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电影的“厚古薄今”
by 谷雨
2001年初,一部《卧虎藏龙》让华语影片在国际电影舞台上绽开了花,接踵而至的便是《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一系列毁誉参半的中国古装片。这些引导中国电影潮流的所谓大制作、大手笔、大排场的“商业大片”,无不洋溢着一种奢华的气息。电影市场本应该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领域,然而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却让人强烈感觉到,大家似乎挣命似的向一个目标奋斗——将古装进行到底;反观现代剧则被冷落,优秀作品寥寥。这阵强劲的“厚古薄今”的浪潮正席卷着整个中国电影界。古装电影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厚古薄今”究竟是否有利于中国电影的发展?这些都是发人深思的问题。
不难看出此类电影的共同点。
首先,它们都是高成本、强阵容的奢侈品。《卧虎藏龙》耗资2000万美元,《英雄》3000万美元,《十面埋伏》3000万美元,《无极》3.4亿元人民币,《夜宴》2000万美元……难怪网上如此多的评论说这帮导演就是在烧钱,光是这些天文数字就足以令人汗颜了。加上追求全明星的豪华阵容,调动经验老道的制作班底,如此用金钱和大腕堆砌起来的“巨著”,却无法逃脱被人质疑抨击的命运。因为电影的价值并不仅体现在成本上,更在于它的内涵,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其次,中国古装电影都追求极致唯美的风格和华丽震撼的场面。赞叹过《卧虎藏龙》竹林那段如舞蹈般优美轻盈的武打场面,欣赏过《英雄》和《十面埋伏》草原大漠上罗英缤纷轻风漫舞的唯美意境,领略过《无极》和《夜宴》千军万马浩瀚队伍的壮观景象,我们不禁要问,国产古装片究竟留下了什么?难道仅仅是几幅赏心悦目但只限于视觉享受的宣传画而已么?我想电影的意义不应止于让人看到了什么,而应该是让人想到了什么,让人思考了什么,让人铭记了什么。中国古装电影,仿佛发出了买椟还珠,甚至金玉其外的叹息。
再次,中国古装电影的传统保留项目就是武打动作题材。经过了李小龙式的生拼猛打,经过了徐克诠释的江湖武侠,经过了成龙自成一派的幽默武打,现在中国的动作题材似乎已经成为古装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成为那些削尖脑袋想挤进好莱坞的志士们亮出的招牌。不禁要问:中国武打,究竟还能走多远?一部《拳霸》让我们领略了泰拳的鲜活生命力,再看看《蜀山传》、《功夫》、《无极》中那些虚无缥缈、过分夸张的武术招式,不禁感叹:中国武打,已经丢掉了中国功夫的魂。
就以上几个特点看来,便不难看出造成中国电影市场“厚古薄今”的原因。这些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大众的普遍心理。
第一, 可以看到目前国内电影功利心太强。
当《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上大放光彩备受好评的时候,国内的电影界便开始了一阵躁动:原来外国人喜欢看这样的中国电影,原来这样的电影就可以获得大奖。这样说也许有些诋毁中国电影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每当此类电影粉墨登场的时候,便总是叫嚣呼喊着“要冲击奥斯卡大奖”、“力夺小金人”之类的口号。貌似在他们眼中,拿奖才是最根本的目的。于是,投资不能比别人小,明星不能比别人少,特技必须比别人强,宣传必须比别人响。而这一切仿效和攀比,注定了中国古装电影奢华精致的外壳。
这种现象在其他行业领域也并不是多么稀奇的事。比如写书。一部《达芬奇密码》火了,随之涌现的是《解密达芬奇密码》、《爱因斯坦密码》之类;一部《狼图腾》享誉全国,《鲸图腾》、《虎图腾》便纷至沓来;一部《那小子真帅》受到青睐,《那小子真拽》、《那小子真坏》就不甘落后了。内容姑且不论,单说这想成功想成名想赚钱的欲望,便使人们趋之若鹜了。故,电影界同理。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那么多导演(其中还不乏名导演)照猫画虎地推出商业古装片也就不言而喻了。所谓潮流,本就是少数人发起,多数人盲从的一股趋势而已。于是,把电影推向世界,就成为了当下的潮流。而想要顺应着潮流,就必须有吸引眼球的资本。所以有些人就认为,中国电影的卖点就是华丽的外壳,就是中国独有武术功夫,就应该像《卧虎藏龙》一样,用中国古典气息去吸引老外。
也许有人会冠冕堂皇地说:这是在发扬光大中国的悠久文化。却不知这话来得多么可笑。单说武术。李小龙将刚硬敏捷的中国武术展示给全世界,《黄飞鸿》系列将中国武术精神发扬光大,成龙的武戏亲为也维护了中国功夫的真实感。然而看看现在的所谓功夫,带给我们什么?一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已。推而广之说文化。我中华泱泱五千年文化,为何在古装的镜头下仅仅化为了儿女情长,恩怨相报,和一些不伦不类的蒙太奇哲学呢?原来,秦王统一天下是为了今天的新中国;原来,古代也可以有如此浪漫刺激的无间道;原来,中国的古装也可以扯到《雷雨》和《哈姆雷特》上。
原来,这些所谓的发扬光大,不过是攫取利益时的遮羞布罢了。
第二, 还因为现代社会愈加缺乏一种关注身边,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
物质利益之上的扭曲价值观不消说,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人们的压力不断增大,生活也越来越忙碌。于是看电影,也就越来越沦为一种单纯的消遣品了。这是电影的悲哀。而这种悲哀就体现在漠视现实,只求享受的电影风格上。由此,华丽典雅的古装冲淡了现实的不满,遐思幻想的世界让人们逃避现实的问题。尽管有那么多人都声讨《英雄》、《无极》之流,这类影片的票房却还是居高的霸主,人们还是会去看这些的电影,因为一种猎奇心理,也因为少了一份对现实的关注,即对当代中国民众乃至全人类的思想和生存处境之关怀的集体缺失。
这种缺失造成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当前国内电影潮流题材单一,思路狭窄。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刺秦”。 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在中国影坛就有三位重要的所谓第五代导演,分别拍摄了这类故事,第一次是1995年周小文导演拍摄的电影《秦颂》,1998年,国际著名的导演陈凯歌拍摄了电影《荆柯刺秦王》,而短短的几年之后,国际明星级导演张艺谋又再次利用这一题材拍摄了《英雄》。即使一个再著名的历史故事,在如此短时间里被如此反复使用,应该算是相当罕见的事情了吧。给人们的感觉就是,古装历史片其实就是在吃老本。缺乏创新发掘,视野狭窄单一,让中国电影逐渐失去活力。
即使如此,我们还是看到一批优秀的现实题材电影和现代故事片脱颖而出。比如反映和谐世界提倡保护环境的《可可西里》,比如赞扬护林人忠于职守反对滥伐的感人故事《天狗》,比如另类幽默批判贪欲的《疯狂的石头》,比如发掘人性美好善良一面的《宝贝计划》……他们为我们吹来一阵清新舒爽的风。
骤然发现,厚古薄今是一种悲观与无奈的情绪。正视现实,面对当今才是我们的呼唤。
第三,在客观因素上,出现“厚古薄今”的现象也是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吧。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提供的创作空间无量无限,比起当今时代不知宽泛了多少。看看美国,为什么全是现代片?区区二百多年的历史也不容他们去发挥什么,他们更关注的是现在,乃至未来(所以科幻电影如此发达)。然而,我们并不能因为历史资本的雄厚而盲目从古。看看现在那些古装电影的实质,真正回溯历史反映文化的又有多少呢?满眼的后现代拼贴,泛滥的戏说与篡改,无聊的恩怨与爱情……不过是把现代肥皂剧强加给古代造型而已!古代题材要创作,但不应如此地辜负了历史与文化。
诚然,凡事都有利弊,我们应当理智地去权衡利弊。
应该看到,当今中国电影已经逐步走向世界,这一系列古装片的确功不可没,它们使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这一系列的古典潮流也着实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收益和声誉提升。而且,正是这些商业化的产物,吸引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去关注国产电影,去支援国家电影的建设。不过这也不能证明现代片就不如古装片影响大,《千里走单骑》一样可以和《无极》叫板,一样可以有比《十面埋伏》好的口碑。如果我们都把大制作、大导演安置在现代片上,谁说就不能走向世界呢?
“厚古薄今”也的确有弊端,比如对社会的影响。如前文所说,电影应该让人观有所想,闻有所思,享有所悟。电影有其独特的魅力,不仅在表面,更应在内涵。“厚古薄今”并不是某些电影的错,但这种风潮容易让我们忽略了电影的意义,让电影走进一种误区。电影需要人们去丰富,电影才能更广泛更深刻的影响社会,实现价值。
这股“厚古薄今”的风或许不会刮太久。但它的影响不容小视。它也终将像历史上的种种潮流中一样,在实践的过程中明辨利弊,在时间的流逝中平息淡去。而沉淀下来的,便是经典了。
写于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