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读取中...光临
读取中...
读取中...
 
日历
读取中...
最新日志
读取中...
最新评论
读取中...
最新留言
读取中...
 
<阿拉伯之夜谋杀案>卡尔思辨推理杰作  

1930年代后半期是卡尔创作的巅峰期,《阿拉伯之夜谋杀案》和卡尔三大密室杰作《三口棺材》、《歪曲的枢纽》、《犹大之窗》都诞生在这一时期,代表着卡尔侦探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如吉林社编辑推荐语,《阿拉伯之夜谋杀案》是一部妙趣横生、结构特殊的优秀作品,除了具有卡尔一贯的风格,例如不可能犯罪、诡异的气氛、复杂的情节之外,还鲜明地具有如下三个特点,那就是闹剧推理、特殊的视角转换结构以及安乐椅神探推理。

好的小说,值得在夜深人静时好好嚼味;好的推理小说,会缓冲得知结局的急切,而沉浸在作者编织的逻辑网络里,去体验理性的分析过程。《阿拉伯之夜谋杀案》就是这样一部值得细看和慢慢品味的推理小说。

无论是结构、氛围、情节,还是推理,《阿拉伯之夜谋杀案》都堪称典范,尤其是对案发细节和线索的推敲和演绎,让人感受到卡尔在作品整体上的匠心布控和精雕细琢,其细腻和条理性,用完美来形容之也不为过。小说近20万字,应该说在卡尔的作品中属于偏长的,然而没有让我感到累赘之字句。如果能够静下心来跟随作者仔细追寻和品味案件的各个细节,其推理严谨性和结构逻辑性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

我建议您倒满酒杯,戴好帽子,长官,因为我们就要开始了……”——约翰·卡鲁瑟巡官长

-----------------------------------------------------------------------

故事从兄弟高台街1号宅邸的一场聚会拉开序幕,三位警界官员——约翰·卡鲁瑟巡官、助理警务暑长赫伯·阿姆斯特朗爵士和总探长大卫·海德雷——夜访菲尔博士,带着愤懑与不解,开始了对一桩离奇案件的追述。

案件情形大致如:深夜伦敦寂静的街头,展示神秘东方文化的韦德博物馆外,连续发生了一系列诡异事件:一位戴着白色络腮胡的老绅士盘踞在围墙上袭击巡逻警察,在遭到警察反击后昏倒地面,然而他却在警察离开求援的转瞬间消失无踪;紧接着另一位巡官正要劝阻一位大力捶打博物馆大门的年轻绅士,却遭砍击。辖区巡警长官卡鲁瑟接获报告后往博物馆一探究竟,不意在博物馆大厅看到管理员绕着一方棺椁跳舞,境况如鬼魅,随即又惊悚地发现一具东方男尸蜷伏在大厅展览用的古代马车里……谁杀了这个人?这一切诡异现象是巧合,还是一场蓄意的谋杀剧?案件扑朔迷离,难以索解。苏格兰场在接下来的调查中,逐渐理清案发现场的各种矛盾疑点及相关人物的行动细节,并锁定唯一的嫌疑人,然而却苦于未能掌握可以有效应用于法庭控诉的证据,以及相关人等收买证人作伪证之故而被大陪审团驳回起诉,案件的后续处理陷于泥沼。

小说结构脉络清晰,主体分为三大部分,前后各为序幕和结语言。主体部分以警方调查程序流程的时间顺序,分别由三位涉案调查人员对案件情形进行回顾式的全景展示。

卡尔在视角转换的叙述过程中,处理严丝合缝、极尽自然,既让文笔风格与叙述者性格行为特点深深吻合,同时紧紧扣住事态的发展,逐步揭开案件的神秘面纱,将案件全貌和线索细节逐渐展现出来,演进自然而又丝丝入微,毫无突兀之感。三个人的陈述,具有文学上不同的风格和美感,在1930时代之前的侦探推理小说中,应当说还是比较新鲜的(柯林斯在《月亮宝石》中即是采用这种叙事方式)。阅读之余可感受到戏谑之趣,引人会心一笑。用书中冷静慎密、办案一丝不苟的海德雷总探长的话来形容,卡鲁瑟巡官的文雅洗炼的冷嘲热讽阿姆斯特朗爵士悠游自在的三寸不烂之舌与之相映成趣。

看过《三口棺材》的人,大概永远难忘瓦立克客栈俱乐部那个来去如风的神秘男子和他的惊人之语,中世纪欧洲吸血鬼传说和三口棺材的传闻,将发生在葛里莫教授府邸和卡格里史卓街的两场谋杀,烘托得神秘无以复加。《阿拉伯之夜谋杀案》则犹如一个土耳其说书的段子,随着卡鲁瑟巡官一句我们就要开始了……”话音落地,作者牵引着读者来到一个满溢异域色彩的鬼魅之夜。残酷的谋杀与***的闹剧,阴沉的博物馆之夜与造势喧哗的蓄意取闹,温情柔和的交谈与剑拔弩张的对峙,奇妙地融合在一起,色彩斑斓离奇,又如同一则《天方夜谭》的故事。

《阿拉伯之夜谋杀案》氛围的多姿化与《三口棺材》中一以贯之的仰郁哥特氛围有所不同,然而,在人物刻划方面却要更成功些,除三位特点鲜明各异的警官之外,暴戾嚣张的韦德博士,古板诚实的伊林渥斯教授,投机取巧的曼勒宁,鲁莽冲动的小韦德,成熟稳重的何姆斯,浮夸活力的巴特勒,乖巧坚强的韦德小姐,心机深沉的潘德洛,古怪忠实的老博物馆管理员普恩……——这些人物的刻划,都颇为成功甚至惟妙惟肖,为作品增添了许多光彩。

-------------------------------------------------------------------------

从来没有一个案子像本案一样,可以找到这么多机会把纯粹的逻辑性放在其中来操练。——海格雷总探长

-------------------------------------------------------------------------

卡尔的作品主要题材为不可能犯罪,其擅长心理逆转,即使是不可能犯罪,通常也将逆转点建立于合理的心理诠释之上,至于诡异的氛围营造,从《山羊的影子》开始,就在卡尔的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烙印。然而,将其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独立出来看待,又各具有在某一方面锻磨精细之处,如《三口棺材》的双重密室以及与恐怖传说水***融的神秘犯罪氛围,《绿胶囊之谜》的心理幻觉魔术,《歪曲的枢纽》的不可能消失和深沉爱情,《犹大之窗》的精彩法庭论辩,等等。《阿拉伯之夜谋杀案》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在细节方面的精捶细打、推理上的步步为营。正如卡尔借书中人物所说,我相信,从来没有一个案子像本案一样,可以找到这么多机会把纯粹的逻辑性放在其中来操练。书中众多的案发细节分析,初看可能觉得繁冗,可仔细玩味的话,这里面所体现出来的卡尔对细节和线索的微观调控几近是完美的,而且难得的是,所有的疑点在最后也都全部得到合理的解释。

本案线索可谓极尽繁杂,如发现尸体前的系列诡异事件,案发现场的的众多实物线索(黑胡须、食谱、展示柜丢失的波斯匕首、地上和墙上的煤灰等等),似无若有的聚会,以及一场假戏成真的闹剧。这里面有机缘凑巧的巧合,有将计就计的顺从,有工于心计的探访,然而是否有顺水推舟的真谋杀?卡尔将各类细微的线索不厌其烦的通过三位警官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分析,将相关十一人当晚的所有行动细节都一一剖析出来放到台面上,列出所有的疑点,巨细靡遗地挖掘出了背后该有的复杂人际关系,所有的一切都公平地展现在读者诸君面前。

在《毒巧克力命案》中也看到过这种近乎透视般的细节和线索剖析方式。不同的是,《阿拉伯之夜》要更复杂些,它面对的是极尽繁杂的千头万绪,在一个案件中布置如此众多的线索和疑点,令人眼花缭乱,正如书中所说,十一项疑点,十一位嫌犯,在那短短的谋杀时段里,十一个人的所有可能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都被不断地拿出来探讨和分析,这种处理方式不像《占星术杀人魔法》那样只是简单的重复,而要高明地多,同一个疑点的再次分析,卡尔都能赋予新的意义,意味着新的发现和突破,牵引读者去思考和不断地尝试重组。

然而,即使所有的疑点都得到解释,案发时相关人等的行为细节都得到澄清,是否就能拨云见日一窥真相?答案是仍然不能,海德雷探长推理得到的仍然是一个错误的答案。这是这部作品在推理上留给读者的一个思考:符合真相的解释只有一个,而它被遗漏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天性会舍弃逻辑不用,只妄想着有个解答会从天而降;尤其是当难题显得如此离奇古怪时,我们会要求解答也必须相对的奇之妙哉”。

好的推理小说,不管是创作者的自尊心使然,还是出于对读者的尊重,线索公平是一个原则;而另一个技巧性的方面,在于对线索所赋予的涵义而非线索的多寡。逻辑思维的客观性,必将要求线索的多指向性,以符合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往往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推理小说里,某个线索或者某个事件,其意义是单向的,它的迷惑性建立在读者的知识面或者联想力有所欠缺方面,严格来说,这种情形仍是不公平的——作家与读者之间形成的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由于背景资料等信息的缺乏,也导致读者在理解和诠释这些线索时无法避免狭隘性。正如学术研究的难点不仅在于如何深入课题,更在于如何传达成果,只有能够将成果有效地传达并能够被理解,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简言之,就是一个复杂与简单的辩证处理方式,《阿拉伯之夜谋杀案》里所提供的线索基本上都不存在信息的晦暗面,甚至可以说保持在常识的层面上,很容易被理解,既保持技巧方面上的多指向性,同时也保证了线索的公平性。

可以说,细节的深度演绎和推理,是《阿拉伯之夜谋杀案》最鲜明的特点。

跟《歪曲的枢纽》一样,《阿拉伯之夜谋杀夜》里面也出现了双重解答,表面上看,菲尔博士的最后解答似是画蛇添足之笔,然而,仔细品味,这后续的一笔可说是作品灵魂的点睛之笔,是卡尔在推理之外的文学层面上的思考。

--------------------------------------------------------------------

漂亮!精彩!不可思议!哦,何等精湛的逃脱演出啊!——蜜丽安·韦德

--------------------------------------------------------------------

《阿拉伯之夜谋杀案》描述的是一桩极其简单的谋杀案,几乎没有诡计可言。由于纠结了许多巧合,才使得案情表面看上去扑朔迷离。

作为古典本格,卡尔可能无意批判死板的司法制度,但案发后的涉嫌人的自保行为却是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曼勒宁不惜加上人身攻击的肆意施压,韦德博士的意图昭然的贿赂作伪证行为,这些竟公然地在法律的保护下,对警检双方的查证传讯工作造成最大的压力并以失败告终。

蓄意谋杀中的诡计再完美也不可避免会留下蛛丝马迹,然而这种以法律为屏障的自保行为堪称更高明之举。如果说这可以算是诡计的话,那就是再高明不过的诡计。用韦德小姐的话来形容恰当不过:精彩的逃脱演出!

-------------------------------------------------------------------------

不如让那只在魔术师的枪响下飞出盒子的鸽子载运一根橄榄枝回来,丢在你们的良心上。——菲尔博士

-------------------------------------------------------------------------

案件的结局处理很意味深长。

实际上,从三位警官的位置来看,菲尔博士只是解答了疑问,并没有真正帮得上忙,面对韦德博士的挑衅和制造伪证行为,只能干瞪眼,正义与法律依然无法调和。被害者的卑劣固然该谴责,而作恶者逍遥法外更是于法不容,陪审团制度虽然富有人道主义,终究摆脱不掉双刃剑的负面属性。

对上帝的敬畏之心对加害方予以惩罚,菲尔博士的处理方式很含蓄,很切合人性的微妙之处。加害方虽然一时逃脱了法律责任,然而人性深处的贪婪懒惰本性预示着另一场悲剧必将会降临。

人们几乎能预见到这样一个情景:不远的将来,那只鸽子从东方的天空归来,放下橄榄枝,贪婪地啄食……

 

之前我的卡尔Top名单前三分别为《三口棺材》、《犹大之窗》和《歪曲的枢纽》,看了《阿拉伯之夜谋杀案》后,将之取代《歪曲的枢纽》。虽然说《歪曲的枢纽》兼具了不可能犯罪和多重解答的完美组合,但不可能犯罪诡计不及《三口棺材》和《犹大之窗》,多重解答不及《阿拉伯之夜谋杀案》,更重要的是,其氛围营造不及《三口棺材》和《阿拉伯之夜谋杀案》。所以更新后的这Top3也许更能够体现卡尔作品的特点。

Nanfy 发表于 2010-2-1 20:44:00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读取中...
 
     
Powered by 推理之门.