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听榭水(水榭听雨)
|
|
1 楼:
【俱乐部】(08.12.28)Nig...
|
09年02月14日15点19分 |
本帖是精华帖,目前处于免费状态,点此开始收费
时间:2008年12月28号晚七点 地点:原创俱乐部群 主讲人:Night 主题:小说的人物塑造与气氛营造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与气氛营造 Night
今天的内容是——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与气氛营造。
第一个话题,显然是人物塑造。人物塑造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它直接决定了一篇小说的质量。 既然是说人物塑造,那么首先,得说说人物塑造的方法。就像西游记里悟空去学艺,老道问它:你要学36变还是72变?人物塑造也存在这么一问。
首先是36变,比较好学,因为比较简单。小说肯定是有情节的,情节的发展推动了小说的进展。所以,如果你认为小说——推理小说,主要靠情节和诡计来取胜的话,那么,有一个好方法来塑造人物。 比如,你先设计和好故事框架,那些“角色”需要ABCD来演——你也不要起名字,就直接ABCD——比如A杀了B,B杀了C等等。然后,故事写完了,你开始人物塑造。本来他不是叫“A”嘛?好,你把他的相貌写的奇怪点,加一点怪癖,那么他就容易被记住了。 当然,这是一种不重视人物的写法,只是单纯的为了让读者记住。这样的写法的指导下,你可以先来点外貌描写,眼睛鼻子脸,然后加句口头禅,最后加一点怪癖,人物就塑造好了。
但是,我想说,这样的人物之存在于纸上,“站”不起来。怎样才能让人物站起来,感觉他活生生的,这就是一个技巧了。 首先,你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除非你能如同红楼梦的曹雪芹那样单靠相貌就把人物描写立体,那么你很牛B,我们按下不说。我来说说如我这样不太牛的是怎么塑造的。 我觉得外貌描写不需要详尽,因为你描写的越详尽,读者想像的空间就越小。你的笔触剥夺了读者的想像空间,那么你就不是一个好作者。 一个立体的人,不仅要从外部描述,也该描写心理。心理描写不是说“他这样想……”、“他暗想……”就是了,而是需要在动态中来描写,不仅要内外结合,更需要动静相宜。
我半天才反应过来“大宝”是谁,不由得暗暗好笑,加上问心无愧,我倒无惧于李母的眼光,看到众人噤若寒蝉的模样,更是对李家心生不屑。于是自己找个位置坐了,翘起二郎腿道:“要找凶手,倒也不难,凶手一定就在我们当中。大家把昨天晚饭后的行踪说一说,自然就清楚了。”
这一段选自青青细胞的《伏杀》。这里的“我”是沈凉玉,她面对的,是并不喜欢的未婚夫的家属。 我很喜欢的一个动作是“于是自己找个位置坐了,翘起二郎腿道”,她很自在,翘着腿,像是在看戏,但不觉得她很邪恶,她只是好奇。然后再看看系列的名字——旁观者,我觉得这个神韵就出来了。 内心的描写,当然不能单靠“他想”这样的字眼来点,更应该配合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表情——他的外表折射出了他的内心。
楚州狂生:插一下广告。 “插一下广告”,我们就拿这句来说好了。 (如果)楚州狂生说“那个……呃……我插一段广告大家不介意吧”, 那么就和楚州狂生说“插一下广告”味道不同了。所以,语气是可以反映内心的。要是这么写:“楚州狂生的手架在键盘上,想了想又放了下来,但最终还是打道:‘那个……呃……我插一段广告大家不介意吧。’”那么,就更加详尽了。作者自始自终都没有把人物“犹豫迟疑”写出来,但是你可以感觉到。这就是靠语言和动作开表达内心。 再比如:他不说话,只是沉默地看着对方的脸。行为是最内反映内心的,其次是表情,再次是语言,最后才是动作。 也就是说,你在刻画一个人物的内心时,要是厌倦了白描,就可以从最高级开始选。当然,这是一道多选题。
提问:行为和动作区别大么?
很大。行为是一个……系统,包含了动作、表情和语言,这些才构成一个“行为”。要是你在“赶”稿子,觉得不需要写得如此面面俱到,那么好吧,你一级级往下选。 人物的塑造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要和小说的结构相符合。一篇青春校园的小说,要是愣生生戳出一个老气横秋的角色,就煞风景了
提问:要是反衬呢?
对,反衬可以,但是要注意度。我之所以说人物是重要的,是因为人物的设定直接推动了故事的进展。 哦,这里补充一下。死亡笔记里的两个主角:一个夜神月,一个L。我觉得是两个档次的人物。夜神月就人物本身的用心程度来看,是胜过L的。L比较流于形,而作者更喜欢在月的内心戏上下功夫。而整个故事的进行,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月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人物服务于情节,和情节由人物推动是不同的。需要一个侦探,所以L被加了许多怪癖出现了,而月就丰富许多。 人物塑造我暂且说到这里吧,时间有限。下一个,气氛营造。 因为光有好的人物是不够的,还要配合上好的气氛。“好”是个很宽泛的词,比较抽象,我们来看看何为“好”。首先,最基础的一点是--你得满足读者。怎样才叫满足他?我想,是让他感觉自己也听到,看到,闻到,尝到,触摸到了,才算满足了他。所以,你的描写,就要活用你笔下的角色。 我们来比较两段描写,一样是一个男生看见了一具女尸,我们假设他叫L。描写一:L看见了那具女尸,害怕极了,于是夺门而逃。给这段描写一个评价,我想应该是既无出错,也无出彩。不出错是因为最起码的,他把事情说清楚了,谁因为什么干了什么事。但是这样的不出彩,为什么?干呗。既然干,我们就灌水。这个灌水的过程,就是气氛的营造。“L看见了那具女尸”,我们单看这句,怎么灌?首先,女尸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道具,你应该具体描绘。描绘时用的形容词,得是阴森、恐怖之类的。假设是一具上吊的女生,那么其他地方没什么好写的,主要是脸部,你在描绘女尸的过程中,就要着重描写女尸的脸,她的表情。但是单单描写女尸的脸部,就变成了说明文了。所以,每描写一句,最好穿插一些L的内心想法,害怕、恐惧等等。如:那具女尸在L的视线里晃动,他可以看见她扭曲的脸,和流淌出哀怨的眼睛。他的心就像要跳出了胸口,喉头发干,浑身战栗不已。这里就有一个L看以后的状态了,从侧面来烘托一下女尸的恐怖。 为什么要把“女尸”这个道具提前呢?这是个小技巧,因为人看小说,总有一个先来后到。比如,鸡丁、冯亮、宫保、女王。你第一眼看见的总是鸡丁,鸡丁这个单词是第一时间占领你脑子的。所以,你若是有需要强调的东西,就要提到句子的开头,这就和外语里的强调句一样。 好了,这样改过的句子如何?我觉得还是不够好。为什么?因为都是“L”看的。就读者来考虑的话,是不是只提供了一个感觉?只是一次视觉上的体验,并没有全部感觉到。所以,你可以叫L大叫起来。“他脑海里一片空白,早已经失去了力气,瘫软在地,只顾惊恐地大叫”,这样就有了声音,比较老套的还有配合雷声。你还可以在其中穿插对黑暗的描写,对摇曳的烛光的描写等等。 刚才说到了视觉和听觉。要是你加一些手感上的描写就有了触觉。这样,最基本的白描部分就形成了。但是这样还是显得很单薄,为什么呢?因为不够味。或者说,太老实了,老老实实地反应了一个情况而已。要设置气氛,另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想象,也就是心理活动。基本上气氛的营造的绝大多数的功劳,要记在心理活动头上。比如,你加一句:“他瘫倒在地上,感觉那个摇摇欲坠的女尸好像再朝他狞笑,想要扑到他身上一样”这当然是不会发生的事情,但是在你的幻想世界里,任何事情都可以发生。不必被“那样也太夸张了吧”的框子所束缚。心理,永远是任何气氛形成的根源。一样的环境,带着不同的心理状态去感受,是不同的。所以,在白描之外,要加一些幻想。两者不要隔离开来,揉捏在一起。这样,气氛就营造的差不多了。
这其中存在一个比较难把握的东西——节奏。 要是你用一个频率来叙述,那样即使你把握住了前面两条,气氛也未必能搞好。所以文字本身的节奏很重要,何时该详,何时该简,是其中的关键。一般来说,推理小说多用到血淋淋的场面,是尸体,鲜血等出镜率很高的文种。那么,语言的风格应该比较阴冷、短促有力才是。因为一旦把节奏放慢下来,那种紧张感就不存在了。但是当你描写到尸体,鲜血这类道具本身的时候,应该把节奏缓下来,多用几个形容词,最好是并列来使用。给人准和有力的感觉,这里普及几个语文小知识: 1,排比句增强语势: 那么XXX,那么XXX,那么XXXX。这是最简单的技巧,稍加变形,就可以将三个“那么”去掉。比如形容一个地方,那么黑,那么潮,那么冷,你可以把“那么”去掉,黑、潮、冷。后者和前者能起到差不多的语势效果,但在节奏上,就可以快上一拍,更加简短有力。说起这种风格,推荐青青细胞的《旁观者》,语言短促有力。 2,分段有助于把握节奏: 当你有突出的一句时,并觉得这句最能起到效果,那么,请单独列一段。 3,适当运用层层递进,同时意思重复的句子: “这是一间密室,完全的密室,谁也出不来,谁也进不去的密室”--三个并列的组成部分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是从简单到繁复的描述,可以使得在语气上更加有感觉。 4,连词的形容词用法: 这个听起来很奇怪,什么叫连词?比较“我和你”,“和”用来连接两个事物,所以叫连词。那么,怎样才算是连词当作形容词来用呢?比如,“他明明是那么想拉住她的,但最终,却走了”,“却”是个连词,但这句话的神韵是靠“却”来吊的,因为它起到了和形容词一样的效果--形容某样东西,这里“却”表示他的内心活动。所以在描绘气氛的时候,有时候为了加快节奏,就必须在意思递进转折的同时(这是连词的作用),又可以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通常是形容词的作为)。
以上四点,都是为了节奏而服务的。所以,总结起来--白描是提够了原材料,心理描写是把原材料切好(属于刀工范畴),但是这样的菜不好吃。所以要加节奏这个调味料,把味道做出来,才好吃。
讨论时间:
暗夜花儿开: 对于L的讲座,就我个人的看法说两句。 小说中的人物不能仅仅是个符号,应该是活生生立本的“人”才可以,所以,描写是必不要少的。 但是若还要描写得详细让人记住,这必然要增加篇幅。想起杜撰的《夏威夷咖啡》那篇。为了加深罗维毒舌的性格特点,文中加入了大段大段的对话描写,使得他毒舌的性格深入人心。但不要忘了,小说中不可能只有罗维一个人。有些描写是这样的,人物性格就是让你恨他,若你以后看到这个名字,你就恨,那这个作者很了不起。 回到刚才的话题。小说中不仅罗维一个人,作者只突出他一个人了,他花了大量的篇幅描绘了一个人,其他配角们则完全成了符号。所以说,短篇,你还要让人记住你写的人物,那么你一定不能多加人物,小说中人物尽量做到最少。 有人说,推理小说中的人物不多一些,怎么样迷惑读者? 我认为不对。人物少,你就可以祥尽描写了,对于不重要的人物,比如说某个发现尸体的人证是楼下杂食店的大妈,你提两句就好,不用特意刻画她长得什么样。 对于出场较多的人物,外貌提一下,人物性格从做事方法慢慢地深入人心即可。对于人物众多的小说,要让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出场,这常用于警方或侦探对于嫌疑人的询问。因为嫌疑人有很多个,一起询问,会造成混乱,这时最好安排一个接一个地询问。在询问过程中,通过对嫌疑人的外貌、动作、表情、语言、神态等的描写,加深此人在读者心中的印象, 这是我对L的讲座的个人一点小小的补充,谢谢大家。
歌特黑夜: 15000字的短篇,最多不要超过5个人。如果2个人你能写的高潮迭起,说明你已经是短篇的圣手了。迷惑可以是写法的、结构的、视角的,但不一定是人物众多的。奎因那篇《非洲旅客》,是短篇安排人物描写的教材。
整理者按:这次讲座我没有参加,但从记录内容上来看,讲座形象生动,由浅入深,结合实例,甚至将广告信手拈来阐述观点,达到了通俗易懂又不失诙谐的效果,推友们各抒己见也使得讲座气氛比较活跃。主讲人观点自成一派,虽然个别地方语言组织有些问题,比如开头过多次的“首先”却没有了下文的其次,还有对于“行动”和“动作”解释也有些无法自圆其说等等,不过总体来看,算是一次不错的讲座。
[此贴被雨听榭水于2009-2-14 16:12:29修改过]
|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
|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