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根据血痕可以较为精确推断死亡时间
对于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来讲,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起初对于血液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希望通过血液固有成分的变化,来做出出血时间的精确推断,例如针对血清氯渗润基质宽度的硝酸银测定法等,这些方法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无机元素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变化幅度过小,而通过血液颜色等的观察与变化规律的推断由于不同温度、湿度等的影响也只是能做出粗略的估计,至于利用分光光度法、酶活性测定等的方法也存在技术上的应用困难。后续发展兴起的蛋白质、RNA的降解测定则对于推断遗留较长时间的血痕做出了不小的技术支持,但是对于短时间变化的血痕检验意义却不大。近年来我国有的学者提出了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推断时间的方法,但仍在检验阶段,目前为止,通过血痕检验达到精确推断死亡时间的目的尚无法实现。
误区二:血痕在推断死亡时间上的作用举足轻重
由暴力因素致死的受害者尸体常常有大量出血,但是并不意味着血痕的检测就对死亡时间推断意义重大,相比之下,血痕的检验更着眼于作为物证或者分析案件的发生的过程,可以作为间接判断的一种依据,而推断死亡时间的直接方法则主要依据尸体的各期现象如尸斑、尸僵等,血痕只是一种辅助判断的途径,但对于较难确定死亡时间或暂时无法获取尸体信息的情况,血痕检验粗略估算时间则显得尤为重要。
误区三:血迹形成时间与死亡时间的混淆
人体有许多部位如口鼻等易发生出血,在案发现场有时也会留下这样的血迹。现场检验到这些血痕时,容易顺理成章地利用其形成时间估算死亡时间,这是明显不科学的,对于能够通过其他更直接方式获得死亡信息的情况,因尽量将二者做分析比对再下结论,这是血痕检验“二同性”中的“同时性”内容,另一点则是“同一性”,即血痕所属个体的判断,二者缺一不可,尤其不能因获得了同一身份的认证而粗略处理同时性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