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花儿()
|
|
2 楼:
Re: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
08年04月28日13点53分 |
古代兵法家,对策时常提出上中下三法,披风代之以急中缓,原意是法无高低之下,只有适应之时?
我对推理原创社团不了解,只模糊知道他们投向各个杂志文章的情况。我想这样有一个社团,先分清楚社团与推门之别,社团与推门之关联,再谈社团发展之路,以免在具体论述时社团发展与振兴推门两事纠合不分,在探讨时制肘手脚施展不开,或错误地分析情势、制定策略。
作为社团发展的市场问题,非常同意披风的因素分析法——不利因素分析法(先为不可胜),有利因素培养法(然后为可胜)。在阻碍发展的问题上(即不利因素),列举相关因素,分析他们的比重(如给因素打分),对阻碍因素进行解决,如人力、写作水平、合作渠道等;在如何发展的问题(有利因素),基本的是:按不利因素的方法对有利的因素积极培养,还需要不断探讨创新新的办法,一是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二是社团自我提升的需要。
模拟相似市场导向法。在推理类市场发展困局时,可以向文学市场、小说市场学习,向他们的积极的、新的并且有鲜活市场生命力的措施和方法学习。
社团的组织、合作,汐辰翎在【讲座】4月26日讲座——俱乐部发展规划... 都说到了,很具体,需要的总结和补充。
【深海披风在大作中谈到:】 >正是426讨论的结果,关于中国推理文学市场,主要的因素是:读者(包括爱好者)、销售商、出版商、媒体、未知空间(不了解推理为何物的群体)等等。虽然426提出了一些方法,但是有关键几个问题没有谈到。我先推荐两本书,《红海战略》、《蓝海战略》,我没有仔细读过,但是我知道大概要表达的意思。谈开拓市场是没错的,但是我要提醒一句,开疆容易守土难。不是说种多少树苗就能建成多少绿化林,要看最后到底能成活多少。关于如何打开市场,在《蓝海战略》中提到,方法有很多,但是要考虑的是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考虑的不是如何操作,而是如何避免某些环节无法操作,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去研究推门之前商业化失败的真正原因。我反对搞垄断,垄断到最后只会糜烂,只有适度竞争,生于忧患才是自我提升的保证,要保证打开的市场能维持住,这就是《红海战略》涉及的问题。 >我反对过分炒作,这和吃摇头丸没两样,蹦的越欢死的越快。人的热情都是有限的,一但让人感到厌烦,市场就会迅速萎靡。另外一点,如果走商业化之路,就必须了解读者的想法,及时沟通,能听进刺耳的声音。文艺性方面最好的是文学兼顾利益,不仅仅是屈服于读者。 >发展社团的资金,只靠爱好者捐助是不够的,最多只能作为社团的启动资金,如果社团不能走向真正的商业化,就不能以战养战,到最后只能加速瓦解。关于利益和经济的具体问题,需要寻求懂经济和法律的朋友帮助。先谈利益协议问题,如果谈不拢不如不作,免得到最后闹得各方下不了台。
非常同意。
[此贴被没花儿于2008-4-28 14:08:05修改过]
|
|

|
吉林社长老大出的三国传
《三国演义》自明清以降便流行天下至今不衰,且将会一代代流传下去。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坐古生根的东西,你就是挖地三尺也挖不净,罄南山之竹也批不倒;那些头重脚轻的东西,就像水中的浮萍,你想留也留不住。人心向背与大众需求是决定一切的,想改变这一点,不要说几个象牙塔里的小文人大文人的口诛笔伐,就是政权的力量也办不到。有人说深刻者才有力量,但越是“肤浅”的东西才得以流行。无理的“肤浅”靠时尚的力量得以流行一时,但流行不了一世;“肤浅”得有理则可以流行百代,这种跨越时空的流行就是一种历史的力量。什么是“深刻”?能够力透纸背、深入人心的东西才称得上深刻,只在一个小圈子内被认为深刻的东西、对于大众而言则是比真正的肤浅更无用的东西。而越是深刻的东西、深刻的人往往都遭际到“悬瓜弃井”的命运,多缘于这些东西、这些人本来就没什么用。当然,这样说决不是倡导肤浅,反对深刻,无非是更强调要注重社会效果,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本身就不是为了展览、陈列、收藏、拍卖而生产的,而是为了让人们阅读才创作的,因而必须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与心理。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存在物都有存在的理由,所有发生的现象都有它发生的根源。万物都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匠人不做废物,造物就更不会浪费天物。狗屎可以肥田,猪头可以上供,只要不放错了地方,什么都有用。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