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品,散文也好、小说也罢,自从被入选高中教材,曾经陪伴几代人的成长,对许多人的人生都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最近有个新闻闹得沸沸扬扬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改必修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药》、《为了忘却的纪念》和《阿Q正传》不见了,保留在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为《纪念刘和珍君》、《祝福》和《拿来主义》三篇。这些篇目的去留一事,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过半数的网友也认为此举并不恰当,但想法归想法,我们拿事实也没有办法,让人教社重新编书一事,估计是不太可能了。 很多人在发牢骚,我觉得应该,而且是太应该了,鲁迅伴随我们走过了中学时代,虽然不能不否认的是,当时由于要背诵很多段落而感到头痛,而鲁迅很多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大可以理解之处,但是现在随着成长历程的延续和生活经验的加深,可以说当年那背的磕磕绊绊的些许话语有时候真的可谓是一种指引与劝慰。况且现在的孩子们似乎思想上成熟的更早了,理解的肯定比我们透彻的多,更何况当今这个社会似乎更适合他们去亲自体验一下鲁迅文学的现实魅力,呵呵。所以,对于所谓晦涩、难懂的搪塞之言,实在是很难理解,起码作为删减的理由,是根本不靠谱的事。至于人教社所说只是调整而非踢出的言论,就有点自圆其说的意味,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被删除篇目和保留篇目的中心思想,对照一下,或许可以发现些深层次的原因,当然,发现什么是大家的事,我们决不谈政治,要相信政府的,为共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写这篇博文是因为于德清的一段话,让我有些忍无可忍了,现拿来平铺在这:“削减鲁迅作品是好事。新中国成立后,鲁迅被摆上了现当代文学的神坛,强化了他的权威性,文坛斗士、民族脊梁的光环反而遮蔽了其思想的局限与言论的偏颇。这其实已经是对鲁迅的异化与道具化。绝大多数中学的课堂除了主题先行、肢解鲁迅并把他变成一个战斗性符号之外,似乎并没有更多的本事。语文教材削减鲁迅作品,无论对鲁迅还是对社会,都是一件好事。最起码,有利于避免对鲁迅先生的误读。” 削减鲁迅作品是好是坏,我们暂且放一边,看看这位仁兄的理由,首先,鲁迅被摆上当代文学神坛而遮蔽其缺陷的说法,就不敢苟同,鲁迅的确有其非凡成就,被奉若当代圣人毫不为过,但是说因此遮蔽了其思想局限性与言论偏颇的说法就显得很苍白了,我不知这位仁兄得此结论的原因,难道是针对现代社会而言?如果这样说来我便明白许多了,但是就鲁迅所处的时代而言,这样的评价简直就是侮辱。鲁迅是文学家不是预言家,请先生搞清楚。好,就现在而言,是有不合社会主流之嫌疑,但是孔孟之道就完全合乎么,学生不也之乎者也背的很好?这根本算不得什么删减的理由。其次,异化道具化得东西太多了,这是中国现实,不可避免,至于课堂教育,所谓教育,读书育人,授人以渔,如果既然是已经怀疑捕鱼之法有些偏颇了,那总是拿鱼去说事,是不是显得白痴的很?我不敢怀疑妄断他人之才智,因为自己不过一平庸之辈,草芥之民罢了。最后,谈及一个老生常谈之题,是误解好还是不解好?即便我们八零后学过不少鲁迅文章,现在再有重新阅读的人,似乎也不在多数,指望现在的孩子以后达到所谓“心智成熟”再去阅读鲁迅,我看还不如误读下好了,至于对鲁迅和社会是好是坏,鲁迅知道,社会也知道,我,还真不知道。 如此看来,被到出高中教材的,不仅仅是鲁迅的几篇文章吧,或许是一种精神,或许是一个时代,或许是人性中一些我们曾经追寻而如今却被丢弃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