权威)与他同时代,他们在实际探案中做得并不比柯南道尔的想象力差。 1882年美国的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纪行》一书中描写了用指纹术破案的情节,这被认为是一个谜,因为这比欧洲研究指纹术的时间要早。人们把这归释于作家的灵感和直觉。福尔摩斯对泥土的推断利用,也曾引起美国研究泥土的物证专家埃德蒙·洛卡德的嫉妒。但更令人嫉妒的是柯南道尔在1903年为乔治·埃达治杀马案辩冤时,已经实践了他在小说中的想象。这只能说明柯南道尔博士受益于他在爱丁堡大学所接受理念和训练。 近代推理小说的成功,不是因为随意幻想,而是作家有科学理念甚至有很专精的经验科学本事。 幻想过头就会失去成人理性,以此为本事的推理小说实际上回到了童年状态(神话):美国的雅克·富特雷把福尔摩斯逻辑推理绝对化,他描写的凡·杜森教授,绰号是“思想机器”和“电脑人”。他是一个思想超人,从不会弈棋,但运用逻辑推理,在30步内打败了世界棋王。凡·杜森教授的名言是:“精神优先于物质、思考能力可以支配一切”。美国的A·B·李夫所写的警探克莱格·肯尼迪,完全不作调查研究,全凭他的科学推理抓获凶手。这种小说家忽略了柯南道尔的关键背景,把科学方法论问题简单化为想象力问题。 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到松本清张、森村诚一,推理小说的正统风格确实是与科学和逻辑理性联系在一起的,英国作家S·S·范丹《侦探小说二十准则》道明了其中诸多玄妙,例如“第5条”:破案要靠逻辑推理,不能凭意外或者巧合。“第8条” :破案的方法要合情合理。诸如读心术、扶乩、招灵、看水晶球那类的巫术,乃是侦探小说之禁忌。“第14条”:犯罪和破案的方法都要合乎科学。“第15条”:……总有读者比作者更敏锐聪明。假若作者把案件和所有线索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读者凭着独立分析、淘汰排队和逻辑推理等思考方法,应该可以和侦探同时指出真凶的身份。这就是侦探小说动人之处。我想这应当能解释欧洲的某些警察学院把《福尔摩斯探案集》作为教科书的道理。 受推理小说的影响,现代社会还产生了另一种侦查逻辑研究资料——推理游戏。它好象就是范丹“第15条”的快餐化。例如,美国唐纳德·索博尔的《两分钟破案》、日本藤原宰太郎的《侦探游戏》、台湾的《谍探游戏》(主要是日本的翻译版)、中国的《迷案寻踪》等等。公平地讲,它们作为训练侦探的“练习作业”比推理小说更具有模式意义,但复杂方法论方面不及推理小说揭示得深刻。 在研究侦查逻辑之初,我国的侦查逻辑案例大量地采用了以上虚拟题材,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我相信研究侦查逻辑的爱好者大都喜欢传奇故事、推理小说和推理游戏并由此受到启发,但是如果我们沉迷于童年幻想,或者只兴奋于柯南道尔以来的成人幻想,而忽略实际科学家或者柯南道尔那些爱丁堡校友的真正事迹,侦查逻辑陷入简单是不可避免的。
|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
|
欢迎光临下列版块:
看《福尔摩斯》:一切以福迷为中心。(在本站“主题版区”中),品《原创推理》,评《中国侦探》:发掘历史,体验发展。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